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皮影戲

2021-05-19 01:16王舒
共產黨員(遼寧) 2021年8期
關鍵詞:皮影戲皮影藝人

文/王舒

凌源皮影戲道具

皮影人物造型

皮影戲俗稱“影子戲”,是借用燈光投影表演的戲曲藝術。其中表演所需要的人物或者場景利用獸皮或者紙板制作,觀眾在幕前觀看,藝人在幕后操作,配以口白音樂,是極具特色的戲曲表演形式。皮影戲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民間戲曲藝術,2006 年,凌源皮影戲和復州皮影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制樂傳于百姓家

傳說,皮影戲起源于漢朝宮廷,昔時漢武帝思念逝去的李夫人,令齊地方士李少翁招魂,李少翁借用帷幕投影,招來“李夫人”栩栩如生。李少翁招魂的做法同皮影戲的表演機制一般無二,這是記載于《漢書·外戚傳》上的故事,也因此被視為皮影戲的起源。

實際上,皮影戲的形成時代并沒有確切考證,只是根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董十五、趙七、曹保義、朱婆兒、沒困駝、風僧哥、俎六姐,影戲”等相關記載,可以判斷在宋朝時,皮影戲已經發展成熟。如今,在全國各地皮影戲衍生發展出諸多流派。有學者按照地域將皮影戲分為北方皮影戲、西部皮影戲、中南部皮影戲三大地域流派。其中北方皮影戲包括河北、內蒙古、東北等地的皮影戲流派,其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據宋人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北方皮影戲第一次得以發展,始于金統治時期。包括影戲藝人在內的各類民間藝人被金兵帶到北地,衍生出北方皮影戲,這被認為是北方皮影戲產生的第一階段。后來明成祖實施“徙直隸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實北京”的政策,影戲隨移民再次傳入北方,這就是北方皮影戲的第二次發展。第三次發展于明清時期,在北京興盛發展的皮影戲,又從冀東傳到東北三省等地,加上受各地風俗習慣影響,最終形成各具特色的支脈。在遼寧地區,就出現了凌源皮影戲、蓋州皮影戲、岫巖皮影戲等分支。

“以聲帶畫”的凌源皮影戲

凌源皮影戲在清朝時期自河北傳入,距今已經有300 年歷史,是北方皮影戲的重要支系之一。凌源市文化館自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進行皮影戲影卷的收集整理,目前整理出的中國皮影戲影卷達3400 多萬字,傳統及現代影卷約3300 卷,以其影卷的數量和作品工整程度來看,可列為全國之首。因此,凌源在1996 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皮影藝術之鄉”。

凌源皮影戲主要靠聲音表現角色人物,也被稱作“以聲帶畫”的傀儡藝術。這是因為凌源皮影戲在表演過程中,并不會根據人物的各種感情來替換影人,在表演喜怒哀樂時都是使用一個影人臉。在這種情況下,遇到特定場景就要靠藝人的聲音變化來表現劇中人物的感情。通過演唱淋漓盡致地表達人物的感情,正是凌源皮影戲的魅力所在。

“舒緩抒情”的復州皮影戲

明朝萬歷年間,有來自陜西的兵士戍邊來到東北,皮影戲也隨之傳入遼南復州(今瓦房店市)一帶,這就是最早期的復州皮影戲。此后在清朝嘉慶年間,又有大量來自河北的皮影藝人流入東北并進入復州。從1932 年開始,復州皮影戲被迫停止演出??箲饎倮?,復州皮影戲恢復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瓦房店地區的皮影戲非?;钴S,最興盛時有皮影戲班43 個,在群眾中影響較大的皮影戲藝人有20 多位。

皮影戲被稱為“道情戲”,是因為它的表演特點是舒緩、抒情。復州皮影戲多用于廟會演出,演唱喜慶的主題,比如慶祝豐收、酬謝神明天地等。復州皮影戲的伴奏樂器獨具特色,一般皮影戲在表演中除使用小弦作為主弦之外,還會使用二胡、笛子,配上鑼、鼓、板、鈸等用于伴奏。在復州,表演則會增加大四弦、雙銅管、小牛角和葫蘆頭這四種獨有的伴奏樂器,以更好地展現其表演風格。

“內容繁復”的岫巖皮影戲

在數百年的皮影戲表演歷史中,從早期的“獨影”表演,到清朝同治年間的“溜口影”形式,再到民國的“翻書影”,皮影戲的表演形式經歷了種種變遷。在以“翻書影”為主的皮影戲表演中,岫巖皮影戲則保留了部分“溜口影”的原始形態。在明末清初,皮影戲傳入鞍山市的岫巖地區,至今岫巖皮影戲同樣已有300 多年的歷史。岫巖皮影戲具有影卷數量多、卷頭大、內容繁復的特點,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總計有120 余種。2008 年,岫巖皮影戲同蓋州皮影戲一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演唱表演方面,岫巖皮影戲分為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個板式,其中按生旦凈末丑的行當分出大小兩種唱法,且各有固定的唱腔板式。岫巖皮影戲的唱腔音樂極為豐富,以唱詞的句法結構為例,岫巖皮影戲可以分為“三趕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錦”“十字錦”“答拉嘴”等多種句式。在人物刻畫方面,岫巖皮影戲吸收了戲曲的表演方法,具有程式化的特點,以劇情為中心進行人物的刻畫,從而展現出岫巖皮影戲豐富的劇情內容。

張燈作戲調翻新

流傳于全國各地的皮影戲,流派眾多,文化內涵豐富。各種流派之間,主要在聲腔和劇目方面有所區別,在皮影戲人物的制作和基本的表演技術上則大同小異。

制作皮影先要將獸皮(多為驢皮)刮毛去血,加工成為半透明狀態,再刻制上色,雕繪出逼真的造型。如皮影人物要將頭部、身體主干、四肢等分別制作成側影,頭部根據角色附上頭盔帽子,身體四肢刻畫出衣物服飾,再將影人的各部分連接起來,將影人的頭插于身部,連接身體與四肢的同時,在主干部分和手部扦上幾根竹篾,方便操作演出。早期的皮影全靠藝人手工制作,新型皮影則可以使用膠片打印噴涂,制作更為方便。

皮影戲表演中的主要道具叫作影窗,俗稱“亮子”,一般高約3尺,寬約5 尺,以白紙或者白布為幕,方便投影和藝人操作。另外還需燈源,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動作,如早期會使用油燈、蠟燭等。在皮影戲中,一般由五六位藝人組成一個影戲班子,班子里的藝人根據分工有不同的名稱和位置。影人的主操縱者稱作“拿線的”,坐在影臺前的左邊位置。在前臺中間,有一位協助主操縱者的藝人,叫作“貼線的”,而負責樂器演奏的位于前臺右側,在行話中被稱作“打鼓的”或是“打著的”。一般表演中會使用班鼓、響板、大鑼等樂器來演奏,但在規模較小的皮影戲班,有時只有一把四弦伴奏,被叫作“拉著的”。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民眾的娛樂渠道不斷拓寬,皮影戲藝術受到藝人青黃不接、演出市場縮小等因素的沖擊,因此,保護傳承皮影戲日益緊迫。當前,各地通過建立皮影博物館、皮影藝術進校園、拓展皮影戲傳播渠道等,從藝人培育、觀眾培養、內容創新方面探索著皮影戲在新時代的新傳承。

猜你喜歡
皮影戲皮影藝人
指間功夫
有趣的皮影戲
有趣的皮影戲
朝三暮四
皮影戲的超級“迷妹”
美國女孩安妮:中國皮影戲的超級“迷妹”
藝人指數Top10
皮影的來歷
花燈藝人
猴子殺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