?

梳探龍母題材粵劇的歷史、現狀及未來

2021-04-08 04:44曾廣南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龍母五龍粵劇

曾廣南

(肇慶市藝術研究室,廣東 肇慶526000)

一、前言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于嶺南設桂林、象、南海三郡;公元前206年,南??埓h令趙佗自立南越國,并于公元前112歸降漢朝;且嶺南主要河流西江流經滇、黔、桂、粵地區,其干、支流遍通廣西大部、廣東西部,漢族、南越民眾交錯雜居、通婚同俗;又因民間信俗“龍母”昌盛的廣東、廣西區域內,以粵方言演唱、漢族傳統戲曲劇中之一粵劇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最高藝術形式——故湛江粵劇團的《悅城龍母》、肇慶粵劇團的《龍母傳奇》《西江龍母》、廣西梧州粵劇團《西江龍母》四部龍母題材粵劇,可視為同一嶺南文化體系、同一民間信俗產物、同一戲曲語言,將四者納入考量、比照研究。

二、龍母的傳說流變

據筆者所見,龍母傳說最早見于東晉干寶《搜神記》之《竇氏蛇》(原書在宋代散佚,現由《太平廣記》引《搜神記》):

后漢竇武母產武而并產一蛇。送之野中。后母卒。及葬未窆。有大蛇捧草而出。徑至喪所。以頭擊柩。涕血皆流。俯仰詰屈。若哀泣之容。有頃而去。時人知為竇氏之祥。①

唐代歐陽詢在《藝文類聚》卷九中引用晉代顧微的《廣州記》:

“浦溪口有蒲母養龍,裂斷其尾,因呼龍掘,人時見之,則土境大豐而利涉也?!雹?/p>

南朝沈懷遠在《南越志》中記載:(《南越志》一書早已散佚,此處援引北宋《太平寰宇記》)

昔有溫氏媼者,端溪人也。居常澗中捕魚以資日給。忽于水側遇一卵大如斗,乃將歸置器中,經十日許,有一物如守宮,長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長二尺,便能入水捕魚,得卜余頭。稍長五尺許,得魚漸多。常游波水,瀠洄媼側。媼后治魚,誤斷其尾,遂逡巡去,數年乃還。媼見其輝光炳耀,謂日:“龍子復來耶?”因蟠旋游戲,親馴如初。秦始皇聞之,日:“此龍子也,朕德之所致?!蹦耸挂栽柚Y聘媼。媼戀土,不以為樂,至始興江,去端溪千余里,龍輒引船還,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數四,使者懼而止,卒不能召媼。媼殞,瘞于江陰,龍子常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成墳,人謂之掘尾龍。今人謂船為龍掘尾,即此也。③

從婦女產蛇到養斷尾龍再到端溪溫媼,到明朝萬歷年間《肇慶府志》補記歷朝敕封龍母、兩廣地區孝通廟來源,再到清朝嘉慶年間《滕縣志》言明龍母梧州藤縣籍、隨其母至悅城并得道,流傳兩千年的龍母傳說被廣東、廣西人民廣泛傳頌、不斷加工,逐成現今神話傳說、民間信俗之豐富狀貌。

三、龍母粵劇的流變

龍母傳說,是廣東、廣西兩省地區龍母民間信俗的重要符號,在廣袤的農村大地落地生根。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家烏丙安認為“是由民俗表現體和它所表現的民俗內涵這兩方面的關系,成為民俗符號的基本結構”,并指出“民俗指符是民俗符號被人們直接感覺到的民俗層面,民俗所指是民俗符號被人們推想而知道的民俗層面”。④基于“戲曲是硬件,是人類辛勤勞動的具體成果;宗教則是軟件,是指使人們有可能創造這些成果的抽象知識和習慣行為的模式”⑤的理解,將四部“泛神功戲”龍母主題粵劇的指符梳理如下:

1.湛江粵劇團1959年首演的《悅城龍母》:(1)龍王棄蛋;(2)漁家女拾蛋,蛋化龍兒,遂成龍母;(3)龍兒鬧江,禍及鄉鄰;(4)龍母訓子,龍兒自斷龍尾;(5)龍王招水患,龍兒奪寶物退洪水;(6)龍王設計困龍母,龍兒救母;(7)龍母自戕,龍兒激憤擊敗龍王,并馱母升天,水患得治。

2.肇慶粵劇團1999年首演的《龍母傳奇》:(1)秦時漁家女拾蛋,蛋幻化五龍,不顧其父反對,遂成龍母;(2)賴布衣向漁家女求愛遭拒;(3)龍王親率猛虎除“孽種”五龍,龍母衛護,賴布衣;(4)五龍鬧江,禍及鄉鄰;(5)鄉鄰尋事,龍母訓子,小龍自斷龍尾;(6)龍王施法,大旱三年,威逼龍母交出五龍,賴布衣乞龍母往蘇杭避難,龍母皆不允;(7)龍王再次發兵進逼,賴布衣再乞龍母避難,龍母鞠心血、點龍睛,五龍騰空打敗龍王、旱災得治,龍母身死,秦始皇敕封龍母,賴布衣守廟。

3.梧州粵劇團2008年首演的《西江龍母》:(1)秦時邊寨祭西江水神,溫龍女拾得龍蛋、祈福,遭寨中賴巫師嫉妒;(2)溫龍女孵化五龍,不顧其母反對,遂成龍母;(3)龍母送龍子歸江,賴巫師造謠孽龍有大禍;(4)青龍醉酒惹洪水,禍及鄉鄰,賴巫師放毒蠱、誣陷龍子帶來瘟疫;(5)龍母訓子,重建邊寨;(6)龍母采仙草遇虎,五龍前來營救;(7)賴巫師誣陷龍母、龍子,龍母拆穿其陰謀,采藥治瘟疫;(8)邊寨大旺欲殺賴布衣,龍母求情,民眾奉龍母為神。

4.肇慶粵劇團2020年首演的《西江龍母》(下簡稱“新《龍母》”):(1)風雨中,漁民在江上救得女嬰,取名龍妹;(2)龍妹拾蛋,賴道人聞風而來;(3)賴道人施計欲騙得龍蛋,龍妹拒絕;(4)龍妹被下聘時,龍蛋孵出五龍,五龍認龍妹為母;(5)為撫育龍兒,龍母不顧其父反對、與青梅竹馬斷婚盟;(6)賴道人哄騙黑龍有老鼠精作亂,黑龍剿滅老鼠精之時,引發洪水,禍及鄉鄰;(7)龍母訓子,黑龍自斷龍尾;(8)賴道人散播瘟疫誣賴五龍;(9)龍母為救百姓赴絕峰采千年何首烏,五龍護母;(10)賴道人謊稱龍血才可驅瘟,群情激憤,龍母自戕、取血;(11)龍母得道升天,布置五龍鎮守華夏四方。

由此可作以下歸納:

育龍(蛇)、斷尾(自殘)、水禍、男性阻力,是龍母傳說、龍母信俗、龍母題材粵劇共通的指符。

拾蛋、訓子——除梧州版更具少數民族特色外,還具——自戕、得道,是龍母題材粵劇共通的指符。

至于龍王作梗、相戀賴布衣、賴巫師(賴道人)使奸計、父(或母)阻撓、采靈藥盜仙草、青梅竹馬之戀等,為后來創作者基于民俗指符結合各自時代特征、地域文化、藝術追求等而不斷新增、附會的民俗所指。

四、基于前述梳探最新樣本意蘊

基于前述,龍母題材最新版樣本——新《龍母》,呈現出了傳說、民俗發展、流變的多種特性:

1.劇中呈現的指符:江流被拾,青梅竹馬,斷姻豢龍,賴奸屢詐,水禍殃民,訓子斷尾,采藥辟瘟,自戕引藥,遣龍四?!獎∽靼_了龍母傳說、龍母信俗、龍母題材粵劇各自所有的指符,是為龍母題材粵劇集大成之作。

2.“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ぶ簟分兄赋龅奈谋驹谧髡吲c觀者間傳播與接受的邏輯,對解鎖新《龍母》意蘊之門至關重要。而這把鑰匙,可謂三刀。

(1)第一刀,斷盟。龍蛋孵出五個龍子,未聘未孕少女十八,旦夕間成了媽——強烈的戲劇沖突,令觀者笑然,卻摧毀了世俗的溫情,考驗著青梅竹馬之愛。喜當媽的龍妹心中,被油然喚起的強大母性戰勝了秦晉歡愛、人倫偏見,自認“龍母”,主動揮刀斬斷了姻緣婚盟。

(2)第二刀,斬尾。黑龍聽從賴道士讒言,除江海鼠患之時作浪殃及鄉民,龍母教訓孽子,為平民憤舉刀欲斬黑龍龍尾。是非觀戰勝母子情,卻無法戰勝舐犢本能,令觀者默然。龍母踟躕之際,洶涌輿情之下,黑龍自斷其尾。

(3)第三刀,自戕。水患后瘟疫橫行,采得千年何首烏作君藥,賴道士妖言惑眾取龍血引藥。龍母為保五龍子,以“龍母血亦是龍血”為由,自戕取血,身死得道,令觀者慟然。

3.這三刀

(1)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講,龍母一刀隔斷生理需要、情感需要,二刀成全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三刀玉成自我實現需要、自我超越需要。

(2)從中原龍、嶺南斷尾龍的文化意識雙向交融講,斷尾化龍,自戕化龍,完成了龍母心理上、生理上由“人”到“神”的脫凡胎、換仙骨之升華。

(3)天降大任,必動心忍性?!肚f子·內篇·人間世》稱:“道不欲雜”,“若一志……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⑥利刃從向他人到放下再到重拾向己,便是指心齋無旁騖之龍母自發、自省、自覺的小愛臻至大愛之路。新《龍母》乍見時自稱龍母的存疑,于人得道為神的自洽中消解,在戲曲重故事、旨趣味的傳統中彌補了缺思辨的短板,耐人品味。

五、賡續龍母題材共鑄民族文化復興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流傳著諸多的動人神話、傳說,而融寫意與寫實、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為一體的戲曲藝術優勢得天獨厚,更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擔綱傳承、弘揚、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大任。

誠然,頌揚人之奮勇,禮頂神之超然,對英雄成神的神話式崇拜,雖是劇中人時代之局限、民俗之慣例,一定程度上透露出當下人對民間信俗、世俗功能的復雜心態。荷蘭的比較文學研究者、漢學家杜威·佛克馬也曾指出:“任何重寫都必須在主題上具有創造性……重寫是有差異的重復。它是引起訝異的差異,是新的看待事物的方法”。⑦

故新《龍母》“隔離”、“抗疫”的爆肚式、當下性情節,連同龍母民俗一同體現的公平正義、家風傳承、自然和諧、心懷民眾、愛家愛國等精神,與現時社會大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互文映照,不失為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優秀載體。

創作者心在市場,作品不免低俗諂媚滿銅臭。

創作者心在獎項,作品不免描摹千篇守成規。

創作者心在人民,作品才得真情真思真地氣。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處于中華民族民智、民生、民族全面提振的鼎盛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個人發展的需求交匯成中國幸福和諧樂章。先入為主遮望眼,脫離群眾猶坐井,精英姿態要不得。創作若以人民為中心,演出若將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社會主義戲曲乃至文藝才成有源活水、長流常新。脫胎于民間傳說、民間信俗的新《龍母》,回歸于人民之中,其意蘊可見一斑;活躍于校園、社區、鄉村,其效能蔚為可觀。

且不論新《龍母》隨大流制作投影動畫吸引新觀眾、采藥前龍母碎步思忖尚缺更多重意蘊、戲后半截男主角阿牛功能性缺失,單念其龍母淡然措置五龍子鎮守華夏各大江大河的尾聲與催人奮進、教人博愛的內蘊,便足已縈繞在觀者心中經久不去。在時代精神的更新、人民文化追求的迭代、創作者藝術突破的新局面下,龍母題材粵?。ɑ驊騽。┮矊⒗^續包羅新的民俗指符、擴充新的民俗所指,隨著粵?。ɑ驊騽。┑拈L興不衰不斷演化。

注釋:

①(宋)李昉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3726.

②(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M].北京:中華書局,1965:177.

③(南朝)沈懷遠.南越志[M].(宋)李昉等.太平寰宇記卷一六四.嶺南道·康州.四庫全書本.

④烏丙安.走進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號論[J].江蘇社會科學,2000(03):39.

⑤陳守仁.儀式、信仰、演戲 神功粵劇在香港[M].香港:粵劇研究計劃,1996(06):122.

⑥(戰國)莊子.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3:65,72,76.

⑦D·佛克馬,范智紅.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式[J].文學評論,1999(06):144.

猜你喜歡
龍母五龍粵劇
SINGING THE CHANGES
蘇童《米》中城市對人性的異化
流亡與虛無:《米》中五龍人生悲劇研究
粵劇排場與粵劇傳承
1949—1951年粵劇“戲改”
粵劇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三月三”、掘尾龍與龍母
對蘇童《米》中人性欲望的探究
青蛙謝龍母
青海五龍溝金礦成礦時代的進一步研究和確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