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槍印象(9)

2021-08-28 17:44曉槍老王
兵器知識 2021年8期
關鍵詞:刺刀機匣槍械

曉槍老王

在很多人看來,SKS/56半是一支非常經典的老槍。這款槍械皮實耐用、性能可靠,既是很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也寄托著對以往的懷念。然而在我看來,撇開情懷,SKS/56半只是一支平庸的步槍,它的總體設計相對過時,部分設計奇葩而讓人莫名其妙,甚至處于誕生即落后的尷尬境地。

SKS/56半的基本知識

SKS設計定型于1945年,實際大規模裝備于1949年,由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謝爾蓋·西蒙諾夫設計,也俗稱為西蒙諾夫半自動卡賓槍。是的,你沒有看錯,按照蘇聯人的名稱,SKS并不是一支真正的步槍,而是一支卡賓槍。相比于此前的步槍前輩們,SKS的長度、重量確實要略小一些,卡賓槍的名號也算是實至名歸。

SKS采用短活塞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偏移閉鎖設計,采用10發固定彈倉供彈,射手需要使用10發橋夾對彈倉進行裝填。SKS重3.85千克,長1020毫米,在1950年代確實算得上短小輕便。SKS槍管長度為520毫米,發射7.62×39毫米中間威力槍彈,槍口初速為735米/秒,槍口動能約2100焦,威力比同期的半自動步槍略小一些。

SKS是一款真正的世界步槍。伴隨著蘇聯紅色巨人的腳步,SKS的足跡同樣踏遍全球。中國、南斯拉夫、東德、朝鮮等國都曾仿制過SKS,裝備SKS的國家更是數不勝數。在越南戰爭中,SKS成為越南游擊隊的標志之一,將自己的身影與歷史永遠綁定在一起。

從左到右依次為莫辛一納甘、毛瑟、SKS、FAL。相比之下,身為卡賓槍的SKS的確比較小巧

烏克蘭的禮兵。SKS外形修長,整槍外形較為美觀,至今為止依然是多個國家的儀仗用槍械

越南戰爭中最經典的照片之一,SKS與越共的形象已經綁定到了一起,甚至成為了軍迷圈中的一個梗

謝爾蓋·加夫里洛維奇·西蒙諾夫。據傳,他和托卡列夫關系不好,但和卡拉什尼柯夫私交甚篤。1955年,他主動建議蘇軍撤裝SKS并裝備AK47

我國后期生產的56半將劍形刺刀改為了更易加工的三棱刺刀,成為了我國56半的一大特色。但我國也生產過很多劍形刺刀的56半

完全分解后的毛瑟步槍。大部分栓動步槍的機匣體積都很小,也往往被木頭包裹著。法國的栓動步槍反而是個例外

我國仿制的SKS被稱為1956年式半自動步槍,簡稱56半。56半伴隨著我軍戰士參加了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等一系列戰爭,堪稱功勛卓著,也為自身贏得了極佳的口碑。如今每年的大學生軍訓中,我們依然能看到56半的身影。

不中用的半自動步槍

對于半自動步槍,我一直有一個獨特的看法:它們可能是所有槍械中混得最慘的一批了。當然,我不是說今天的半自動步槍不行,而是說當年,準確說是一戰、二戰前后的半自動步槍不太行。從服役的“履歷”看,這些半自動步槍都是典型的“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

我們都知道,栓動步槍是一位優秀的同志。從1886年勒貝爾步槍誕生,到二戰后“大栓”們普遍退役,栓動步槍在步槍崗位上連任了足足59年。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老一代栓動步槍,比如毛瑟98、李·恩菲爾德、春田M1903、有坂步槍,都是從一戰前連任到二戰后的老資格,堪稱是款款經典,個個爭氣。

一戰二戰時期是軍事技術發展的高峰時期,新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武器層出不窮。在步槍之外,沖鋒槍、重機槍、輕機槍、通用機槍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相比之下,步槍的世界簡直就是一潭死水。這倒不是說人類鐘情于栓動步槍,人類從來都是“渣男”,在“舊愛”栓動步槍服役的同時,依然研發了很多半自動步槍,奈何“新歡”半自動步槍實在不爭氣,遲遲無法被扶正,“舊愛”就一直連任了。

在我看來,蘇聯的SVT、美國的M1伽蘭德、德國的G41/G43等一大批半自動步槍,都是不爭氣的典型。相比于二戰后誕生的AK47、FAL等自動步槍,這一批半自動步槍最大的特點就是更像栓動步槍。從“傳承”上講,半自動是栓動的欽定接班人,“子不類父”怎么能行?但時代變了,槍械也要敢于創新,不能守住一些栓動時代的舊認知不放。然而這些半自動不知道著了什么魔,偏偏走上了栓動的老路,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機匣能很好地體現栓動與自動步槍的區別。我們都知道,栓動步槍是沒有自動機概念的,只有槍機。槍機是人力操作的,體積很小。所謂小矮人住小房子,栓動步槍容納槍機的機匣也很瘦小。在機匣外側,栓動步槍還會包裹一層護木。栓動步槍的這套做法非常經典,今天新誕生的栓動步槍依然保留了這種架構。

但自動步槍就不一樣了。自動步槍是“自己動”的,由火藥燃氣驅動后坐,由復進簧驅動復進。人力是一個隨叫隨到的動力來源,而火藥燃氣和簧力就顯得非常不聽話。為了駕馭火藥燃氣和簧力,自動步槍的自動機需要一定的體積和重量,行程和速度也有精細的要求。說的通俗一點,栓動步槍的槍機就像是自行車,而自動步槍的自動機就像是汽車。

汽車的車道肯定比自行車的車道要豪華。也正因如此,自動步槍的機匣往往非常巨大。仔細觀察一下Stq44、AK、FAL等自動步槍,我們都能看到一個碩大的機匣。傳統的一體式槍托一護木則被機匣攔腰截斷,成了護木、槍托前后兩段。由于機匣實在太大,自動步槍的機匣外面往往不會包裹木頭。

半自動步槍雖然是栓動步槍的繼承人,但本質上也是由火藥燃氣和簧力驅動的,有著一顆“自動心”,本應該配套較為巨大的機匣。然而,無論是M1、G43還是SVT,它們的機匣一個比一個小,機匣外面依然包裹著木頭。為了將就小機匣,這些半自動步槍的自動機往往奇形怪狀,太高太瘦、重心差勁、強度不足等BUG也屢見不鮮。

除了機匣,握把也很能體現栓動/(半)自動步槍的區別。栓動步槍的機匣很短很瘦,大多采用直握把/槍托頸,射手握持時非常舒適,槍械外表面也沒有任何鉤掛。但直握把/槍托頸占用了整槍長度,會讓槍械變得更長,或者說,在總長一定的情況下,自動機行程、機匣長度就會被壓縮。

作為一支典型的半自動步槍,SKS機匣自然也是又瘦又小又短,且由于機匣太短,SKS的自動機后坐行程也非常短,從而造成一系列的惡果。

機匣長度的必要性

前文中我一直在強調自動機行程和機匣長度,因為它們和空膛故障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把槍械復進/前推到位的位置稱為A,把后坐/后拉到位的位置稱為C,在A、C之間,還有一個推彈位置B。只有槍機被后拉到B后方,或者自動機后坐到位B后方,槍械才能完成推彈。如果槍機/自動機在AB之間就開始前推/復進了,槍械自然是不可能推彈上膛的,必然會出現空膛故障。

對于使用人力的栓動步槍而言,槍機是一個“隨叫隨到、拾手即?!钡墓詫殞?,對A、B、C的位置要求不苛刻。因此,栓動步槍的B、C位置十分接近,甚至是重合的。相比之下,自動步槍的自動機沒那么聽話。A、B之間的位置很難調節,設計師往往只有兩條路:要么拉長B、C之間的距離,要么讓自動機猛然撞擊C,避免因能量不足停在B、C之間。

拉長B、C之間的距離是一種很好理解的做法。只要B、C之間的距離足夠長,自動機后坐時,即使由于外界環境惡劣、能量不足,停在了B、C之間,也是可以完成推彈的。說白了,只要B、C之間距離足夠遠,安全余量就足夠大。但B、C之間距離增加了,機匣長度必然會增加。

相比之下,第二條路就非常粗暴了,設計師根本不打算增大機匣長度和自動機行程,而是讓自動機“鉚足干勁”、增大達到C點的速度,即自動機后坐到位速度,徹底避免自動機停在A、B之間并隨之復進。作為代價,自動機后坐到位的撞擊會非常猛烈,射擊時的后坐也會大得多。

不完全分解后的SKS,機匣體積比傳統的栓動步槍更大,但尺寸依然偏小,機匣外側也包裹著木頭

民用版的sajga/AK步槍,紅圈內是巨大的機匣。如果給大機匣強行裝上直握把/槍托頸,直握把/槍托頸就會變得非常肥大,一點也不便于握持

M1半自動步槍(上)與M14自動步槍。有資料認為,M14加長了機匣以緩解空膛故障。但從圖片看,M1和M14機匣長度幾乎相等。M14可能也使用了增大自動機后坐到位速度的辦法解決空膛故障

A、B、C位置示意圖,A、C之間的距離即自動機行程。自動機行程+自動機本身長度+機匣前后方向的厚度=機匣長度

M1伽蘭德步槍的自動機,槍機框“拐了彎”,槍機是個扁圓形,非常怪異。早期半自動步槍的設計思路十分怪異,自動機形狀都比較奔放

SVD與SKS。SVD是一款真正優秀的半自動步槍,它采用了典型的大型機匣,以及高度變形的手槍形握把,和SKS為代表傳統的半自動步槍大不相同

SKS的復進簧組件特寫。由于直徑相差過大、支撐不足,在細導桿處,復進簧會變得“歪歪扭扭”

一次失手的拆卸。注意操作者手中已經只剩下SVT的后半截復進簧和后導桿,紅圈內的前半截復進簧正在“逃跑”,前導桿也不知所蹤了

不出意外,SKS選擇了第二種做法。SKS的自動機后坐到位速度達到了驚人的5.2米/秒。很多人都在吐槽,AK47/56沖的自動機后坐到位速度太大了,導致自動機猛烈撞擊機匣,產生了巨大的后坐力。但AK47/56沖的后坐到位速度才3.9米/秒,比SKS低多了。SKS是一支半自動步槍,如果把它改造為全自動,它的后坐力一定要比AK47還要大得多。

以上關于A、B、C的解釋只是一個高度簡化的舉例。真實槍械在推彈時,除了A、B、C三點的位置要合適,A、B、C三點上的自動機速度也要合適。大家只需要記住,大型機匣是半自動、自動步槍的必由之路,SKS、M1伽蘭德等槍械依然采用小機匣+直握把/槍托頸的設計,其理念是十分落伍的。

優秀的復進簧組件

記得有一年,我在南理工的槍庫里意外發現了一支SVT步槍。我非常震驚,驚訝于國內居然還有這款槍械,于是就抓緊時間把它拿出來研究一番。南理工的SVT狀態不好,是一支典型的“老年病?!睒屝?。對于這樣的槍械,我拆解時也要多加小心,避免給槍械帶來意外損傷。

我查找了大量關于SVT的資料,發現很多人都在抱怨SVT的復進簧導桿:在拆解SVT時,復進簧導桿大概率要原地起飛,簡直是一個反人類設計。盡管我已經有所準備,拆解SVT時,復進簧導桿依然起飛了,并且飛到了一個犄角旮旯、有很多雜物的地方。我和師弟搬了半天東西,才終于找到了“著陸”的復進簧導桿。

相比之下,SKS的復進簧組件簡直是天使一樣的設計。SVT的復進簧預壓簧力很大、復進簧很細,很容易就會打彎,復進簧導桿也很細,且分為前后兩根,彼此不相連,是一種典型的“望之不似靠譜”的設計。而SKS的復進簧很粗,復進簧導桿采用了套合結構,彼此像天線一樣套接在一起,把復進簧封裝在導桿之內(導桿兩端有兩個小扣子,復進簧在扣子內),徹底避免了復進簧導桿“起飛”的BUG。

SKS的復進簧組件設計徹底解決了復進簧或者導桿起飛的BUG,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設計。后續的槍械,比如AK47就果斷沿用了這個設計。

奇特的導氣系統

根據一些小道消息,西蒙諾夫和托卡列夫之間是有一些私人恩怨的。蘇聯(二戰)前后裝備過3代步槍,第一代是AVS36全自動步槍,由西蒙諾夫設計。但這款步槍并不給力,被托卡列夫的SVT取代了。相傳,對于AVS36被SVT取代這件事,西蒙諾夫本身相當不爽,他和托卡列夫之間還打起了口水仗。然而SVT依然不爭氣,也沒有完全替代莫辛-納甘步槍,最終灰溜溜退出現役。

拆下后的SVT復進簧和導桿,可見導桿分為前后兩段,復進簧又細又軟,也分成了前后兩段。如此反人類的設計讓我吃驚

SKS步槍的活塞組件特寫。SKS的活塞分解鈕手感很差且力度偏大,射手往往只能使用蠻力,猛地旋轉分解鈕,很容易就會轉過頭

頂桿和活塞簧安裝示意。圖中指導大家用彈尖頂住頂桿的“大頭”,并把頂桿向內推動。但根據我的經驗,頂桿的“大頭”十分光滑,彈尖根本頂不穩,這種安裝方法很容易造成頂桿建飛

SKS(左)與63式步槍的機匣蓋,SKS機匣蓋的厚重可見一斑。SKS的機匣蓋還還能明顯看到加工的刀痕,最右側的兩個“尖尖”則是延伸出的槍機框導軌

SKS是一支卡賓槍,但卡賓槍也是步槍,從這個角度來看,SKS也算是西蒙諾夫卷土重來的復仇之作了。因此,SKS的很多設計都很有針對性,特別是SVT幾個著名的BUG,SKS都做出了對應的補丁,比如前面提到的SVT復進簧BUG,SKS解決得相當漂亮。除了復進簧組件,SVT的活塞組件零部件眾多,拆裝也較為繁瑣,BUG一點也不少。在SKS上,西蒙諾夫解決了SVT活塞組件的全部BUG,卻也意外引進了一個新BUG。

SKS的活塞破天荒地采用了前后兩節式活塞:前活塞是真正的活塞,沒有活塞簧,后活塞實際上是一個帶有活塞簧的頂桿。拆解SKS時,射手需要旋轉分解鈕到位,只取下活塞和活塞筒即可,活塞簧和頂桿遠離導氣孔,不容易被污染,也沒必要勤加清潔,并不需要取下,分解十分方便。

SKS的活塞組件設計唯一的缺陷在于:射手一不小心就會把分解鈕轉過頭,頂桿和活塞簧就會原地起飛。最為麻煩的是,頂桿較為短、小、細,又是一個完全裝入槍內的“縮頭烏龜”,表面十分光滑,而又小又短的活塞簧是一根三股簧,簧力相當大。

記得第一次拆解SKS時,我拆下了活塞筒和活塞,驚訝于SKS的活塞組件設計居然如此簡潔。然后,我又繼續轉動分解鈕,頂桿“嗖”地一下彈出去了,足足飛出了1米遠。在一陣懵逼之后,我只能手忙腳亂地安裝頂桿和活塞簧。但頂桿太滑太小,又在槍內“埋”得很深,活塞簧勁又大,簡直就像是跳跳桿,實在是不好裝。不出意外,我失敗了好幾次,頂桿也起飛了好幾次,仿佛在嘲諷我的手忙腳亂。

后來我發現,蘇聯二戰前后的槍械似乎各個都想“上天”,TT33手槍的復進簧帽、SVT的復進簧導桿都很愛“起飛”。以至于我經常向別人吐槽:知道蘇聯航天技術為哈那么強嗎?因為人家的槍械都想著上天。作為蘇聯“航天槍械”中的一員,SKS的頂桿也是一件貨真價實的“飛行器”。

但話說回來,相比于SVT復雜的活塞,SKS已經有了巨大進步,整個活塞部件零部件數量少,拆裝也相對容易一些。但前后兩節的設計,實在是過于奇葩了。

奇葩的機匣蓋

SKS的復進簧組件設計優秀,活塞組件設計尚可,而機匣蓋設計就是一場災難了,并且是一場大災。一般而言,機匣蓋只是一個薄薄的蓋子,厚度小、成本低,重量也不會很大,比如AK步槍的機匣蓋就是如此。而SKS的機匣蓋異常厚實、重量極大,幾乎獨此一家,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SKS(左)與63式步槍的機匣對比??梢奡KS的槍機框導軌只有前半截,這也是一個讓人震撼的反人類設計

SKS的刺刀固定環上有一個讓位倒角,當刺刀被慣性向上甩動時,倒角與槍口碰撞,刺刀固定環被迫向前移動,并停在槍口前方,隨后在刺刀簧作用下后移,套在槍口上

從上到下依次為莫辛一納甘、SVT與SKS,SKS要比兩位“大哥”短很多,先天不利于拼刺,卻設計了固定刺刀。此外,SKS的刺刀長度也略微偏短

后來,我在SKS的機匣蓋上發現了一個更加邪門的設計——SKS的機匣蓋可能起到了槍機框導軌的作用。一般而言,槍機框導軌往往設計在機匣上,導軌是連貫的,就像高鐵的鐵軌一樣追求完整,絕不能是幾段拼接的。而SKS是個例外,它的機匣上只有前半截加工有導軌,后半截則是“斷頭路”。

與此同時,SKS機匣蓋的底部明顯加工有臺階狀的導軌,很可能就是槍機框導軌——這些復雜而難以加工的臺階一定是為了某個目的而存在的。機匣蓋往往是一個薄皮零部件,和機匣的連接也不緊密,而槍機框導軌則需要穩定和精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SKS不得不設計了超厚機匣蓋,和機匣的連接也十分緊密。

SKS的機匣蓋設計大幅度增加了加工難度和成本,也變相增加了槍械的重量,是一個典型的多余、無用而有害的設計。

卡賓槍加刺刀

記得那是一個春天,一位師兄為我演示56半刺刀的用法。他把56半的刺刀環捋下,讓刺刀脫離折疊位置、半懸在空中,然后晃動一下槍口,刺刀被慣性甩到槍口上,

“啪”得一聲自動安裝到位。盡管那天的風很急,盡管當時的環境很吵,但那干脆的金屬碰撞聲、冷峻的銀白色的刺刀,還有師兄略帶痞氣的笑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來,我也學會了師兄的動作,經常給新師弟們表演。

在很多人看來,SKS/56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設計就是刺刀了。從個人感情上講,我非常喜歡SKS/56半的刺刀,它獨具特色,又像解壓玩具一樣好玩。僅僅從刺刀本身看,SKS/56半的刺刀也非常優秀:它折疊/展開切換迅速,體積小巧、且固定在槍身上,永遠不會丟失。SKS的刺刀并不開刃,和槍身融合得很好。折疊狀態時,槍械表面沒有鉤掛,攜行也不會割到射手。SKS的刺刀表面還進行了鍍鉻,防腐性能也是一流的。

盡管SKS的刺刀有這么多優點,但在結合了槍械的定位之后,我依然認為它是一個荒誕的設計:別忘了,SKS可是一支半自動卡賓槍??!

身為卡賓槍的SKS,長度比此前的莫辛一納甘、SVT等正牌步槍要短得多。長度短的槍先天就不利于拼剌,刺刀能起到的十分有限。就算要加裝刺刀,也要設計可以拆卸的刺刀。SKS的刺刀折疊/展開方便,本身卻是不可拆卸的。刺刀的重量并不小,安裝在槍口的刺刀還會大幅度前移槍械的重心。

最為關鍵的是,刺刀是用來用的,而不是用來當裝飾的。如果使用頻率很低,不可拆卸的刺刀就成了典型的無用而精致的花瓶。如果一個軍隊缺槍少彈,非常依賴于拼刺殺敵,采用SKS風格的固定刺刀還算情有可原。二戰時期蘇聯坦克遍地走,沖鋒槍多如狗,火力水平世界頂尖,居然在一款半自動卡賓槍上設計固定刺刀,這實在是匪夷所思。

僅僅從刺刀而言,SKS的固定折疊刺刀并不落后,反而極具特色,但刺刀本身卻和SKS半自動卡賓槍的“身份”八字不合,也和蘇聯的步兵火力水平高度不相稱。所幸蘇聯人幡然醒悟得足夠快,在SKS之后,固定刺刀就此退出了蘇聯人的槍械舞臺。

(未完待續)

[編輯/何懿]

猜你喜歡
刺刀機匣槍械
美國Brownells公司BRN180卡賓槍
FAMAS步槍?Kel-Tec RDB步槍?
帶刺刀的兵
角度動力頭在五坐標加工中心的應用
帶刺刀的兵
中國05式5.8毫米沖鋒槍
俄羅斯AK12步槍歷次改進及最新進展
波蘭MSBS Radon步槍
幾種M9刺刀
源遠流長的刺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