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節假體置換和動力髖螺釘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價值研究

2021-08-23 19:19雷學明
中國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8期
關鍵詞:四肢骨折疼痛

雷學明

摘要:目的 探究四肢骨折分別應用關節假體置換、動力髖螺釘治療的效果。方法 納入2018.01~2020.12本院120例四肢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根據術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60例,行動力髖螺釘治療;試驗組60例,行關節假體置換治療,觀察術后1d、7d、14d骨折部位疼痛(VAS)評分及骨折愈合情況。結果 術后1d、7d,試驗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14d,兩組VA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試驗組愈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90.00%(P<0.05)。結論 關節假體置換、動力髖螺釘均可用于四肢骨折的治療,但前者術后早期疼痛較輕,且骨折愈合率更高,優勢更為明顯。

關鍵詞:四肢骨折;關節假體置換;動力髖螺釘;骨折愈合;疼痛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159-01

四肢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包括肘關節骨折、膝關節骨折等,多由外力因素所致,以骨折處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為主要表現。老年人因機體功能的生理性衰退,多伴骨質疏松,成為四肢骨折的高發人群。手術是治療四肢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常見的術式有關節假體置換、動力髖螺釘內固定等,但具體何種術式療效及安全性更高,尚未得到明確結論。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內固定術后易出現劇烈疼痛,關節功能恢復較慢,嚴重時可出現固定失敗,影響骨折愈合[1]。為進一步明確上述兩種術式應用于四肢骨折中的療效,本文將2018.01~2020.12本院接收的120例患者納入研究,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8.01~2020.12本院120例四肢骨折患者納入研究,根據術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60例,試驗組60例。納入標準:符合《骨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并經臨床檢查確診[2];均為新鮮骨折;具有手術指征;骨折端存在畸形、移位等癥狀,患肢活動受限;入院前未接受過任何處理;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存在麻醉禁忌證;存在手術禁忌證;凝血功能障礙者;患心腦血管疾病;臟器功能損害者;全身性感染患者。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60~95歲,平均(73.59±4.58)歲;AO骨折分類:A型20例,B型24例,C型16例。試驗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60~95歲,平均(73.68±4.62)歲;AO骨折分類:A型22例,B型23例,C型15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動力髖螺釘治療。術前準備:完善各項常規檢查。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臥位。使用C型臂X線機進行引導,觀察骨折部位情況,患肢取內旋外展位,并進行骨折處閉合牽引復位。術后處理:常規抗感染;術后早期進行肢體功能康復鍛煉。

試驗組:關節假體置換治療。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側臥位。以髖關節后外側入路,弧形切開皮膚,長約15cm,依次分離皮下組織、筋膜、髂脛束,直至大粗隆下方;咬骨鉗咬除大粗隆外滑囊組織,內旋患肢,切斷股外旋肌,暴露關節囊;切開關節囊,暴露股骨頸;上方距離股骨小轉子1.0cm處股骨頸,取出股骨頭。打磨髖臼,直至創面均勻滲血;打入試模,滿意后置入人工髖臼杯,保持外展45°、前傾15°,于髖臼后外上方鉆孔2道,擰入2枚螺釘;手術床腰橋部遠端下降30°,打通髓鞘并打磨,滿意后安裝假柄及球頭。復位髖關節,滿意后清洗髖關節,關閉關節囊,修補外旋肌群,放置1根引流管。術后處理:與對照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

(1)術后疼痛情況:分別于術后1d、7d、14d采用視覺模擬分析法(VAS)進行評估,給患者一把標有0~10刻度的直尺,囑其對過去24h肢體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總分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疼痛情況與分值成正比[3]。(2)骨折愈合情況:術后每月進行隨訪,關注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標準[4]:愈合:骨折部位活動正常,無壓痛、叩擊痛,X線顯示骨折線模糊,且有連續性骨痂,連續2周骨折未變形,上肢可舉重物≥1min,下肢可步行≥3min;延遲愈合:術后4個月未達到骨折愈合標準,X線顯示骨折線明顯,骨痂少,輕度脫鈣;不愈合:骨折處活動明顯異常。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疼痛情況的比較

術后1d、7d,兩組VAS評分對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術后14d,兩組VA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骨折愈合情況的比較

試驗組愈合率為100.00%,對照組為90.00%,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發生四肢骨折并接受手術治療的比例不斷增加。四肢骨折不僅對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導致患肢運動功能嚴重受限,還可能合并骨折部位周邊組織及骨質損傷,對局部血液循環造成影響,引起感染、關節僵硬、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影響預后。因此,早期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以改善骨折部位的功能,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目前認為,在臨床治療中,除需恢復骨折的生理解剖及穩定功能外,還要最大限度恢復患肢的活動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動力髖螺釘操作簡單,固定牢靠,且術后無需暴露骨折斷端,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同時具有良好的抗旋轉功能,穩定性強;但該術式創傷較大,術后感染風險高,且術中固定的螺釘較粗大,術后疼痛較為明顯[5]。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d、7d,關節假體置換組VAS評分均低于對動力髖螺釘組;術后14d,兩組VA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提示關節假體置換可減輕術后疼痛。關節假體置換是一種利用人工關節假體代替損傷關節的手術,能夠有效恢復骨折部位的生理解剖結構與功能,術中通過選擇匹配精確度高的人工假體,摩擦因數低,可有效減輕骨折部位疼痛情況,降低并發癥風險[6]。有研究指出,老年患者因骨量缺失、骨折后股骨頭髓腔血流受阻等,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導致骨折延遲甚至不愈合,影響預后[7]。本研究發現關節假體置換組術后骨折愈合率為100.00%,高于動力髖螺釘組90.00%,提示前者可促進術后骨折愈合,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在于:關節假體置換能夠減輕疼痛,利于術后早期的肢體活動及功能鍛煉,從而可改善骨折部位的循環,利于功能的恢復,提升骨折愈合率。本研究中還發現,在關節假體置換中,由于活動原因產生的磨損可能誘發假體周圍溶解,影響人工關節使用壽命,故在選擇假體時,應嚴格保證假體長柄插入髓腔的長度,增加接觸面積,最大限度提升假體的穩定性,減少摩擦。

綜上所述,相較于動力髖螺釘,關節假體置換可有效減輕術后疼痛,利于術后早期的功能活動,促進骨折愈合,應用于四肢骨折中具有疼痛輕、愈合率高的特點。

參考文獻:

[1]牛海明,顏明華,徐桂玲.四肢骨折以及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患者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28):37-38,41.

[2]王和鳴.骨科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02-203.

[3]魯學良,孫天宇,石輝輝,等.閉合復位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20,35(8):814-816.

[4]段冰川.MIPPO技術結合LCP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7):3261-3262.

[5]王子一,喬曉峰,盧洋.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6):34-39.

[6]郭險峰.比較髖關節置換手術與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差異[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12):51-52.

[7]吳彬,唐小松.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3):34-36.

猜你喜歡
四肢骨折疼痛
謝謝你曾放過我
把疼痛趕走!
怎么給疼痛分類
民間療法治療四肢閉合性骨折初探
微創經皮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40例臨床觀察
快樂也能趕走疼痛?
四肢骨折合并脾破裂行脾切除術后骨折內固定手術時機探討
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骨折手術的臨床護理分析
疼痛到底有多少種?
來自疼痛門診的報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