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民族民間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

2021-07-12 08:16
大眾文藝 2021年7期
關鍵詞:蠟染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凱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貴州凱里 556011)

蠟染是中國古老的印染技藝之一。蠟染工藝在西南地區世代相傳,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較好地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五屆大會通過了《關于保護民間傳統文化的建議案》,正式生成很有學術增長點的“民間文化和傳統文化”這個概念。貴州民族民間蠟染文化是代代相傳,世世延續的,每一歷史單元都是蠟染文化的傳播時期,也是再創作時期。貴州蠟染文化的形成是伴隨著貴州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認識和利用的過程,對社會制度和組織調適改進的過程而逐漸產生發展的,不僅反映了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也表達了求善求美的審美觀念。

蠟染是中國傳統的手工印染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貴州省80%的地區都生產蠟染,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盛行蠟染。黔中腹地的安順和鎮寧居住著苗族和布依族少數民族,其民族地區的蠟染各具特色,安順享有“貴州蠟染之鄉”之稱。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黃平蠟染有上千個品種和三百多種圖案樣式,蠟染極具個性;丹寨素有“東方第一染”之稱,其蠟染得到海內外的認可;榕江蠟染分布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其蠟染多以龍紋出現。黔中地區的貴定、龍里、開陽的蠟染在盛大節慶時盛裝出行,猶如一種跳動的音符。黔西北蠟染主要分布在織金、納雍、六枝、黔西地區,其蠟染工藝精良。蠟染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蠟染藝人用蠟染畫面寄托自己的祈愿,把民俗的趣味編織進蠟染圖案中,生活用品中的婦女頭巾、帽子、衣裙、圍腰、背面、床單、門簾、窗簾、背扇、手帕、挎包等蠟染物品具有獨特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價值。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貴州地區的人們從苗鄉走進城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擴大,城市生活中穿著蠟染衣物有些格格不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舍棄民族服飾,穿著簡單的衣飾生活,蠟染后繼無人的現象會越來越突出,民族民間蠟染在新時代面臨著一定的困難,蠟染文化中的傳統工藝、絢麗繁復的圖案形式和獨具魅力的文化內涵的保護和傳承是需要足夠的重視。

一、貴州民族民間蠟染文化保護

貴州民族民間的蠟染文化保護很重要,要著重從傳承人保護、地理標志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多方面來實施。貴州民族民間蠟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首先應該是對創造者、享有者和傳承者的保護。蠟染作為貴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以來國務院批準公布了幾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從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體系,民族民間蠟染文化傳承人得以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是非遺法上的傳承人保護的是“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僅有三人列入了非遺傳承人,分別是貴州丹寨縣的王阿勇被列入國家級蠟染項目非遺傳承人,貴州丹寨縣的王阿板、韋祖春和安順市的王月圓被列入省級傳承人,而對于大多數傳承人的保護力度有限,為了民族民間蠟染文化的保護,首先應重視傳承人的保護,重視傳承人的傳授權、署名權、發表權、獲得資助權和報酬權的保護,逐步完善蠟畫師和蠟染工匠的傳承人申報,使更多的民族民間蠟染藝人得以保護,民族民間蠟染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建立有效的民族民間蠟染保護地,逐步申請蠟染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保護地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提出的一個環境保護概念,保護地體系是世界性的保護地管理體系,美國、西歐把這一概念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加以擴展。保護地的建立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法規進行支持和保護,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和投入,貴州建立了博物館等保護地。貴州蠟染文化博物館是在“貴州蠟染文化展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館舍是安順府文廟,1989年移交給蠟染之鄉的安順文物部門,作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展品304件,內容豐富,為蠟染工藝的開發利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民俗、考古、工藝美術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這種形式的保護地是一種長遠且有意義的保護。2006年,“丹寨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丹寨蠟染的古樸工藝和獨具一格的紋飾使其在蠟染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覷,以蠟染鄉鎮為保護地的保護措施是蠟染保護的長遠發展之道。

產業化保護為民族民間蠟染藝術增添無窮動力。產業化保護的具體實施是蠟染的生產過程,是一種生產性保護,是使民族民間蠟染文化資源轉化為市場資源和經濟效益,無形中實現了蠟染文化的活態傳承。蠟染文化的保護是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將蠟染文化資源轉化成生產要素和產品,產生經濟效益,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使蠟染文化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有效保護,實現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蠟染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是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合理保護蠟染文化可以積極促進產業發展。

二、貴州民族民間蠟染文化傳承

貴州民族民間蠟染文化傳承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并采取良好的對策才能實現蠟染文化的活態傳承。要精準把握民族民間蠟染的生命脈搏,維護民族民間蠟染的文化生態環境,同時,也要重視民族民間蠟染的生產性保護?!段幕z產公約》在“定義”條文中解釋:“保護”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顟B傳承是民間蠟染保護的首要原則。民族民間蠟染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內核,體現著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一如蠟染紋樣折射出的民族心理,是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智慧的書面詮釋,是一種向心力的凝聚,是民族氣韻的凝結,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傳統和核心價值。

民族民間蠟染文化生態環境的維護是一種傳承方式。貴州不同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各不相同,蠟染發展的方向不同,風格各異,不同風格的民族民間蠟染產品在特定的人文、地理、歷史和社會條件下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純樸的鄉土印記,體現著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審美趣味。對民族民間蠟染文化的傳承是營造一個良性的原生態環境,不能隨意改變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為蠟染傳承人提供一個富于生機的生命活態場域。

民族民間蠟染的傳承需要傳承人的培訓和交流。自2012年以來,貴州各地陸續出現不同的傳承人群培訓。2012年6月中旬,貴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同貴州省民委、貴州省文聯在黃平縣舉辦貴州民族民間蠟染文化傳承人培訓班,培訓召集了來自黃平縣、丹寨縣、榕江縣、麻江縣、貴定縣、龍里縣、三都縣、織金縣、納雍縣、六枝特區、惠水縣、都勻市和凱里市的40名民間蠟染文化傳承人和蠟染民間藝人參訓,重安江型、丹寨型、榕江型、麻江型、織金型等不同類型的蠟染傳承人集聚一起共同學習蠟染的傳承與保護、蠟染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傳統蠟染和現代設計等知識,相互切磋蠟染技藝,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影響,為蠟染傳承提供了方向。蠟染藝術節和蠟染學術研討會實現了蠟染“走出去”的戰略,豐富多樣的蠟染展覽交流也是傳承蠟染文化的多維環境。

地方高校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是蠟染文化傳承的一種途徑。非遺傳承人進校園講學為民族地區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帶動了一批年輕學子學習蠟染文化的熱情。地方高校以非遺的實踐基地為平臺服務地方,利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非遺的培訓平臺培養地方蠟染民間工藝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民間蠟染的創新和信息化存儲是蠟染文化傳承的一種模式。蠟染在西南民族地區流傳的歷史久遠。隨著現代文明推衍,信息化和媒體化時代更迭變化,人們的思想趨于時尚文化,手工印染的蠟染已不能滿足于社會的需求,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民族的也是時尚的,在傳承過程中保留原生態蠟染的符號特性,創新一些蠟染文化元素來適應現代人們的審美,用數字化存儲實現蠟染文化的傳承。

要構建我們新的文化往往在原有的文化中重新建構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我們原有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蠟染的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具有民族特色。貴州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制作經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民族文化的載體,社會成員的社會化過程實際上是該民族文化的一種集體傳承過程。貴州民族民間蠟染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是經過千百年的創造積累下來的文化成果。

三、結語

民族民間蠟染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積淀,是先民們從農耕文明延續的藝術結晶,進入大數據信息時代,民族民間蠟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關鍵在于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相融相生。蠟染文化豐富的內涵和工藝體驗見證了蠟染的審美價值,歷千年而傳承至今,少數民族地區形成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機制會促進民族民間蠟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猜你喜歡
蠟染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論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欣賞課中的滲透與開展
“校團”協同背景下推進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蠟染的紋飾探討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丹寨蠟染千年
冬奧背景下我國民族民間冰雪運動傳承研究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遺產是“價值富礦”
馬麗蠟染作品
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