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剝削與革命意識*
——論馬克思道德學說對古典功利主義的批判

2021-04-15 02:23顧青青余龍進
浙江社會科學 2021年3期
關鍵詞:功利主義資本主義人性

□ 顧青青 余龍進

內容提要 艾倫、布坎南等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和考察共產主義的基點是利益導向的優先性和結果導向的利益最大化,其核心概念和論證方式都屬于古典功利主義的敘事框架,這顯然背離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精神內核。事實上,馬克思從具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出發來考察利益與道德,從人性、剝削與革命意識三個維度實現了對古典功利主義道德觀的批判與超越。具體來講,馬克思以“具體人性觀”取代“抽象人性觀”,確立了利益的客觀物質性基礎,為道德的產生與發展奠定科學基礎;以“共同占有”取代“剝削關系”,實現了私人利益與人類利益的統一,既捍衛個體權利又保障共同體的善;以“革命運動”取代“改良主義”,強調客觀規律與革命意識的辯證統一才是利益的實現方式,也即只有通過制度批判和革命實踐的方式才能真正實現道德。通過這三個維度,馬克思實現了對古典功利主義道德觀的倒轉和重構,并同時確立了其自身道德學說的歷史性、社會性與革命性的辯證批判性特質。

一、問題的提出

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研究中,許多西方學者傾向于將馬克思的道德學說歸類為功利主義,認為馬克思開展道德評價的依據是需要、欲求或偏好等利益的最大化滿足,其核心概念和論證方式都屬于古典功利主義的敘事框架。其中,英美分析學派的艾倫和布坎南是典型代表。艾倫認為,馬克思將一切利益,無論是誰的利益,都看做是值得滿足的最基本的利益,甚至是馬克思之所以支持自由貿易和殖民主義,是因為它能加速社會革命以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比資本主義能更多滿足人的需要與偏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①布坎南也基本持相同觀點,認為在馬克思那里,“資本主義受到譴責,并不是它不正義或不道德,或因為它不符合人性; 而是因為它不能完成所有人類社會都有的基本任務:它不能滿足需要……對于基本及非基本的需要或對于需要和欲求的滿足的成功程度,是馬克思的終極評價標尺?!雹诳梢?,在艾倫和布坎南看來,利益導向的優先性和結果導向的利益最大化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和考察共產主義的基點,遵循的是功利主義的思路。

艾倫和布坎南的分析有一定的文本依據。馬克思確實將利益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首要條件,尤其是在《萊茵報》時期遭遇“物質利益難題”之時,馬克思開始對林木盜竊法以及摩塞爾河地區農民貧困狀況展開思考,發現理性國家并不在意人民群眾的貧苦,而實質上維護的是資本所有者的利益,這就進一步促使馬克思重新檢視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的關系。在經過對大量政治經濟學問題的研究之后,馬克思逐漸厘清了上述兩者的關系,對現實的物質利益考察逐漸代替理性國家觀成為馬克思社會分析的首要原則?!叭藗儕^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③,“感性的特性和自尊、享樂和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基礎”④,“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雹菰隈R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所造就的是一種社會對抗,奴役和不平等是社會對抗的結果,它給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痛苦,而無產階級社會將更為有效地消除痛苦,為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爭取最大限度的福利。本文認為,雖然馬克思把他的理論構筑在對人類潛在利益論述的基礎上,艾倫和布坎南等學者也確實在此意義上來判定馬克思的道德理論是功利主義式的,但馬克思對利益范疇的具體闡釋與功利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包括利益的人性基礎、利益的生產與分配、利益的實現方式等問題。換言之,艾倫和布坎南僅看到了馬克思文本中利益這一概念與功利主義的術語在字面上的重疊,而未從具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出發來深刻解析利益,這顯然是背離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精神內核。本文以利益范疇為中心,從人性、剝削與革命意識三個維度呈現馬克思道德學說對古典功利主義的批判,并以此回應艾倫和布坎南等學者對馬克思道德學說的功利主義歸類。

二、利益的客觀物質性基礎:以“具體人性觀”取代“抽象人性觀”

在古典功利主義看來,人們對幸福、快樂或偏好等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有著深刻的自然主義基礎,是人類有機體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叭祟惪蚣艿淖匀粯嬙臁睕Q定著人們始終遵循趨樂避苦,追求幸福的功利原則,也即只要他是一個自然人,他就要不斷追求幸福,人們行為的必然性就是基于這一生理來源和人類本性?!白匀话讶祟愔糜趦晌恢鞴鞓泛屯纯唷闹髟字?。只有它們才指示我們應當干什么,決定我們將要干什么。是非標準,因果聯系,俱由其定奪?!雹拊诠髁x的視野下,人性因受其生理因素的制約而表現為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利益集合體,這在批判宗教禁欲主義人性觀,肯定人的世俗欲望,推動社會進步方面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但功利主義同時把自然人當作標準的人、理性的人和固定的人,把人的本性物化為趨樂避苦的生理性,并把它當作單一不變的、衡量萬物的唯一標尺。這一標尺抹去一切具體的社會情境,就像數學公理一樣具有普遍適用性,這就使得功利主義的人性觀帶有明顯的抽象性和先驗論特質。

可以說,馬克思關于利益的論述也同樣建構在人類不同于其他生物特性的人類本性中,但在馬克思看來,可以用來區分人和動物的并不是超自然的宗教意識或精神力量,也不是人類趨樂避苦的生理本性,而是自由的實踐活動,“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雹哌@一“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首先表現為為獲得生活必需品而開展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活動,“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雹辔镔|性的生產實踐活動作為人性的存在方式,強調人性是在與社會現實生活和具體歷史進程的互動過程中得以展開和實現。與功利主義人性觀的抽象性相反,馬克思對人性的考察是歷史的、社會的。人類需求與人類能力是具體的、歷史的形成的,新的社會關系創造出新的需要和享受,新的社會實踐需求產生新的人性內容,“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雹崛说男枰娜嬲归_和豐富性拓展就是人性不斷實現和占有自己全面本質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克服現實性制約,實現從從低級到高級、從自在到自為的發展過程。同時,馬克思在考察人的物質需求時是按人的對象性活動的方式,是按人與外部對象性世界的關系的方式來展開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雹膺@意味著處于社會關系之中的人的需要和享受不僅以自然物品為尺度,更是以社會關系為尺度。

對于馬克思人性觀的上述特質,佩弗的論述是十分到位的,“在馬克思的人性概念里,人的兩種本質的能力是自由的、有意識的,創造性的活動和人類共同體,而且,馬克思對于人性的說明不僅僅是純描述性的,而且還是評價性的?!?這一評價性就體現在馬克思對功利主義人性觀的抽象性和利己主義性質的深刻批判中。在馬克思看來,功利主義之所以將趨樂避苦的人性抽象化為普遍性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也即這種形而上學的抽象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他們把所有具有一定特性的社會活動和具有豐富社會意蘊的社會關系都歸結為功利關系,這些活動和關系并不是作為活動本身和關系本身而具有意義,而是只有把其歸結到唯一的功利關系或剝削關系中時才有意義。而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一切功利關系或剝削關系“實際上僅僅服從于一種抽象的金錢盤剝關系”?,作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核心的金錢盤剝關系所代表的正是資產階級的利益,體現的是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性質。所以說,功利論實質上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代表,目的是為資產主義現狀展開辯護,論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永恒性以謀取資產階級利益的最大化?!耙坏┫順氛軐W開始妄圖具有普遍意義并且宣布自己是整個社會的人生觀,它就變成了空話。在這些情況下,它下降為道德說教,下降為對現存社會的詭辯的粉飾”?,功利主義也由此從對封建社會的批判而走向了保守。雖然功利主義發現了政治經濟學的一切現存的經濟關系相比于封建剝削關系而言是清醒的,務實的,并對封建的宗教神學關系展開公開的、旗幟鮮明的斗爭,但這一斗爭與批判也是有限度的,它所能批判的僅僅是阻礙資產階級發展的關系,而將現存的資產階級關系美化為為所有人謀利益,對所有人都最有益的經濟關系。

很顯然,艾倫和布坎南都誤解了馬克思,基于馬克思對利益的考慮和對效能原則的支持就把馬克思的道德理論判定為功利主義的做法是草率的。功利主義對利益的闡釋基于抽象人性論,它抽離具體現實的社會關系,將人性簡化為一般的標準形式,以此來囊括和涵蓋所有的社會情況,但這種普遍主義的做法更顯空洞和乏力,由于遠離現實而缺少對現實的解釋力。馬克思堅決反對功利主義建立在抽象人性論基礎上的對利益的空泛理解,強調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自由的實踐活動是人性的基礎,沒有全人類共同普遍的人性,只有處于具體社會關系之中,代表不同階級關系的人性。所以,馬克思與功利主義在價值立場和階級立場上是根本對立的,功利主義人性的利己主義性質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馬克思代表的是人類共同體的價值,維護的是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的利益。

三、私人利益與人類利益的統一:以“共同占有”取代“剝削關系”

功利主義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追求在最終結果上社會凈效用的最大化,但功利主義并不關心具體誰獲得了利益,而只關心那些能給社會總福利的增加帶來更多效力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在密爾看來,那些受過教育的、具有更高教養的資產階級的需求和欲望相比于無產階級而言應該得到更大的重視,因為他們對整體利益的貢獻率更高。所以一旦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利益發生沖突,效用計算就是唯一的判斷標準,舍棄對整體利益貢獻率更低的無產階級的利益就是合理且正當的,這就為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提供了合理性論證與合法性辯護。馬克思對功利主義的這一剝削本質有過深刻的揭示,“功利關系具有十分明確的意義,即我是通過我使別人受到損失的辦法來為我自己取得利益(人剝削人)……對資產者來說,只有一種關系——剝削關系——才具有獨立自在的意義?!?但事實上,“功利主義者卻拒不接受這個斷言:剝奪他人‘正當’權利的偏好是不正當的。在效用主體看來,不可能先于效用計算去建立正當權利的標準?!挥惺剐в米畲蠡姆峙湫问讲拍軌虼_定什么是我的正當所有,因此根據定義,使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就根本不可能剝奪我的權利份額?!?也就是說,在功利主義看來,只要能使社會的凈效用最大化,將他人作為手段和工具,犧牲他人利益的行為就是正當的,并不存在剝削關系。就算當邊沁思考社會產品由富到貧的再分配時,也只是出于貧富差距過于懸殊所造成社會動蕩是否會降低社會凈效用的擔憂,事實上是為改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弊端所做的策略性選擇,具有一定的虛幻性和欺騙性。其目的是釋放意識形態的煙霧進一步鞏固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以維護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度。

艾倫看到了馬克思視野下資產階級利益和無產階級利益之間的對立,但他試圖通過將無產階級利益分為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方式來遮蔽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利益對抗,認為以犧牲工人階級的短期利益來滿足資產階級的利益事實上是符合工人階級的長期利益的?!百Y產階級的利益應該被滿足,不是簡單因為它將有助于資本主義的解體,更重要的是,它是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建立的必要條件。這是資產階級從長期看所帶來的社會積極效用,比工人階級短期的負效用更重要?!?艾倫正是以此種功利主義效用最大化的計算方式強調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在促成共產主義社會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這一美化恰恰是遮蔽了資本主義作為剝削階級的實質,也更是弱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革命性和激進品格。馬克思雖然沒有對剝削這一概念做過明確的定義,但馬克思是堅決反對剝削的,這主要體現在馬克思所強調的要消滅以剝削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私有制這一論述中,“以前的一切革命都是用一種剝削形式來代替另一種剝削形式,與此相反,無產階級革命是要消滅一切剝削”?,而在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剝削制度最完備的表現形式就是資產階級私有制。在馬克思看來,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剝削一方面違背了個體所內在持有的個人對對象性成果積極占有的權利,另一方面它把人當作工具和手段,是對個人自由和自我實現能力的破壞。為此,艾倫基于剝削符合工人階級長期利益的這一論點而將馬克思歸類為功利主義者的做法是沒有道理的。

具體來講,雖然馬克思對權利的態度總體上是淡漠的,甚至不屑于談論個人權利,認為任何一種人權都是市民社會中封閉于自己的私人利益、脫離共同體的人的權利。但馬克思“仍然是一位具有強烈個人權力認同的理論家”?。馬克思所反對的并不是基于個人勞動而獲得財產的權利,“我們決不打算消滅這種供直接生命再生產用的勞動產品的個人占有”?,馬克思所真正反對的是利用這種占有去支配和奴役他人的勞動的權力,反對的是代表資產階級私人利益的法權。正如馬克思所言“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并認為“逐年都在增長的剩余產品的一大部分”也是資本家從英國工人那里“不付等價物而竊取的”,盜竊、竊取等詞的使用正是表明馬克思所反對的是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無償占有,在這種以占有為本質特征的剝削制度下,工人是為資本而活,是為剩余價值的增值而活,而不是為占有和豐富自己的生命本質而活。所以說,雖然資本主義創造了極大的生產力,社會總福利也實現了大幅度提升,但這種以剝奪工人階級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的方式所實現的社會福利是沒有普遍性意義的,對工人階級而言仍然是普遍的赤貧。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正是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剝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在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基礎上恢復勞動者對自己勞動產品的積極占有。

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剝削把人當作工具和手段,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對抗與沖突,實質上是對個人自由和自我實現能力的限制。在剝削制度下,每個人都只顧自己,每個人不是把他人作為自己利益的實現,而是作為自己實現利益的限制,他人只有作為實現自己私人利益的手段時才具有存在的價值,所以每個人“連在一起并發生關系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只要滿足私人利益就能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但事實上,“我同你的社會關系,我為你的需要所進行的勞動只不過是假象,我們相互的補充,也只是一種以相互掠奪為基礎的假象?!边@一假象所要掩蓋的是市民社會中處于不平等地位的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相互對抗和相互分離的趨勢,資本家通過資本占有勞動的方式以實現資本增值,而工人作為勞動客體是被資本剝削和奴役的對象。所以處于這種對抗性關系之中的個人不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而是孤立性的、敵對性的和抽象性的存在,這種存在鞏固了個人所隸屬的階級之間的對抗,實質上就是鞏固了資產階級對于無產階級的剝削關系。在馬克思看來,個人應該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個體之間的利益不是敵對的和沖突的,只有個別人的私人利益合于人類利益,只有將個人的自由和解放視為人類解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即只有消滅剝削關系,恢復勞動者的主體性地位,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才能真正實現私人利益,才能真正實現私人利益和整個人類利益的統一。這是我們正確理解的利益,也是我們正確理解道德的基礎和前提。

四、基于革命意識的利益實現方式:以“革命運動”取代“改良主義”

功利主義關于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原則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學上的機械決定論,我們的行為完全被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這一普遍有效的心理學原則所推動,這是一種獨立于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實踐行動的自然必然性,也是一種關于自動而普遍的直線形歷史進程的客觀演繹??梢哉f,功利主義的理論圖景是對自啟蒙運動以來決定論和自由意志之間緊張關系的積極解決,但囿于其機械決定論的立場,這一嘗試并沒有獲得成功?!白畲蠖鄶等说淖畲笮腋_@一概念能用來護衛任何家長式統治的或極權主義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幸福是以犧牲個人決定自我選擇的自由換來的。因而在某些情況下,幸福與自由是根本不相容的價值?!痹诂F代的資產階級社會中,功利主義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則是用來護衛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和物質關系,表明既然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生產力能夠實現社會總福利的最大化,那么實現這一福利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和階級結構就是天然合理的,任何人都不能基于自身的意志對其展開價值評判或是妄圖改變它??梢哉f,處于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中的工人階級若是認同了上述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機械式解讀,那他們只會把自身被壓迫和奴役的現實當作是一種客觀必然的關系,自身也僅僅是這種歷史關系的被動承載者,自身意志作為外部客觀環境的對象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影響歷史的發展。所以說,資本主義社會中功利主義這一理論立場實際上是一種超越階級的道德宣傳,具有意識形態的迷惑性,這種“自然化了的客觀主義學說,嚴重窒息了理論的價值批評立場,實質上是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和階級結構變化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理論層面的反映?!痹谶@種具有高度改良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表達下,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被削弱了,甚至是妨礙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使其走向革命運動的對立面。

而在馬克思看來,推動歷史進程的因素并不能簡單地被還原為某種基于趨樂避苦生理本性的客觀必然性,是歷史運動的客觀規律和自由意志共同塑造了歷史。也就是說,歷史的發展雖然首要滿足于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必然性,但我們并不能夸大它的有效尺度以及其發揮作用的邊界范圍,因為實踐主體對自身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的清醒認知作為歷史發展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對歷史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言:“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任何否定人的意識、精神和思想的能動性作用的做法都是不符合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的。為此,在資產階級社會中,無產階級若是遵循功利主義的理論立場和實踐訴求,屏蔽其自身的自由意志而僅靠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想要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無產階級的最高利益和最大化利益就是一種空談和妄想。所以,無產階級必須要形成革命的階級意識,全面認識與深刻把握自身所處的社會現實、位于的階級地位以及肩負的歷史使命。只有具備一種確切的自我意識,無產階級才能成為革命局勢中的主要成分,才能進行徹底的革命實踐。同時,具有充分革命意識的無產階級不僅明確自身所處的地位和使命,更是明白在全世界范圍內聯合起來的普遍性作為針對外部客觀世界所具有的實踐力量,所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作為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戰略口號,標志著無產階級對全世界無產者共同利益的清醒認知,也標志著無產階級由分散走向聯合、由自在的階級上升為自為的階級。

馬克思充分肯定了作為實踐主體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在實現階級利益過程中的重要性,但革命意識的產生也是基于對資本主義基本經濟事實和基本生產關系的科學分析,革命意識所造就的歷史可能性必須要建立在客觀的歷史規律運行的基礎之上,這就為革命意識的作用發揮限定了適用范圍?!叭绻覀冊诂F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發現隱蔽地存在著無產階級社會所必需的物質生產條件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關系,那么一切炸毀的嘗試都是唐·吉訶德的荒唐行為?!比魏纹谕麖U除以剝削為主要特征的社會結構的社會行為都要以當前社會現存的生產力為前提條件??偠灾?,與功利主義者立足于具體的個體領域,以追求客觀的歷史必然性來達到個人快樂的實施路徑不同,馬克思立足于宏觀的社會歷史領域,以歷史規律和革命意識的良性互動來實現整個人類的解放和自由。在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中,歷史規律和革命意識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的,自由人聯合體的實現要以社會發展規律為基本,以無產階級為革命主體,以哲學為銳利的批判武器,以具體的革命實踐活動為實施路徑。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發展的加速和延緩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開始就站在運動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這樣一種‘偶然情況’?!边@正是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若要邁向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條件是根本,但同時無產階級本身及其革命意識作為重要的偶然性因素,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獲取自身階級利益過程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此,雖然艾倫和布坎南看到了馬克思對階級利益的眷注,也看到了歷史運動的客觀規律在實現利益過程中的基礎性地位,但由此把馬克思歸類為功利主義者,則是抹殺了兩者在獲取利益的途徑與實現利益的方式上的根本性差異。這一根本性差異源于雙方階級立場的不同,艾倫和布坎南囿于其資產階級的立場,出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目的,為了論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永恒性而掩蓋了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主體能動性作用,實質上是一種高度改良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表達,這不僅違背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本質,更是削弱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意義。因為馬克思是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他代表的是整個人類的整體利益,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如果不同時打破身上的枷鎖進行徹底的社會革命使資本主義制度成為歷史的、暫時的,就沒有辦法真正地、徹底地解放自身。

以上諸種分析可以證明,馬克思的道德學說在人性、剝削與革命意識三個維度上構成了對古典功利主義的批判。這一批判是事實性批判與規范性批判的統一,是對功利主義關于利益的人性基礎、利益的生產與分配、利益的實現方式等問題的現實描述,更是對利益的客觀物質性基礎、私人利益與人類利益的辯證統一、革命意識對實現利益的反作用等問題的價值闡揚。只有堅持事實評價與規范評價的統一,才能深刻理解馬克思道德學說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也才能正確理解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道德觀的主要內容和理論特質。

注釋:

①參見D.P.H.Allen,“The Utilitarianism of Marx and Engel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73,10(3),pp.189~192.

②E.Buchanan Allen,Marx and Justice:The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New Jersey:Rowman and Littlefield,1982,pp.28~29.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 頁。

⑥邊沁:《道德與立法的原理導論》,時殷弘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57 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 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479、489、479~480、第三卷說明第X 頁。

?R.G.佩弗:《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呂梁山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7 頁。

?威爾·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劉莘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35 頁。

?D.P.H.Allen,“The Utilitarianism of Marx and Engel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73,10(3),p.192.

?伊安·夏皮羅:《政治的道德基礎》,姚建華,宋國友譯,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01 頁。

猜你喜歡
功利主義資本主義人性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康有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義解讀
法律解釋的功利主義傾向
不能將功利主義標簽化
淺析西方現代功利主義
功能與人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