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們的家國情懷

2021-05-17 03:47
科教新報 2021年10期
關鍵詞:郭永懷茅以升竺可楨

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的結果,他們是踐行者,是榜樣,是領路人,讓我們一起來感悟科學家的不變初心和為國奮斗的偉大情懷。

郭永懷:“兩彈一星元勛”

郭永懷,著名力學家。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兩彈一星元勛”里,郭永懷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三大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被授予“烈士”的科學家。

1957年,經國務院批準,高等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合作在清華大學創辦工程力學研究班,先后辦了三屆,學員300多人,他們成為我國首批力學科研方面的骨干。郭永懷組織并領導力學研究班的工作。

1960年5月,郭永懷擔任二機部九院(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負責武器化的設計指導。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那些日子里,郭永懷每天都要忙十幾個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吃飯也是席地而坐邊做研究邊吃飯。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65年9月,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懷搭乘的夜班飛機飛臨北京機場時,突然失去平衡……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找到郭永懷的遺體時,發現已被燒焦的他仍然緊緊地抱著那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文件完好無損。

顧方舟:“糖丸之父”

顧方舟,醫學科學家,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顧方舟與脊髓灰質炎研究工作結緣,始于1955年,全國多地暴發“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癥”)疫情。

1957年,31歲的顧方舟臨危受命,開始進行脊髓灰質炎研究工作。次年,顧方舟在我國首次分離出“脊灰”病毒,之后又成功研制了“液體”“糖丸”兩種活疫苗,使數十萬兒童免于致殘。此外,他還提出了采用活疫苗技術消滅“脊灰”的建議,以及適合于我國地域條件的免疫方案和免疫策略。

《顧方舟傳》記錄,在疫苗研制的Ⅰ期臨床試驗階段,為了檢驗疫苗對人體是否有副作用,顧方舟曾冒著癱瘓的危險,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過去,他發現自己的生命體征沒有出現異常,于是又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讓自己剛滿月的兒子服用疫苗,證明疫苗對兒童同樣安全。

1960年12月,首批500萬人份疫苗生產成功,在全國十一個城市推廣開來。

1965年,全國農村逐步推廣疫苗,自此,脊髓灰質炎發病率明顯下降。

鄧稼先:為國家放個“大炮仗”

鄧稼先,核物理學家,兩彈元勛。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8年,鄧稼先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就讀。1950年8月獲得博士學位后歸國。

1958年,鄧稼先接受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國家放個大炮仗”。二機部在北京成立核武器研究所,設立兩個研究室,鄧稼先是理論研究室的主任。

原國家二機部部長劉杰曾打過一個比方:“中國研制核武器的龍頭在二機部,二機部的龍頭在九院,九院的龍頭在理論部?!焙喲灾?,鄧稼先是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龍頭”。

那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原子彈研究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可他們能夠利用的科研設備極其簡陋———電子管計算機、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甚至算盤。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最早輪廓,就來源于那些無窮無盡的計算。

1962年底,鄧稼先領導起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1964年10月16日15點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后不到3年,中國第一顆氫彈核爆炸成功。

茅以升:中國“橋梁之父”

茅以升,中國現代橋梁工程奠基人。198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茅以升畢生的夢想與追求,就是為祖國、為人民造好橋、造大橋。

1933年,在茅以升從美國歸來的第13年,他終于得到了一次建大橋的機會。是年3月,浙江省決定在錢塘江上興建大橋,茅以升擔此重任。

1937年9月26日,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修建的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通車。然而,就在錢塘江大橋通車89天之時,為延緩日軍的進攻,這座橋的設計者茅以升卻又將它炸毀。

直到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親自主持下,錢塘江大橋才得以修復,實現了他“抗戰必勝,此橋必復”的誓言。

錢塘江大橋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竺可楨:近代“問天”第一人

竺可楨,中國近代氣象學家。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18年,竺可楨順利完成學業并獲得了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1927年蔡元培創辦中央研究院,邀請竺可楨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并擔任所長。

竺可楨擔任所長16年,為我國近代氣象事業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設立測候所,遠至西藏拉薩,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頂部,都開展了氣象觀測。1930年以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這一年,竺可楨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1930年元旦,中央氣象研究所正式繪制東亞天氣圖,并發布天氣預報和臺風預報,這是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土和海域,獨立自主預報天氣的開端,開創了中國氣象預報信息的廣播業務,竺可楨可謂是中國“問天”第一人。

華羅庚:“人民數學家”

華羅庚,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華羅庚初中畢業后沒再繼續讀書,而是開始自修學問,當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發表后,驚動了清華大學的熊慶來教授,他力排眾議,把華羅庚請到清華來。

1936年,26歲的華羅庚去英國留學。在劍橋大學的一年中,華羅庚完成11篇論文,每一篇都可得到一個博士學位。但華羅庚不愿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者。

新中國成立后,華羅庚回國執教于清華大學數學系,同時積極籌備建立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58年以后,華羅庚從事應用數學的研究工作。

華羅庚一生研究領域遍及數論、代數、矩陣幾何、多復變函數論、應用數學等。

李四光:摘掉中國貧油帽子的功勛

李四光,中國地質學家。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關于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在20世紀50年代前,不少地質學家抱悲觀的看法。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來中國調查地質,下了“中國貧油”的結論。從此,“中國貧油論”流傳開來。

作為地質學家的李四光,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多年鉆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新中國成立后,李四光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并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

正是按照這一理論,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隨后,我國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為我國甩掉“貧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摘自《中國周刊》《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教師》《黨史天地》《黨建文匯》《新京報》等)

猜你喜歡
郭永懷茅以升竺可楨
茅以升的不擔心
為祖國做最后的貢獻
為祖國作最后的貢獻
茅以升和他的理想
茅以升設獎敬母
星光閃耀 愛在天際
竺可楨與胡適賭壽命
胡適與竺可楨打賭
茅以升:家外有家至死不被原諒
竺可楨與胡適賭壽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