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服刑人員的人格特征、社會支持現狀及干預研究

2021-06-16 03:28侯廣彥趙小芳孫惠梅同樂豪
關鍵詞:服刑人員人格子女

侯廣彥 趙小芳 孫惠梅 同樂豪

(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西寧 810008)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但是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突出。[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據人的生理年齡所作的犯罪類別劃分,按照發展心理學中比較通用的劃分標準,青少年時期是少年期(11、12歲至14、15歲),青年初期(14、15歲至17、18歲)和青年晚期(17、18歲至24、25歲)的統稱。

人格是影響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國內研究發現:服刑人員的人格特質普遍具有偏離常態的傾向,共性表現為精神質,情緒外向不穩定及低掩飾性,區別性表現在年齡、性別、犯罪類型等方面[2]。羅艷紅、蔡太生等的研究發現:罪犯的人格具有顯著的沖動性特點,其人格的神經質及沖動性特征能有效預測罪犯的攻擊行為[3]。呂星陽、馬敏指出:不健全的人格是導致犯罪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人格特征會誘發不同類型的犯罪。年齡和教育程度是影響人格的重要因素,可以通過提高教育程度使人格趨于完善[4]。

國內學者林順利認為:社會支持是與弱勢群體的存在相伴隨的一種社會行為,直接關系著這一群體的生存及發展。[6]有實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弱勢群體犯罪生成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社會支持缺乏是引發其犯罪的重要社會因素。[7]因此,完善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系統刻不容緩。

青少年犯罪已成為危害社會治安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本研究以西寧市的青少年服刑人員為研究對象,通過運用問卷調查法,著重了解青少年服刑人員的人格特征、社會支持現狀,進一步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干預策略,為青少年犯罪預防的研究提供實證資料,同時有效防止青少年犯罪率和次數的增長,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研究對象

(一)對象

青海省西寧市某監獄青少年服刑人員110名,進行艾森克人格問卷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測試。

(二)工具

1.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該問卷是由艾森克教授于1975年編制,分兒童(7~15歲)和成人(16歲以上)兩種類型,本研究所采用的是龔耀先教授1983年修訂的艾森克人格問卷成人版之中文版,問卷共88個項目,每個項目以“是”和“否”作答,主要按E(內向-外向)、N(神經質)、P(精神質)和L(掩飾性)四個量表計分,前3個量表代表人格結構的3種維度,它們是彼此獨立的,L則是效度量表,代表一種穩定的人格功能,反映受測者的社會樸實或幼稚水平。該問卷經過多次修訂,在不同人群中測試,總量表系數為0.76,各維度系數在0.63~0.87之間,分半信度系數在0.62~0.83之間,重測信度在0.63~0.87之間,表明該問卷的整體信度良好。

E量表:測量內外向維度,共21個項目。分數高代表外向,可能是好交際,喜聚會,隨和樂觀,喜歡變化,易沖動;分數低代表內向,可能好靜,富于內省。其中1、5、10、13、14、17、25、33、37、41、49、53、55、61、65、71、80、84為 正向計分,21、29、45為反向計分。

N量表:測量情緒穩定性,又稱神經質維度,它反映的是正常行為并非病態,共24個項目。分數高者常常焦慮、擔憂、抑郁,對刺激反應過于強烈,不夠理智;分數低者通常穩重,性情溫和,善于自我控制。其中3、7、12、15、19、23、27、31、35、39、43、47、51、57、59、63、67、69、73、74、77、78、82、86都為正向計分。

P量表:測量精神質維度,精神質又稱作倔強、意志堅定,并非暗指精神病,共23個項目。分數高者可能是孤獨的,不關心他人,好挑釁,喜歡做奇特的事且不顧危險,難以適應外部的環境;分數低者能較好地適應環境,態度溫和,不粗暴。其中26、30、34、46、50、66、68、75、76、81、85為正向計分,2、6、9、11、18、22、38、42、56、62、72、88為反向計分。

L量表:測定被試做答的掩飾性,也能反映社會性幼稚的水平,共20個項目。分數高表示被試掩飾性高,整個量表得分可信度不高;分數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試的社會性樸實或幼稚水平。其中20、32、36、58、87為正向計分,4、8、16、24、28、40、44、48、52、54、60、64、70、79、83為反向計分。

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該量表是肖水源于1986年編制,共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2、6、7)、主觀支持(1、3、4、5)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8、9、10)三個維度。量表采取條目記分法,第1~4,8~10條,選擇1、2、3、4項分別記1、2、3、4分;第5條分A、B、C、D四項總分,每項從無到全力支持分別記1~4分;第6、7條如回答“無任何來源”則記0分,回答“下列來源”者,有幾個來源就記幾分,系數在0.825~0.896之間??偡旨词畟€條目計分之和,分數越高,社會支持度越高,一般認為總分小于20,為獲得社會支持較少,20~30為具有一般社會支持度,30~40為具有滿意的社會支持度。

客觀支持是指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支援,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等。主觀支持是指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是指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存在著差異,有些人雖可獲得支持,卻拒絕別人的幫助。人與人的支持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個人在支持別人的同時,也為獲得別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礎。

二、研究方法

(一)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也稱問卷法,是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的調查方法。

(二)數據處理

使用SPSS23.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有效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三、結果

(一)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服刑人員EPQ的差異

表1 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服刑人員EPQ的差異

由表1可知,11~14歲至14~18歲之間,青少年服刑人員的精神質得分和神經質得分均在小幅度增加,但18~25歲間兩者得分均呈下降趨勢;而青少年服刑人員的內外傾得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呈下降趨勢。由此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服刑人員的人格處于不斷發展、完善之中,能夠更好地調控自身的情緒。

(二)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的差異

表2 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的差異

四、討論

(一)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服刑人員EPQ的差異分析

從本研究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服刑人員EPQ的差異數據中可以得出:11~18歲之間,青少年服刑人員的精神質得分和神經質得分均在小幅度增加,內外傾得分則一直呈下降趨勢。這可能是因為11~18歲的青少年服刑人員正處于青春期,性格內向,喜歡干奇特的事情,但是情緒波動較大且易出現不理智的行為;獨立意識增強,我行我素,不能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不善交際,容易產生孤獨感。

18~25歲間,青少年服刑人員的精神質得分、神經質得分和內外傾得分均呈下降趨勢。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處于青年初期的青少年服刑人員在認知、情感方面會更加成熟和理智,同時掌握了一定的人際交往技巧,為人處事方面也表現得更為合理。另一方面,青少年服刑人員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也會趨于平穩,很容易恢復平靜,沖動性行為減少,更加富于內省,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

(二)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的差異分析

從本研究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的差異數據中可以得出:每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服刑人員獲得的主觀支持較客觀支持多,對支持的利用程度也相對較低。這可能是一方面青少年服刑人員雖然身處監獄這樣一個極為特殊的環境,但因他們年齡較小,相對能夠更多地獲取來自監獄管教干警、家庭及其他人員的心理幫助,所能體驗到的或獲得的心理上的支持相對較多,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青少年服刑人員身處監獄這樣一個封閉的特殊環境,他們所獲得的監獄外部社會環境的支持也相對較少,可利用的支持度也就極為有限。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服刑人員每種社會支持的得分均呈下降趨勢。這可能是因為11~14歲的青少年服刑人員主觀支持、客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比較高,這個階段他們雖然在監獄中接受改造,但他們的心理仍然渴望得到外部的幫助,客觀上他們也的確能夠從監獄管教干警、家庭及其他人員中得到一定的情感和經濟的支持,提高了他們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18~25歲的青少年服刑人員在得到來自監獄干警、家庭及其他人員的支持幫助后,其心理逐步走向獨立成熟,對他人的心理依賴開始逐漸減少;14~18歲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服刑人員社會支持得分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因為青少年服刑人員此時正處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獨立半依賴的時期,一方面他們在情感上希望得到監獄管教干警、家人及其他人員的幫助支持,另一方面他們又期望在心理上逐步擺脫對他人的依賴;總體上,青少年服刑人員在監獄接受改造期間,在獲得監獄干警、家庭及其他人員的支持幫助后,其人格仍然處于發展完善狀態。

五、建議

青少年期是人格形成發展的關鍵時期,健康有效的社會支持則是培養健康人格的堅實基礎,因此有必要對青少年加大全面、良好、有效的社會支持,促進青少年期健康人格的形成發展,預防青少年犯罪。

(一)家庭支持

1.強化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意識

必須重視家庭在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預防機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方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首先,父母要教育子女立志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有益于社會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增強親和力,潛移默化地給青少年品德發展帶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最后,家庭的管理與約束對子女的行為和子女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能力起到了規范和促進作用。

2.給予子女更多的精神支持

水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完成河道水毀工程修復60條(段),治理河長346km,綠化苗木18.6萬株。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萬畝,水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父母在保證子女物質支持的前提下,應給予子女更多的精神支持。首先,子女有被愛的需要,他們最害怕的就是被遺忘與被拋棄,父母要給予子女一定的安全感;其次,子女有被傾聽的需要,父母要主動去了解和接納他們,深層地與子女進行交流;最后,子女有獨立的需要,父母要在子女走向獨立時給予子女充分的關懷、鼓勵、引導與支持,培養子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注重家教方法

“放縱”和“嚴管”都是惡果之源,父母教育方法不當,過分溺愛和縱容,或者隨意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打罵子女,不僅教不好,反而把子女推向邪路。作為父母,要確立科學的教育管理觀念,掌握子女生理心理特點的教育管理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父母要經常觀察、了解子女在想什么,做什么,關心什么事,結交什么人,要平等地與他們溝通,多一分體貼、愛護與理解,少一些訓斥、冷漠和專橫;對于失足、犯錯誤的子女,父母更應給予家庭的溫暖,絕不可以棄而不管,放任自流。

(二)學校支持

1.開設法制課程,加強法制教育

學校要開設法制課程,加強對學生和教師的法制培訓教育。通過走出去(旁聽審判、聽取少年犯的反思)和請進來(開法制講座、模擬法庭)等法制學習方式,增強學生法制意識;教育學生當自己遭遇不法侵害時,要及時向家長、教師匯報,要放寬心胸,有事不要深藏在心里,要說出來,要學會去跟別人溝通,不逞一時之能;教育學生要增強自我防衛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2.改善學校育人策略

在教育教學內容上,以習近平青年發展與成才觀為引領,對學生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教師要與時俱進,改善育人方法,多給予學生一定的支持和鼓勵,而懲戒學生的手段要合理而適度;教師善于以身作則,通過個人良好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可以模擬生活中的逆境、挫折進行教育,讓他們認識到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關鍵在于自己如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它,任何時候不要超越人的“倫理底線”,要有戰勝挫折的勇氣與信心,以此培養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對有輕微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學校應當加強教育和管理,防止這些學生輟學流浪到社會上之后成為學校和社區失控成員,進而踏上違法犯罪的道路。[5]

3.建立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機構

學校要設置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安排專業的心理老師,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性心理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檔案;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和社會之間、學生與父母之間產生的矛盾,予以化解,對于性格孤僻、家庭離異、生活困難的學生,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給予及時的幫助,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問題”少年,及時給予心理指導和矯治,做到早發現,早矯正,用好心理“武器”,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導,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和犯罪誘因。[6]

(三)社會支持

1.構建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綜合預警機制

青少年犯罪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預防青少年犯罪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將預防主體僅僅盯在青少年身上,預防的目標要著眼于全社會,應將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有機整合到一起,構建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綜合預警機制;二是要轉變“突擊”治理理念,預防青少年犯罪是一個長期的社會難題,不是通過短期的突擊治理就能實現,需要全社會協同努力。

2.凈化社會環境,加強文化建設

凈化社會環境,尤其要加強對網絡和娛樂場所的管理,在學校周邊加強監控力量,如安裝監視攝像頭、設置治安聯防崗位[7];要組織各種有益的業余活動,幫助青少年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點燃他們熱愛生活的火花,使他們獲得一種充實感;此外,對那些破裂家庭的子女以及父母長期在外的孩子,當地街道居委會應當創造條件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司法支持

1.加強立法,構筑社會防線

完善刑事與行政立法,對網絡不法行為進行科學的界定,為有效地打擊青少年涉網犯罪提供法律依據。[8]我國現有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些專門的法律法規為我們全社會履行關注青少年成長的義務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現有法律、法規由于線條過粗,規定過于籠統,操作起來難度較大;有關部門應在進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還應遵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去處理相關的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9]

2.司法機關矯正

開展個別化心理矯正,例如針對家庭環境不好,社區教育資源不足,且犯罪程度嚴重,存在嚴重心理缺陷的青少年,由專業工作者(公安機關、法院和檢察院中專門負責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工作人員)采取科學化的一對一矯正措施,對其進行心理矯治,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使其刑滿釋放后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10]

(五)自我支持

1.加強思想品德和法制觀念學習

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題往往是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制觀。因此,青少年首要的是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加強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自尊、自律、自強的意識;其次,要著重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學法守法護法,從小事做起,防微杜漸,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

2.學會調控情緒,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青少年要正確對待青春期生理心理問題,學會以正確的方法宣泄自身的消極情緒,調節自我心理,鍛煉自控能力,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冷靜思考行為可能引發的后果,避免因一時沖動而觸犯法律;培養健康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習慣,提高心理素質,完善自己的人格。

猜你喜歡
服刑人員人格子女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男性服刑人員再就業職業傾向研究
——以定西市監獄為例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嗎?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大選登記
“三釋課堂”為新入監服刑人員上好“第一課”
普安縣關工委法制幫教團到海子監獄開展幫教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