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盟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實證研究

2021-09-05 04:28楊程玲曾永
創新 2021年1期
關鍵詞:發展潛力海洋經濟東盟國家

楊程玲 曾永

[摘 要] 以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環境、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涉海企業管理水平和海洋可持續發展這五個大類作為一級指標,運用因子分析對除老撾外的東盟國家的海洋經濟發展潛力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一是新加坡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綜合評價得分第一,該國具有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較高的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和涉海企業管理水平;二是印度尼西亞的綜合評價得分第二,該國海洋產業規模大,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多樣的海洋生態;三是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綜合評價得分分別為第三和第四,這兩個國家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涉海企業管理水平、海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都很不錯;四是其他國家的綜合評價得分均為負值。

[關鍵詞] 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因子分析;東盟國家

[中圖分類號] F133;P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1-0087-11

近年來,伴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沿海國家日益重視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經濟正成為沿海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然而,粗放式增長、不合理的海洋產業結構導致海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會限制沿海國家海洋經濟的發展。

東盟國家除老撾外均為海洋國家,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海洋資源豐富。東盟國家的海岸線總長度約為17.3萬公里,距離海岸線100公里范圍內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1%。21世紀初,世界上18個超過1000萬人口的大城市中,就有4個在東盟國家[1]。該地區是全球海產品主要的出口地區,泰國、越南海產品出口總量分別位列海產品出口國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世界港口前100名中有9個在東盟國家,海洋產業的增加值約占東盟國家GDP的15%~20%[2]。隨著東盟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涉海部門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地區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經濟結構存在很大差異,地區海洋經濟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海洋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等,都是全人類的公共環境問題,也是東盟國家需要合力應對的難題。因此,東盟國家海洋發展潛力如何,怎么協調好海洋經濟與經濟增長、海洋經濟與海洋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制定相應的制度性保障,充分發揮本國海洋經濟的潛力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本文以五個大類作為一級指標,運用因子分析對除老撾之外的東盟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潛力進行綜合評價。

一、文獻回顧

(一)海洋經濟發展潛力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潛力被納入主流經濟分析,從單一指標向綜合性指標發展。Abizadeh等人運用因子分析法比較與分析52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并提出了發展經濟的對策與建議[3]。王芳從海洋資源條件、開發利用現狀、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產業結構及其布局、科技進步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分析,指出了科技進步是產業結構合理調整、產業布局變化的決定性推動力[4]。White等人基于指標構建,分析過度捕撈、破壞性捕撈方法和沉積作用破壞或摧毀了許多礁區,需要探索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5]。2008年亞太地區的海洋垃圾對海洋產業造成的相關損失為12.6億美元,亞太地區的海洋正受到越來越多海洋碎片的影響,需要對海洋經濟發展潛力進行評估,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6]。方景清等人構建了以海洋資源承載力、海洋經濟發展力和海洋環境質量為主要構成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7]。王雙對我國的海洋經濟區發展潛力與海洋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和分析[8]。戴桂林和孫曉娜選取了四個子系統,即海洋經濟發展現狀、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海洋環境承載力和海洋科技力量,建立了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潛力評價體系[9]。張煥煥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出發,構建包括國家宏觀經濟環境、海洋科學技術水平、海洋產業經濟水平、海洋管理水平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5個大類、23個小類的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對10個發達國家的海洋經濟國際競爭力進行綜合排名[10]。鄒偉等人利用Bootstrap-DEA模型對環渤海地區沿海城市的海洋經濟效益進行了綜合測度和計算,并對海洋經濟效率空間格局的演變進行了預測和可視化分析[11]。

(二)基于產業視角的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研究

Bunting等人認為沿海水產養殖的發展往往與消極的環境影響、資源競爭和沖突有關,需要在系統思考、資源利用效率和與利益攸關方聯合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生態、社會負責和經濟可行的水產養殖發展模式[12]。Pascoe等開發了一個旅游成本模型來評估海洋公園重新規劃對娛樂產業的潛在經濟影響[13]。王勤對東盟國家的海洋資源自然稟賦及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交通運輸、船舶工業以及濱海旅游等的發展情況作出分析[14]。Sankrusme重點研究了生態旅游、海洋旅游和沙灘旅游的發展潛力[15]。Sugiawan等人探討全球海洋漁業發展與經濟的關系,結果表明經濟增長最初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的惡化,而后對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有正向影響[16]。Thanh通過生物經濟學模型評估了越南海洋捕撈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增長潛力,結果表明越南的海洋捕撈漁業是不可持續的,為了達到最大的可持續產量和最大經濟產量,越南的捕魚量需要分別減少目前捕魚量的35%左右和39%左右[17]。張越和陳秀蓮對中國與東盟海洋國家海洋產業發展水平的測度顯示,新加坡在海洋產業科技創新方面有絕對優勢,其他國家都各有優勢和劣勢[18]。Sarker等人分析了孟加拉國的藍色經濟潛力,評估這種潛力的經濟價值并制定管理框架,他認為與海洋和海岸有關的商貿活動和防護自然災害具有促進藍色經濟增長的潛力[19]。

綜上所述,海洋經濟和海洋產業是當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縱觀該領域國內外相關研究,多數集中在發達國家。2009年,自《熱帶海洋》發布重點分析東亞國家海洋經濟狀況的專題報告《時代變遷中的海洋經濟》[2]后,針對亞洲沿海國家海洋經濟及海洋產業的研究不斷涌現。然而已有研究中將除老撾外的東盟國家作為對象,并針對海洋經濟進行的相關研究較少,采用實證方法對東盟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研究更為少見。因此,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的不足,對東盟海洋經濟發展的潛力進行較全面和系統地分析。

二、指標測定與數據說明

(一)指標測定

有關產業發展潛力的研究中,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進行實證分析,本文將參考已有研究[3-11]所建立的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基于五大指標體系,探討和比較區域內不同因素對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影響以及不同國家間的海洋經濟發展潛力。

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包括五個大類的一級指標,具體為國家宏觀經濟環境、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涉海企業管理水平和海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一級指標下設二級指標,具體信息如下。

1.國家宏觀經濟環境

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對海洋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該指標主要包括全球競爭力指數、人類發展指數、信息化發展指數和全球促進貿易指數四個二級指標。其一,全球競爭力指數、信息化發展指數和全球促進貿易指數均由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P)編纂和發布,其中前兩個指數每年發布一次,而第三個則兩年進行一次排名。其二,人類發展指數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每年發布一次。其三,信息化發展指數和全球促進貿易指數用于評估各個地區信息化程度和貿易往來程度。其四,全球促進貿易指數旨在衡量一國在中長期取得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而人類發展指數則從健康指數、教育文化指數和生活水平指數來測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2.海洋產業發展水平

海洋產業發展水平包括領海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漁業產量、濱海旅游入境人次、海洋就業指數、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等二級指標。其一,領海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和海岸線長度代表一國擁有的海洋資源稟賦,一般而言,這兩個指標的數值越大,表示該國擁有越多的海洋資源和越好的地理位置。其二,漁業產量是海洋生物資源中最重要的一類,使用該指標不僅可以表示海洋漁業資源的擁有量和開發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代表一國海洋生物資源的儲量。其三,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海洋油氣產量和濱海旅游入境人次代表各國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程度,也可以代表一國的海洋產業規模。其四,海洋就業指數和海洋經濟發展指數來源于海洋氣象站發布的《海洋健康指數》的二級指數,這兩個指數涉及評估的海洋部門包括九個,分別是觀賞性魚類捕撈、商業捕魚、海水養殖、海洋哺乳動物觀察、港口、船舶和造船、旅游、運輸和航運、波浪和潮汐能。其五,海洋就業指數是用以上海洋部門的就業率和工資測量海洋部門是否能在工作數量和質量上與國家其他部門保持一致。其六,海洋經濟發展指數則用涉海行業的收入測量沿海地區經濟生產力能否跟得上國家GDP發展的速度。世界海洋氣象站指出,由于從2015年開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的中央統計數據庫(ILOSTAT)停止向世界海洋氣象站提供數據,因此,這兩個指標目前還是沿用2014年的數據。

3.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

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包括研究人員的數量、高科技產品出口占制造業出口的比例以及服務業附加值占GDP的比重三個二級指標,這三個指標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較高水平的海洋科技與創新對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高水平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國際性組織和各國統計數據中,均沒有詳細的政府海洋科技的支出數據,在海洋研究和教育方面統計的共同性也較低,所以關于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方面的指標主要選用國家層面進行對比分析,在一定層面上可以反映國家對科技研發的重視程度。主要包括:其一,研究人員的數量是指每百萬人口中擁有的國內研究人員的數量;其二,高科技產品出口占制造業出口的比例,可反映高技術產業對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貢獻及科技競爭的實力;其三,服務業附加值占GDP的比重,該指標可以解釋一個國家在創新方面的潛力。

4.涉海企業管理水平

政府在海洋公共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突出,政府對海洋的管理影響海洋產業的布局和結構。涉海企業管理水平包括企業經營環境、投資保護力度、營商便利指數、企業信息披露程度和港口基礎設施質量五個二級指標。其中前四個指標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第五個指標——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是用于衡量企業高管對于本國港口設施的感受,該指標數據來自世界經濟論壇與150家合作研究機構30年來合作進行的高管意見調查。

5.海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海洋可持續性發展包括珊瑚礁面積,紅樹林,干旱、洪水和極端氣溫,生物多樣性效益指數,海洋健康指數和海洋保護區面積占領海面積的百分比這六個指標來衡量。珊瑚礁和紅樹林的面積指標可以非常直觀地測量海洋生態資源的豐富程度。干旱、洪水和極端氣溫指標則從反向的層面描繪海洋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災害。這三個指標均來自世界銀行提供的國家數據。生物多樣性效益指數從綜合的層面解釋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說明政府對保護海岸帶和海上國土、恢復受威脅的生物多樣性與監測在氣候變化及其他人類影響下海洋和海岸帶發生的環境變化的重視程度。海洋健康指數由世界海洋氣候站發布,該指標主要是測量人們利用海洋的可持續程度。海洋保護區測量海洋保護區面積占領海面積比例。

(二)數據來源

如表1所示,海洋經濟發展潛力指標的數據分別來自世界經濟論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糧食與農業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能源署、世界銀行等。為了避免在評價過程中出現較大的誤差,本文的數據選取全部是定量指標,考慮到分析的需要,對某些數據的選取以最接近2015年的數據為原則。

(三)數據處理

1.指標的標準化處理

根據上述評價指標,由于指標數量達到26個,為了更清楚的顯現因子和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對國家宏觀經濟環境(F1)、海洋產業發展水平(F2)、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F3)、涉海企業管理水平(F4)及海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F5)五個大類的原始變量分別進行標準化后的因子分析,以簡化指標,提取信息。

2.效度檢驗

利用KMO和Bartlett球度檢驗分別對變量的偏相關性和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檢驗,以判定數據是否適合用因子分析法來進行分析。國家宏觀經濟環境(F1)、海洋產業發展水平(F2)、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F3)、涉海企業管理水平(F4)和海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F5)的KMO抽樣適度測定值均大于0.7,根據因子分析對KMO的要求,五個變量均符合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同時,Bartlett球度檢驗的概率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可以判定所選用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三、因子分析

(一)因子提取

表2顯示各因子提取后和旋轉后相關系統矩陣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的變化結果。F1在提取了1個公因子之后,原有4個變量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8.167%。F3在提取了1個公因子之后,原有3個變量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4.305%。F4在提取了1個公因子之后,原有5個變量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8.547%。因此,F1、F3、F4三個變量提取的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提取一個公因子是合適的。F2在提取了3個公因子之后,原有8個變量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625%,且提出的3個公共因子旋轉后的特征值均大于1,提取3個公因子是合適的。F5在提取了2個公因子之后,原有6個變量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3.809%,且提出的2個公共因子旋轉后的特征值均大于1,提取2個公因子是合適的。

(二)因子命名

表3顯示了F2和F5旋轉前后的因子載荷矩陣,通過載荷系數大小可以分析不同公共因子所反映的主要指標的區別。F21在X21(漁業產量)、X27(鄰海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和X28(海岸線長度)這三個指標具有高載荷,可命名為海洋資源稟賦。F22在X22(港口吞吐量)、X23(油氣產量)和X24(濱海旅游入境人次)這三個指標上具有高載荷,可命名為海洋產業規模。F23在X26(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這一指標上具有高載荷,可命名為海洋經濟發展水平。

F51在X51(珊瑚礁面積)、X52(紅樹林面積)、X54(生物多樣性效益指數)和X56(海洋保護區面積占領海面積的百分比)這四個指標具有高載荷,可命名為海洋生態與保護。F52在X53(干旱、洪水和極端氣溫)和X55(海洋健康指數)這兩個指標上具有高載荷,可命名為海洋環境與健康。

四、實證研究

(一)國家宏觀經濟環境(F1)、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F3)和涉海企業管理水平(F4)的綜合得分及排序情況

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海洋資源環境,同時受到國家宏觀經濟環境、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以及涉海企業管理水平的因素影響,東盟各國在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表現各不相同。采用SPSS23.0計算出因子的得分后,將表2中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計算出國家宏觀經濟環境(F1)、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F3)、涉海企業管理水平(F4)指標的綜合得分:

F1=F11×0.88167

F3=F31×0.84305

F4=F41×0.88547

其中,F11、F31和F41分別使用國家宏觀經濟環境、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以及涉海企業管理水平指標在回歸分析中得到的因子得分,計算出的F1、F3和F4分別為其綜合得分。

表4給出了除老撾外東盟各國家在國家宏觀經濟環境(F1)、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F3)、海洋管理水平(F4)上的綜合得分及排名。

宏觀經濟環境方面,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占優勢。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方面,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位列前四名,越南、印度尼西亞、文萊、柬埔寨和緬甸隨后。涉海企業管理水平方面,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均處于優勢地位,占據前三的位置。

(二)F2的綜合得分及排序情況

采用SPSS23.0計算出因子的得分后,將表2中旋轉后的公共因子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計算出海洋產業發展水平和海洋可持續性發展的綜合得分:

F2=F21×0.3729+F22×0.28404+F23×0.19930

其中,F21、F22和F23分別使用海洋資源稟賦、海洋產業規模、海洋經濟發展水平在回歸分析中得到的因子得分,而計算出的F2為海洋產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表5給出了各國家F2的綜合得分及排名。

海洋資源稟賦方面,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越南排名前三。其中,印度尼西亞作為一個群島國家,不僅擁有眾多的群島,而且其海岸線長度位居世界前三。海洋產業規模方面,馬來西亞排名第一,得益于馬來西亞的海洋油氣、濱海旅游業和海運業對國民經濟貢獻大,國家經濟的發展對這些產業的依賴性較強。新加坡和泰國緊隨其后,新加坡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泰國極具特色旅游業的發展勢頭較好。海洋經濟發展水平方面,泰國居于首位,緬甸和柬埔寨緊隨其后。綜上,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方面,得益于海洋資源稟賦,印度尼西亞的綜合得分最高,其次是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三)F5的綜合得分及排序情況

F51和F52分別使用海洋生態與保護、海洋環境與健康在回歸分析中得到的因子得分,而計算出的F5為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得分,表6給出了各國家F5的綜合得分及排名。

F5=F51×0.59138+F52×0.24671

海洋生態與保護方面,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具有較大的優勢,印度尼西亞主要是由于其生態資源豐富,而菲律賓除了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還重視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在海洋環境與健康方面,泰國排名第一,因為泰國遭受的海洋災害比例較小、海洋健康指數較高。另外,新加坡海洋健康指數較低。

(四)東盟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比較與分析

根據五個指標的綜合得分值,加權各指標的綜合得分值,從而可以得到各個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綜合評價值,并對其進行排序,具體見表7。

新加坡的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綜合評價得分居于首位,結合以上分析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有良好的國家宏觀經濟環境、較高的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和涉海企業管理水平。印度尼西亞綜合排名為第二位,得益于該國海洋產業規模大,包括豐富的海洋漁業、油氣資源、生態資源等。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綜合排名分別為第三、第四位,這兩個國家在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涉海企業管理水平、海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優勢。

越南和菲律賓的綜合得分為負值,綜合排名分別為第五、第六位,這兩個國家海洋產業規模較小、國家宏觀經濟環境較差。文萊綜合排名為第七位,雖然文萊的人均GDP較高,但是其能源消費結構較為單一,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推動也不大。柬埔寨和緬甸的海洋經濟發展潛力位于最后兩位。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實證研究結果表明:(1)新加坡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綜合評價得分為第一,該國具有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較高的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和涉海企業管理水平。(2)印度尼西亞的綜合評價得分為第二,該國海洋產業規模大,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多樣的海洋生態。(3)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綜合評價得分分別為第三和第四,這兩個國家的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海洋科技與創新水平、涉海企業管理水平、海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水平都很不錯。(4)越南和菲律賓兩個國家海洋產業規模較小、國家宏觀經濟環境較差;文萊雖然人均GDP較高,但海洋經濟結構較為單一,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推動也不大;柬埔寨和緬甸的海洋經濟發展潛力位于后兩位,均為負值。

中國與東盟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具有許多相似或相近的特點。因此,借鑒東盟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結合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協調好海洋經濟增長與海洋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2000年以來,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3.62%,遠超過近十年來GDP的年均增速。盡管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但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使得海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顯現,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與海洋災害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由于中國海洋經濟保障機制與體系尚不完善,海洋資源環境對海洋經濟的發展的約束加劇,未來將制約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

經濟增長需要發展海洋產業,海洋產業發展可能會對資源造成破壞和對環境造成污染。借鑒東盟國家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潛力的經驗,我國需要提供良好的宏觀經濟發展環境,提高海洋科技與創新能力,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政府對涉海企業的管理能力提升,從而實現海洋經濟和海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海洋產業結構優化

根據《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6》,近年中國海洋經濟保持了略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速的發展態勢,但較往年仍然呈現放緩態勢。從2012年開始,中國海洋經濟由高速增長期進入深度調整期。

從東盟海洋經濟發展經驗來看,隨著海洋經濟的快速增長,產業結構的主要矛盾將由過去部門之間的不協調和供應不足轉向研發設計、低碳經營和綠色營銷等關鍵環節的滯后??梢哉f,海洋經濟發展的過程既是海洋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和升級的過程,也是海洋產業結構從高資源損耗、高污染排放產業向低資源損耗、低污染排放產業轉變的過程。

目前,我國海洋經濟處于深度調整期,為進一步釋放海洋的資源優勢,我國必須逐步加大海洋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重點改造提升海洋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海洋服務業,提高產業增長質量,實現協調發展。通過改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建立起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機制,以保證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海洋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

自中國國家海洋局成立至今,其職能從過去單純的海洋科研調查和公益服務逐步向綜合性、協調性的海洋管理職能轉變。然而,我國現有涉海管理部門縱橫交錯,權責不明,不利于國家宏觀調控,也容易導致海洋資源的盲目開發、海洋產業重復建設等諸多復雜的問題,這與我國海洋管理體制跟不上海洋經濟發展的步伐相關。

東盟國家注重海洋管理體制的建設,將海洋經濟發展納入國家經濟發展規劃之中,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將其制度化和規范化。盡管東盟國家均未設置獨立的海洋管理機構,但采用了高層協調和相對集中管理、政府各涉海部門分工負責、地方政府與民間積極參與的綜合管理模式。因此,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不斷健全和完善管理體系和提高管理能力。

針對我國海洋經濟管理出現的問題,未來我國要注重海洋經濟全球布局,主動適應并引領海洋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優化海洋經濟區域布局,提升海洋產業結構和層次,擴大海洋經濟領域開放與合作,推動海洋經濟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同時,調動海洋企業和人民大眾的積極性,對海洋資源實現跨部門、跨地區和跨領域的綜合管理。

參考文獻:

[1] SOSMENA G C.Marine health hazards in South-east Asia[J]. Marine Policy,1994,18(2):175-182.

[2] PEMSEA.The marine economy in times of change[J]. Tropical Coasts, 2009,(16):4-16.

[3] ABIZADEH F, BASILEVSKY A A. Potentia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a quantitative approach[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0,22(1):97-113.

[4] 王芳. 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潛力[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1999(1):6-8.

[5] WHITE A T, VOGT H P, ARIN T. Philippine coral reefs under threat: the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reef destruction[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0, 40(7):598-605.

[6] MCILGORM A, CAMPBELL H F, RULE M J. The economic cost and control of marine debris damag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1,54(9):643-651.

[7] 方景清,孟偉慶,郝翠,等.天津濱海新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潛力探討[J].海洋環境科學,2009,28(6):755-759.

[8] 王雙.我國主要海洋經濟區的發展現狀及潛力比較[J].經濟體制改革,2012(5):52-56.

[9] 戴桂林, 孫曉娜. 我國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潛力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證分析[J]. 中國漁業經濟,2013,31(2):94-99.

[10] 張煥煥.我國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 2013:23-25.

[11] 鄒偉,孫才志,覃雄合.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效率空間演化與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17,37(6):859-867.

[12] BUNTING S W,SHPIGEL M. Evaluating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horizontally integrated land-based marine aquaculture[J]. Aquacul-ture, 2009, 294(1):43-51.

[13] PASCOE S, DOSHI A, DELL Q, et al. Economic value of recreational fishing in Moreton Bay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marine park rezoni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1(1):53-63.

[14] 王勤. 東盟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與合作的新格局[J]. 亞太經濟, 2016(2):18-23.

[15] SANKRUSME S. Potent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 marine and beach tourism[M/OL].[2020-07-06].https://www.anchor-publishing.com/document/ 367598.

[16] SUGIAWAN Y,ISLAM M,MANAGI S. Global marine fisheries with economic growth[J]. economic aralysis and Policy,2017,55(9):158-168.

[17] THANH N V. Toward green growth in Vietnam:the case of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J].Bio-physical Economics & Resource Quality,2018,3(3):9.

[18] 張越,陳秀蓮.中國與東盟國家海洋產業合作研究[J].亞太經濟,2018(2):19-27.

[19] SARKER S, BHUYAN M A H, RAHMAN M M,et al. From science to action: Exploring the potentials of Blue Economy for enhancing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in Bangladesh[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8(157):180-192.

[責任編輯:李 妍]

An Empirical Study on Development Potentials of Marine Economy in ASEAN Countries

Yang Chengling? Zeng Yong

Abstract: Based on five categorie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such as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level of marine industry,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 marine-related enterprises and sustainable marine development, factor analysis is applied to mak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of marine economy in ASEAN countries except for Lao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ingapore ranks first 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tentials thanks to its favorabl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 high leve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nd good management of marine-related enterprises. (2) Indonesia ranks second 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anks to its large scale of marine industry, rich marine resources and diverse marine ecology. (3) Malaysia and Thailand rank the third and fourth respectively 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oth the two countries perform well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marine industry,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 marine-related enterprises and sustainable marine development. (4) Other countries get negative scores i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potential; factor analysis; ASEAN countries

猜你喜歡
發展潛力海洋經濟東盟國家
本期導讀
2019中國首批試點城市5G產業發展潛力研究白皮書(節選)
發展增強海洋經濟的策略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綠色海洋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
俄將加強同東盟國家軍事合作
區域海洋經濟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海南省發展海洋經濟的金融支持分析
東盟兩次危機全靠中國伸援手
2007年中國管理軟件評選-獲獎名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