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奇嵐:感受世界,心靈如此命令我們

2021-05-31 10:32
中學生天地(B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策展事情中學生

記=本刊記者 史 申 朱詩琪

沈=沈奇嵐

我想和藝術有關聯,無論哪種關聯

記:您從2009年就開始為我們雜志寫文章,那您最早是怎么和寫作結緣的呢?

沈:我讀初中的時候,是上海學生記者團(后簡稱“學記團”)的成員。當時上?!肚嗄陥蟆酚形焕蠋熃薪圾P,她非常關愛我們學記團,常常打電話教我們如何把文章寫好。我們也會主動地提一些想法,并把觀察到的現象寫成文章投稿給她,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我會更有意識地觀察生活,去尋找和提煉題材,看到一件事情、一個人的行為之后會分析背后的原因。因此,我對社會的觀察和感受也就更豐富了。

記:學記團的這段經歷,對您之后的成長和生活有影響嗎?

沈:有,之后我一直堅持寫文章。媒體成了我成長和學習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我一直對媒體充滿好感,并從中汲取了很多養分。研究生階段,我給《藝術世界》雜志寫稿。后來去德國讀博士,我成了《大美術》《藝術世界》《青年視覺Vision》雜志的海外記者,還為《中學生天地》《女友》雜志寫稿。對于還是學生的我來說,這個經歷讓我有機會和很多資深藝術家交流。

記:您堅持了那么久的寫作,后來為何走上藝術策展的道路?

沈:成為策展人這件事情,與其說是一份職業追求,不如說是一份對熱愛之物的追求。至今我都記得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術館里,我怔怔地站在梵高畫的一樹梨花面前好久,淚流滿面。這樣的感受一次次產生,在蓬皮杜藝術中心看見南·戈爾丁的關于愛情的視頻作品《心跳》,鏡頭前那些美好的人們熱烈的吻讓我相信愛情的永恒;在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內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面前,我看著她的頭發迎風揚起,默默對自己承諾:我想和藝術有關聯,無論是哪種關聯。

作為一個作家,我通過文字的形式,呈現大量藝術的內容。但僅僅停留在文字敘述的階段,并不能完全展現我的想法。我鐘愛的當代藝術,有大量與現場感受有關的內容,如果不能讓讀者親身感受,似乎總有一點點不滿足。策展就這么開始了。

記:策展最打動您的地方是什么?

沈:策展工作,一種是積累知識,比如策劃與藝術史、思想史相關的展覽;一種是挑戰知識,比如策劃觀念上更激進的展覽,讓參與其中的人原有的世界觀和知識結構產生新的變化,有時是質疑,有時是多一個新的角度。策展不是把一樣東西搬到畫廊或者美術館這么簡單,它跟哲學、文學工作一樣,也在思考人是什么,從何而來,又去往哪里。策展的愉悅,在于可以選擇一切自己喜愛的內容,將它們重新組合在一起,使其成為更有力量的內容。

比如,這次展覽“暗蝕”就源于疫情期間我的思考。我希望觀眾通過這個展覽可以重新感受2020年帶給我們的關于命運的思考,從而更珍惜我們的生活與選擇。

《聽見她說》

記:前段時間您參與編劇工作的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播出了,這是您第一次做編劇工作,這個項目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呢?

沈:去年3月份,趙薇導演跟我講了框架和初衷后,問我有沒有興趣和時間,我就說好啊,為女性發聲很重要。至今為止,在眾多影視劇里的女性角色還是臉譜化的,這促使我想要參與這個項目。

這部片子中講述的所有故事都是在社會中真實發生的,無論男女,都應該去看一看。它能夠讓人感受到真實的社會是什么樣的,以及我在里面能夠做什么。一個人如果不能真實地感受這個世界,就很難形成真正的良知。

記:在您做編劇的《重塑》這一集中,開篇詠梅扮演的母親提到自己曾經想學地質學,別人卻說“那不是女孩兒該干的事”,對于社會上存在的性別刻板印象,您的態度是什么呢?

沈:在成長過程中,與偏見斗爭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比較重要的過程。當別人說女孩子不要這樣做、要那樣做的時候,你要意識到,他們的話你不必照單全收。男孩也是一樣的。不要跟著他人的偏見走,重要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熱愛的事情,這些東西能夠幫助你打破一切刻板印象。所以,找到心中燃燒的那個東西,然后保護它。

記:很多中學生都正處于和母親關系復雜又微妙的階段,您和您母親的相處方式是怎樣的?您覺得應該如何處理母親和女兒的關系呢?

沈:我的母親是一位工作效率非常高的職業女性,嚴于律己,我也屬于“己”的那部分。同時,她對世界有很強的好奇心,會鼓勵我們多看世界,所以后來我出國,學哲學,學藝術,這些別人看來不太靠譜的事情,在她看來,我開心就好,我照顧好自己就可以。

母女關系是個復雜的問題。我們先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你覺得母親不理解自己,那母親順從自己就是理解自己嗎?第二,你理解母親嗎?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不可以試圖去理解一下母親,去理解她是如何考量的。把母親當作需要照顧的人去溝通,而不是當作妨礙自己的人。任何關系都是雙方一起來塑造的,關系問題不是單方面能夠解決的。

記:現在有不少女性,其中也包括一些中學生在關注“女權”這個詞,有人理解正確的男女關系是各有分工,有人認為現代社會上大部分事務都存在著性別不平等。這個話題總是會引起許多爭論。對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沈:我會用“女性主義”這個詞,而不是“女權主義”?!芭灾髁x”提倡的是大家和諧地在一起的愿景,而不是通過斗爭去獲得什么。學口號很容易,喊口號也很容易給人力量感,但這是假的力量感??赡艹跗诼曇魰懸稽c,會被聽見,但是社會結構性的改變不能只靠喊口號。

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中學生,可以多看看那些實實在在做事情的人。郭建梅律師,她一直為很多被家暴的、權利被侵害的女性打官司;美國的女大法官金斯伯格,她通過一個個案例,完善了一個個不合理的法條,比如將發放撫恤金的權利同時給了男性和女性。這才是積極的、有建設性貢獻的女性主義者在做的事情。

記:最近“獨立女性”這個詞頻繁被提及,您覺得當今及未來社會的獨立女性應該是怎樣的?

沈:獨立女性是愛自己,也愛其他人的女性。獨立女性經濟上當然是自食其力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不依賴任何人和機構,同時,她又能夠跟其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獨立不代表不要父母,也不代表不談戀愛,而在于她不怕這種親密關系。進入親密關系中,她能很好地付出,跟對方進行能量交換,對方負責;關系結束,她也能體面地離開。獨立男性也一樣。獨立的人并不會因為男女產生差別,他們對自己負好責任,同時也能去建設一個男女和諧共存的社會。

我最喜歡的身份是創作者

記:您有多種身份,作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編劇等,您最喜歡的身份是什么呢?

沈:創作者。我每做一件事情都希望能給出新的東西,包括寫文章。寫一篇比較好的、達到80分的文章是不難的,但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每次都往前走一點。保持好奇心,也讓自己有一個更投入做事情的狀態。

記:好多同學覺得創作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您是如何保持自己不斷輸出的狀態的?

沈:學習,看很多書,然后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學習。比如寫劇本,我要先去看很多特別優秀的導演和編劇們的作品,看李滄東的書,看賈樟柯的書;比如做這次對話展,我就有機會和譚平老師直接交流,探討他的人生,在很短的時間里問他很多重要的問題,我也受到了很多啟發。這是一個讓自己保持不斷輸出狀態的良性循環。

記:這幾年,教育部在大力提倡藝術教育,您也一直致力于藝術文化的大眾傳播,您認為什么是藝術教育,中學生應該接觸什么樣的藝術教育呢?

沈:我覺得真正的藝術教育是把人變回人?,F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于大家的感受力出了問題。人要回到心里最初的、真正的感受,喜歡美好的東西,同時想跟人分享,這是我理解的藝術教育。

現在的美術館、博物館都做得很好,中學生有機會和時間還是應該去看看,多接觸美的東西,這樣慢慢就能感受到什么是美的了。當一個人開始對藝術感興趣,就會覺得藝術離自己很近。

(整理:劉小熙 傅白雪)

猜你喜歡
策展事情中學生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發明與創新·中學生》征稿啦
關于策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017 藝術策展人
關于將“curator”統一翻譯為“策展人”的建議
中西方博物館策展人(curator)制度淺析
把事情寫具體
我與《中學生》的初相遇
我來“曬曬”《中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