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雙循環”背景下的金融戰略轉型研究

2021-09-10 07:22王文樂
商業2.0-市場與監管 2021年7期
關鍵詞:雙循環格局金融

王文樂

摘要:基于歷史經驗和當前國情分析,金融體系將是構建中國經濟“雙循環”的戰略重器,將在三大維度發揮積極而深遠的賦能作用。中國金融業要發揮優勢,在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未來金融業可從“重創新、調結構、降成本、促開放、防風險”五大方面發力,為我國早日建成雙循環發展格局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雙循環;金融轉型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應對當前全球復雜經濟形勢的破題之道,是中長期經濟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必然選擇。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進一步凸顯了經濟依賴外循環發展的脆弱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體現了內外循環相對地位的變化,意味著未來對外循環的依賴度將相對降低。

一、“雙循環”戰略形成的背景及內涵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具有歷史和現實的背景。從歷史脈絡看,十八大以后,中央多次強調優化發展結構、不斷擴大內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內需驅動戰略的重要升華;今年年初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沖擊著全球經濟和產業鏈供應鏈發展,中國在付出巨大努力后,終於實現經濟恢復性增長,但疫情進一步加劇了逆全球化思潮,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特殊時期要想保住來之不易的經濟發展成果,必須依靠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進一步發揮,同時也要更好地運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由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運而生。

從“雙循環”本身來看,一方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把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暢通內需循環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以更高質量的國內大循環為基礎,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在此意義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質上是以提升國內超大市場吸引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帶動擴大開放各項任務舉措有效落地,加快主動型發展。未來幾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擴大開放戰略將并行推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導向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可能包含加快激活內需、著力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加快打破要素自由流動壁壘促進形成統一市場、實現“內需驅動、創新驅動”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等內容。

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積極影響

一是有望進一步提升重大區域發展能級。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區域具備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樣板的良好條件和制度優勢。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重大區域不僅將成為雙循環體系的重要節點樞紐,而且將通過產業鏈轉移、升級、重構等方式更好更快地實現內部均衡發展。

二是有望推動形成更具活力的大消費市場。當前,中國正逐步具備形成大消費市場的有利條件。一方面,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達到10276美元,這為大消費市場形成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中國正處于消費升級的重要時期,高端消費、服務型消費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同時,2020年以來發布的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加速落地,依托互聯網的各類新型消費模式受到追捧。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速推進,大消費市場構建進程將明顯提速。

三是有望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夠在短期內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而且能夠發揮乘數效應,為各類要素自由流動、經濟動能有效轉換提供重要支撐?!半p循環”新發展格局將聚力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協同并進。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是助力中國經濟發展實現整體能級躍升的關鍵之舉?!半p循環”新發展格局將在促進城市群、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四是有望促進完善科技創新生態。高科技產業不強一直是中國產業鏈發展的短板。過去中國在芯片、光刻機、高端傳感器等領域較為依賴進口,而隨著外部形勢日益嚴峻,高科技產業發展較為依賴外部的局面亟待改善。未來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并由此提升價值鏈,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科技創新領域致力于實現的目標。

三、金融與雙循環融合的三個層面

基于歷史經驗和當前國情分析,金融體系將是構建中國經濟“雙循環”的戰略重器,將在三大維度發揮積極而深遠的賦能作用。以金融支持、金融改革、金融開放為關鍵支點,中國經濟有望在“雙循環”之中夯實韌性,在全球疫情亂局之下行穩致遠。

(一)金融支持促進“內循環”的穩定

針對性地加強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將是穩固中國“內循環”的關鍵之一,以下舉措預計將成為核心抓手。其一,以LPR為“利率錨”,以“促并軌”、“破剛兌”、“抑套利”、“降成本”等改革方式引導融資成本的長趨勢下行,將推動金融周期匹配經濟周期、金融體系讓利實體經濟,由此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有望構建長期良性的共榮共生關系。其二,加速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和DCEP應用,優化金融市場信息匹配效率,從而擴大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普惠性,助力中小微企業等短板領域更便利地接入國內資金融通的“內循環”。其三,擴大直接融資占比,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發揮資本市場風險定價功能,打破新經濟在融資環節的“價格歧視”,引導要素資源流向經濟新動能??傮w而論,這三大舉措料將形成“穩經濟+補短板+鍛長板”的政策集成效應。

(二)金融改革有利“內循環”的加速

聚焦當下,中國金融市場有望通過兩大效應推動這一進程。一方面,基于“投資效應”,中國居民財富的配置重心有望逐步從房地產轉向金融資產,更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新動能領域的增量投資,為供給側的產業升級打開空間。另一方面,基于“財富效應”,居民財產性收入和消費能力同步擴張,為需求側的消費升級注入新動力。展望未來,發揮金融加速度的關鍵在于蹄疾步穩地推動金融體系改革。其一,以注冊制改革為核心,配合多元退市機制,打造高標準的資本市場體系,形成上市公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循環,強化“投資效應”對產業升級的引導作用。其二,以“零容忍”監管政策加強投資者保護,鞏固“財富效應”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其三,發揮金融改革的全局性先導作用,帶動土地、勞動力、技術、數據等要素的市場化改革,以金融價格信號優化要素的配置方向和激勵機制,以金融市場工具突破要素跨期限、跨區域、跨部門的配置約束。

(三)金融開放加速“雙循環”的連通

以金融市場的擴大開放為重要紐帶,未來中國“內循環”有望構筑與全球“外循環”的新型良性互動模式。1、在疫情時代,人民幣資產將在全球視角下呈現稀缺的配置價值,吸引國際資本的長趨勢流入。在疫情時代全球FDI增速大幅回落的背景下,這一趨勢將提供充沛的資本增量,支持“內循環”的持續升級。2、伴隨國際資本流入和市場準入放寬,國際金融機構料將提速進入中國市場,將激活“鯰魚效應”,加快國內金融行業對資產定價、風險管理、資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進而在宏觀層面優化“內循環”中的資源配置。3、基于金融市場的更高水平開放,中國經濟“內循環”亦有望把握“外循環”的重塑機遇。在全球疫情亂局之中,中國將為全球經濟金融提供稀缺的“穩定錨”,以“親誠惠容”的理念與更加多元的國際伙伴共享雙贏機遇。以此為契機,中國經濟金融有望更加主動地參與全球價值鏈條、經貿體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優化,從根本上規避脫鉤風險、改善外部環境、防范外溢沖擊。

四、金融助力雙循環的策略選擇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我國金融業要發揮優勢,在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未來金融業可從“重創新、調結構、降成本、促開放、防風險”五大方面發力,為我國早日建成雙循環發展格局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支持科技創新,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近年來,中國的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在部分領域甚至達到全球領先。但是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基礎研究能力不足、創新體系有短板、資金投入也相對較小,2019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僅占GDP的2.19%,與美日德有一定差距。另外,全球化分工中我國產業鏈“兩頭在外”,上游產品、關鍵技術的可獲得性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形成雙循環的“堵點”。因此,金融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刻不容緩。一是發揮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充分利用創業板、科創板吸引優質上市企業;大力培育和壯大包括創業投資、天使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等創業投資機構,鼓勵資金流向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政府財政引導基金的杠桿作用,加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力度。二是豐富銀行業服務科技創新的手段。開發科技授信品種,綜合運用貸款、貿易融資、理財等產品滿足科技企業不同生命階段的資金需求;加快落地銀行業投貸聯動,探索穩定、可復制的業務模式;效仿科創板,試點建立可享受稅收、政策優惠的科技銀行,為科技創新提供長期資金支持。

(二)優化業務結構,引導經濟轉型升級

雙循環發展格局意味著經濟結構的重構,金融業務結構也會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一是積極布局消費金融領域。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旅游、醫療、養老等消費行業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金融機構應積極把握優質企業的業務機會,同時向消費者提供多樣的個人消費金融產品,支持居民消費升級。二是傳統產業有保有壓。金融機構要采取多種手段,分類推進傳統、過剩產能行業的優化重組。主動減少技術落后、經營不善客戶的業務,將騰挪出的資源優先滿足優質客戶的需要,加大對優勢企業兼并重組、整合產能、轉型轉產、產品技術升級的金融支持力度;合理運用債轉股工具,幫助暫時遇到困難的龍頭企業降低杠桿率。三是挖掘經濟增長點。瞄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新基建、高科技、城鎮化等關鍵領域,以核心企業為抓手延伸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客戶和業務。

(三)降低交易成本,切實提升雙循環效率

助力雙循環還要提升金融產品的普惠性,降低融資成本,減少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摩擦和阻力。一是確保持續和穩定的金融供給,保障企業資金安全。重點加大對信用貸款、首貸客戶的支持力度,利用專項貸款、再貸款政策,增加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貸款規模。二是減費讓利,讓企業輕裝上陣,提高競爭力。規范金融業收費科目,適度降低收費標準,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三是重視金融科技的運用,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精準識別客戶、強化流程追蹤、智能化營銷、產品流程改造等日常經營管理之中,簡化金融服務流程、縮短服務周期。四是緊跟線上線下業務融合趨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以移動端為線上平臺,不斷豐富線下業務場景,嵌入綜合金融服務。

(四)順應新開放格局,統籌對外開放和自身安全

盡管出現了“逆全球化”的奇襲,但是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我國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金融機構要在統籌對外開放和自身安全的基礎上,支持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一是保障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順暢運行、穩定供應鏈、產業鏈。綜合運用股權投資、銀團貸款、項目融資、出口信貸等方式,支持企業在風險較小地區的項目;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對接與協調,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多層次金融支持。二是支持國際產能合作,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支持企業開展產融結合試點,加快建設一批有較大區域影響力的境外合作園區。三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鼓勵人民幣直接參與貿易結算,鼓勵企業使用人民幣對外投資,鼓勵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讓人民幣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全球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

參考文獻:

[1]宗良,董懿萱,焦雨陽,等.金融支持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方向與策略[N].金融時報,2020-9-21.

[2]黃益平.新發展格局下金融開放的關鍵[N].中華工商時報,2021-5-6.

[3]巴曙松.把握雙循環下的金融新格局[N].中國銀行保險報,2021-4-14.

猜你喜歡
雙循環格局金融
“雙循環”格局下物流專業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雙循環需要怎樣的科技創新生態?
格局與結局
以天地為格局
央企金融權力榜
民營金融權力榜
多元金融Ⅱ個股表現
五年制建筑裝飾專業“雙循環”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格局
“雙循環”備課是創新備課途徑的飛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