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騰沖市銀杏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2021-04-22 10:21蔣國東
科學咨詢 2021年5期
關鍵詞:銀杏旅游發展

蔣國東 李 婭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4)

作為鄉村振興過程中重要的產業,鄉村旅游業對推動環保綠色產業發展,實現當地農民就業增收,促進城鄉經濟文化融合、農村環境改善以及農民綜合素質提高有重要作用。2017年,全國鄉村脫貧人口1289萬,其中,鄉村旅游助力脫貧人數占17.5%[1],是農村脫貧的重要方式,其扶貧效果顯著。因此,國內學者對鄉村旅游開展了諸多研究,主要表現在精準扶貧路徑[2][3]、扶貧效應及其影響因素[4]、面臨困境[5]、實踐依據和驅動機制[6]、主要模式[7]、評價指標體系構建[8]、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旅游發展之間互動關系[9]等。同時,蔣祺等人[10]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杭州市白沙村鄉村旅游發展對策建議?;谇叭搜芯?,本文通過文獻、政府部門等途徑收集相關數據,對所獲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明確騰沖市銀杏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找出銀杏村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為該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和貧困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及政府決策提供理論支持。

一、騰沖市銀杏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銀杏村位于固東鎮東南面,面積35.42km2,包括4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1137戶、4053人,全村擁有銀杏樹4萬多棵,其中超過1000棵古銀杏樹的樹齡在100年以上,被稱為“中國銀杏第一村”。

(一)銀杏村鄉村旅游成為鄉村產業發展新動力

在當地政府推動下,銀杏村鄉村旅游發展迅速,鄉村旅游產品供給更加多元化。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我國鄉村旅游總收入達8600億元,占全國旅游收入的30.9%。2019年1-10月,騰沖市共接待游客1571.06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82.93億元。鄉村旅游已經成為銀杏村經濟的重要產業形態,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優勢。

隨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關聯產業也獲得發展機遇,就業崗位增多,農民收入增加。在江東社區鄉村旅游產業的帶動下,當地政府對銀杏村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給予財政補貼,對民居風貌進行整體規劃,刺激村民創業積極性;隨著銀杏樹樹齡的增長,收益也不斷增加(表1)。鄉村旅游成為吸納鄉村勞動力就業的有效途徑,成為發展地區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來源。

表1 銀杏前10年的收益估算

(二)銀杏村鄉村旅游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

十年前的銀杏村交通閉塞,道路崎嶇,經濟落后,全村貧困人口2520人,占總人口的70%。2015年鄉村旅游扶貧政策推行,銀杏村在原有基礎上,通過旅游設施建設、古樹名木保護、生態環境整治等措施,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脫貧的重要方式之一。鄉村旅游在提高農民收入、脫貧致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將鄉村旅游作為重要的扶貧方向和手段,從財政、金融、人才等各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大力支持鄉村旅游發展。2017年,全國鄉村脫貧人口1289萬,鄉村旅游助力脫貧人數達到17.5%。全國各省市也積極推進鄉村旅游扶貧。2010年的銀杏村貧困人口比例達到70%,經過發展鄉村旅游,2018年貧困人口減少到29人,729戶貧困戶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僅為0.7%(表2),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4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050萬元,鄉村旅游產業收入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巨大,占收入的65%。鄉村旅游成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農業轉型、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力量,鄉村旅游扶貧成果明顯。

表2 騰沖銀杏村2010年與2018年貧困情況對比表

二、騰沖市銀杏村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資金來源單一,市場支持力度不足

鄉村旅游是扶貧的手段,重點是扶貧。隨著我國扶貧工作的推進,扶貧難度越來越大。雖然銀杏村的生態環境沒有遭受到破壞,但由于離城區較遠,交通不便,嚴重制約著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的開發。銀杏村旅游項目開發前期投入大,周期長,需要政府財政資金支持,而政府扶持資金僧多粥少,無法滿足銀杏村旅游開發的需要。

(二)旅游模式單一

貧困地區普遍自然生態環境較好,符合城鎮居民休閑觀光的內在需求,致使大部分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大致相同,缺乏創新性,產品與服務同質性嚴重,沒有比較優勢?,F階段的銀杏村在鄉村旅游服務中僅解決了游客的基本食宿問題,不能滿足游客對鄉村風土人情及文化內涵更直觀理解的需求,特色手工藝品只當作商品在銷售,沒有深入了解手工藝品背后的歷史和故事,不能給予游客心靈上的沖擊,給游客的印象不深,使得銀杏村鄉村旅游趨于簡單化。

(三)人才不足,缺少專業從業人員

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很好地解決就業問題,其次,也需要依托勞動力而發展。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旅游離不開當地勞動力的支持,由于鄉村旅游管理者及經營者多為當地村民,缺乏基礎管理經驗和能力,勞動力素質低,造成旅游場所品質低、服務水平低。

三、建議

(一)加大政策綜合扶持,拓展資金來源

目前,政府對鄉村旅游扶貧的政策主要集中在財政、金融、人才等方面,以政策性扶持為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旅游項目開發資金缺乏的難題。因此,政府政策應該吸引企業和社會組織多方資本向貧困地區投入,解決資金難題。成立銀杏村開發管理公司,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隨著我國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的完善,可以采用“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合作形式,在基層黨組織的牽頭下,通過土地流轉、土地經營權參與鄉村旅游項目開發和后期項目經營。通過政府保障吸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參與本地區旅游扶貧項目開發,政府兜底解除貧困人口后顧之憂,解決當地人口參與度不高和獲益較少等問題。

(二)整合不同資源,優化旅游產業鏈結構

鄉村旅游產業通過關聯產業的共同發展,實現價值增值。旅游扶貧在借助當地優勢資源的同時,要解決上下游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對接問題,其次要開發不同特色類型的旅游產品,即形成比較優勢,又要與周邊地區優勢互補,打造區域旅游名片。銀杏村建立以銀杏村為核心,輻射周邊村寨,整合資源,打造不同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形成多元化、特色化旅游景區,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通過產業融合,活躍地方經濟,從根本上形成銀杏村經濟吸引力,解決資金不足問題,為鄉村旅游扶貧提供保障。其次,針對不同游客群體,增加體驗性活動項目,把鄉村文化內涵附加在體驗性活動上,讓游客對銀杏村理解更為深刻,打造多范圍、多特色、多層面的旅游基地。

(三)構建人才引進與培訓體系

解決貧困地區旅游產業勞動力和人才缺乏問題應該“就地取才”與人才引進相結合。面對當前銀杏村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實際情況,應著重改變培育培養模式,完善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制度建設引入高級人才,鼓勵大學生,專業技術人員從事鄉村旅游行業,人才引進為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積累人力資本,創新旅游產品,提升項目管理運營效率與水平。通過多樣化的培育培養模式,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面對起點低、基礎差、接受能力弱的鄉村居民群體,改變培育培養模式,嘗試通過墻體文化、手抄報文化、鄉村廣播文化等渠道和方式進行全方位培育。同時,在集中學習過程中,更多地聘請當地專家或同行進行實踐性指導,達到最佳培養效果。讓銀杏村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猜你喜歡
銀杏旅游發展
銀杏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臘月里的銀杏果
旅游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銀杏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