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文學史料的基礎與限度

2021-07-20 10:46魏華瑩
文藝論壇 2021年2期
關鍵詞:限度史料基礎

魏華瑩

摘 要: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在理論和方法層面成績顯著,但也面臨著具體研究成果跟進不足的問題。文章結合寫作實踐,從史料研究的基礎和限度出發,討論史料發掘的可能性與客觀性,及通過新材料的發現進一步推動當代文學研究的提升與深化,形成史料與文學史敘述的有效互動。

關鍵詞:文學;史料;基礎;限度

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的規范化,近年來一直是學界的熱點問題,許多學者從方法論和實踐層面推動研究。關于當代文學史料的會議和學術文章越來越多,專家學者也在不斷查找問題,完善研究范式,如洪子誠突出“材料的差異性”及“眾聲喧嘩的互證”,程光煒“搶救當代文學史料”意識及當代文學史“下沉期”的界定,吳俊“從專業學術、社會發展現狀、國家政治、網絡技術”的多重探討,楊早重視“氛圍性史料”的研究與使用,王秀濤討論“當代文學史料的等級問題”,付祥喜提出的應警惕史料“窄化”問題,等等。有學者認為這是1990年代以來強調學術規范與學科建設的結果,從而讓史料的發掘與呈現逐步建立起有序的、有效的過程。

近年來,筆者一直在跟隨師輩做當代文學史料的研究,也在反省學界聚焦和自己遇到的種種問題。關于史料研究的合法性、方法論已提出很多,但一些具體工作仍處于曖昧不明的狀態。筆者嘗試結合個體研究,就當代文學史料的基礎與限度問題,談談淺顯的認識。

其一,史料的基礎問題。

許多學者多注重史料的基礎工作,包括大型工具性與專題性研究史料的編撰和出版,近年來成果豐碩,如吳秀明主編《中國當代文學文獻史料叢書》,吳俊主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程光煒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資料叢書》,丁帆、朱曉進主編《江蘇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程光煒、吳圣剛主編《中原作家群研究資料叢刊》,等等,基本涵蓋了當代文學的重要現象,展現大量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還有當代作家的年譜寫作,較為集中推出的《東吳學術》系列欄目,已經成為該刊的標識。選擇的作家,多有充分的創作實績來支撐年譜的寫作。年譜的簡編能夠勾勒出作家基本的人生圖景,具有重要的史料意義。但存在的問題普遍是對作家童年、少年時期進行細密考證,不少還做了口述史,寫得較為鮮活和有趣,但中年之后,隨著作家聲望日隆,更多成為作品年表和個人活動史,不免顯得生硬、機械。雖然有“尊者諱”的成因在,但研究者史料和史觀有待加強也是不爭的事實。有些作家重要作品的考證也存在問題,如《畢飛宇文學年譜》中對于茅盾文學獎作品《推拿》的創作成因書寫,與作家多次的創作談出入較大,缺乏客觀的考證。王堯曾指出,相關作家與文學思潮、文學事件的敘述顯得單薄。在年譜中,作家是鮮明的,時代是薄弱的。

程光煒曾提出相較文學制度、會議研究,具體的作家、作品史料研究還顯薄弱。近年來,他率先垂范,對莫言、路遙、賈平凹的作家作品考證,以及“干校系列”的研究等等,都是如此。作為學生,我們在后面緊追慢趕,節奏也沒有完全踏對。前幾年,程老師還經常會給大家發幾篇主題為“好文一讀”的學術文章,某大年初一早上我收到郵件還很激動,但老師也逐漸加強對我們的“同情”和“理解”。好在他自己一直擴大再生產,刷新著學術研究新視界。包括他對于路遙招工、兄弟失和、與林虹關系問題的材料發掘,在路遙的史料研究公認較為扎實和豐厚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更顯敏銳和可貴。

我個人準備在寫《賈平凹研究史》的時候,發現這位和新時期文學史緊密聯系的作家,從1978年第一篇評論文章開始,40余年來一直與文學批評纏繞在一起;對賈平凹的研究史呈現出批評家和作家共同成長的特征,也可以發現當代批評在不同年代的方法、路徑和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但具體到史料研究仍很匱乏,到現在,很多還是借用賈平凹作品中的前言與后記自述,以及新作問世之初媒體記者的采訪,進入學術層面的并不多,可能與作家旺盛的生產力有關。孫見喜一直做賈平凹史料的追蹤研究,從1980年代就開始寫傳記,多年來持續在更新、接續。去年夏天,他專程到河南某縣尋訪《帶燈》的原型——一位女基層工作者,因對方扶貧還等了兩天才得以相見。據悉,兩人交談甚歡,互贈詩畫,還拍了一些僅供內部參考的照片。人物原型很是低調,從不接受媒體采訪,也是第一次和文學圈內人討論該作,是很大氣、爽朗之人,和書中描述的有出入,和我們想象的詩性也有差異。但也有材料披露有批評家見過原型給賈平凹發的信息,優美且充滿詩情。多重講述與考證也豐富了作品研究,在序跋之外多了旁證,也許以后會成為打開這部作品的符碼。孫見喜作為傳記寫作者一直堅持去現場查證材料,這使我想起程光煒所強調的田野調查,在開掘式的基礎上才能夠深入研究。這也是很多書齋里的學者需要補課的環節。如果沒有孫見喜從1980年代以來持續的收集、跟進,現在的賈平凹研究會少了很多基礎性的依據。

其二,史料的限度問題。

不同學者就當代文學研究的材料使用,提出很多問題,如闡釋和提煉不足,有與事實出入過大的“孤證”問題,還有重文獻、輕實物和口述史料的問題等,都是制約研究有效性的多重因素。我曾寫過《廢都》的系列文章,緣于程老師講《廢都》是座富礦,被視為知識分子大分野的標志性事件,我就想重新清理歷史,在整理與研究中逐漸發現1990年代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以及該事件如何成為知識分子群體的心結。2020年賈平凹本該出版的長篇小說《醬豆》,是“賈平凹”寫《廢都》的故事,雖因種種原因現在還沒有面世,也說明作家本人在嘗試解開這個心結。

其間,我倒是做了很多口述史,拜訪田珍穎、費秉勛、賈平凹、孫見喜、韓魯華等親歷者,他們對于《廢都》事件做了很多的細節講述,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幫助我打下了學術研究的基礎。這個過程很愉悅,我在親歷者的講述中彷佛回到歷史現場,多重講述可以較為客觀地呈現問題,而且能夠使我吸收多方面的知識。我知道田珍穎、費秉勛1990年代初都是“神秘文化學會”的骨干力量,費老師更是通天地精神的易學大師,在交談中我很是感佩他的智慧,很想請他幫我看看且透露些玄妙的天機,但擔心損耗先生內力,擱置了。

后來在長春參加《文藝爭鳴》當代文學史料會議時,丁帆老師在會議茶歇時找到我,講述他所經歷的《廢都》事件,很多細節讓我獲得新的歷史認知。丁帆和賈平凹在1980年代作為批評家和作家就有良好互動,他對賈的創作很熟悉,并且是1990年代《廢都》事件的在場者,他的講述又提供了另外的角度,讓我很是感動。還有學者跟我講北京出版社相關同仁也有話要說……我才意識到《廢都》仍是一個無窮盡的問題,既有的史料收集雖然還原了當時的批判話語、創作周邊和大的文學場,但對知識分子內在的、表象之外具體心理狀況的發掘,席卷整個知識界的眾多參與力量,甚至“市場經濟時代”突然到來時圍繞一本書與市場的整體關系,當事人秉持的不同話語立場,等等,還有很多史料亟待收集、整理和深入研究。

在程老師的鼓勵下,我還寫了“二王之爭”“顧準熱”的文章。在讀那些慷慨激昂的論辯文章中,我漸漸明白真誠捍衛人文精神和自由討論公共話題的可貴。之后,人文知識分子經歷了從廣場到書齋的身份轉向,迄今用近20年的時間退而結網,積沙成塔,回到學術的本心,多年的耕耘也逐漸確立起各自的學術根據地。后來,在一次廈門的學術會議上見到王彬彬老師,之后的游船活動時就端端正正坐在我對面,談不上嚴肅,面色平靜安詳,但就是不說話,我很想請他講講當年“二王之爭”時的風采,但沒好意思,也擔心舊事重提惹人不快。畢竟,王老師近年來圍繞高曉聲研究等做了大量史料工作。當時,同行的接待方很是厚道,帶領我們駛向離臺灣最近的島嶼,大家的心情都被浪花美景激蕩,還要提防周圍隱蔽的炮臺,在家國情懷、人身安全面前,“再回首”有些不合時宜,于是擱置了,我內心還挺遺憾。這也使我意識到既有的研究仍是未盡的話題,也會隨著材料的不斷更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整體來說,基礎和限度是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的一體兩翼,基礎決定了地基的深度,限度決定搭建的高度。當代文學史料仍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間,不斷挖掘、補充材料才能帶來學術新發現,不斷更新的發現亦會使得史料研究一直在路上。這也促使我們始終保持開放性心態,不斷為作家作品研究、文學制度研究和文學史敘述提供補充或改寫的史料。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限度史料基礎
走馬史料贈故里 川渝民間文藝添新篇
How to Get Slim?
指責也該有限度
夯實基礎,舉一反三
夯實基礎,舉一反三
最憨厚筆記 夯實基礎就是要一步一個腳印
撥亂反正 夯實基礎
史料教學討論征文
史料教學討論征文
話說“出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