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省博物館藏安杖子出土封泥的再認識

2021-06-22 02:32張書慧遼寧省博物館遼寧沈陽110167
關鍵詞:印文官印西漢

張書慧(遼寧省博物館,遼寧沈陽 110167)

1979年4月,遼寧省文化廳組織的文物普查培訓班凌源隊調查并發掘了凌源安杖子古城,收獲了一批夏家店上層文化、戰國(燕)至西漢時期的珍貴文物。該城址H4 出土18 方封泥、H3 出土1 方封泥,是目前我國集中出土封泥的最北地點。這19 方封泥分別是:右美宮左(H3出土)、、夕陽丞印、廷陵丞?。? 方)、薋丞之印、昌城丞印、廣成之丞(4 方)、白狼之丞、當城丞印、泉州丞印、無終□□、陰□丞□、□□鐵印、□□丞印、□□□?。ù颂庒屛囊浴哆|寧凌源安杖子古城址發掘報告》為標準)。1982年遼博入藏了“廣成之丞”“廷陵丞印”各1 方,以及其余13 方封泥,共計15 方安杖子出土封泥,構成遼博重要館藏。自1980年后,一些學者陸續發表了一些關于安杖子封泥的時代鑒定、印文釋讀、歷史地理研究的論文。近年來,關于安杖子出土封泥的時代,學界已經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認識,即“右美宮左”“”為西漢封泥,其余均為秦封泥,在印文釋讀和歷史地理研究方面也有了新的認識。但其中一些印文釋讀尚有疑問,也沒有封泥背面痕跡分析、封泥土質土色分析,以及與其他秦封泥的比較研究,并且尚未與國內秦封泥研究同步。本文基于遼博館藏,結合以往研究,重新梳理安杖子封泥,釋讀其中不確定的釋文,并對封泥的背面痕跡、土質土色等進行觀測,與其他出土秦封泥進行比較,總結安杖子秦、漢封泥的特點,希望能為研究者提供更多資料。

一、安杖子封泥研究現狀

關于安杖子封泥的研究,主要有時代鑒定、印文釋讀和歷史地理研究幾個方面。時代鑒定上,早期的研究中普遍認為安杖子封泥是西漢封泥,以李恭篤和王綿厚的研究為主。李恭篤1980年發表《封泥淺談》最早介紹安杖子封泥,以安杖子古城時代為西漢作為前提,認定這批封泥為西漢時期[1];其后分別在1994年發表了《凌源安杖子古城出土一批西漢封泥》一文和1996年發表了《遼寧凌源安杖子古城址發掘報告》,均認為安杖子封泥為西漢封泥。2000年王綿厚和郭守信主編的《遼海印信圖錄》,著錄了遼博館藏安杖子封泥中的14 方,直接將這批封泥的時代認定為漢,未做關于時代的討論。學界認為安杖子封泥中存在秦封泥是在1995年西安相家巷秦封泥的集中出土之后,1998年周曉陸、劉瑞所作《90年代之前所獲秦式封泥》一文,根據安杖子發掘報告,將“無終□□”“白狼之丞”“廷陵丞印”“薋丞之印”“廣成之丞”“夕陽丞印”“昌城丞印”“泉州丞印”8 件封泥認定為秦式封泥①,首次對安杖子出土封泥的時代提出了新見解。2000年周曉陸、路東之主編的《秦封泥集》,在《90年代之前所獲秦式封泥》一文基礎上,增加了“當城之丞”1 方共計9 方封泥,鑒定為秦封泥,并指出安杖子封泥是“應當引起十分重視的一次較大批量的秦封泥出土”[2]。2018年崔璨的碩士論文《秦泥封的發現與鑒定》將安杖子19 方封泥的時代進行了劃分,將“右美宮左””鑒定為漢代,其他17 方封泥鑒定為秦代。

印文釋讀方面,1980年《封泥淺談》一文最早發表了11 方安杖子封泥釋文:“右北太守”“右美閭左”“夕陽丞印”“廷陵丞印”“薋丞之印”“昌城丞印”“廣城(成)之丞”“白狼之丞”“無終□□”“當城之丞”“泉州丞印”,奠定了安杖子封泥釋讀的基礎。1994年《凌源安杖子古城出土一批西漢封泥》一文中,首次發表了全部的封泥釋文,在前文基礎上增加了4 方印文不全的封泥“隂□丞□”“□□鐵印”“□□丞印”“□□□印”,將“右美閭左”改釋為“古美閭左”,注意到這些封泥的文字存在筆畫粗細不同,并據此將“古美閭左”和“右北太守”封泥認定為筆畫粗壯的類型,其他17 方封泥為筆畫清秀稍細的類型。1996年《遼寧凌源安杖子古城址發掘報告》一文中沿用了前文對封泥的釋讀和分類,將“古美閭左”改釋為“右美宮左”,并首次公布了其中11 方封泥的拓片,此后的研究大多以此文作為資料來源。2000年《遼海印信圖錄》大部分釋文與李恭篤文中一致,將“□□鐵印”誤釋為“□□御印”,根據《漢書·地理志》將“隂□丞□”考證為“是一大突破,確認了這方封泥實際是遼東郡險瀆縣的官印封泥。2018年崔璨《秦泥封的發現與鑒定》一文中將“釋為”,“右美宮左”讀為“右宮左美”,是比之前更為合理的釋讀。

歷史地理研究方面,一是以認定安杖子封泥為漢代作為研究前提,探討安杖子出土封泥所代表的漢代郡縣歷史地理。1980年《封泥淺談》提出安杖子封泥中“除當城屬代郡外,其余大都屬右北平郡轄縣……對我們研究安杖子這座西漢時期的古城址經濟、文化的發展,是難得可貴的材料”[1](71)。1994年《凌源安杖子古城出土一批西漢封泥》進一步說明泉州屬漁陽郡,“封泥云集古城,反映出國家軍、政機要秘令在這里來往頻繁??梢姲舱茸庸懦窃诒狈綒v史的重要地位”[3]。1996年《遼寧凌源安杖子古城址發掘報告》在前文基礎上,根據這批封泥印文結合出土陶文,認為安杖子古城應為“右北平郡的石城縣”[4]“對研究西漢時期的北方疆域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同時為安杖子古城址屬縣的確立及深入研究右北平郡各縣的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線索”[4](234)。2000年《遼海印信圖錄》中根據封泥印文,結合《漢書》考證了廣成、白狼、薋、泉州、無終、險瀆等縣在漢代的故址。二是通過鑒別出安杖子封泥中的秦封泥為前提,集中研究安杖子秦封泥的歷史地理情況。1998年周曉陸、劉瑞所作《90年代之前所獲秦式封泥》一文中,通過對安杖子出土秦封泥的鑒別,探討了無終縣、白狼縣、廷陵縣、薋縣、廣成縣、夕陽縣、昌城縣在秦時約屬右北平郡,泉州縣在秦時約屬漁陽郡,并考證了白狼縣地望在今遼寧省建昌縣西北,廣成縣地望為今遼寧省建昌縣,夕陽縣地望約在今河北省遵化市,昌城縣地望在今河北省豐南縣,泉州縣地望在今天津市武清縣。2000年《秦封泥集》在前述的基礎上,確認了“當城之丞”為秦封泥,考證當城縣秦時約屬代郡,今在河北省蔚縣東北。提出“通過秦封泥的研究,可見印證了史書記載屬于秦置的一批縣,又發現一批原屬不清而歸之于漢代的縣名,更發現一些未經記載之縣名”[2](65)。確認無終縣曾做過秦時右北平郡郡治,而白狼、廷陵、、廣成、夕陽、昌城、泉州、當城這8 縣,“原不明是秦置擬或漢置,而現依封泥確知其為秦置”[2](65)。2005年周曉陸、孫聞博《秦封泥與河北古史研究》一文,將安杖子出土封泥中地望在今河北省境內的“當城丞印”“泉州丞印”“昌城丞印”“無終□□”“夕陽丞印”“廷陵丞印”“薋丞之印”,通過《漢書·地理志》《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等歷史地理資料的記載,考證了當城、泉州、昌城、無終、夕陽、廷陵、在今河北省的位置,指出像夕陽、當城等縣的名稱,早在秦時既已設立,沿用至漢,強調這批封泥中的河北境內秦縣,“占了目前所見封泥上的河北秦縣的一半之多,反映了秦對于北部邊防的關注與重視”[5]。

安杖子封泥出土時,學界對于秦、漢封泥的區分尚未明確,李恭篤等人發表的文章中未能正確認識安杖子封泥時代,因而在歷史地理研究方面也出現了偏差,但后來安杖子秦封泥歷史地理的研究也恰恰證實了漢承秦制的事實。西安相家巷秦封泥出土后,學界形成了秦封泥鑒定的標準,安杖子出土封泥的時代終于得到了正確的認識,在歷史地理研究方面終于走上正軌。目前安杖子出土封泥的時代鑒定、歷史地理研究基本上得到了一致的認可,但的“瀆”字尚有可疑處,“□□鐵印”“□□□印”“右宮左美”的釋文也不完全正確。本文結合遼博館藏,對這5 方封泥重新進行釋讀,并對遼博所藏安杖子封泥的背面痕跡、土質土色等進行觀測,對比《秦封泥集》公布的相關數據,歸納安杖子封泥的特點,明確秦、漢封泥的區別,方便以后學者對秦、漢封泥的判斷和相關研究。

二、五方封泥的釋讀

泥面陽文印文凸起不高,可見田字界格,現存第1“險”、第3“丞”兩字,經《遼海印信圖錄》考證為“。此封泥看不到印文第2 字,《遼海印信圖錄》根據“險”字,查證《漢書·地理志》,將之考證為“險瀆”,是一種合理的推斷。而2005年陳曉捷、周曉陸《新見秦封泥五十例考略——為秦封泥發現十年而作》(碑林集刊,2005年)一文中,第45 例為“險犢丞印”,其考證為遼東郡險瀆縣,“險犢即險瀆,秦屬遼東郡”[6]。此文是作者2005年所見北京“文雅堂所藏數十品新的秦職官、地理封泥,擇其文字清晰、內容重要者50 例,稍分節目,略作考釋”[6](311),“犢”的這種寫法應該是更可靠的信息。因此,此封泥的釋文應為。險瀆縣秦時屬遼東郡,顏師古注:“縣以水險,故曰險瀆?!笨h治在今遼寧省臺安縣東南孫城子。

(二)□□鐵印 秦(見圖1-11)

泥面陽文印文不清晰,隱約可見十字界格,前兩字缺失,僅余后兩字。此封泥兩字一般認為是“鐵印”,查看封泥剩余字跡筆畫,“鐵”字準確,最后一字不是“印”而是“丞”字,此封泥印文應為“□□鐵丞”。與此封泥印文相似的秦封泥有“采赤金丞”[6](312)“河南鐵□”等,均是掌管采礦業的官印。秦代在各地郡縣設有官營制造業,“□□鐵丞”應是秦代地方負責管理采鐵相關行業的官印。

(三)□□□印 秦(見圖1-13)

泥面陽文印文凸起不高,隱約可見十字界格,僅余二字,泥面殘留印文看不出“印”字筆畫,原釋“□□□印”不準確,目前難以確定這兩字的釋文,僅釋為“□□□□”。

(四)右北平印 西漢(見圖1-14)

泥面陽文印文凸起,筆畫深刻規整,印文前兩字“右北”,第三字殘余右半邊,第四字殘余右側筆畫。從發掘至今,此封泥的印文有“右北和“兩種釋讀,“是李恭篤根據殘留的印文推斷出來的,但2018年崔璨的論文中提到“考證史書,并無‘右北’之地,筆者推斷此泥四字或為‘’”[7]。從高清照片來看,封泥第三字殘余確為“平”字右半邊,與西漢“東安平丞”等封泥的“平”字印跡相符。但第四字不是“印”字,而應為“守”字,這點可以從時代同樣為西漢的“河內守印”“南陽守印”“潁川太守”“沛郡太守”等封泥印文中得到印證。因而,此封泥四字應為?!坝冶逼娇?,秦置。莽曰北順。屬幽州?!盵8]轄境約為今北京市東北部、河北省東北部、遼寧省西部、內蒙古赤峰市南部等,領縣十六?!笆亍睘椤翱な?,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盵8](742)可知此封泥是西漢景帝中二年(前148年)之前右北平郡守的官印封泥。

(五)右美宮左 西漢(見圖1-15)

泥面陽文印文凸起,文字規整,筆畫圓轉粗壯,印文曾有“右美宮左”“右宮左美”兩種釋法。但實際上此封泥“美”字應為“北坪”兩字合文,這種合文寫法見于戰國燕陶文“右北坪巨”[9](見《古陶文匯編》3.752),此封泥右下角殘留“土”旁筆畫,“北坪”所從“坪”字見于戰國燕璽“韓坪”(見《古璽匯編》2836),則此封泥印文應為“右北坪宮左”?!坝冶逼骸奔础坝冶逼健?,是“右北平城而非右北平郡”[10],原為戰國時期燕國故地,西漢初郡國并立時期仍屬西漢燕國。戰國燕陶文中有一類與此封泥印文形制相似者,內容多為地點與手工業者的名或姓名組合,則此封泥極有可能是西漢初燕國右北平城的手工業者私印封泥,其姓名為“宮左”(見圖1)。

圖1 遼博藏安杖子出土封泥

三、遼博藏安杖子封泥

1982年遼寧省博物館入藏了安杖子封泥中的15 方,之后在《遼河文明》《古代遼寧》基本陳列中展出其中現狀比較好的9 方。安杖子封泥既是遼博重要的文物藏品,也是構成遼博基本陳列的重要展品?,F按照釋文、時代、郡屬、今屬地區、尺寸形制、背面痕跡(封裝方式;綁帶或繩尺寸及捆綁方式;是否有繩結)等,參考《秦封泥集·附錄三》的統計方法,將遼博藏15 方安杖子出土封泥進行橫向的比較(見表1):

表1 遼博藏安杖子出土封泥統計信息

遼博藏安杖子出土封泥,秦封泥的尺寸在縱橫3 厘米左右,厚0.3~1.8 厘米之間,與《秦封泥集·附錄三》所載秦封泥尺寸基本一致;印文方形,縱橫2 厘米左右,均有界格,與一般的秦官印形制相符。2 方漢封泥中“”的泥和印文的尺寸都比“右北坪宮左”略大,印文縱橫應2 厘米,較一般西漢官印縱橫2.2~2.4 厘米略小,與秦官印尺寸更接近,顯現出西漢早期官印對秦官印形制的直接繼承?!坝冶逼簩m左”的印文尺寸與一般西漢私印一致。從封泥背面痕跡看,秦封泥封裝于簡者6 件、帛囊4 件、笥箱3件,帛囊的經緯線很細,難以數清每平方厘米數,封裝笥箱的封泥封禁于笥箱的邊或角,與漢代使用封泥匣封禁于笥箱平面不同;2 件漢封泥均封裝于簡。秦封泥使用的簡寬度在1 厘米左右,捆綁簡的帶寬度在0.3~1.2 厘米之間。2 件漢封泥使用的簡,“”寬至1.4 厘米,“右北坪宮左”為2 條寬0.7 厘米,綁帶分別為0.5厘米和0.9 厘米,差異明顯。安杖子秦、漢封泥印文均與簡牘的豎方向平行,與繩帶系扎的方向垂直交叉。土質土色上,安杖子秦封泥土質有泥質和夾砂質,土色有黃、褐、黑等,各不相同,大約與秦封泥普遍為就地取泥有關。2 件漢封泥則都是泥質、黃色,呈現出一些相似性。文字內容上,秦封泥主要為各縣級職官印,以右北平郡最多,為7 方,其余遼東郡、代郡、漁陽郡各1 方,另有1 方“□□鐵丞”為秦代地方負責管理采鐵相關行業的官印。2 方漢代封泥,1 方為右北平郡太守官印封泥,1 方或為漢代手工業者私印封泥。文字風格上,秦封泥文字纖細瘦勁,結體較松散,筆畫柔曲引長,線條較細,行筆舒緩,轉折

處多做圓轉,均有界格,字不盈空,并不講求填滿印面,與目前可確認的秦印風格吻合;漢封泥文字筆畫較粗,筆勢勁健,豎筆末端圓齊,不做尖筆,字形方正,結構嚴謹,印文填滿字格,整齊飽滿,已開始形成西漢中期以后所常見的莊嚴渾厚的藝術風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漢景帝中二年之前的官印封泥“右北平守”出土于H4,與其同坑出土的秦封泥在印文風格上顯現出明顯的差異,說明通過印文風格區分秦、漢封泥是一種可靠的方式。

安杖子古城址地處中原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是北方邊民與中原民族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沖,戰爭時期這里又是出師征戰的軍旅咽喉和陳兵備戰的前沿陣地”[3](101),在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已經形成村落,戰國時期因燕國右北平郡的設立開始發展,為右北平郡石城縣,一直沿用到漢代。秦在非秦國故地的地方設立郡縣,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在占城略地后改設為秦屬”[5](47),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先后滅趙、燕,重新設立代郡、右北平郡、漁陽郡、遼東郡等。安杖子出土的秦封泥時代應在此之后,顯現出秦代所屬不同郡的各縣與安杖子古城之間的密切交流,說明了安杖子古城在秦代的重要戰略意義,以往在安杖子發掘中或許有忽略的秦代遺跡遺物。安杖子秦封泥的出土,說明遼西地區秦文化有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期望在今后的歷史、考古研究中有更多發現。

①李學勤:《秦封泥與秦印》,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 期,提出了秦封泥鑒定的三條標準:“(一)職官、地理合于秦制,與漢制有異;(二)文字風格、結構同于已知的秦文字;(三)印面有界格”。

猜你喜歡
印文官印西漢
高仿光敏印章印文鑒定實驗研究
光敏印章印文檢驗理論與實踐探析
走馬樓西漢簡所見赦令初探
影響印章印文特征變化的相關因素思考
唐宋以來鹽業古官印輯考
小雨滴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一幅西漢伏羲女媧圖像
裴度失印不急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