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秋莎》,唱響一段傳奇

2021-09-09 10:19
中外文摘 2021年15期
關鍵詞:伊薩布蘭德科夫斯基

□ 孫 越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官兵用俄文高唱《喀秋莎》

2015年5月4日夜,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官兵伴著軍樂,用俄文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正步走過紅場?,F場俄羅斯觀眾邊拍照,邊歡呼喝彩,有人甚至動情流淚。中國軍人在紅場放歌《喀秋莎》,撥動了俄羅斯人的心弦,只因為這不是一首普通的蘇聯歌曲,而是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家喻戶曉的軍旅情歌。由于《喀秋莎》具有超乎音樂之外的特殊意義,蘇聯時期便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犊η锷芳s定俗成地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紀念活動指定歌曲,從戰后一直沿襲到今日。

《喀秋莎》不僅是紅場勝利日閱兵式開始前后高音喇叭中反復播放的歌曲,也是勝利日晚會的必唱歌曲,更是參加過衛國戰爭的老兵們聚會和聯歡時的必唱歌曲。2005 年,筆者應俄羅斯英雄協會主席、前國防部副部長瓦連尼科夫大將的邀請,前去紅場觀摩閱兵式。閱兵結束后,紅場舉辦了老兵尋找當年的戰友和戰旗的活動,數千名老兵身穿蘇軍軍服,在鮮花的海洋里,伴隨著《喀秋莎》的旋律,與昔日的戰友相見。俄羅斯英雄協會與國際戰友協會還出版了《蘇聯戰爭金曲十五首》,《喀秋莎》也名列其中。瓦連尼科夫大將說,無論是對于蘇聯還是俄羅斯,沒有《喀秋莎》的勝利日,根本就不算是節日。

起初,《喀秋莎》的歌詞只是幾行未完成的詩,是1938 年由蘇聯著名詩人和歌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所寫,作曲是布蘭德爾,二者均為斯大林獎金獲得者。

伊薩科夫斯基在回憶《喀秋莎》創作的時候說,他寫了八行就寫不下去了,不知道接下去該寫什么。恰在此時,布蘭德爾來找伊薩科夫斯基,問他要歌詞譜曲,伊薩科夫斯基對他說:“歌詞我倒有,名為《喀秋莎》,就是沒寫完,你看怎么辦?”說罷,就把未完成稿交給了布蘭德爾。此后,伊薩科夫斯基由于各種原因,徹底忘記了他和布蘭德爾的這次談話,他想,一份沒有寫完的歌詞,作曲家也不會譜出什么好曲子吧。

但是,布蘭德爾卻從伊薩科夫斯基的歌詞中看出了門道。他覺得,盡管歌詞只有八行,但修辭美妙,音調婉轉,特別是詩行重音很為特別,可謂標新立異。于是布蘭德爾立即投入《喀秋莎》的作曲工作中,一口氣寫下多個草稿。布蘭德爾把他譜曲的事告訴了伊薩科夫斯基,不久,后者將歌詞寫完,交給布蘭德爾。布蘭德爾根據完整版的歌詞,再次修改了曲子,并為《喀秋莎》的主題定性,說它是邊防軍戰士的情歌,描寫戰士思念遠方少女——美麗的喀秋莎,而喀秋莎也在期盼邊防戰士回到她身邊。

伊薩科夫斯基多年后談到《喀秋莎》時說,他和布蘭德爾似乎預感到戰爭將臨,因為創作這首歌曲的時候,西班牙內戰正酣,世界反法西斯運動如火如荼,歌中所傳達的情感已在他們心中點燃,因此,創作一首保衛祖國的抒情歌曲是時代的要求。所以《喀秋莎》剛一發表,即成為軍旅文藝作品的典范,《喀秋莎》的詞曲作者開辟了當時蘇聯抒情作品創作的新路。此后,蘇聯的戰爭題材歌曲呈井噴式爆發,一直持續到戰后。

蘇聯的歌壇專家認為,《喀秋莎》的美學意義在于作者塑造了一個帶有憂郁感的少女形象,她對愛人的期盼和熱望喚醒了人類心底的情愫。歌曲《喀秋莎》里有憂郁而無哀傷,給人更多的是信心、希望和力量,情感之光穿透時空,化作少女的驕傲,因為她愛慕的人是一位“遠方邊疆的戰士”。

《喀秋莎》成為軍旅情歌之前,曾是1938 年蘇聯國家爵士樂團的演奏曲目之一,該樂團的藝術指揮正是布蘭德爾。1939年2月,該樂團在莫斯科首演,曲目之一就是《喀秋莎》,演唱者是蘇聯著名獨唱演員巴基謝娃。

此歌在蘇聯唱紅之后,一些著名歌唱家紛紛翻唱,使這首歌曲流傳更廣。緊接著,一些專業樂團,特別是蘇軍的各個文工團便將此歌列入演出必唱曲目,在全國各類文化活動和劇場演出中反復演唱。據《蘇聯文學報》報道,戰前的1939 年,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的民眾迎接蘇聯紅軍的時候,唱的就是這首歌。40 年代初,蘇聯人在家庭聚會時都要唱《喀秋莎》,它真可謂既走進了藝術殿堂,也流行于千家萬戶,成為蘇聯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歌中少女喀秋莎是代表愛情的意象,她不僅是蘇聯紅軍的大眾情人,是炮火紛飛的戰場上的愛情偶像,也是軍人的希望與寄托。不少紅軍戰士聽完這首歌,竟然給喀秋莎寫起了情書。有個紅軍小戰士給喀秋莎寫道:“假如一顆流彈飛向遠方,我的親人,請不要憂傷,告訴人們我犧牲的真相?!边€有人創作了歌曲《喀秋莎》的續篇??η锷饾u成為衛國戰爭時期蘇聯紅軍官兵的精神支柱,難怪莫斯科文學博物館里珍藏著一段當年文藝界對《喀秋莎》的評價,其中寫道:“我們都愛喀秋莎寶貝,我們愛聽她唱歌,她讓敵人聞之喪膽,朋友勇氣倍添?!?/p>

也有一些紅軍女兵聽完《喀秋莎》,立志做一名歌中的女神,還將自己的名字也改作喀秋莎。比如紅軍女上士、重機槍手帕斯圖申科,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喀秋莎,在戰斗中英勇殺敵,屢建功勛,獲得了紅星勛章。

有不少悲壯的故事也與《喀秋莎》緊密相關。1942 年7 月,希特勒軍隊進犯蘇聯斯摩棱斯克州,包圍卡斯普列亞村,瘋狂屠殺村民,蘇聯百姓視死如歸,死前齊聲高唱《喀秋莎》。

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還聽到過更傳奇的故事:有一次,蘇德軍隊交戰的間隙,蘇聯紅軍突然聽到從德軍戰壕里傳來《喀秋莎》的歌聲,雙邊的交戰因此停歇良久。后來,紅軍發起進攻,擊潰了戰壕里的德軍,發現演唱《喀秋莎》的竟是一部德軍留聲機,它播放的那張《喀秋莎》唱片,顯然是從蘇聯某地搶來的,但是美妙的歌聲使德軍聽入了迷。

中國讀者都知道,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沃羅涅日州兵工廠生產了一種被稱為“喀秋莎火箭炮”的武器。實際上,這是一種自行火炮,因為當時這種新型武器嚴格保密,誰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紅軍就把它稱作“喀秋莎”。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證實,這和當時蘇聯全國傳唱《喀秋莎》有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僅在蘇聯,全世界不少國家都傳唱著《喀秋莎》。比如意大利的抵抗組織將《喀秋莎》定為游擊隊隊歌,那優美的旋律幾乎傳遍整個意大利。戰爭期間,有天夜里,幾個蘇軍戰俘從法西斯監獄逃跑,進入一座意大利小村莊。他們來到一家村民家敲門,深更半夜,村民害怕,不敢開門,蘇軍戰俘就在門外唱起了《喀秋莎》,村民立刻開門迎接,還把他們送到游擊隊的駐地。保加利亞游擊隊將《喀秋莎》定為隊歌,法國抵抗組織也欣賞這首歌,還曾將它作為抗擊德軍行動的信號。更神奇的是,烏克蘭詩人馬雷什科戰后訪問美國,竟然在俄克拉何馬州的棉花種植園聽見一群黑人農民在田里高唱《喀秋莎》。日本人也喜歡唱這首歌,并將它列入“日本歌唱之聲”合唱團的節目單。

在《喀秋莎》的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老家的文化館里,開了一個《喀秋莎》博物館,里面保存著世界各地用不同語言翻譯和出版的《喀秋莎》歌篇。有趣的是,世界各地所翻譯的《喀秋莎》盡管曲調無異,歌名卻大相徑庭。比如意大利版的歌名是《卡特琳娜》或者《風在呼嘯》,以色列譯為《喀秋什卡》,法國人翻譯的歌名是《卡扎喬克》。

1985 年,莫斯科舉行第七屆世界青年和大學生聯歡節,組委會以“喀秋莎”命名了聯歡節寶貝——純情美麗、笑容可掬的俄羅斯少女。蘇聯用“喀秋莎”歡迎全世界的來賓,收到了非常奇妙的效果,聯歡節期間,在莫斯科可以聽到世界各種語言的同一句問候:“你好,喀秋莎!”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喀秋莎》穿越時空,從一首單純的蘇聯軍旅情歌,演變為國際和平之歌。

猜你喜歡
伊薩布蘭德科夫斯基
送子上哈佛,華裔富商行賄千萬
藝術偵探布蘭德:我讓被盜的畢加索名畫自動歸還
19世紀俄羅斯學者Ε.Φ.季姆科夫斯基《格斯爾》相關記錄研究
啟航
第五屆鄂倫春冰雪“伊薩仁”開幕
“共精彩,越未來”伊薩成功召開首屆亞太經銷商大會
畫家的許諾
俄前首富獲瑞士居留權
伊薩亮相2013年德國埃森焊接與切割展覽會
霍多爾科夫斯基獲釋的漫漫長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