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2020 年度自然指數榜單”的南京醫科大學自然指數狀況及高影響力論文分析

2021-09-07 08:05王玲玲
醫學信息 2021年17期
關鍵詞:南京醫科大學貢獻度醫科大學

王玲玲

(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1166)

科研產出數量及質量在國際大學排名及學科評估中占有重要權重。隨著“雙一流”建設戰略的不斷實施和推進,高水平的科研產出在大學建設和學科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醫學作為一門基礎性且專業性較強的自然科學,在學科建設中處于重要地位。目前在學術研究評價方法上比較重要的兩個指標是基本科學指標(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和自然指數(nature index,NI),分別代表著頂級論文和頂級期刊兩個方向,形成了對當前學科評估和學術評價的兩種導向,值得高度重視[1]。本文選取“2020 年度自然指數榜單”中的三所國內醫科院校,分析其科研競爭力,為提升高校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學術影響力提供參考。

1 自然指數

自然指數[2]于2014 年11 月首次發布,主要對前一年各科研機構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 種(2018 年6 月將追蹤的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數量由之前的68 種增加至82 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目前已成為評價科研機構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指標。自然指數新版的82 種期刊,按照學科分類主要包括化學(20 種期刊)、地球與環境科學(16 種期刊)、生命科學(43 種期刊)以及物理學(24 種期刊)。其中部分綜合性期刊如Nature、Science等涉及多個學科,因此按照學科分類的期刊總數超過82 種。這些期刊是由60 名頂尖科研人員選出,并由全球超過6600 名科學家驗證,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各個國家或學術組織的研究水平。該期刊遴選方式跟當前熱門的ESI 期刊有所不同。ESI 是基于SCI 和SSCI 所收錄的全球11 929 多種學術期刊而建立的計量分析數據庫,而ESI 高被引論文(highly cited papers)指近10 年發表的,在統計時間點,ESI 各學科中被引用的次數在同年同學科中的排名進入到該學科全球前1%的論文。收錄在自然指數的論文數量在Web of Science 對應的主題期刊論文中的占比只有4%~5%,而引用次數卻接近其引用總量的30%。

自然指數通過文章計量數(article count,AC)、分數計量值(fractional count,FC)進行分析。AC 計量中,不論1 篇文章有1 位還是多位作者,每位作者所在單位都獲得1 個AC 分值。FC 考慮的是每位論文作者的相對貢獻。1 篇文章的FC 總分值為1,在假定每位作者貢獻相等的情況下,該分值由所有作者平等共享。自然指數的具體計算方法如下:將1 篇文章總的FC 值定義為1。如果NI 刊物上的1 篇文章中有N 個作者,那么每個作者得到的FC值為1/N;如果其中1 個作者分屬于A 個單位,那么他的FC 值為1/(N×A)。1 個單位1 個學科的NI指數就是將該單位的所有作者發表在該學科NI 期刊上的FC 值總和:NI 指數=∑FC。1 個機構或國家的自然指數是該機構或國家在各學科領域獲得的FC 值之和。

2 資料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 根據2020 年度自然指數榜單(統計時間節點為2019 年4 月1 日-2020 年5 月31 日),選取南京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三所醫科院校,通過自然指數官網數據分別統計三所高校的發文情況。檢索日期為2020 年7 月13 日。

2.2 方法和數據處理 登錄三所高校的自然指數數據頁面,為每個機構創建一個表格,分別統計三所高校的發文數量、FC 數值、論文學科分布、期刊分布,同時詳細統計南京醫科大學入圍該年度榜單的所有文章的二級機構。所有科研產出數據均采用Excel進行分析。

3 結果

3.1 南京醫科大學自然指數數據及分析

3.1.1 自然指數學科分布 2020 年南京醫科大學自然指數國際排名454 位,我國大陸高校排名93,FC總值26.51。主要涉及4 個學科,分別為Physical Sciences(5.79%)、Life Sciences(57.14%)、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s(0.99%)、Chemistry(36.08%),見圖1。

圖1 南京醫科大學2020 年自然指數學科分布

3.1.2 自然指數期刊分布 南京醫科大學2020 年自然指數分布于35 種期刊。FC>1的期刊共有7 種,FC 值從高到低依次為:Analytical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Journal of Neuroscience、Molecular Cell、Chemical Communications。此外,除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外,所有期刊處于JCR 分區中的Q1 區,見表1。對南京醫科大學2019 年6月-2020 年5 月的高被引論文分析可知,其發文期刊由高到低依次分布于自然指數期刊的Life Sciences(7 種)、Physical Sciences(2 種)、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s(2 種)3 個學科,化學領域沒有ESI 高被引論文。

表1 南京醫科大學2020 年自然指數期刊分布

3.1.3 國際/國內合作分布 對科研合作的追蹤是NI的獨特優勢之一,南京醫科大學合作機構眾多,其在2020 年國內及國際合作較為密切且合作產出FC 較為突出的10 家機構見表2、表3。其中國際合作中70%來自美國,國內合作院校主要為南京大學、中東南大學、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和中國藥科大學等。

表2 南京醫科大學2020 年自然指數國際合作TOP10

表3 南京醫科大學2020 年自然指數國內合作TOP10

3.1.4 二級單位貢獻度 南京醫科大學2020 年自然指數得益于各二級單位的貢獻,自然指數分布于20 個二級機構,其中貢獻度較大的二級機構分別為:藥學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公共衛生學院、基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等。南京醫科大學各二級單位對于NI的參與度較高且貢獻度相差甚微。此外,也不乏心血管病轉化醫學協同創新中心這類多機構協同中心以及逸夫醫院這樣的“年輕”醫院,見表4。

表4 南京醫科大學2020 年自然指數二級單位分布

具體來看,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FC 值均已接近7,分別位居1、2位,遙遙領先于其他二級單位,公共衛生學院、基礎醫學院緊跟其后位居3、4 位。

2020 年自然指數報告表明,中國最具實力的學科領域為化學。在全球化學機構TOP10 榜單上,中國有8 家機構上榜,表現強勢。就南京醫科大學而言,藥學院貢獻亦較為突出。深入分析可知: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參與自然指數貢獻的文獻接近40 篇,占南京醫科大學自然指數文獻總量(106 篇)的35%。發文期刊涉及了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Chemistry,Physical、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Cell &Tissue Engineering、Cell Biology、Immunology、Medicine,Research &Experimental、Neurosciences、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Biology 等Web of Science 學科類別,此類學科涉及了自然指數追蹤的8 類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中的6類,分別為:綜合性期刊、生物學、醫學、工程技術、化學、物理學。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投稿期刊覆蓋自然指數追蹤期刊較廣,且文章數量較多,這是其FC值領先的重要因素。

3.2 南京醫科大學與國內高校的對標分析

3.2.1 南京醫科大學及對標高校NI 發文數量和FC值對比 從NI 論文生產力上(AC)看,南京醫科大學與對標高校相比發文總量居多,首都醫科大學次之,南方醫科大學發文量最少。整體而言,3 所高校發文量差距較小。從學科分布來看,3 所高校均涉及4 個學科大類,其發文量由高到低均為:生命科學>化學>物理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見表5。從NI 貢獻度(FC)來看,南京醫科大學的FC 總值高于對標高校,南方醫科大學以少于南京醫科大學的文獻量取得與南京醫科大學基本持平的貢獻度。3 所高校的生命科學貢獻度均領先于其他3 個學科。橫向看,南京醫科大學生命科學貢獻度高于對標高校,南方醫科大學的化學、物理科學貢獻度領先于對標高校,首都醫科大學除地球與環境科學以微小優勢領先外其他均處于劣勢。進一步分析可知,南方醫科大學以少于南京醫科大學1/5的發文量的差異跟南京醫科大學FC 基本保持持平,在3 所高校中成績相對突出。

表5 南京醫科大學與對標高校的NI 發文情況(AC/FC)

3.2.2 南京醫科大學及對標高校NI 發文期刊對比總體而言,3 所高校TOP10的期刊主要分布于生命科學和化學領域,然而,3 所高校所涉及學科的期刊不盡相同(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ACS Nano、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除外),見表6。

表6 南京醫科大學及對標高校NI 發文期刊貢獻TOP10

3.2.3 南京醫科大學及對標高校NI 國際/國內合作對比 3 所高校國際/國內合作機構數量眾多,而南京醫科大學與首都醫科大學的合作機構明顯高于南方醫科大學??v向看,首都醫科大學國際合作的比重遠遠高于南京醫科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國內合作的比重高于對標高校,與南方醫科大學基本持平,見表7。3 所高校在國際/國內合作中的貢獻度比重均低于其機構合作產生的FC 總值的50%,在國際合作中,3 所高校均處于非主導地位??v向看,3 所高校的國際/國內合作本校貢獻比重相差甚微,但南京醫科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分別在國際合作和國內合作貢獻度相對突出,見表8。

表7 南京醫科大學與對標高校的NI 國際/國內合作情況[n(%)]

表8 南京醫科大學對標高校的NI 國際/國內合作TOP10(%)

4 討論

本文系統性的介紹了NI 相關指標含義、研究的數據來源、研究方法等,分析了3 所高校的NI 數據,并著重對南京醫科大學的各項數據展開研究。深入數據挖掘發現其在論文數量、FC 得分總數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仍存在一定問題與不足。

從整體看,南京醫科大學各NI 主要集中于生命科學和化學領域,而地球與環境科學、物理學此類交叉學科所占比例較小,這與南京醫科大學醫科類學校性質直接相關。就3 所高校而言,南京醫科大學的生命科學領域貢獻度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然而,就機構整體的NI 貢獻率(FC/AC)來看,南方醫科大學領先于其它兩所高校。

南京醫科大學NI 期刊分布廣泛,但是各個期刊貢獻度存在明顯差距,FC≥1的期刊只有6 種,且其FC 之和達到南京醫科大學FC 總值的七成,而其余超過30%的FC 分布于超過80%的期刊。建議南京醫科大學在選擇投稿時借鑒南方醫科大學NI 貢獻度突出的發文期刊,取長補短,不斷提升南京醫科大學的NI 貢獻度。

南京醫科大學2020 年NI 國際/國內合作機構眾多。從3 所高校的NI 國際/國內合作TOP10 數據可以看出,南京醫科大學在國際合作中的FC 占比高于其它兩所高校,但依然處于非主導地位。建議在發揮自身優勢的情況下,優選國內外合作機構,主動合作并爭取在合作中占取優勢地位,不斷提升南京醫科大學學術影響力和NI 排名。

南京醫科大學2020 年NI 二級單位分布廣泛,但是各二級機構差距比較懸殊,藥學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公共衛生學院、基礎醫學院FC之和超過了本校FC 總數的70%。藥學院在自然指數中貢獻較大,其發表論文覆蓋自然指數追蹤期刊較廣,涉及化學、納米、材料等學科?;瘜W也是我國在自然指數中的優勢學科,說明我國在這一領域發表的論文與自然指數覆蓋期刊契合度較高,也說明藥學院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質量較高,建議繼續保持優勢。

在投稿選刊方面,建議不局限于現已投稿的期刊,對照NI 遴選期刊列表、借鑒NI 整體貢獻率較高的南方醫科大學的選刊優勢,有效形成優勢互補,有針對性的提升各個學科領域的NI 貢獻。

通過對南京醫科大學2019 年6 月-2020 年5月的ESI 高被引論文研究發現,該時間節點南京醫科大學的高被引文獻缺乏NI 對應的優勢學科——化學,說明各個評價指標覆蓋的期刊范圍不同。南京醫科大學科研人員在投稿選刊方面的差異導致在各個評價指標表現中的差異,建議管理機構進行科學評價時綜合多種評價指標。

自然指數作為眾多科研評價指標的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構的基礎研究能力,也是科研機構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指標[4]。但是,作為眾多科研評價指標的其中之一,在衡量科研表現和學術評價時,應與其他指標和數據共同使用[5]。就高校而言,應從全局出發,在鞏固優勢學科的同時,關注和加強弱勢學科扶持力度,強化學科間聯合研究、協同創新,以促進各學科全面、均衡發展,解決關鍵科學問題。

猜你喜歡
南京醫科大學貢獻度醫科大學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撰稿要求
《遵義醫科大學學報》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第七屆編委會
南京醫科大學國家級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充分把握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基于貢獻度排序的腎透明細胞癌串擾通路分析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院
醫科大學總醫院
需求側資源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貢獻度綜合評價體系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