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脫貧攻堅時代小涼山彝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探索

2021-07-12 13:20康璇
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實踐探索鄉村振興

摘 ? 要:小涼山地區是彝區、山區、貧困地區三重疊加區域,在各方幫扶下已經全部“摘帽”。脫貧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從貧困發生地來看,貧困發生的主要地是在農村。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突破,鄉村振興接續而上。鄉村振興以產業振興為基礎,但是超越了產業發展和經濟范疇。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議題,涵蓋了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多個領域,要求我們必須真正從鄉村本位出發,探索出一條鄉村崛起的可持續路徑。為此,針對小涼山彝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后脫貧攻堅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聚焦產業興旺,筑牢發展根基;聚焦生態宜居,發揮生態效益;聚焦鄉風文明,推進智志雙扶;聚焦治理有效,完善鄉村治理;聚焦生活富裕,推進小農增收。

關鍵詞:鄉村振興;小涼山;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識碼:B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2.008

文章編號:1009-6922(2021)02-41-09

貧困是人類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長期困擾國家和地方發展的重大難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013年,中共樂山市委六屆五次全會提出確保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樂山一直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奮勇前進。

小涼山彝區包括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金口河區,是彝區、山區、貧困地區三重疊加區域,2017年底這里的貧困發生率為8.45%,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差距大、人才隊伍缺乏、陳規陋習多,這些都是擋在小涼山彝區脫貧路上的“攔路虎”。2018年,沐川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金口河區退出貧困縣序列;2020年2月,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樂山所有貧困縣均退出貧困縣序列,全市469個貧困村(省定貧困村259個,市列貧困村210個)全部退出貧困村行列,6.8萬戶、21.2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市實現整體脫貧的目標。脫貧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從貧困發生地來看,貧困發生的主要地是在農村。在擺脫貧困的基礎上利用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雙重”戰略優勢,乘勢而上,對于徹底解決貧困地區的“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進步和農民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全面小康目標下小涼山彝區脫貧攻堅的基本情況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已經如期實現。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下降66.8%;貧困發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1]四川省實現50萬人脫貧、1482個貧困村退出,31個貧困縣達到摘帽標準,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9.6%下降至2019年底的0.3%。[2]樂山市2019年全年退出省定貧困村33個,有1.26萬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為0。

消除貧困是一個多層次的目標,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評價要素是經濟指標,但高水平的脫貧狀態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生存環境等一系列指標的提高。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四川省提出的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三個翻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目標,以及“兩不愁三保障”、貧困縣“一低三有”、貧困村“一低五有”、貧困戶“一超六有”、群眾認可度等指標。在此基礎上,本文僅選取了部分數據指標反映小涼山彝區脫貧攻堅的情況。

(一)定量描述

1.地區生產總值。小涼山彝區地區生產總值約占樂山全市的7%左右,三個區縣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排在全市的后三位,總體上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從2010—2019年的數據來看,小涼山彝區三個區縣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低于樂山的總體增速,基本上處于后三位。截至2019年底,小涼山彝區三個區縣的地區生產總值共計131.25億元,是2010年的(58.76億元)的2.23倍,總體上實現了“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圖1 ? 小涼山彝區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速

(單位:億元、%)

2.城鄉居民收入。小涼山彝區的城鄉居民收入均低于樂山全市的平均水平,但是總體呈穩步增長趨勢。從2010—2019年的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底小涼山彝區三個區縣的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都實現了“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圖2 ? 2010—2019年小涼山彝區城鄉居民收入(單位:元)

3.地方公共財政收入。2010年,小涼山彝區的公共財政收入占全市的22.46%;2019年,占全市的10.87%。從2010—2019年的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底,樂山市的公共財政收入實現了“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是2010年2.55倍。但是小涼山彝區由于經濟發展落后,稅源結構單一,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有限。

圖3 ? 2010—2019年小涼山彝區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單位:億元)

4.貧困發生率。小涼山彝區深度貧困與自然條件、社會治理等因素交織,貧困面廣、程度深,貧困發生率均高于全市和全省的貧困發生率。目前,小涼山彝區全部脫貧“摘帽”。

圖4 ? 2010—2019年小涼山彝區貧困發生率(單位:%)

5.農村居民就業與收入。小涼山彝區各區縣政府積極統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實施職業技能、農村實用技術等五大培訓,著力提升貧困群眾勞動技能。并通過東西扶貧協作,引導東部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等到貧困地區領辦企業,創建就業扶貧載體(就業扶貧車間、勞務合作社、家庭農場等)17個,促進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從2010—2019年數據來看,小涼山彝區各區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但農村居民收入絕對值還略低。另外,小涼山彝區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距在縮小,但絕對收入差距在擴大。相對收入縮小主要是因為進城務工收入的快速增長,而不是家庭務農收入的增長。

圖5 ? 2010—2019年小涼山彝區農村居民人均

純收入情況(單位:元)

6.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與恩格爾系數。貧困是居民實際生活消費和所享福利水平中的負向反映,貧困家庭致貧原因多樣性(如因病、因殘、因學、因災、缺技術、缺土地、缺資金等)使恩格爾系數在特定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對某些特殊群體未必能全面反映貧困程度,即恩格爾系數在一些地區微觀貧困測量中可能失效。[3]但是結合小涼山彝區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還是能大致看出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發展情況。從2010—2019年數據來看,小涼山彝區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在逐年下降。小涼山彝區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恩格爾系

圖6 ? 2010—2019年小涼山彝區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

(單位:%)

數表明農村貧困人口在食品支出上的消費比重降低,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比重增加,間接反映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在脫貧攻堅各項政策的全力支持下,精準脫貧即期效應得到顯現,溫飽型農戶在減少、小康型農戶在增加。

(二)定性描述

1.交通線路。脫貧攻堅時期,小涼山彝區加快建設仁沐新高速犍沐馬段、峨漢高速、樂西高速等貧困地區對外大通道;抓實“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貧困地區農村公路窄路基路面合理加寬、危橋改造、生命安全防護工程。2010—2019年,鄉村道路通暢與大交通建設工程39.40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756.4公里。

2.安全住房。小涼山彝區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支持下,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土坯房改造等住房建設,確保貧困群眾既住上安全房子又不背上沉重債務負擔。2010—2019年,小涼山彝區彝家新寨建設工程36.69億元,建設彝家新寨村396個、住房建設28119戶,建成易地扶貧搬遷住房5458戶23772人,完成率100%;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四類重點對象”農房改造完成4473戶;實施農村土坯房改造1603戶。

3.教育扶貧。小涼山彝區在脫貧攻堅時期全面推進控輟保學、學生營養計劃改善、貧困學生資助等工作,推進免費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貧困生資助計劃和勞務培訓等工作。認真落實學前保教費減免、15年免費教育、彝區“9+3”免費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資助政策。另外,針對貧困地區群眾對子女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適齡兒童學習積極性不高、輟學現象突出等問題,在四川省率先試點實施“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通過對學生、家長、老師分類分層設置獎勵辦法,提升學生勤學、家長督學、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4.醫療衛生。小涼山彝區嚴格落實了貧困患者就醫“十免四補助”“兩保三救助三基金”等政策,推行市域內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實現市級醫療機構“一站式”即時結算。加大城鄉對口支援、縣級醫院托管、專家下派坐診等力度,小涼山彝區縣級綜合醫院全部達到二甲以上。全力降低貧困患者自付比例,小涼山彝區符合條件的貧困患者住院個人支付比例控制在5%以內。

5.基層治理。小涼山彝區針對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過度依賴政策兜底的問題,探索實施“勞動收入獎勵計劃”,通過以工代賑、以獎代補等方式,對依靠就業增收和種養產業增收的貧困戶按比例給予獎勵,有效提升了貧困群眾勞動致富積極性。建設“積分超市”,推行積分管理,激發了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村民自治。通過開展以移風易俗、“德古”調解、“親情”融合、“雙高”治理為主要內容的除陋習育新風行動,引導彝區群眾通過村規民約、家族自治、干部示范、社會監督等方式,嚴控聘禮金種類和限額。目前,小涼山彝區聘禮金平均下降50%,節約不攀比浪費已漸成風氣,因婚致貧、因婚返貧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后脫貧攻堅時代小涼山彝區鄉村振興面臨的突出問題

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2020年以后,我國農村發展的重點任務將由脫貧攻堅時期重點解決貧困鄉村區域性貧困問題,轉向解決鄉村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由解決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絕對性貧困問題,逐步轉向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相對性貧困問題。雖然在脫貧攻堅的助力下,小涼山彝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相較于其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相對落后。

(一)產業基礎初具,但可持續發展能力弱

1.產業發展同質競爭。產業振興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產業定位和產業選擇極其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區經濟今后的發展走勢,所以必須因地制宜,根據自身特點進行選擇。由于缺乏精準定位、缺少長遠規劃、與市場需求脫節、市場預警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小涼山彝區產業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質化現象。比如,在選擇扶貧項目時,沒有充分考慮自身資源特點以及市場需求,盲目跟風效仿,看到其他地方養殖黑山羊、土雞,種植核桃等走上致富道路,也投入大量財力和精力發展這些產業。但由于缺乏產業規劃、市場敏感度不足,再加上銷售方式和營銷渠道單一等,導致農民“豐產不豐收”。再比如,雖然產業融合條件下鄉村旅游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但并不是所有的鄉村都適合發展旅游產業。小涼山彝區許多鄉村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民族特色鮮明,看似具備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先天條件,但回顧國內外鄉村旅游的“優等生”可以發現,它起源于大城市的郊區,是依托城市的人口、交通、區位、資金等條件而應運而生的,所以鄉村旅游有自身發展規律和產業延伸半徑。由于小涼山彝區現有地理、區位、交通等因素的限制,這里可進入性相對較弱、周邊地區的人口基數不大、消費潛力未充分釋放,某些鄉村所謂的“旅游”目前只是基于脫貧攻堅的扶持初步完成了部分基礎設施的建設,其相關配套設施還很不健全,發展后勁嚴重不足。

2.村級集體經濟羸弱。小涼山彝區村級集體經濟全面脫“空”,這意味著村集體經濟要肩負起強村富民的重任。彝區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有些村鎮適宜種植茶樹、中藥材、林木、水果等,但受制于區位、交通、信息等往往錯失良機,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發展優勢。村集體經濟“虛”轉“實”后,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在傳統的黨政干部角色外還要兼任發展經濟的“領路人”角色,除了行使政治管理職能還要謀劃經濟發展,這對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涼山彝區村莊空殼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發展村集體經濟缺人,更缺帶頭能人和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多數村級集體經濟剛剛起步,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產業發展過度依賴政府和其他力量的扶持,自我發展可持續性不強。無資源、無人才、規模小、效益低、帶動能力差、發展模式單一等問題使集體經濟在推動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等方面作用發揮不明顯。

3.生產要素流通不暢。產業扶貧和產業振興的根本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來參與競爭。競爭能力的形成有賴于生產要素的流通。但是目前小涼山彝區生產要素雙向流通的渠道并未暢通。一是土地要素。土地是農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生產要素流入農村,最終都要聚焦在土地上。小涼山彝區在脫貧攻堅的助力下,部分地方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在各方幫扶下修建了安置房或者彝家新寨住房,部分農民進城務工、置業。進城農民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未被充分覆蓋的時候,土地是他們最重要的保障要素。但是農村的土地被閑置、住房被空置,土地沒有通過流轉和利用的方式被激活的情況下并未讓農民真正獲得權利價值上的收益權,土地的這種保障作用就形同虛設。二是勞動力要素。勞動力流動能帶來資金、知識、技術等要素的聚集,鄉村振興最終要靠高質量人才支撐農村產業興旺,靠高素質人口支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9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9077萬人,西部地區輸出農民工8051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27.7%。小涼山彝區由于貧困、落后本來就引不來人、留不住人,農村人口更多地單向流入城市,出去的多是能者、勤人,留下的多是弱者、懶人。三是資本要素。鄉村發展目前資本最為匱乏,但是因擔心“資本下鄉”會帶來“非糧化”“非農化”的問題,于是資本流向農村還面臨諸多阻礙。四是技術要素。小涼山彝區農村依然面臨著農業技術仍然落后、農產品技術含量低、農作物標準化不足等突出問題。

(二)綠色基底深厚,但生態價值轉換率低

1.發展與保護的沖突。根據《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小涼山彝區屬于生態功能區(其中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還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區。限制開發與發展落后的沖突長期并存。作為低開發經濟區域,小涼山彝區必須緊隨主體功能區劃中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發展方向,建立與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小涼山彝區交通不便、工商業基礎薄弱,除利用本地資源發展礦產開采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內只允許適度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和農產品加工業外,沒有發展其他工業和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只能發展農業。延伸到農村,鄉村產業業態和發展規模必然受到不利影響。

2.資源惠及本地有限。小涼山彝區自然資源稟賦獨厚,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總量充沛,礦產儲量豐富,但是綠色基地未轉換為惠農富農的生態價值。比如,小涼山彝區依托水資源修建了各類水電站,但是本地企業,特別是農業加工企業的電價并沒有享受到更多的價格優惠。馬邊茶葉是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黃金葉”,但是當地茶葉加工企業的電價屬于一般工商業電價。馬邊茶葉企業規??傮w都不大,電價是其主要的生產成本之一。按照2019年7月1日起執行的《樂電網目錄銷售電價表》,工商業及其它用電比農業生產用電大約要貴0.08元/千瓦時。本地生態資源創造的價值卻沒有更多地惠及本地發展。

(三)鄉風大為改善,但精神貧困窮根未除

小涼山彝區移風易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還沒有完全實現精神上的脫貧。一是思想觀念落后。小涼山彝區雖然“一步跨千年”,但是社會文明程度低,村民的文化習俗、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諸多陳規陋習,存在比家支、講等級、婚喪嫁娶鋪張攀比、衛生習慣差、封建迷信屢禁不止等落后觀念和生活陋習。二是內生動力不足。小涼山彝區依靠政策拖動、干部帶動實現了脫貧,由于扶貧政策和扶貧資源向建卡貧困戶傾斜,政策導向出現的偏差形成負向激勵,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貧困人口的“福利依賴”,使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嚴重缺乏。有的受小農思想限制,封閉落后,安于現狀;有的在發展產業中受挫,致富信心不足;有的素質較低,缺乏發展致富的能力。內生動力不足將在鄉村振興中暴露一些潛在的問題,比如:養“懶”人、慣“賴”人,不當發展的積極人、不做前進的自主人,成為發展產業的看客、農村社會的閑人。

(四)基層秩序好轉,但社會治理問題突出

歷史上彝族先民就有游牧輪耕的習慣。小涼山地區相較于周邊的大涼山及其他部分深度貧困地區,總體條件略好。為了解決生存困境,各類人員自發搬遷至此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因為隨意性大、未辦理戶籍遷移手續,人戶分離的情況層出不窮。這導致他們不能加入當地村集體經濟組織,也不能享受相關優惠政策,自發聚集點最終形成“兩不管”的真空地帶:屬地政府無權管、原戶籍地無力管。比如,峨邊的茗新村原為來自美姑、昭覺、冕寧、甘洛等大小涼山八個區縣的1200余名彝族村民陸續自主移民,住進了沙坪茶場空置的危房,自發成為了“似村非村”的自主移民聚居點“八縣村”。在未形成正式的建制村之前,這里的社會問題異常突出。因為茗新村的特殊性、典型性、棘手性,峨邊舉全縣之力幫助這些村民解決了戶籍問題并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是“八縣村”到茗新村的形成過程具有不可復制性。因此,面對類似自發搬遷引起的基層治理難度十分大。另外,盡管小涼山彝區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長老習慣法制度被全盤打碎、宗法管理被極力壓制,但是由于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內部社會運行還或多或少地受到傳統的影響,“人治”重于“法治”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除此以外,社會痼疾仍然存在,盡管外流販毒人數、本地新滋生吸毒人數都大幅下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覆蓋率大幅提升,但毒品、艾滋病問題是部分群眾致貧返貧的重要根源,小涼山彝區要克服這個頑瘴痼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五)農民收入增加,但小農致富能力不強

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全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4]小涼山彝區貧困人口部分位于二半山和高寒山區,居住分散,戶均經營規模小,而且地塊特別零散,“巴掌田”非常普遍??梢哉f,小農戶是小涼山彝族山區發展的基本面,小農經營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在此基礎上,小涼山彝區各區縣政府通過建立產業扶持基金、發放小額貸款,大力鼓勵貧困群眾因戶施策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小買賣等產業,試圖把“戶力”匯聚成“村力”。但是基于貧困小農戶自身的特點、小涼山彝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等因素,小農戶大多只是農業生產者而不是經營者,只能從事簡單的農產品初始生產,農產品基本都是自產自銷,高增值的后續產業鏈(包括加工、儲藏、包裝、設計、運輸、銷售等)在小涼山彝區是無力接續的。即使有相關企業參與,也是中小型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業,缺少具有品牌引領效應的龍頭企業,這就導致向外拓展農產品市場存在很多瓶頸,又缺少高效的產業化組織支撐,其生產性資源的分散性、微型性、多樣性與產業發展的集中化、規?;?、標準化常常是相互矛盾的,結果就是小農戶對市場反應滯后,無法對接大市場,在農村地區為農民提供的增收途徑單一。已經脫貧的小農戶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仍然是作為廉價的勞動力而非發展的主體參與其中,其參與市場競爭的武器只能是低價格應對,最后小農戶通過本地農業獲得的收入只能是補充來源(外出務工收入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三、后脫貧攻堅時代小涼山彝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建議

絕對貧困的難題暫告一個段落,但這絕不意味著貧困現象已經終結,相對貧困的問題仍然橫亙于眼前。造成相對貧困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后脫貧攻堅時代,像小涼山彝區這樣的民族貧困山區在一定時期內依然會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而區域內的反貧困主戰場依然在農村。只是緩解相對貧困問題的重點不再是生存問題,而是發展質量的效益問題和發展成果的共享問題。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突破,鄉村振興接續而上。鄉村振興以產業振興為基礎,但是超越了產業發展和經濟范疇。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議題,涵蓋了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多個領域,要求我們必須真正從鄉村本位出發,探索出一條鄉村崛起的可持續路徑。

(一)聚焦產業興旺,筑牢發展根基

產業發展既是精準扶貧的不二法寶,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小涼山彝區脫貧攻堅戰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已經奠定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后脫貧攻堅時代要協同好產業發展規劃,銜接好產業發展道路,探索特色發展出路,對接好產業與市場。

1.產業精準定位,突出主導產業。在產業定位時,小農戶因為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限制難以完成,因此各縣級政府應當組織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隊伍予以指導,并堅持“主導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產業”的原則,摸清近年來產業的發展動態,充分了解所發展的產業的組成、結構和運作機制等,預測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再充分結合小涼山彝區各區縣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定位特色產業,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在產業發展銜接時,進一步鞏固壯大脫貧攻堅發展起來的效益好、經驗足、風險小的傳統優勢產業。在探索特色產業時,應充分考慮小涼山彝區各區縣的自然環境、交通運輸條件、種養殖條件等,打造綜合效益高的特色產業,切忌盲目跟風。

2.延伸產業鏈,培育龍頭企業。小涼山彝區傳統小農生產的模式短期內不會改變。在此前提下,必須圍繞農業進行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充分利用小涼山彝區農產品原料的優勢,重點培育一批本地農業加工企業,著力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本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對農產品深加工、進行精優食品和都市農業的品牌包裝,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產業鏈,把原料“紅利”留在產地。這樣既能提高產地農產品效益,也能降低加工企業的原料成本、運輸成本等,還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經濟效益,帶動當地小農戶創業就業[5]。

3.促進要素流通,激發發展活力。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系統,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放在城鄉聯動的大框架中來推進,促使城鄉要素從單向流動(鄉村流向城鎮)轉為雙向流動,著力加強從城鎮向鄉村的流動?!百Y源和要素只有流轉起來才能產生財富、實現財富增值”[6],鄉村產業發展的本質是來自城鄉的資源、資金和勞動力在鄉村空間上的合理組合,這意味著資源和要素要突破原有區域,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流轉。小涼山彝區要發展必須進一步疏通城鎮勞動力、工商資本、技術、信息、數據等下鄉的障礙,特別是要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使農村土地配置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擁有更大的空間。具體而言,土地方面,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治理下要強化集體所有權的話語權,特別是對荒蕪土地和限制農房的處置權;鼓勵和引導城市居民融入鄉村享受田園生活、長期租用農村空閑農房、創新開發農地資源以進行創業,要保障農戶承包權的既得利益增長,合理引導農民意愿和適合自身能力的發展方向,將土地轉換為價值,激發鄉村消費市場、資本市場、資源市場的崛起;要賦予新型經營主體更多的土地經營權,促進土地經營權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勞動力方面,要鼓勵農村人才回流,在農村更多地進行免費培訓、職業教育,鼓勵農村中的青年和婦女創業以及大學生的回鄉創業;支持鼓勵具有故土情結、家鄉情懷的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和參與鄉村治理。資金方面,大力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到農村創新創業,要鼓勵銀行、保險、信托、期貨等金融機構創新開發農村金融產品,為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務。農業技術方面,地方政府提高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鼓勵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和鄉村企業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加快創新成果城鄉間轉移轉化。

(二)聚焦生態宜居,發揮生態效益

盡管生態功能區發展和保護的矛盾長期存在,但是保護是從更高、更長遠的視角來部署發展大計。小涼山彝區依然要堅守綠色發展的底線,堅持生態優先,以綠色發展來統籌全局,將小涼山彝區建設成為生態宜居家園。

1.借力綠色優勢,堅持差異發展。小涼山彝區是生態功能區,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工業污染相對較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綠色農業、生態產業和特色旅游業均具有較大市場潛力。各區縣應根據其自然稟賦、發展水平和功能定位,緊扣資源的綠色開發與產業綠色布局,建立綠色有機食品的原料生產和深加工基地;以生態綠色為基底,依托小涼山彝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各類風景名勝區等資源,在靠近景區或者有特色優勢的鄉村有選擇性地發展鄉村旅游。在脫貧攻堅下已經啟動的鄉村旅游點要盡快完善吃、住、游、購等配套設施,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2.完善補償機制,促進價值轉化。應根據“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構建重點生態功能區與其他主體功能區間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優化主體功能區定位方向下的利益分配機制,使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保護的政府、集體和個人都能獲得更多的經濟補償。建立市場化生態保護機制,運用潔凈能源配額制、碳排放市場交易、生態安全體系建構的共同責任分擔機制等,推進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的有效實施。關于小涼山彝區資源價值惠及本地的問題,向省上和國家相關部門積極呼吁,擴大生態功能區涉農加工企業優惠的范圍,將類似茶葉加工企業生產用電按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執行,盡可能降低涉農企業的生產成本,并反哺農民。

(三)聚焦鄉風文明,推進智志雙扶

物質脫貧已經完成,擺脫“精神貧瘠”未競。針對“窮腦袋”的村民,要逐步帶領他們轉變觀念,以“富腦袋”促進“富口袋”,進而形成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

1.堅持扶志不松,激發內生動力。一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扶志工作。積極、持續地向小涼山彝區群眾宣講鄉村振興思想,提振群眾信心,激發勤勞致富的熱情。二是發揮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發揮鄉村領路人的模范帶頭作用,引導群眾遵紀守法、移風易俗,改變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克服“等靠要”思想,擼起袖子加油干。三是創新方式讓村民參與其中。小涼山彝區鄉鎮通過制定村規民約、采用積分超市管理辦法抵制陳規陋習、弘揚文明風尚、激發內生動力取得了初步成效,還可以借鑒山東的“公崗扶貧”方式,以貧服貧、以貧扶弱,讓相對貧困的村民在公益性崗位就業中獲得穩定收入,并且互助幫扶了其他“老弱病殘幼”群眾。四是發揮鄉村文化精髓的價值。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價值體系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喚醒貧困群眾心理底層的以自強不息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重塑勞動光榮的鄉村社會心理,培育創新致富的脫貧文化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堅持扶智不落,提升致富能力。鄉村人才振興的體現是具備智和能。一是加強基礎教育,阻斷代際貧困。持續保證財政資金對小涼山彝區教育的投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通過教育工程加強落后地區的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特殊教育及高等教育來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二是加強技能教育,授之以漁。通過精準定單式的培養培訓,針對職業農民、進城農民工等群體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幫助他們從技能上和行動上獲得致富的一技之長和看家本領;聯合社會各界力量,號召和組織農業技術專家下鄉教學,向落后地區群眾以及基層扶貧工作者傳授農業技巧。

(四)聚焦治理有效,完善鄉村治理

在現有貧困治理思維和做法的基礎上,圍繞鄉村振興的戰略布局,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1.堅持黨建引領,強化政治擔當。脫貧攻堅中黨的領導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同樣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固本之舉。小涼山彝區由于發展相對落后,在一定時期內,黨委、政府幫扶的手還不能完全抽開,以黨建促脫貧攻堅結束后還需要以黨建促鄉村振興。一是落實各級書記齊抓振興機制,市委書記履行好主體責任,牽頭制定工作措施;縣委書記當好一線總指揮,及時研究解決“三農”重大問題;鄉鎮黨委書記發揮好關鍵作用,集中精力抓重點工作、重點任務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立足本村實際,積極主動開展工作,推動各項措施落地。二是創新駐村工作機制與幫扶制度,探索組建由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參與的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優化配合機制,精準助推鄉村振興。

2.加強三治融合,健全治理體系。一是落實村規民約深化自治。小涼山彝區各鄉鎮基本都分別制定了村規民約,下一步是要不斷引導群眾自覺踐行村規民約,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實現移風易俗經?;?、婚喪事務規范化、民間習俗文明化、文化活動常態化,讓群眾真正過上“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新生活。二是融情入法推進法治。面對彝族鄉村社會中法律落地難、執行難的現實困境,除了不斷加強立法工作和法治宣傳、徹底消除鄉村法律盲區、提高農民的法治素養和維權能力外,還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民風民俗中的情感鏈接來更好地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小涼山彝區繼續發揮好“德古”分會的作用,將“親情工作法”和“德古調解法”應用于具體問題中,注重從法律的角度對當事人進行教育、解釋和勸導,促進當事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三是抓好德治弘揚正能量。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鄉村建設為主題,突出抓好農村鄉風民風和文化生活建設。

(五)聚焦生活富裕,推進小農增收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要提高農民收入。既然以小農戶為主體的農戶家庭經營是農業經營形式的基本面,那么就不能忽視小農戶,不能缺少小農戶的積極參與,不能阻礙其分享發展成果。

1.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生產條件。重點提升與小農戶配套的生產性基礎設施條件,重視修建或完善生產便道、小型灌溉設施,有效改善生產條件,整體增強農戶家庭的生計保障能力。

2.借助電商平臺,打通連接渠道。在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完善鄉村道路內部網絡體系以及與縣級路網接駁的前提下,增加彝區倉儲設施建設,培育一批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構建貧困地區縣鄉村三級流通網絡體系;借助電子商務平臺,特別是專門加強偏遠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網絡銷售服務平臺建設,探索新的生產與需求關系,致力于進一步精簡中間環節,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資源的無謂損耗。比如,郵政終端網點多、覆蓋范圍廣,如果發展電商,能有效縮短中間環節。

參考文獻:

[1]2019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人[N].光明日報,2020-1-24(03).

[2]侯沖.去年我省1482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0.3%[N].四川日報,2020-1-25(02).

[3]郭君平,曲頌,夏英.參與式社區綜合發展減緩消費貧困的凈效應及其精準性:以恩格爾系數為貧困測量指標的實證分析[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7(11):112.

[4]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R/OL].(2017-12-14)[2020-07-28].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1712/t20171214_1562740.html.

[5]劉琨,劉學敏.產業精準扶貧面臨的困境和對策[J].中國發展觀察,2019(23):36.

[6]杜志雄.充分認識產業發展規律促進鄉村產業健康發展[J].中國發展觀察,2020(Z2):15.

[收稿日期]2020-12-26

[作者簡介]康璇(1985—),女,四川會理人,中共樂山市委黨校編輯部副主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基金項目]2020年樂山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后脫貧攻堅時代小涼山彝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探索”(項目編號:SKL2020B10)。

猜你喜歡
實踐探索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微課程”轉化“數學后進生”的實踐探索
政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實踐探索
新形勢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實踐探索
淺談新時期煤礦員工教育培訓的實踐探索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