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了不起

2021-08-05 08:21杜學文
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 2021年4期
關鍵詞:武漢醫院疫情

杜學文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

——題記

前年見到熊育群,知道他要去蹲點掛職,地點是廣東平山。那里有很多雕樓,是世界文化遺產。這自然是個很好的選擇,知道他要寫好東西。后來就沒有見面,但他的行蹤還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傳來。疫情暴發,音訊漸少。但突然之間他就有一本《鐘南山:蒼生在上》出版。不久前見面,他又有一本《第76天》在《十月》發表,而書也在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面世。許多人在疫情嚴重的日子里無法正常工作,而熊育群卻不間斷地寫出兩部報告文學,幾乎與疫情防控同步,且都是大部頭的,都在在四五十萬字左右。對于他來說,疫情在家的日子真是沒有白過。而他的付出也是一般人所不及的。采訪鐘南山基本都在廣州,相對方便些。但要創作一部全景式表現武漢抗疫的作品,就沒那么容易了。首先一個問題就是,他要到武漢。而武漢,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時刻。這一時刻,并不僅僅考驗武漢,也考驗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當然,同樣考驗著作家——不論他是否身在武漢。

一、書中的與書外的:它使我們回到了

那段牽掛的歷史

《第76天》描述了許多我們在各種媒體上已經熟知的抗疫的人與事。在那段日子里,不論我們是不是在武漢,武漢都是一個焦點。疫情暴發,全國各地紛紛馳援。而那些本來在武漢工作又因春節已經返鄉的人怎么辦呢?武漢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的醫生甘如意,一個嬌弱的姑娘,在公共交通中斷的情況下,四天三夜騎自行車從荊州趕回武漢。我曾暗問自己,如果那時不是甘如意而是我,會不會這樣?能不能做到?事實是,像甘如意這樣的逆行者并非一二,而是很多。在《第76天》中,熊育群為我們描述了負責火神山醫院建設項目的周杰剛——中建三局工程承包公司項目部經理,在得知公司牽頭建設火神山醫院的消息后,他從老家驅車返回武漢。與他有同樣經歷的人還有肖帥、邵進等。實際上,不為我們所知的人有很多,他們明知返回必然要面對感染,但是并沒有猶豫。

關于武漢抗疫的照片中,有一幅極為感人。那是2020年3月5日下午,西下的夕陽懸掛在武漢的半空,閃射著金黃色的光芒。一位身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推著病床,護送一位老年患者去做CT。他們的身邊,正進行著生與死的劇烈博弈。而他們也正是其中的一員。但是,即使是死神正在身邊徘徊的時刻,他們仍然要停下來看一看這牽掛著人間的太陽。生命的未來還在未知之中,而活著的人卻更希望欣賞陽光帶來的詩意。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慨的圖景,關于生命、關于希望、關于未來、關于人與太陽,以及生命所具有的堅韌、博大、超脫……這幅照片感動了千千萬萬人,也溫暖了千千萬萬人。熊育群告訴我們,這位護送病人的醫生就是上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的劉凱。而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是一位小提琴手——87歲的王欣。治療期間,他經常在病房里拉琴。治愈出院前,他為感謝醫護人員,站在病房窗戶前,迎著夕陽演奏了《送別》。帶著提琴治病,躺在病床上欣賞夕陽,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氣概呢?我還在手機上看到了一個短視頻——《五十米八分鐘》。這是一部讓人落淚又充滿激奮的作品。它展現了一位護士把感染患者的遺體整理完畢,然后向逝者深深鞠躬,隨后,她推著病床走向外面。這段只有50米的路程卻走了整整8分鐘,這是一個生命對世界最后的告別,是活著的人還要堅強地活下去的證明,是人對生命最后也是最深沉的敬意。熊育群告訴我們,這位護士是上海市中醫院的吳怡穎,她只有25歲,正是花季盛開的年齡,卻經歷了這樣生與死的歷煉。

《第76天》多次寫到武漢的高鐵站、天河機場、江漢關、黃鶴樓、琴臺,以及長江大橋與長江二橋……2020年元旦,武漢在這個跨年夜舉行了長江燈光特別展演。從橋墩、橋身到一對蝴蝶似的斜拉索,長江二橋五彩變幻,絢麗斑斕。江面與它光影同照,動靜合一,長江變成了一幅悠長的銀幕。住在附近的武漢市文聯的陳婉清在自己的家里觀看了這場燈光秀?!盁艄庑愫蟛痪?,她每晚都會看見‘武漢加油的紅色大字映照長江,是江城凄風苦雨里最溫暖的守護與陪伴?!痹谀切┢D苦的日子里,在長江二橋燈光系統中點亮“武漢加油”紅色大字,讓陳婉清們感受到“最溫暖的守護與陪伴”的,正是我家鄉小城的小伙子——27歲的溫瑞。他一個人在長江二橋下面江灘公園里的集裝箱板房中值守兩個多月,為的就是保證“武漢加油”的燈光不出故障。他與千千萬萬普通人一樣,堅守著自己的陣地。盡管只有一個人,被孤獨與恐懼包圍,卻一直被責任與信心激勵。他的心,與大橋上穿透暗夜的燈光同在。

熊育群還提到了馳援武漢趕建火神山與雷神山醫院的志愿者們。其中就有自備工具與物資,驅車800公里從山西運城趕到武漢的“90后”劉英杰、宮達飛等7名“中國好工友”。此前,他們與武漢沒有任何聯系。他們不是武漢人,沒有在武漢工作求學的經歷,更沒有人組織動員他們。他們只是看到了消息,認為自己應該搭把手,出把力。其實,像他們這樣的志愿者成千上萬,即使是能夠開列一個準確的名單,也不是一本書可以寫完了。他們將在歷史的涌動中重現。

武漢,共和國版圖中連通四方也牽動四方的城市,我們無時不在關注著他。即使不能親臨,也期冀著能夠傳達我們的牽掛。而《第76天》,把我們帶回那些讓人牽掛的日子,那些讓人落淚的時刻,那些讓我們反省、思考并奮起的時光。它讓我們有可能更詳實地了解、感受那段頗具意義的歷史。

二、大事件與小細節:被有機

統一的藝術呈現

2020年春節,以及從那時以來的日日夜夜,在武漢、在祖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發生著一場場讓人落淚激奮、感慨萬千的生死阻擊戰。每一個人——醫護人員、人民警察、科研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建設者、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的不同崗位的人,都是這場戰役的戰士。龐大的、有效運行的國家機器在統一的指揮中凝聚成強大的力量,激發出人性的光芒。不過,熊育群企圖遏制住自己的激情,期望以更冷靜、客觀、理性的筆觸來展現以武漢為焦點的歷史。

熊育群進行了詳實而細致的采訪。他是在武漢解封后的4月底5月初開始密集的采訪的。已經無法統計他究竟采訪了多少人、到了多少地方。但是,從廣州到北京,再從北京到武漢;從國家機關到社區、醫院;從領導干部到醫護人員,再到感染患者,以及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者;從大事件到小細節,人們關注的或者不為人知的,熊育群力求掌握具體的、多方印證的資料來梳理還原。這是一件浩大而煩瑣的工作。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很多事無法采訪,也無法納入他的寫作中。但是總體來看,熊育群為我們還原了歷史的真實。他不僅梳理了整個事件的進程,甚至詳細地描寫了某一個人——也許是醫生,如張繼先;也許是武漢市民,如陳婉清;也許是馳援的逆行者,如在金銀潭醫院工作的鄭霞、桑嶺、邱海波等。張繼先,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主任,一個“日子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生。她行事果決、快人快語,被人們稱為“繼先兄”。每天早上,張繼先從自己的小區出發,去醫院上班。她居住的樓有25層,而旁邊的樓是8層。這里有杏黃色的外墻,藍色的玻璃門窗,以及外墻轉角白色的羅馬柱裝飾。從小區出來,就是熟悉的地鐵站。她慣常進入的是暗藍色的F口。從這個地鐵站往醫院有兩條路線可走,而張繼先則習慣坐6號線。坐地鐵兩分鐘后就可以在三眼橋C站口出站。那里有很多過早的餐館——老通城豆皮大王、付記襄陽牛雜館、武漢名小吃、蔡名偉熱干面……從三眼橋站口出來400多米處,就是她所在的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咖啡色的大樓。不知道熊育群是不是進行了實地的考察,但他對這些細節的熟悉,以及細致入微的呈現,使我們更具體生動地回到了那一段難忘的歷史之中。

當作者力圖表現宏大的事件時,并不是從概念入手,而是從可感可觸的細節進入。把這些細小之事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來,比簡單地敘述情節更費心力與工夫。了解事件的基本狀況與了解事件的細節是不同的。這需要作者時刻保持敏銳的捕捉力,以及細膩的表現力。這種描寫當然是一種文學性的呈現,它能使大事件鮮活起來。人們在具體而微的細節中走進了看似宏大的歷史,對作者呈現的真實性產生了信賴。熊育群有機地把大事件與小細節統一起來,使我們從這些小細節中看到大事件——真實的歷史,而又在大事件的小細節中體悟到了具體的、生動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意義與價值。

建立在扎實細致的采訪之上,使作品的可信度、權威性得到了強化。這也轉化為作家直面歷史的勇氣。特別是那些被人們關注甚至疑惑的問題,在書中得到了詳細的梳理呈現。比如,人們十分關心疫情出現初期的情況,特別是武漢,乃至于國家決策層面的情況。又如舉世矚目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情況——全世界都在驚嘆,中國人是如何在十天之內建成一座醫院的等。熊育群從張繼先生活工作的細節開始,逐步為我們講述疫情暴發最初的情況。一位專業、敬業的呼吸與危重癥學科醫生如何以職業的敏感與執著的精神發現了疫情,并上報相關部門,成為拉響疫情警報的第一人。一場前所未有的人類抗擊不明病毒的戰役拉開了帷幕,浩大的劇情從三個維度展開:一是張繼先等在一線工作的醫務人員。他們發現了問題,卻還難以認清問題的性質,一時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但他們的努力為之后的戰斗做好了鋪墊。二是決策層面,從醫院領導至武漢與湖北有關部門,乃至于國家層面做出的反應。人們從不明中逐漸明了,并做出決策。三是以武漢為主的社會層面,諸如陳婉清,以及最早發病的患者的生活狀況。

熊育群的采訪從北京開始,這將涉及許多極為敏感的話題。一度,國家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陷入輿論的風暴中心。人們期望疾控中心能夠盡早發現疫情,并做出相關的指令,而實際上即使是國家疾控中心也對這樣的病毒缺乏了解。盡管高福是最早意識到疫情的專家,并迅速做出了反應,但他同樣不能簡單地進行判斷。熊育群詳細到逐日甚至具體到幾時,為我們梳理出警報發出之后國家有關層面的行動,以及在深入了解之后終于做出決策的過程,廓清了許多人們期待說明的問題。作家也沒有回避疫情暴發初期武漢醫療系統受到的巨大沖擊。大量的病人入院,但還有大量的病人入不了院。幾乎是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人們倉促上陣。不知道是什么病,不知道如何治療,不了解其傳播的渠道,沒有足夠的設備與物資。即使是作為傳染病??漆t院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也對這樣的不明肺炎缺乏了解?!兜?6天》以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癥監護室護士長瞿昭暉為焦點,詳細地講述了醫護人員的努力與奉獻。如果說金銀潭醫院是風暴之眼的話,瞿昭暉就是這風暴之眼中的瞳仁。她在抗疫一線不休止地工作著,“救治病人持續了120天,瞿昭暉也就120天沒回家。等見到孩子的時候,她已經從105厘米長到了113厘米”。更嚴峻的考驗是,初期病人逝去的比較多,對醫護人員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職業自信心嚴重受挫。人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病情,這樣多的人離去?!爸挥锌薏拍芷綇颓榫w”,“她們一生的眼淚加起來也沒有這些日子流得多”。但是瞿昭暉要求自己,不能讓同事看到她脆弱的一面,她不能先被擊倒,不然這支護士隊伍就要垮了。在這樣的時刻,她告訴擔憂的家人,“你們應該以我為榮”。

轉折點出現在武漢封城的那一刻。那一天,對很多要出城的人來說猝不及防,但對整個局勢來說是極為關鍵的。隨后,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很多馳援的醫療隊來到武漢。這些在倉促之中出發的人甚至來不及與家人告別,甚至沒有準備好自己的日用物品,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到哪里、哪個醫院。但他們知道自己要去湖北,去武漢,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其他的生命。而醫院的情況也在扭轉,瀕臨崩潰的瞿昭暉與她的戰友們終于迎來了援軍。隨著對不明肺炎的研究了解、醫護人員的增加、治療措施的增多,成效逐漸顯現,“每救過來一個病人的時候,喜悅讓他們忘記了勞累,而且感到了甜蜜”。瞿昭暉終于堅持到了最后——武漢病例清零的那一天。在經歷了“感覺死神就在自己身邊游蕩”的恐懼之后,陳婉清終于能夠面對現實,認識到“是該出份力的時候了”。她成為一名社區志愿者,在為大家服務的同時,收獲了過去非常陌生而今天如同親人一樣的鄰居的關心與愛戴。而沈延春,江漢大學醫學院教臨床課的內科學博士,天性浪漫的繪畫師,親友多人感染,自己也住院治療。在病房的她突然意識到,不能再死人了,自己必須有所擔當。于是,沈延春開始了自己“臨時醫生”的日子,并最終治愈出院。在這艱難的時刻,每個人都成為了戰士——在醫院、在社區、在路卡、在建設工地、在高速公路、在馳援的飛機上、在研究室、在自己的家里……在作者不動聲色的描述中,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幅以武漢為焦點的抗擊疫情的壯闊畫卷。

三、個體與群體:互為表里

的價值體現

毫無疑問,熊育群為我們勾勒出武漢戰疫的全貌。盡管他自己也說,還有很多方面、許多的人事無法寫進書中,但與很多相關作品不同的是,《第76天》是一部力圖從整體、全局的層面來展現這一歷史的作品。這使這部報告文學具有了某種獨特性。盡管作者努力要敘述清楚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但他并沒有簡單地從事件切入,而是從具體的人開始。熊育群為我們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張繼先、李文亮、瞿昭暉、張靜,以及張定宇、黃朝林、吳文娟這些武漢本地的醫護人員;高福、張宗久、焦雅輝等國家部委的有關負責人;鐘南山、李蘭娟、張伯禮、曾光、邱海波等專家組專家;郭亞兵、陳愛珍、鄭軍華、鄭永華、查瓊芳、鄭霞、桑嶺、鐘鳴等援漢醫護人員;梁依峰、潘勇等公安干警;陳婉清、沈延春等武漢市民與感染患者;周杰剛、楊曉輝、王野、馬作洪等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吳勇、張宇順、侯國龍等志愿者。這并不是熊育群書中寫到的全部,更不是參與抗擊疫情的全部。事實上,這些名字只是整個事件的縮影,他們在一個特殊的時刻進入了歷史,表現出人所具有的理性光芒,并在這樣的生死搏擊中成長,完成了個體生命的升華。他們疑惑過、痛苦過,但也在這樣的疑惑與痛苦中顯現出責任與信念、智慧與力量,以及出于生命本能的奮斗、努力與犧牲。在那些最為艱苦的日子里,他們甚至只能處于生理極限的工作之中。但是,千千萬萬個涓涓細流般的個體生命終于匯聚成取得勝利的汪洋大海。當整個社會行動起來之后,人們終于捕捉到了勝利的曙光。

個體的行為當然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可能形成戰勝疫情的強大力量。但很明顯,僅有個體的行動而沒有社會的力量,要想取得勝利也是不可能的。面對疫情,經受考驗的并不僅僅是個人,還有社會。其中最關鍵的是如何決策,如何采取最適宜的措施最大可能地救治患者、控制傳染、恢復生機。其次是整個社會的有序運行——在需要人的時候,能夠調集到足夠的人員;在需要物資的時候能夠籌集到充足的物資;在不同的崗位上能夠有合理的安排,以保證各個環節的順利運行——交通的管控、疏導,社區的防控與保障,電力、通信、燃料以及物資的支持等。這些都顯示出國家強大有效的綜合實力——不僅僅是經濟的,更包括組織運行、社會輿論、個體覺悟、價值觀與信心等諸多方面。不僅看到了在一線從事不同工作的人們的努力奮斗,我們還看到了許多細小的不經意的細節。在這些細小之處,同樣閃射著人性的光芒。海外華人與國際友人的募捐采購、機場塔樓調度的祝福與鼓勵、市民對值班人員的慰問關愛、志愿者的奉獻與犧牲等。并不僅僅是武漢,并不僅僅是湖北,并不僅僅是發生了疫情的地區,在任何一個城市,在連接南北的大小道路上,在鄉村社區的任何一個角落,在山區與平原,每一個人都在為最后的勝利而努力。每一個人都沒有置身事外,每一個人都感到要為自己的同胞、家園做一點什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一句暖心的話。這種價值認同并不僅僅是一代人,而應該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已經成為一種民族潛意識,一種文化品格,一種刻入骨子里的人格烙印。

在我閱讀《第76天》的時候,電視里正播放一個關于武漢中心醫院“黑臉醫生”易帆的片子。他為患者做手術而感染,一度病情危急,臉全部變黑。但幸運的是,他被治愈了?,F在,易帆正努力恢復,練習手指的靈活度。他不想讓自己學到的醫術荒廢,隨時準備在不久的將來重回手術臺,能夠繼續救治病人。而他的女兒對大家說,希望自己能夠像父親那樣,她要做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為病人解除痛苦。易帆的精神正在下一代身上延續。這使我想起了劉慈欣在小說《朝聞道》中的描寫,丁帆與那些希望獲得宇宙終極真理的科學家們、宇宙排險者做出一個生死約定。他們將自愿走上真理祭壇,以獲取宇宙的終極奧秘,但代價是付出自己的生命。盡管如此,丁帆等人仍然義無反顧地完成了真理與生命的交換。而丁帆的女兒文文,長大后堅持選擇了父親的事業,以探求“宇宙的目的”??赡芩矔鎸Ω赣H曾經的選擇,但文文并不因此而畏懼,她知道自己的未來與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講,熊育群為我們描寫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觀——并不僅僅是疫情的傳播,更是戰勝疫情的力量——來自一個國家、民族的自覺行動。當個體選擇的自覺性與社會運行的有效性統一起來的時候,就產生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力量與智慧。在這樣的時刻,個人與群體是統一的,家與國是統一的,精神與物質是統一的,生與死同樣是統一的。以民為本與生命至上,家國情懷與天下一家,舍我其誰與自強不息,仁者愛人與責任使命等,最充分典型地統一起來、體現出來,匯聚成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強大力量,譜寫出民族精神中最為感人的主旋律。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兜?6天》在重現歷史的同時,也為我們描繪了現實,并激勵我們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孫明星

猜你喜歡
武漢醫院疫情
疫情中的我
別哭武漢愿你平安
我們在一起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疫情應對之爭撕裂巴西疫情應對之爭撕裂巴西
武漢加油
疫情中,中俄貿易同比增長
決戰武漢
萌萌兔醫院
認一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