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身農家把歌唱:族譜里的幸福賬

2021-05-08 13:50
文史博覽 2021年3期
關鍵詞:族譜祖父祖母

鄧氏族譜

“你是樹來我是花,根在馬嶺我的家”——廣西興業縣馬嶺鄧家老屋是我的老家。

位于桂東南的興業縣,歷史悠久,山川秀美,氣候宜人?!芭d業”,顧名思義就是興家立業、創立功業、家和業興……鄧氏先祖于乾隆三 十 八 年(1773)遷 來 現址定居后,也用“興業”這兩個字開頭來給后人排輩起名,即“興發國家彰日月,業揚奕世顯乾坤”,充分表達了老祖宗渴求安居樂業、向往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

只是,這樣的美夢何時能成真?在漫長的舊社會,廣大勞苦大眾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一切美好愿望都必然是夢幻泡影——據《馬嶺鄧氏族譜》(以下簡稱“族譜”)記載,我們這一支鄧氏家族,源自商朝時期河北南陽之鄧國(今河南鄧州市),歷經無數次的遷徒,入桂以來,先祖仍然備受貧苦的煎熬,“興”字輩(我的曾祖父輩)、發字輩(我的祖父輩)基本上是靠“賣力”(給地主打工或者租田耕種)、“賣泥”(燒制磚瓦出賣)、“賣命”(被抓壯丁去當兵)維持生計。曾祖父的一個胞弟生子4 個,3 個無后嗣,其中一個被征兵入伍后杳無音信,至死未歸。發智公(我的祖父)兄弟5 人,其中兩個未娶妻,一個雖娶妻但未生育,而后妻子改嫁他人。這都與貧窮密切相關。

我祖父發智公和伯祖父發禮公弟兄倆與他們的兒子弟兄倆(我的父親和伯父)——難兄難弟兩代人,大半生都是在清末和民國時期度過的;我七兄妹除了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兩個弟弟沒有新舊社會生活兩重天的經歷之外,對舊社會那段苦難日子,都留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祖父和伯祖父因自家無田無地,只能分別在租種地主的田地上辛勤勞作,而每年早晚兩季收割的稻谷按“八二”或“七三”分成給地主交租后就所剩無幾了。農閑時伯祖父只好外出打工,祖父則在家經營一個磚瓦窯,不分晝夜從田里挖泥巴制作并燒成磚瓦出賣,并插空外出幫人卷窯(建造磚瓦窯)、看火(燒制磚瓦時掌握火候的一種技藝),以獲得些許錢糧來養命。祖母和伯祖母除了忙自己家的事,還要到地主家幫工,干插秧、割稻一類的重活。那時候打零工、短工,基本上只能換碗稀粥或剩飯吃,青黃不接或遇年成不好時就得借高利貸,平時一年至少缺4~5 個月口糧,就得以紅薯、芋頭、木薯、“黃狗頭”(山里長的一種有毒薯類植物)等雜糧來充饑,還有白花甘、涼粉草等樹葉草根,對我們這些餓過肚子的人來說也都不陌生。20 世紀40 年代初連年大旱,出現了竹子開花結籽的奇特現象,那“竹米”也就成了救命的寶貝了,但大人不讓我們小孩吃,說是“竹米”進了肚子消化不了會撐死人。食不果腹,穿的就更不用說了,我對祖母穿的“百衲衣”(泛指補丁很多的衣服)印象最深。

我家的老屋場青山四望,清澈的小溪、肥沃的稻田和連綿翠綠的山岡環抱,一派秀美的田園風光,住的卻是與優美環境很不協調的三間泥磚屋。伯祖父一家沒蓋正屋,住的是在我家房屋后壁搭建的兩間土坯房,低矮陰暗。伯祖母經常向我祖母哭訴:“房子像牛棚,嫁過來幾年了還不像個家?!睍r不時流露出要出走的念頭。祖母當然是百般勸阻,但她怎么也聽不進去,反而煽動我祖母也跟她一起出走。祖母正色拒絕她,說:“再苦也不能那樣,你看看哪條狗離開過它住慣了的窩?”然而伯祖母已經鐵了心,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狐貍滿山走”,暗示要走到更偏僻的、不易尋著她的山區去。

終于有一天,伯祖母狠心丟下她3 歲的兒子,挑著一個生鐵鑊頭(菜鍋)和一個裝著舊衣服的破布袋,悄悄出門上路了。伯祖父聞訊尋蹤追趕,在離家五六里路的茶子坑(地名)追上了伯祖母,隨手撿起路邊的一塊石頭扔了過去,“嘭”的一聲鍋子破碎落地。伯祖父也不看妻子一眼掉頭就往回走。事后得知伯祖母嫁給了鳴水鄉嶺頭山村陳姓人家。孤單可憐的伯祖父再也沒有續弦,他常對人說“能活下來就好”,但大家都深知他的傷感和無奈。窮苦就這樣伴隨著親人們過了一代又一代。

1949 年10 月1 日,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白遄V”也以清新樸素的語言記載著:新中國成立,發字輩、國字輩和家字輩翻身做主人,通過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生活有了保障……

土改勝利完成時,家人和鄉親們都懷著萬分喜悅的心情參加了鄉政府舉行的隆重的慶祝大會,干部和群眾笑逐顏開、縱情歡樂的情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當時還是一個小學生的我,參加學校的歌詠隊,在這個大會舞臺上演唱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歌曲,腦子里不停地在想象臺下我的家人此時此刻會高興成什么樣子——這不全是因為我們的演出有多么精彩,而是因為家里人另有一份如同土改勝利那樣興奮而又得意的心情:我的父親被選為村干部,入了黨,還光榮地出席了本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我的大哥剛從土改工作隊回來,又當上了村里的小學校長……

鄧小平說得好:中國人窮了幾千年,不能再窮了!提高人民生活,不能再耽誤了……這些語重心長的話語,真的是講到我們心坎里了。經過數十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從40 多年前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逐步告別貧窮、實現小康,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不斷提升,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經歷和見證了國家的新發展、家庭的新變化。家家都有一本幸福賬。

我們的先祖世代務農,是清一色的“農大哥”,如今的家族成員分布在士農工商各界多個行業,在家鄉和全國各地為國為家盡心效力做貢獻。大家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對身邊發生的那些感觸至深的新事物更是不知反復訴說了多少遍,其中最為炙熱的話題是:種田不用繳公糧(取消農業稅),還發種糧補貼,享受醫保、養老金(60 歲以上老人)的福利待遇,貧困戶得到救濟、幫扶脫貧,家家戶戶用上彩電、冰箱、電腦、手機、農機等現代化電器,政府資助修路,汽車開到家門口……他們還津津樂道年輕人進城務工或經商、購房買車,過著亦城亦鄉、城鄉融合的新生活。

在厚實的幸福賬中,文化水平的提高是最令人欣喜的一件事,“族譜”有這樣一段記述:“不分性別年齡,都獲得了享受文化教育的權利,結束了祖祖輩輩不識字或文化不高的歷史?!蔽仪宄赜浀?,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的掃盲運動中,祖輩父輩兩代人基本上都被列為掃盲對象,而對學習文化滿懷熱望的鄉親們,積極參加農民夜校,掃盲工作成效極為顯著。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得到徹底改觀,改革開放以來更是有了全面快速的發展。以我家為例,我的祖父是文盲,父親是半文盲(讀過兩年書),每年春節要寫對聯或者平時要寫個封包柬帖什么的,都要去外村找人代寫,祖父生前發誓一定要讓后輩上學讀書,說“能讀到哪里就把他送到哪里”。我們沒有辜負老祖宗的期望,七兄妹中六人都有中學文化,我本人是新中國成立后族里和村里第一個大學畢業生,到了子侄輩就多數是大專以上學歷了,并在村里率先實現了碩士學位“零”的突破。

現在,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家鄉親人們,把實現家族夢想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老祖宗追尋的宏大愿景必將很快成為現實!

猜你喜歡
族譜祖父祖母
半張族譜:臺灣三兄妹的尋根之路
祖父瓷
桂花
祖母家的夏天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我以我血薦軒轅——祖父的英烈事略
佳士得9月拍賣徠卡“族譜樹”
吳有春
模范邨
——給祖母
二戰后新加坡華人族譜編纂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