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鏡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比較

2021-06-02 14:52王東羅水祥陳健陳波
保健文匯 2021年9期
關鍵詞:結腸癌根治術住院

文/王東,羅水祥,陳健,陳波

結腸癌在臨床上是常見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具有較高發生率及病死率?,F階段中,對于該疾病患者的治療,臨床主要選擇手術治療,但不同手術方式所得療效及安全性不同[1-2]。近年來基于醫療事業不斷發展背景下,腹腔鏡技術逐漸完善與成熟,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類疾病治療中,以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實施治療,目的是為了有效切除病灶的同時,還能對患者排便功能及生殖功能起到保護作用[3]。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探討以不同手術方式對結腸癌患者實施治療的價值,現展開具體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本組對象為84例患結腸癌病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分組方式選擇隨機數字表法,對納入對象進行分組處理。在常規組納入病例中,年齡區間與平均年齡是45-72(65.7±8.2)歲,男女占比20:15;在試驗組納入病例中,年齡區間與均齡是47-75(66.0±8.5)歲,男性與女性患者占比27例和22例。對2組基礎資料,采取統計學軟件展開比較,檢驗結果顯示P>0.05,差異較小符合臨床研究要求。入組對象納入要求:(1)經臨床診斷判定為結腸癌者;(2)具備手術治療指征者;(3)患者和(或)家屬知情且同意;(4)具備正常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者。排除:(1)病歷資料不完整者;(2)既往有精神病史者;(3)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在術前均接受保守治療,包括糾正體內電解質紊亂、補液、低壓灌腸、禁食及導瀉等,實施氣管插管全麻處理。常規組提供傳統開腹術,結合患者病變部位合理調整體位,在其下腹部正中取1個縱向切口,長度在8cm-10cm,逐層將皮膚、脂肪與肌肉組織分離后,將腹壁切開,充分暴露出手術區域,進入至腹腔進行探查,并對血管與系膜實施分離處理,對四周淋巴結實施清掃處理,之后游離腸段將其夾閉。以紗布對近端的腸管進行結扎,對于病變腸段則予以切除處理,電凝止血后,實施縫合固定;以吻合器吻合腸段,密切查看血運情況,反復以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并使用負壓吸引患者胸腔內積液后,將引流管置入,逐層實施縫合處理,最后關腹。而試驗組則以腹腔鏡根治術展開治療,調整患者體位為仰臥位,處于頭高腳低體位;在其腹部取1條切口,長度在5cm-6cm,并建立起人工氣腹,將氣壓維持在13mmHg。之后將腹腔鏡置入,明確腔內具體情況,如腫瘤大小、位置、四周組織粘連等情況。在游離了腸段后,以紗布對回腸末端與橫結腸末端實施結扎處理;將回腸部外側位置剪開,清除掉多余的組織后,將患側處半胃結腸與結腸的韌帶切斷,并對十二指腸進行保護,拉緊腸系膜,將系膜血管分離出來,以鈦夾將血管根部夾閉后,展開清掃工作。血運檢查、腸段溫和及腹腔沖洗等與常規組一致。2組術后均予以4d-5d的抗生素藥物來預防感染。

1.3 指標觀察及判定標準

(1)統計圍術期各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用時、術中失血量與術后胃腸道恢復時間;(2)統計2組疼痛評分與住院用時,疼痛評分以VAS量表評分,總分10分,得分與疼痛感呈正比。

1.4 數據處理

本文數據以SPSS18.0軟件分析,以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以t值表示計量資料,以(±s)檢驗,若P<0.05,則檢驗結果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各項手術指標

表1得出,經分析2組圍術期相關指標,試驗組比常規組優(P<0.05)。

表1 對比手術指標(±s)

表1 對比手術指標(±s)

組別 例數 手術用時/min 術中失血量/mL 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d常規組 35 160.28±13.26 178.24±30.15 3.58±1.50試驗組 49 120.51±11.53 130.14±23.67 2.20±1.04 t值 - 14.637 25.205 4.983 P值 - 0.000 0.000 0.000

2.2 對比疼痛度與住院時間

表2可知,相較于常規組,試驗組VAS評分較低,且住院用時更短(P<0.05)。

表2 對比術后疼痛感及住院時間(±s)

表2 對比術后疼痛感及住院時間(±s)

組別 例數 VAS/分 住院時間/d常規組 35 4.53±1.07 9.45±2.38試驗組 49 2.38±0.45 6.30±2.05 t值 - 12.613 6.491 P值 - 0.000 0.000

3 討論

在臨床消化疾病中,結腸癌是常見疾病之一,屬于一種惡性腫瘤,好發于中老年群體當中[4]。在發病初期時患者并無顯著癥狀,隨著疾病發展可累及至四周組織,出現腸梗阻等癥狀,嚴重影響到患者機體健康與生命[5-6]。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中,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小切口直視與鏡下游離術,通過在手術操作期間,由醫生合理選擇切口長度與切口位置,明確腫瘤體積與分期,確保手術視野清晰的同時,防止其他組織與器官受不必要的損傷,并在術后及時進行止血,以此來增強患者手術效果[7]。本研究中,通過分析傳統開腹術與腹腔鏡根治術開展治療干預的價值,結果發現與常規組相比,試驗組術中用時較短、失血量較少、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較短、術后疼痛感輕且住院時間短(P<0.05),可見試驗組通過在腹腔鏡下實施手術治療,不僅能夠有效縮短手術用時,減少患者失血量,同時還能降低其術后出現疼痛,促進患者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開腹術,以腹腔鏡根治術對結腸癌患者開展治療,所得療效更為顯著,適宜臨床推廣。

猜你喜歡
結腸癌根治術住院
食管癌根治術后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對早期乳腺癌治療的近期臨床療效觀察
住院病案首頁ICD編碼質量在DRG付費中的應用
圍手術期舒適護理干預在乳腺癌根治術患者治療中的應用
近端胃切除雙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術用于胃上部癌根治術的療效
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結腸癌患者療效及對免疫功能、應激反應及胃腸激素的影響研究
探討腹腔鏡手術在橫結腸癌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助“癌”為虐的細菌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腹腔鏡治療結腸癌27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