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理論內涵與管理應用

2021-07-30 04:12馮漪曹銀貴耿冰瑾張振佳劉施含白中科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適應性氣候變化文獻

馮漪,曹銀貴,2*,耿冰瑾,張振佳,劉施含,白中科,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北京 100083;2.自然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35)

隨著人口增長、環境惡化、自然資源消耗,人口、資源、環境矛盾越來越突出,給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加強自然資源管理成為越來越迫切的需要。生態系統具有服務功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開展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管理能夠促進自然資源的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具有動態性、復雜性和開放性,但人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往往是不全面的,因此科學管理復雜的生態系統成為維護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1]。生態系統管理是全球討論的熱點話題,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1998 年Wagner 等[2]將生態系統管理定義為一種適應性系統方法,開始將適應性的概念引入到生態系統的管理當中。20世紀70年代初適應性管理概念問世,適應性管理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管理方式的弊端,通過持續的監測和循環的管理周期,對生態系統進行學習,不斷地探索出最適宜的管理方案,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與一個區域只使用一種管理方式的傳統管理相比,適應性管理使用多種不同的管理策略并對其進行比較,從而獲取系統的知識[3]。

在適應性管理的研究過程中,國內外學者也注意到氣候變化的影響。21 世紀初,國外學者開始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適應性管理實施策略,并以會議的形式進行了交流[4-5]。然而生態系統除了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外,在管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其他的不確定因素,這些不確定因素還需要針對具體區域進行分析。在生態系統中運用適應性管理,能夠應對生態系統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并降低不確定性[6],從而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適應性管理強調不斷地調整直至達到最好的管理效果,是一種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在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背景下,適應性管理愈發成為需要研究的熱點話題[7]?!渡剿痔锖萆鷳B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中指出開展適應性管理,將適應性管理貫穿到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各個環節中,通過學習、調整、再學習、再調整實現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目標。這說明適應性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更加迫切地需要開展實際應用。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是以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為目標,通過監測、評估、調控等一系列綜合活動,不斷探索認識生態系統內在規律從而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即通過有意識的人為活動建立對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并提升生態系統的恢復力[8-9]。開展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研究,可以推動適應性管理在不同生態系統中的應用,并為更多學者繼續深入探索特定生態系統的適應性管理機制提供基礎。然而,目前對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還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沒有完善的知識體系,阻礙其實際應用。因此,本文綜述了適應性管理的概念內涵、理論基礎及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推動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發展,保證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1 適應性管理的產生與發展

適應性管理的理念運用在自然資源管理中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最初是用來進行漁場管理。1978 年,Holling[10]將適應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作為術語真正確定下來,因此Holling 被大家稱作“適應性管理之父”。Walters[11]隨后在數學建模方面又進一步發展了適應性管理。Holling 強調彌補科學和實踐之間的差距,而Walters 強調將管理行為作為降低不確定性的試驗[12]。在眾多學者的完善下,適應性管理及其思想逐漸形成并在管理、生態和教育等眾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圖1 列舉了國內外部分學者給出的適應性管理的定義,并對這些適應性管理概念側重點進行對比分析(表1)。

表1 適應性管理的概念側重點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key points of adaptive management concepts proposed by different scholars

圖1 適應性管理概念演進圖Figure 1 Evolution of the adaptive management concept

利用NVivo 11.0 軟件進行詞頻分析,得到適應性管理概念相關關鍵詞的詞頻圖(圖2)。

圖2 適應性管理概念關鍵詞詞頻圖Figure 2 Keyword frequency map of the adaptive management concept

由于適應性管理應對不確定性的優勢,眾多學者將適應性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生態系統的管理當中,以此來應對生態系統管理中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從而更好地進行生態系統的管理。向蕓蕓等[25]在評估海島資源環境承載力時,將生態系統與適應性管理相結合,提出了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概念。氣候變化背景下,葉功富等[26]提出了森林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概念,將適應性管理更為細致地運用到生態系統中。筆者認為不論是適應性管理的含義還是將適應性管理引入不同的生態系統中所給出的定義,本質都是通過實踐推動學習,再以學習推動實踐的迭代過程,即適應性管理是針對不確定系統,通過開展一系列的規劃、設計、實施、監測、評價及反饋活動(圖3),從而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其最終目的是降低系統的不確定性,保證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圖3 適應性管理過程Figure 3 The process of adaptive management

2 適應性管理的基礎理論、類型與適用條件

2.1 適應性管理的基礎理論

2.1.1 彈性理論

生態系統彈性理論最初由Holling 提出,隨后又將這個概念從生態學領域延伸到社會-生態領域[27]。彈性對于生態系統來說是指生態系統在受到干擾后保持其當前狀態或恢復其原始狀態的能力[14]。彈性理論要求適應性管理制定策略的過程中留有余地,當發生環境變化或意外事件時,能夠及時根據情況進行調整,避免對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2.1.2 可持續理論

可持續理論不僅要求滿足當代人的發展要求,更強調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28]。換言之,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保護全面協調發展[29]。生態系統管理是以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為總體目標,適應性管理可以通過降低不確定性,學習系統知識并調整管理手段來實現生態系統管理這一總體目標。

2.1.3 動態原理

系統的動態特征要求在管理過程中采用動態的方式研究動態化問題,即通過管理過程的實施和對管理結果的再吸收,來調整后續的管理策略[30]。適應性管理作為一種動態管理方法,通過對管理結果進行監測、對系統知識進行學習,從而深入了解系統。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目標和策略的調整,這也是適應性管理的關鍵。

2.2 適應性管理的類型

適應性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動態的管理方法,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它代替了傳統的反復試驗法(Trial and error),這種傳統管理方式的缺點:一是反饋較慢,可能會掩蓋長期不良管理的反應;二是一旦失敗會對系統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31]。適應性管理分為主動適應性管理和被動適應性管理[15](圖4):主動適應性管理是根據目標提出不同的假設方案[32],并且根據監測數據對不同的方案進行檢驗評估,從中選擇最適合的方案,并在管理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學習;被動適應性管理一次只使用一種模型進行試驗,主要目的是實現管理目標,學習是一種副產品[33]。

圖4 管理方法對比Figure 4 Comparison of management methods

2.3 適應性管理的適用條件

適應性管理并不是解決任何復雜問題的萬能方法,在很多情況下適應性管理是不適用的[34]。適應性管理適用于不確定性高、可控性強的情況??煽匦栽试S管理者通過監測數據對假設方案進行檢驗,來判斷管理的效果。因此只有在不確定性高、可控性強的情況下,適應性管理才能發揮優勢。并且當實施不正確的管理行為所需支付的成本很高或者承擔的風險很大時,也可考慮應用適應性管理[35]。適應性管理在科學不確定性高、試驗資源充足、存在有限并可檢驗的競爭假設時是最為適用的。

3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文獻統計分析

3.1 國內文獻統計分析

以CNKI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研究載體[36],圍繞“適應性管理”的研究主題進行文獻統計分析,分析得出,文獻類型主要為學術期刊論文、碩博士學位論文、國內會議論文和國內重要報紙的報道,并以學術期刊論文為主。以“適應性管理”為檢索詞,按照“主題詞”“關鍵詞”“篇名”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分析(表2)。初步檢索發現,將“適應性管理”按照主題詞進行檢索時,文獻較多。因此,主要對以“適應性管理”作為主題詞得出的檢索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以“適應性管理”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發現文獻類型以學術期刊論文為主,占全部文獻數量的73%;碩博士學位論文次之,占全部文獻數量的16%;會議論文、報紙報道數量較少,占全部文獻數量的4%。適應性管理文獻自1980 年發表以來,每年文獻數量均不超過100 篇,并且直到1999 年才開始將適應性管理運用到自然生態系統中。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一方面系統內部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外部環境對其具有一定的影響[14],因而在管理過程中存在很大的挑戰。

表2 不同檢索方式下適應性管理相關中文文獻數量統計Table 2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Chines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adaptiv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trieval methods

為了進一步研究生態系統的適應性管理,以CNKI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研究載體,以不同生態系統的適應性管理為主題詞,例如“森林適應性管理”“草原適應性管理”“濕地適應性管理”等為主題詞進行檢索(表3),可以發現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以森林、草原、水域生態系統的研究為主。在草地生態系統中,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適應性管理研究居多,這是由于青藏高原是我國的生態安全屏障區和草牧業生產區[37],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對保障生態安全和改善當地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高寒草地承載力差、生產效率低、退化嚴重等問題,使得該區域發展受到一定阻礙,因此考慮采取適應性管理改善高寒地區的草地管理成效,促進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大小興安嶺的適應性管理也受到廣泛關注,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是我國最重要的森林資源儲備基地和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功能區[24],近年來由于過度開發等問題,該區域生態功能下降,需要采取先進的管理方法進行調整,從而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水資源適應性管理的研究區域比較分散,主要從國家、省、流域三個層次開展研究,并且大部分圍繞氣候變化展開。

表3 不同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中文文獻統計分析Table 3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adaptive management of different ecosystems

3.2 國際文獻統計分析

以Web of Science 為研究載體,發現以“Ecosys?tem adaptive management”為主題詞時文獻數量最多,因此英文文獻也以主題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出3 551篇文獻。運用VOSviewer 軟件對檢索出的全部文獻進行關鍵詞分析(圖5),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主題,紅色代表管理層面,綠色代表生態環境主題,藍色主要代表水資源,黃色代表漁場管理。圓圈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頻率的多少,并且圓圈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大致反映兩者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一般來說,距離越近,聯系越緊密,共現次數越多。從生態系統的層面來看,主要以森林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為主。

圖5 國際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研究高頻關鍵詞網絡可視圖Figure 5 Network view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on international ecosystem adaptive management

3.3 國內外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研究對比

3.3.1 數量特征對比

由圖6可知,1980—2020年間我國在國際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領域發文量排名前10,但是在數量上與美國差距懸殊,在前10 名國家的發文總量中,我國占比約5%,而美國占比約38%,并且美國與澳大利亞發文量之和占比51%,占前10 名總發文量的一半以上。這是由于適應性管理的理念最初由美國生態學家Holling 提出,并且這種管理方式經常應用在澳大利亞和北美,最初運用于漁業管理。理念的先進性以及實踐的廣泛應用,使得美國、澳大利亞在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研究中時間序列長、發展速度快。按照時間序列進行分析(圖7、圖8),近10年國內學者發表的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文獻數量年均值約為26 篇,并且文獻數量呈增長趨勢,與國外文獻數量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在國外適應性管理發展迅速以及應用廣泛的背景下,國內學者可以多借鑒國外實踐經驗,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適應性管理理論體系和技術標準,推動適應性管理在我國生態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圖6 1980—2020年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研究發文量前10的國家Figure 6 Top 10 countries for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n ecosystem adaptive management from 1980 to 2020

圖7 2010—2020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國內文獻數量變化統計Figure 7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Chinese literatures on ecosystem adaptive management from 2010 to 2020

圖8 2010—2020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國外文獻數量變化統計Figure 8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foreign literatures on ecosystem adaptive management from 2010 to 2020

3.3.2 研究方向對比

由表3 可知,中文文獻中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多集中于自然生態系統,特別是森林生態系統(36 篇)、河流水域(88 篇)等;國際上,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研究熱點也主要集中于森林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可以發現國內外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這說明在全球背景下,國內外學者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關注點相似,并且都已經注意到全球氣候變化給陸地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亟需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不同生態系統的影響,并根據區域情況提出適應性對策。

4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主要研究方向

4.1 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

2007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評估報告中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呈現逐漸變暖的趨勢,全球變暖對生態系統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圖9),氣候變化直接引起降水、蒸發、徑流、土壤濕度等要素的顯著變化,間接改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針對全球變暖的趨勢,國內外學者開展了氣候變化背景下生態系統的適應性管理,提出相應的適應性對策,從而使生態系統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濕地生態系統方面,肖勝生等[38]分析了氣候變化對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區域水循環以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的影響,提出有關氣候變化的研究需要從單純的科學研究向適應性管理轉變。在草地生態系統方面,王常順等[39]綜述了青藏高原草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以及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性管理的成果。在森林生態系統方面,劉世榮等[40]分析了氣候變化對森林及樹木分布、生理生態和物候、森林生產力等方面的影響,并從多個尺度提出了適應性管理對策,其中針對森林生態系統,在提高碳儲量、預防火災、避免病蟲害方面提出了適應性對策。Yousefpour等[41]采用文獻調查法對林業風險和不確定性下的最優決策方法進行了廣泛的概述,并闡述了這些方法在氣候變化下森林適應性管理中的可能應用。Perry 等[42]分析了氣候變化背景下,恢復新英格蘭鹽沼的適應性管理取得成功的原因。Prato[43]提出了一個評估和管理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影響的概念框架,并且運用適應性管理進行事后決策,從而判斷所采用的最佳決策的有效性。

圖9 氣候變化對不同生態系統的影響Figure 9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different ecosystems

氣候變化對不同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在國內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隨著適應性管理的產生與發展,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觀念影響越來越廣泛,并且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強有力工具之一[40]。但是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阻礙和難題,例如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在不同時空尺度的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44],以此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目前對于氣候變化未來情景的模擬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模型本身存在一定的誤差,并且在模擬的過程中沒有考慮極端氣候情況,構建的模型較為理想化,在空間上,也需要考慮局部差異性。由于地形、氣候、季節、土壤等的差異,不同地區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考慮構建包含多因素、更符合現實情況的模型來預測未來變化趨勢,并總結歸納氣候變化背景下生態系統變化的整體一致性和局部差異性。除此以外,多尺度適應性管理對策的提出可以使不同層次的管理者更從容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根據管理目標制定政策,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4.2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成效評價

評價是適應性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針對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可以判斷管理是否取得成功,從而調整后續的管理行為,因此管理成效評價也是當前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目前,國內學者采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是層次分析法(AHP)、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劉芳[23]采用因子分析法確定了山東省水資源適應性管理的關鍵因子,并根據計算公式,對適應性管理效果進行評價,列出了山東省17 個地級市水資源適應性管理效果的排名,并運用AHP 方法對各因子重要性進行排序,進而根據關鍵性因子提出適應性管理對策。李昌彥等[45]基于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采用熵值法和集對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水資源適應性系統脆弱性進行評價?;谝陨涎芯?,劉麗芳[46]、蘇喜友等[47]針對濕地生態系統,基于PSR模型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綜合運用集對分析法與三角模糊數理論來解決適應性管理成效評價中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對適應度評價作了進一步完善。

表4 對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成效評價方法進行了匯總,在此基礎上,針對適應性對策也進行了評價方法的梳理??镅蟮萚48]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進行評價,以實現適應性管理對策效益遠大于成本的目標,并且進行多指標分析選出最優決策,此時成本效益分析法得到的結果即可作為多指標分析的指標之一。Prato[43]認為當存在多種最佳適應策略,且利益相關者對生態系統服務屬性有不同的偏好從而選擇不同的最佳策略時,可以采用多屬性評估進行最佳方案的選擇。

表4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成效評價方法Table 4 Evaluation method of effectiveness of ecosystem adaptive management

4.3 生態系統修復適應性管理

生態修復研究起源于20 世紀初的歐美國家,20世紀80 年代以來,隨著環境問題加重,生態系統退化加劇,環境保護、生態修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49]。通過適應性管理達到生態修復的目標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Boesch 等[50]以所參與的四個生態系統恢復工作為例,總結了水資源適應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挑戰,例如實施風險、股東利益、機構參與度等,并提出了適度依賴模型、持續重點監測、及時綜合評估、提升管理能力、股東有效參與等對策,來克服水資源適應性管理中存在的問題。Thom[51]將適應性管理運用到海岸生態修復的項目中,并且提出在修復項目中有效的適應性管理需要三個主要的部分,即明確的目標、概念化模型以及決策框架。楊永均等[52]評述了澳大利亞礦山生態修復的制度體系、存在問題以及改革措施,為我國礦山生態修復提供了經驗:礦山生態系統的多變性和復雜性、生態修復的長期性,決定了在礦山生態修復規劃、監管、工程實施、成效評價中有必要引入適應性管理方法。林金蘭等[53]借鑒國外濕地生態恢復規劃的經驗,提出適應性管理應注重恢復的后續管理,并結合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認為在恢復規劃中應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統一發展。林俊強等[54]提出了生態修復的適應性管理構架以及產學研協同創新和先行先試的推廣導向建議,以期為河流生態修復的規劃和方案設計提供參考與借鑒。

當前《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強調開展全程適應性管理,但是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思想下開展生態修復適應性管理仍然面臨政策、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對于具體的措施、制度保障還需進一步探索。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除了適應性管理以外,還可以運用適應性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給基層管理者留存彈性空間,給予試錯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推動生態修復工作的發展[55]。

除了上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研究以外,在草地生態系統方面,孫建等[56]、趙亮等[57]和孫特生等[58]分別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三江源草地和干旱區草地開展了適應性管理研究。適應性管理被周廣勝等[59]、張澤陽等[60]、莫微等[61]、蘇喜友等[47]、雷冬梅等[62]分別運用到了陸地、城市、海洋、濕地、礦區生態系統當中。除此以外,國外學者還探討了適應性管理在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作用。例如Birgé 等[63]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探討了土壤生態系統服務的適應性管理,提出引入土壤適應性管理周期的理論以減少土壤系統不確定性。Ruhl[64]提出應根據不同的土地使用制度以及所欲獲取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考慮是否適用適應性管理。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應用已經得到初步發展,但是在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難點,給管理者們帶來不小的挑戰。例如適應性管理要求公眾參與,這就要求管理者與利益相關者進行充分的溝通,因為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想獲取的利益不同,出發點也不同,溝通協調的難點在于使大家的利益達成一致、共同參與項目監督;監測是適應性管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但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一些不負責任的項目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放棄了長遠的效益,可能就放棄了后續的持續監測,造成適應性管理的失??;生態系統的復雜性以及管理者知識的有限性,使得適應性管理在運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局限和阻礙,這需要管理者在進行適應性管理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認識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同時,不斷地探索解決適應性管理應用中的困難,可以更有效地將適應性管理應用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而這個不斷學習探索的過程,也是適應性管理本身[17]。

5 存在的問題及研究展望

適應性管理解決復雜問題的優勢被國內外的學者逐漸認知、了解及應用,國內適應性管理起步較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1)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實踐應用與理論的結合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國內適應性管理研究目前仍然處于理論闡釋階段,部分實踐應用的探索也受到了理論發展局限性的阻礙,并且即使是進行理論研究,對于適應性管理的理念仍然存在模糊泛化的現象,例如將適應性管理解讀為適應環境變化的資源管理措施或者對策,而不是隨著系統知識的學習調整管理方式的動態管理方法,導致適應性管理偏離其內涵,并且也會影響其他學者對適應性管理的認識,從而不能發揮適應性管理的優勢。在實踐應用中,還有一些應用與適應性管理的理念脫節。針對這種情況,政府及教育部門應鼓勵支持開展適應性管理的研究,并給予政策、資金支持,盡快對適應性管理的內涵達成統一認識;在實踐應用上,可以對進行適應性管理并取得成功的案例進行經驗的記錄和分享,可以以會議、講座、發表文獻、網站公布的形式進行成果的傳播,促進理論到實踐的跨越。

(2)應用的范圍具有局限性。例如在尺度方面,適應性管理的實踐多集中于小尺度,這是由于大尺度的適應性管理會受到資金、成本、利益協調、部門合作、監測等方面的限制,實施相對困難;在生態系統類型方面,適應性管理的應用集中于草原、森林、河流水域等,而礦區、濕地等生態系統的應用少之又少。因此,對于經驗不足的管理者,可以通過小范圍典型區域適應性管理的實踐積累一定的經驗,再與各方利益者協調并獲取支持后,逐步開展大區域的適應性管理,且應注重交流合作。同時應考慮不同生態系統的適應性管理研究,注重適應性管理在礦區、濕地等生態系統的應用,將適應性管理的優勢充分運用到不同的生態系統中。

未來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針對目前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開展氣候變化背景下多尺度、不同時空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研究。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不同尺度、不同時空生態系統的響應不完全相同,探索其中的一致性和差異性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研究氣候對生態系統影響的同時,也要加強生態系統的響應對氣候的反作用,例如森林生態系統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對氣候變暖的減緩作用,因而加強兩者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也能夠為開展不同尺度、不同時空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研究提供基礎。

(2)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評價體系亟需構建與完善。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效果評估是后續管理調整的基礎,因此評估管理效果是關鍵一環,但是目前一方面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評價方法還比較少,沒有完善的評價體系;另一方面監測數據獲取的困難性也阻礙了效果的評估。因此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評價方法的探索、評價體系的構建以及專家協作評估平臺的建立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

(3)開展多類型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應用。適應性管理作為一種管理理念,適用范圍比較廣。除了運用在生態系統中,還能在人地系統、社會經濟系統中發揮作用,因此適應性管理的應用范圍可以進一步擴展。除了關注森林、草地、河流水域以外,可以嘗試應用在濕地、礦區、農田、城鎮等生態系統中,促進多類型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發展。

猜你喜歡
適應性氣候變化文獻
探索氣候變化起源真相的藝術作品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天然氣管道摻混輸送氫氣適應性研究進展
央行行長們就應對氣候變化展開辯論 精讀
蝗災降臨東非,氣候變化可能是罪魁禍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舵葉選型及適應性參數優化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美中摩擦可能會破壞與氣候變化做斗爭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