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

2021-05-14 12:57元美林
錦繡·上旬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倫理學

摘要:伊壁鳩魯學派是晚期希臘哲學四大流派之一,由于社會環境和政權變更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諸多哲學家把獲得幸福當作是研究的主旋律,哲學一度被認為是醫治人們心靈創傷的良藥。伊壁鳩魯學派認為精神上的快樂高于肉體上的快樂,同時認為學會理性的對欲望做出取舍是獲得幸福的必要手段,伊壁鳩魯哲學試圖消除人們對神和死亡的恐懼,聲稱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所以人無需恐懼這些與人感覺無關的東西,本文通過分析伊壁鳩魯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快樂主義倫理學的內涵,從而試著深入了解其哲學理念和精神內涵。

關鍵詞:伊壁鳩魯;倫理學;快樂主義

晚期希臘哲學包括四大學派: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主義、懷疑主義、新柏拉圖主義,與其它學派相比,伊壁鳩魯學派宣稱快樂即幸福,快樂即美德,因此其倫理學被稱為快樂主義倫理學。伊壁鳩魯曾說過:只有當我們痛苦時,我們才需要快樂,因為快樂不在場;而當我們不痛苦時,我們就不需要了,因為這個緣故,我們說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1]只有當人處于痛苦之中才會強烈的渴望得到快樂,而不痛苦本身就是快樂的一種表現,伊壁鳩魯多次表示肉體上的享樂不僅是暫時的而且伴隨著痛苦,唯有精神上的平衡才能使靈魂長久的處于一種寧靜無煩憂的狀態。由于伊壁鳩魯主義過分強調個人快樂的滿足所以其哲學不僅被人懷疑為消極的快樂主義,還被批評為享樂主義,筆者認為伊壁鳩魯哲學縱然有其局限性,但我們更應該關注其思想深刻之處,而不是糾結于一處忽略其整體。

伊壁鳩魯是希臘晚期的一位哲學家,這個時期的哲學有個明顯的特征即哲學的倫理化傾向,當然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任何一種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經過和緣由。首先是社會的動蕩不安,面對城邦制的瓦解和政權的交替變更,民眾逐漸失去了對國家的信任,這使得人們渴望得到快樂以此來漠視眼前的痛苦;其次是文化和思想上的發展,隨著文化地位的提高和民眾視野的開闊,這一時期的學術研究有了更加細化的發展,與此同時各個學科在發展時出現了未曾涉及過的倫理問題;最后是外在痛苦引起的內在不安,生活和生命上的毫無保障必然會摧毀人們的內在精神,因此當時的哲學家們開始關注如何獲得幸福。

伊壁鳩魯哲學體系分為三個部分:準則學、物理學、倫理學,在他看來準則學和物理學都是通向倫理學的手段,倫理學才是他哲學研究的重點。準則學研究的是真理的標準以及如何獲得認識,真理標準的判定主要有感覺、預見、情感三類,其中又以感覺和情感最為重要,伊壁鳩魯聲稱感覺是不可能出錯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駁倒感覺,一個感覺也無法駁倒另一個感覺,因為面對不同客體產生的不同感覺都是真實的,所以準則學被稱為感覺主義的準則學,他一反傳統哲學對理性的抬高,把個人感覺作為衡量快樂的重要標準。

伊壁鳩魯的講學生涯是在花園中進行的,一度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他和眾多學生、朋友一起過著集體式的生活,受伊壁鳩魯所倡導的哲學理念的影響,團體生活無疑是非常簡樸的,但這種簡樸不完全是生活所迫,他排斥揮霍無度、紙醉金迷的生活,追求寧靜持久的幸福。由于希臘哲學晚期社會層面的影響,所以伊壁鳩魯哲學和當時眾多哲學的目的一樣想獲得幸福,他曾說過: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樂,哪怕是智慧與文化也必須推源于此。心靈的快樂是對肉體快樂的觀賞,心靈的快樂之唯一高出于肉體快樂的地方,就是我們可以學會觀賞快樂而不觀賞痛苦。[2]這句話無疑是告訴我們,縱然面對無法避免的痛苦也要學會從心靈上觀賞快樂而不觀賞痛苦。伊壁鳩魯哲學追求的是靜態的快樂,在他看來動態快樂是一種愿望得到滿足之后的短暫快樂,并且在愿望得到滿足之前伴隨著各種痛苦,追求滿足的過程就像是迎接光明前所經歷的黑暗,我們知道光明終會來臨,但其中的痛苦已經使我們苦不堪言,而靜態的快樂則是一種平衡的、持久的狀態,沒有對欲望得到滿足的過分執著,從而也就無需經歷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痛苦以及得到滿足后的大喜。

伊壁鳩魯哲學追求心靈上的無紛擾,認為快樂和美德是分不開的,正直謹慎活著的人不可能是不快樂的,同樣快樂的人也一定是那些謹慎而又正大光明活著的人。他曾說過我們認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始點和終點,我們認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3]伊壁鳩魯把快樂和善等同起來,借由人所感知的快樂來通達幸福,伊壁鳩魯學派所說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并不像某些人所批評的是一味追求極端的享樂主義,而是有選擇的對欲望進行取舍,因為并不是所有欲望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

伊壁鳩魯學派認為在追求快樂的同時要盡量避免痛苦,更無需置疑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人的本性,人的恐懼無非來源于死亡和宗教兩類,關于宗教伊壁鳩魯學派從不否認神的存在,但認為神是絕不會干預人世間的事情,人們渴望通過神的救贖來獲得幸福所做的一系列行為都是迷信,神是人們生活之外的存在。而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更多的是一種未知的恐懼,人們因為無法預知死后的感覺而對死亡感到懼怕,伊壁鳩魯則說世間的萬物都是原子的聚合分散,“我們活著時,死亡尚未來臨;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了”。[4]這也就是說對死亡的恐懼完全是沒必要的,因為人死的時候靈魂會隨著身體一起消失,感覺也同樣隨之消失。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無法切身感受到死亡,死亡沒有來臨;而當我們真正踏進死亡大門的時候,靈魂和感覺早已隨著肉體而消失,我們自然也不會有任何的感覺。死亡與活著永遠是一對反義詞,盡管我們當下活著的每一天都是更接近死亡的一天,但人是無法同時經歷這兩種狀態的,所以說死亡與我們毫無干系的,我們何必要對此心驚膽戰,恐懼叢生呢??鬃右苍f過“未知生,焉知死”無疑是勸人們珍惜眼前的人生,活著的事情都還沒搞懂,何必徒增憂愁去想死后的事情呢?

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最高的善,并把快樂作為衡量個體幸福的標準,那么如何獲得幸福?他的回答是“為了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來考慮一切取舍,因為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所以我才力求避免痛苦和恐懼?!边@也就不難看出為什么很多人稱他的快樂主義是消極的快樂主義,伊壁鳩魯認為避免痛苦就可以獲得快樂,把沒有痛苦當作是快樂本身,沒有選擇積極的面對各種不幸從而創造快樂,對他來說想要擁有快樂就必須對痛苦敬而遠之,且在心靈上也要做到忽視痛苦觀賞快樂,但是逃避痛苦只能獲得暫時的快樂和幸福。

伊壁鳩魯哲學的局限性非常明顯,首先是他的哲學只關注人如何獲得幸福而對其它的事情則一概沒有興趣追問,這使其遺留下來理念逐步變成僵化的教條;其次他妄想人們通過精神上的寧靜和快樂就可以獲得幸福,這無疑是不可能的,人們只有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礎上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追求精神的快樂。伊壁鳩魯的哲學思想雖然有很大的缺陷,但我們同樣也無法否定其帶來的深刻影響,我們不能囿于其思想的一處而忽視其整體,應該更多關注其思想中深刻的一面。在面對以往哲學過分重視理性而忽視感覺和情感的情況下,他倡導人們注重自身感覺、盡可能追求快樂,當面對當前所經歷的痛苦時,他勸導人們在無法避免痛苦的情況下學會觀賞精神上的快樂。同時他的哲學思想對現在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他明確的告訴我們欲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且過度的追求欲望會帶來更多的痛苦,所以我們應該保有清醒的對欲望做出取舍,盡可能追求精神上寧靜而持久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古希臘羅馬哲學論[M].北京:三聯書店,1957,第367頁.

[2]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第321頁.

[3][4]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第639、638頁.

[5]霍國棟.古希臘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的兩種理論[J].晉陽學刊,2009,(3).

[6]唐土紅,喻權良.伊壁鳩魯的快樂論及其理論反思 [J].倫理學研究,2006,(3).

[7]崔延強.通向寧靜之路—晚期希臘的哲人理想[J].哲學研究,2000,(7).

作者簡介:元美林(1994.5-),女,漢族,河南省,研究生,單位:黑龍江大學; 研究方向:西方哲學

猜你喜歡
倫理學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閱讀理解兩篇
A Study of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簡析環境倫理學的研究方法
再論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
應用倫理學與倫理文化的變革
第三屆全國生命倫理學學術會議將于山東大學召開
倫理學發展面臨的挑戰、困境和出路
Striving for a New Critical Approach: Rereading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