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08-23 00:25喬凱陳宏雄申志軍曹振飛張梟賀銀洲
健康之家 2021年4期

喬凱 陳宏雄 申志軍 曹振飛 張梟 賀銀洲

摘要:目的:觀察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將2019年9月~2021年1月接診的400例鞘膜積液患兒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200例(經腹股溝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和觀察組200例(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行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結果: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鞘膜積液患兒可考慮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安全有效。

關鍵詞:鞘膜積液;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

小兒微創外科目前在地市級醫院,尤其是在榆林地區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故本研究擬對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擇2019年9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鞘膜積液患兒40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0例。對照組男188例,女12例;年齡1~7歲,平均年齡(4.07±0.73)歲。觀察組男190例,女10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4.02±0.75)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項已上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予以經腹股溝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切口采用經下腹部自然腹橫紋橫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沿腹外斜肌腱膜表面向下分離至外環處,在外環口睪提肌中尋找鞘狀突。將鞘狀突鈍性分離至內環處,以腹膜外脂肪為結扎水平用絲線貫穿縫扎加結扎后切斷。積液少者遠端鞘膜可以不予處理,積液1~3個月可吸收,積液多者可戳破排出積液或穿刺抽吸。觀察組予以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麻醉后,患兒取仰臥位,臀部略墊高。經臍窩作切口,放置Trocar,建立CO2人工氣腹,維持氣腹壓力6~12 mm Hg,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直視下探查未閉合的鞘狀突內環口,位于腹壁下動脈外側,腹膜呈漏斗狀,尖端隧道指向腹股溝管。在與內環開口相對應的腹壁投射點上端作一小切口,并通過切口刺入帶股絲線的特殊疝鉤針,直達腹膜外間隙。連續縫合腹膜外內環開口的內半圈,遠離輸精管破裂腹膜,將縫線頭留在腹腔,線尾置于體外,退出縫針至腹膜外間隙;以同樣的方式,穿過腹膜外側內環開口縫線的外半部,并縫合內半部以保留腹腔。將雙股絲線通過縫合線內半圓從腹壁中拉出,并在腹腔外腹腔鏡直視下雙重打結,閉合鞘狀突內環口。對于腹膜外貫穿困難者,可行腹膜外注水,如有必要可進行臍帶穿孔輔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陰囊出血及陰囊腫脹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陰囊腫脹,并發癥發生率為0.50%;對照組出現1例切口感染、1例陰囊出血、4例陰囊腫脹,并發癥發生率為3.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635,P<0.05)。

3討論

鞘膜積液是兒童常見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在足月嬰幼兒中發病率為1%~2%,在早產兒中發病率高達30%。鞘狀突為胚胎發育早期腹膜向腹股溝部的延續,鞘狀突未閉合則可因腹腔內臟器或液體進入鞘狀突內而形成腹股溝斜疝或鞘膜積液。目前,常用切開腹股溝管法,尋找未閉的鞘突管至內環高位結扎,效果較滿意。隨著近年來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在國內外治療鞘膜積液廣泛開展,尤其是單孔腹腔鏡優勢顯著,不僅腹股溝管無需解剖,也無需縫合打結,并發癥相對較少[1]。

從手術情況來看,本研究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證明了單孔腹腔鏡治療不僅效果好,還安全可靠,應用價值較高,治療費用也相對較高。

參考文獻

[1]王海水,魏銘,張林,等.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的臨床效果比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8,35(10):125-12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