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配方顆粒制備四黃散敷貼工藝研究

2021-09-05 07:55蔡良歐陽冬青凌莊坤易新淋劉筱霞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21年7期

蔡良 歐陽冬青 凌莊坤 易新淋 劉筱霞

【摘 要】 目的:研究中藥配方顆粒制備四黃散敷貼工藝。方法:對四黃散敷貼的賦形劑進行初篩,再以感官指標評分為指標,對敷貼配方進行正交實驗優化。 結果:四黃散敷貼最佳配比為中藥配方顆粒60%,姜汁25%,凡士林10%,二氧化硅5%,經三批驗證按此配方制備得到敷貼感官指標符合要求,鹽酸小檗堿含量相近,工藝制備過程含量損失較小。結論:篩選得到的三種賦形劑價格便宜,易得且能符合藥用要求,建立的中藥配方顆粒制備四黃散工藝簡便,質量穩定,感觀指標符合要求。

【關鍵詞】 中藥配方顆粒;四黃散;賦形劑

【中圖分類號】R94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14-0039-05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Sihuang Powder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 Methods The excipients of Sihuang Powder were screened and the sensory index score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formula. Results The optimum ratio of Sihuang Powder was 60%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25% ginger juice,10% vaseline and 5% silica . The sensory indexes of the application were obtained by three batches of verification.The content of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was similar, and the loss of process preparation process content was small. Conclusion The three excipients selected in this experiment are cheap, easy to obtain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edicine.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Sihuang Powder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 is simple, the quality is stable, and the sensory indexes meet the requirements.

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 Sihuang Powder;Excipient

中藥貼敷劑是一種以治病防病為目標的特色技術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中藥的特殊藥性,在相應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祛邪散寒,調節臟腑陰陽平衡作用。中藥貼敷劑也叫“冬病夏治穴位貼”或“三伏貼”,在臨床上由于病證不同,時令季節不同,應用時會存在多種組方和經絡腧穴上的變化,反映了中醫藥因時治宜的治療特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變應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骨關節炎、頸椎病,小兒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的治療[1]。

中藥敷貼劑主要采用中藥飲片為原料,經粉碎或搗爛(提?。?,再加賦形劑成型而成。隨著中藥現代化的發展,目前已有采用中藥配方顆粒做為原料制成中藥敷貼劑的報道[2]。中藥配方顆粒是一種采用水提,以物理方法固液分離、濃縮、干燥、制粒制備而成的顆粒劑。其在臨床上用于替代中藥飲片,具有隨證加減、質量穩定、不用煎煮、服用攜帶方便等優勢[3]。

在臨床應用過程中,中藥貼敷劑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輕微不良反應有局部皮膚潮紅、瘙癢、輕度刺痛,嚴重時會出現局部皮膚紅腫、過敏、大小水皰、潰爛等情況。產生這些不良反應的原因與患者的過敏體質、 貼敷時間過長、藥物濃度偏高等原因有關,也可能是由于輔料引起[2,4-5]。

本實驗四黃散來源王肯堂《證治準繩》中以大黃、黃連、黃柏、黃芩組方[6],選用處方為大黃:黃柏:黃連:黃芩=10∶10∶10∶10(飲片比),按照配方顆粒當量換算成配方顆粒為大黃:黃柏:黃連:黃芩=330∶83∶178∶160(重量比),主治小兒身上一切熱毒瘡疾、燥癢抓破、有汁不干。

本實驗以配方顆粒為原料,針對臨床反饋中藥粉末制備敷貼過程出現局部皮膚紅腫,水泡等情況,篩選出姜汁,凡士林及二氧化硅三個藥用級輔料,降低輔料導致的不良反應概率,同時以賦形性、耐熱性等感官指標為評分標準,優化配方比例,并進行三批工藝驗證。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 HZY-B5000電子天平(褔州華志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水浴鍋(上海振捷實驗室設備有限公司);Aglient 1260高效液相色譜儀配DAD檢測器(美國安捷倫科技公司);梅特勒XSE205DU電子天平(Max 81g/220g d=0.01 mg/0.1 mg 梅特勒-托利多(常州)測量有限公司);KQ-400KDE高功率數控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CSH-500SD-C藥品穩定性試驗箱(重慶創測科技有限公司)。

1.2 實驗藥品及試劑 大黃(批號20181201)、黃柏(批號20180601)、黃連(批號20200301)、黃芩(批號20180601)配方顆粒均為江西百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生姜(市購)、二氧化硅(安徽山河藥用輔料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0317)、凡士林(湖南九典宏陽制藥有限公司;批號TF702000101)、預膠化淀粉(南昌建峰實業有限公司;批號:200304B)、高嶺土(上海阿拉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號:D2003039)、液體石蠟(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批號:C10397198)除液體石蠟為分析純,高嶺土為醫藥級外其它均為藥用級;pu膜空貼(海氏海諾;規格7 cm×7 cm防油圈內徑3 cm);鹽酸小檗堿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0713-201814)。

1.3 賦形劑篩選 對四黃散敷貼賦形劑進行篩選,選用姜汁(料理機打碎后過200目篩即得),凡士林,預膠化淀粉,二氧化硅,高嶺土,液體石蠟做為賦形劑[5,7-9]。通過調整顆粒與賦形劑的比例制成膏狀物,經制錠,pu膜空貼包裝得到樣品。以1.4.1感官評價指標項下外觀評價為評價指標,初步篩選出合適的賦形劑種類,每個配方重復制備3組。

1.4 正交實驗設計 通過賦形劑篩選,確定四黃散敷貼賦形劑種類及比例后,進行正交實驗優化各物料配比(見表1),按照感官評價指標進行評分(滿分50分),篩選出最佳的基質配方。

1.4.1 感官評價指標[10-12]

外觀(共10分):取四黃散敷貼,揭開保護膜,膏面光潔 、色澤一致,無脫膏、失黏現象,背襯面平整、潔凈、無漏膏現象俱佳得6~10分,膏面不光潔、色澤不一致或一項不佳得1~5分,兩項以上不佳得0分。

皮膚追隨性(共10分):將成型膏劑貼于手腕背部,用力甩10下不脫落,滿分為10分,脫落之前已甩的次數為得分。

以下檢查參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0122通則進行。

耐熱性(共10分):背襯無滲油現象,膏面光澤,用手指觸試仍有彈性俱佳者得10分,背襯略有滲油者為8分,背襯滲油明顯或一項不佳者1~6分,兩項以上不佳得0分。

賦形性(共10分):膏面無流淌現象者為10分,略有流淌現象者為4~8分,流淌現象明顯者為0分。

剝離性(共10分): 無殘留者為10分,較易剝離、略有殘留者者4~8分,難以剝離、殘留嚴重者為0分。

1.4.2 多因素考察試驗 采用正交試驗設計法優選四黃散敷貼配方。以感官得分為評價標準,正交水平試驗表格見表1。

1.5 鹽酸小檗堿含量考察 四黃散含有大黃、黃連、黃柏、黃芩四味配方顆粒,有效成分為鹽酸小檗堿、大黃總蒽醌與游離蒽醌、黃芩苷等。實驗選取鹽酸小檗堿為含量指標,考察三批工藝驗證的四黃散敷貼鹽酸小檗堿含量及含量損失情況。

1.5.1 鹽酸小檗堿含量測定 按照高效液相色譜法(《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0512)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50∶50)(每100 m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鈉0.4 g,再以磷酸調節pH值為4.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45 nm。理論板數按鹽酸小檗堿峰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裝量差異項下的本品,混勻,取適量,研細,精密稱取0.10 g黃連及黃柏配方顆粒,0.25 g敷貼,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鹽酸(100∶1)的混合溶液50 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 W,頻率40 kHz)30 min,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 mL,置25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以鹽酸小檗堿對照品為參照,以其相應的峰為參照物峰,計算表小檗堿,黃連堿,巴馬汀各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其相對保留時間應在規定值的加減5%范圍之內。相對保留時間及校正因子見表2。

以鹽酸小檗堿峰面積為對照,分別乘以校正因子,計算表小檗堿、黃連堿和巴馬汀的含量。

式中:CR為鹽酸小檗堿對照品溶液的濃度(mg/mL);AR為鹽酸小檗堿對照品的峰面積;Ax為樣品中鹽酸小檗堿峰面積;m為供試品稱樣量(g)。

1.5.2 制備過程鹽酸小檗堿含量損失考察 四黃散敷貼含有鹽酸小檗堿的配方顆粒為黃連配與黃柏。制備敷貼過程中在80°水浴下操作,有效成分會出現部分降解或轉化,對制備過程含量損失進行考察,計算公式如下:

配方顆粒中含量=a×(黃柏配方顆粒含量×b+黃連配方顆粒含量×c)

含量損失率=(1-四黃散敷貼含量/配方顆粒含量)×100%

式中a為配方顆粒占敷貼總量的比例;b、c為黃柏、黃連配方顆粒占配方顆粒的比例,b=83/751 c=178/751。

2 結果

2.1 賦形劑初篩 按照配方顆粒添加量不少于50%,賦形劑種類盡可能少為原則進行試驗,確定以下6個配方可以制備成膏狀物,將制備得到的膏狀物制錠后,撕開pu膜觀察外觀形態,結果見表3。

結果表明配方3、6制備樣品感官均較好。其中配方3效果最佳,配方3中選用了姜汁、凡士林、高嶺土做賦形劑,但國內生產藥用級高嶺土的廠家少,純度較高的高嶺土主要從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口,且價格較貴達到130元/kg左右,制備成本較高。因此確定配方6為合適配方,初步篩選確定賦形劑種類為姜汁、凡士林、二氧化硅。

2.2 正交實驗 為探索最佳的四黃散敷貼配方,對姜汁、凡士林、二氧化硅及中藥配方顆粒四因素進行正交試驗優化,實驗結果見表4,方差分析表見5。

通過直觀分析得出,各因素對綜合評分影響大小為D>A>C>B,通過方差分析可知A、D因素為顯著影響因子,最佳配方為A3B1C3D2,即四黃散敷貼最佳配方為中藥配方顆粒60%、姜汁25%、凡士林10%、二氧化硅5%。

2.3 三批驗證 對篩選后的配方進行三批次工藝驗證,稱取60%配方顆粒與5%二氧化硅混合,加入25%姜汁80度水浴鍋內攪拌化開后,加入10%凡士林溶解攪拌均勻后,放冷,壓錠,包裝。參照1.4.1進行感官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分,參照1.5.1與1.5.2進行含量測定與計算含量損失率。具體數據見表6。

結果表明按照優選后工藝制備的四黃散貼膏體均勻,耐熱性、賦形性、剝離性等指標均較好,三批敷貼鹽酸小檗堿含量相近,工藝制備過程含量損失率小于5.0%。

3 討論

本實驗對中藥配方顆粒制備四黃散敷貼工藝進行研究,篩選得到的三種賦形劑價格便宜,易得且能符合藥用要求,其中生姜、凡士林為常用賦形劑,二氧化硅也鮮有不良反應報道,應用臨床可以降低由于輔料原因導致的不良反應概率。

經過正交實驗優化后確定四黃散敷貼制備工藝按照顆粒60%、生姜汁25%、凡士林10%、二氧化硅5%,經稱量,壓錠,包裝即得。該制備方法載藥量可達60%,外觀符合要求,且處理過程含量成分損失較小。本實驗為配方顆粒外用敷貼制劑提供數據支撐,為了滿足臨床調配需要,臨床可根據實際需要微調基質比例,或敷貼規格以達到治療需求。

參考文獻

[1]王中華.中藥貼敷劑的作用機制研究與臨床應用進展[J].河北中醫,2017,39(3):455-460.

[2]陳葦,李建華,夏雨,等.中藥配方顆粒外用研究進展[J].中國處方藥,2020,18(8):18-21.

[3]涂瑤生,譚登平.中藥配方顆粒研究[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8-13

[4]鐘濤,龐慧,何平,等.冬病夏治穴位貼敷致皮膚不良反應的防范與處理[J].新中醫,2013,45(6): 177-178.

[5]苗明三,許二平,高婷,等.中藥穴位敷貼療法臨床外用技術規范(草案)[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0,26(9):102-105.

[6]宋丹,張黎芳,蔣元品,等.古醫籍四黃散方藥記載及現代臨床應用概況[J].國醫論壇,2016,31 (2):52-53.

[7]門靖,賈瑋,王偉,等.藥用輔料二氧化硅在醫藥制劑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有機硅材料,2018,32(5):416-420.

[8]楊晶,朱文雄,袁博.前列痛安巴布貼的制備研究[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1):140-141.

[9]官清,張珩,焦韻蘋.香蓮康膚貼的制備工藝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5):49-50.

[10]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四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11]武愛玲,趙新杰.活血接骨止痛凝膠膏基質配方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6,23(2):100-102.

[12]李月亭. 骨科外用凝膠膏劑制備工藝及質量標準研究[D].昆明:云南中醫學院,2016.

(收稿日期:2020-12-16 編輯:程鵬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