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神經內科疾病并發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體會

2021-08-23 17:56馬青玉
中國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8期
關鍵詞:機械通氣神經內科呼吸衰竭

摘要:目的 觀察并分析神經內科疾病并發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醫療干預效果。方法:依從隨機原則,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間,選擇我院神經內科接診的并發急性呼吸衰竭患者24例,展開本次研究,患者均接受常規醫療治療及機械通氣醫療救治,對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疾病癥狀、機體體征及檢查數據等進行詳盡記錄并對比。結果:經常規醫療方式及機械通氣方式的聯合救治后,患者心動異常、呼吸困難、發紺等臨床表征均有效緩解,血氧分壓檢測等指標也呈現出上升趨勢。(P<0.05),差異可比。結論:救治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時,機械通氣技術的有效運用,可為搶救患者爭取足夠的時間,顯著提升了并發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幾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呼吸衰竭;神經內科;治療;機械通氣

【中圖分類號】R56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056-01

現階段神經內科疾病治療技術中,機械通氣技術也得到較為成熟且有效的醫療運用,進而可顯著提升對并發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幾率。本研究針對本院神經內科選取機械通氣方式及常規醫療方式對并發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救治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分析,發現救治效果顯著,觀察分析詳情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從隨機原則,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間,我院神經內科接診的24例并發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有10例;患者年齡范疇(29-76歲,平均年齡(51.7±3.2)歲,24例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難發作時間均為2h-10 d。

1.2方法

神經內科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癥狀后,醫護人員需第一時間給予其吸氧、吸痰等常規醫療干預,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衰竭癥狀變化情況,一旦出現下列情況后,要給予患者機械通氣醫療救治:(1)患者出現呼吸紊亂臨床表征,或者出現呼吸頻率超過35次/min的情況;(2)患者接受經鼻導管給養治療后,仍存在呼吸紊亂、煩躁不安、呼吸急促等臨床表征,且血氧分壓檢測數值低于60mmHg、動脈血氧飽和度檢測數值低于90%。

1.3觀察指標

檢測本研究所選取的24例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經常規醫療治療及機械通氣醫療救治前后的動脈血氧飽和度指標及血氧分壓指數情況,并對比?;颊呓洺R庒t療治療及機械通氣醫療救治后的醫療效果具體劃分為干預顯效、干預有效、干預無效。

1.4 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選取的24例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的醫療資料數據,采用SPSS23.0專業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數據檢驗選擇t值,計數資料表示選擇百分比,P<0.05時,差異明顯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經常規醫療方式及機械通氣方式的聯合救治后,臨床表征得到有效緩解,醫療有效占比達83.33%,血氧分壓檢測等指標也呈現出上升趨勢,詳見表1、表2,(P<0.05),差異可比。

3討論

神經內科疾病常見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部出血疾病,由于出血部位的特殊性,多會導致患者出現顱內壓升高的現象,進而產生對腦血流灌注的極大影響,誘發患者腦干供血不足癥狀,而當患者的延髓部位出現缺血缺氧情況時,急性呼吸衰竭癥狀出現的概率極大,搶救不及時或者情況嚴重都會對患者造成死亡威脅。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中樞神經沖動減少、呼吸紊亂、呼吸肌無力,導致其呼吸功能下降?,F階段神經內科針對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多采用吸痰、吸氧等常規醫療方式,糾正患者呼吸衰竭癥狀,并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衰竭癥狀變化情況,一旦患者出現呼吸紊亂臨床表征,或者出現呼吸頻率超過35次/min的情況,或者血氧分壓檢測數值低于60mmHg、動脈血氧飽和度檢測數值低于90%等情況時,及時給予患者機械通氣醫療救治。本研究針對本院神經內科選取機械通氣方式及常規醫療方式對并發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救治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分析,研究患者中有6例患者應丘腦出血疾病導致其顱內壓升高,,進而誘發神經源性肺水腫癥狀,臨床醫療干預中首先對患者進行了脫水醫療干預,降低其顱內壓,并對患者性氣管切開術,及時給予機械通氣醫療救治,在具體應用機械通氣醫療救治等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醫療護理,最大限度的規避呼吸機并發癥現象的出現,降低呼吸機依賴性、脫機困難等現象的出現,防止患者出現肺部順應性下降、呼吸肌萎縮等臨床表征。

本次研究依從隨機原則在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神經內科接受診治的并發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選取24例開展,24例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難發作時間均為2h-10 d。對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疾病癥狀、機體體征及檢查數據等進行詳盡記錄,并檢測本研究所選取的24例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經常規醫療治療及機械通氣醫療救治前后的動脈血氧飽和度指標及血氧分壓指數情況,并對比。發現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經醫療救治后,臨床表征得到有效緩解,醫療有效占比達83.33%,血氧分壓檢測等指標也呈現出上升趨勢。

參考文獻:

[1]趙樹起.神經內科患者并發急性呼吸衰竭分析[J].人人健康,2020(06):22.

[2]任啟萬.神經內科疾病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療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17):106-107.

[3]袁昌龍,陽覃竹.神經內科疾病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4):82-83.

作者簡介:馬青玉(1985-03-),女,漢族,本科,云南昆明人,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內科。

猜你喜歡
機械通氣神經內科呼吸衰竭
神經內科護理中腦卒中康復護理體會
神經內科患者焦慮與抑郁癥狀的臨床觀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內科治療臨床效果
無創正壓通氣對胸外科術后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
俯臥位通氣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護理效果分析
綜合護理在新生兒呼吸衰竭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
機械通氣患者撤離呼吸機的護理
舒適護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