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思維及高中生常見問題的心理分析

2021-09-10 07:22郭學軍吳保祥王寬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1年8期

郭學軍 吳保祥 王寬

摘要:很多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方法、習慣就是背誦和記憶,因為不知道語文思考什么、怎么思考。高中生語文思維的對象是語言所指代的事物及其特征。語文思維的本質是用詞語抓取事物特征,用詞語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事物的特征可分為細節特征、整體特征、本質特征、情感特征。高中生語文思維的常見問題,缺乏對事物細節特征的觀察與表達,缺乏想象,具體與抽象分離,積累與聯想分離。

關鍵詞:語文思維詞語事物;特征聯系;思維層次

很多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方法、習慣就是背誦和記憶。因為不知道語文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所以很多人雖經過十多年的語文學習和語言運用,卻并未感覺到自己因語文學習而讓思維有什么提升與發展。

故而此文特別探究“語文思維”這一概念,以期對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有所幫助。

一、思維與語文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所以語文的學習對思維能力的發展提升,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語文學習所發展提升的思維,最好加一個限制就是“語文”思維。

因為我們語文教學提升的是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而不是數學思維能力,物理思維能力,或者其他思維能力。實際情況是,各學科都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品質的提升,而且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都知道學習什么思考什么,知道思考是有困難、有層次、有臺階的,在思維突破中獲得成就感。

唯獨語文學習稀里糊涂,不知思考什么,不知怎么提升,整天只是在做“背了記,記了忘”的無效勞動。

二、高中生語文思維的對象

各學科都有自己的思維對象,在對“對象”的分析、概括、綜合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中生語文思維的對象是什么?

語文學習的對象是語言,但高中生語文思維的對象是語言所指代的事物及其特征。

中學生語文思維的最大問題是將“語言”當作思維對象,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只是死記硬背優美詞句篇章、文學常識等等,最終卻不知語文思考什么!

高級的語文思維是指向“語言”的,比如語法、修辭、邏輯就是將語言作為思維對象。但語法、修辭、邏輯復雜高深,以致在大學中文系里需分別設一門課程,讀到碩士、博士也只是管中窺豹。故這種將“語言”作為思維對象的高級語文思維是不太適合高中生的。

三、語文思維的本質

語文思維的本質是用詞語抓取事物特征,用詞語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

這里的“用詞語抓取”“用詞語揭示”,就是“用詞語”“表達”?!笆褂迷~語”“表達”是語文之為語文的根本。

事物往往是一個復雜而模糊的系統。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從一個特征一個特征開始的,只有在使用詞語描述(表達)這個事物細節或局部特征后,這個事物在人的認識中才會逐漸清晰起來,這是語文的第一步思維。

要把事物完整地表達清楚,則需要用語句將描述事物各個特征的詞連接起來,這是思維的第二步。

用詞語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揭示清楚,是語文思維的第三步。

四、事物特征與語文思維的層次

事物的特征可分為細節特征、整體特征、本質特征、情感特征。

細節特征,一般是人用感官感知到的特征。比如,軟硬、遠近、冷暖、苦甜等等(再如“枯藤老樹昏鴉”中的“枯”“老”“昏”就是各自事物的細節特征),往往是具體的、形而下的。

整體特征,是將各個細節特征綜合在一起,概括出的特征。

本質特征,是指一事物在與其事物聯系時“更本質”的“整體特征”,比如,“一塊磚頭”在“建筑工地”,它的本質特征就是“建材”;如果在“打斗”現場,它的本質特征就是“武器”;如果在“兇案”現場,它的本質特征就是“兇器”。

五、高中生語文思維的常見問題分析

1、缺乏對事物細節特征的觀察與表達

觀察是思維的起點。

用詞語表達是語文思維的標準。

在生活中,許多學生見過一個事物或經歷一個事情后,只有一個粗糙的情感,比如“真美呀!”“可惡!”等等?!懊涝谀睦铮ㄓ|動內心的細節)”“可惡在哪里(觸動內心的細節)”不再觀察,不再分析,更不去表達。過去之后,頭腦中只有模糊的意緒,不能描述,最終一無所獲。

在閱讀后,許多學生也只是粗略地知道文章中的事物、作者的情緒,而不知作者的情感寄托于何處(細節);有的同學閱讀只是一個情緒經歷,讀完了,就結束了,沒有絲毫的發現與收獲。如果讓他們復述文章內容,往往只會用自己小學水平的白話粗略地敘述大概的內容,而不會用作者的詞語準確地描述作者心中的事物特征。語言的構建與使用根本無從談起。

2、缺乏想象

想象是閱讀時語文思維的基礎。

想象是在閱讀時將眼前抽象的文字符號在頭腦中化成具體的物像,進而聯結成生動的場景,設身處地感知作者的觀察與感受。

語文學習困難的學生,很多人的語文學習還停留在認字階段,閱讀時只是看一大堆的文字符號,不能把文字聯成詞語(朗讀時不知句讀,沒有停頓、重音),不去想象詞語所描述的場景。(故而在默寫名句名篇時,錯別字花樣百出,比如“三國走廊赤壁”“加于馬者,非利足也”等等)

3、形而下(具體)與形而上(抽象)分離

情感是思維的動力。

人產生了情感(形而上的、抽象的),就要去探究刺激情感產生的客觀因素(細節特征)(形而下的、具體的),進而去分析這些客觀細節,概括抽象出觸動情感的本質特征(形而上的、抽象的)。(比如,同樣“打”這個客觀刺激,“被強盜打了”的情感是“仇恨”,因為“打”的本質是“傷害”;而“不努力退步,被父母打了”的情感是“慚愧”,因為“打”的本質是“期盼”)。

在閱讀觀察中,停留在細節的發現與表達上,缺乏進一步地概括思考,只會描述細節,不去琢磨這些細節(形而下的、具體的)與情感(形而上的、抽象的)之間的關系,導致這些細節特征成為零散的、需要死記硬背的詞語。

4、積累與聯想缺乏

聯想是語文思維活躍最重要的標志和方法。

語文思維是“操千曲而后曉聲”。不斷的閱讀積累,才會對詞語中的事物特征逐漸敏感起來;大量的情感思想細節積累,才會碰撞、激發出更多、更深的聯想。

可實際的情況是,讀了十年的書,也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十多年,語文除了背誦要求的,似乎沒有什么積累,背記的內容也無法激發起聯想,也不知道背記的內容有什么用,背記的東西都變成了包袱,很快都被拋之腦后。

積累是積淀人生的感悟,不管是前人作品中的文字,還是自己生活中的發現,最終都通過表達而化為自己的生命力量。

參考文獻:

[1]《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編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 王寧 巢宗琦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第9版)》美:Dennis Coon 著鄭鋼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河南省沁陽市第一中學 45455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