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于生活,回歸至生活,生活中實踐

2021-09-10 07:22繆曹思涵
格言·校園版 2021年16期
關鍵詞:科學家長幼兒

繆曹思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三大模塊,一是生活即教育,闡述了生活和教育的關系;二是社會即學校,擴展了教育的空間范圍;三是教學做合一,倡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三個模塊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幼兒科學活動的開展,尤其是生活即教育,不但開闊了教師的教學視野,也進一步打破了學習和生活之間的隔膜,通過二者的結合,探索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旨在讓教育回歸于平凡的生活,從真實生活中取材,最終又回到生活實踐當中來。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所以教育也應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革新的,我們所有生活和學習都要保持著這樣的狀態,并把這種學習的狀態延續下去,從而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社會即學校

在傳統教育理念中,社會就是社會,學校就是學校,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在學校中學習,兩者的關聯度并不大,甚至隱隱存在割裂現象。但是,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和學校從來都不是可以分割的個體,學校并不應該僅僅指由教師、學生、教室以及教學管理人員組成的機構,而是學習場所的一個統稱,更廣泛地說,學校不應該是一個機構、一個概念,而應該是我們所生活著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每個人又都是社會組成的一個部分,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社會的孕育,由此我們才說,社會即學校。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從來都是一體的,教師從生活實踐中取材進行教學活動,孩子在社會和學校中學習,并把所學到的知識通過“做”反作用于社會實踐的發展,只有做到教學做合一,才是真正把所學知識學為己用。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我們往往更關注“教”和“學”,對“做”的重視程度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已經意識到“做”的重要性的今天,受到教學時間和教學大綱的限制,也很少有學校能夠真正做到三者緊密結合,“做”這個環節往往依賴于家長的共同參與。

二、幼兒科學活動開展的重要意義

(一)積累科學知識

對幼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是科學知識的素材。例如,幼兒喜歡的萬花筒、放大鏡等物品,都是進行科學教育的好素材。通過親身動手實踐,增強幼兒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又能夠切實調動其參與熱情。

(二)養成科學思維

幼兒時期是探索世界的最初階段,幼兒對一切未知都充滿了好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幼兒經常喜歡問“為什么?”,很多成年人因為感到麻煩便會隨意應付孩子,有時還會表達出不耐煩的情緒。恰當的做法是當兒童提出“為什么?”時,我們可以借此機會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科學道理,與他們共同思考、探討。長此以往,孩子遇到問題便會習慣性地進行思考,受益終生。

三、生活教育理論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應用

(一)利用天性,激發認知

在幼兒教育階段,與其用一些條條框框去限制幼兒的天性,不如將其利用,通過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的巧妙設計,把游戲和教學內容相結合。對于幼兒來說,一切陌生的事物和行為都可以成為游戲素材,幼兒樂于體驗各種從未接觸過事物,并從中獲得樂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要求我們取材于生活,而游戲正是可以利用起來的一個好素材。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利用天性,指的正是利用幼兒的游戲天性。很多科學小實驗難度不高,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萬花筒,教師在課前向孩子們展示自己手中的萬花筒,然后告知他們今天講授的內容就是學習怎樣制作萬花筒,這樣一來,幼兒首先就有了一個認知動力,而這種動力最終會化為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第一,幼兒自己會產生強烈的操作欲望,第二,在操作欲望驅使下,幼兒的課堂注意力會格外集中,第三,當幼兒成功學會了制作萬花筒,便會產生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轉化為其今后學習、探索的一種動力。

(二)多元生活,養成習慣

生活是不斷變化的,從生活中取材,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于幼兒來說,從簡單的穿衣吃飯到同學之間的相處,無一不是學習的好素材。當然,對幼兒來說,他們尚未形成這種學習的意識,教師便可把素材和他們的生活密切結合起來,尤其是在科學活動中。例如,孩子們都喜歡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我們在做科學活動“讓雞蛋浮起來”時,就可以把這項活動與動畫作品中的“瀟灑哥”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我們在家吃的雞蛋可以在水中浮起來嗎?“瀟灑哥”如果掉到水里了,我們應該怎么營救他?通過生活、動畫相關聯的問題讓這個科學活動與生活相聯系,能夠幫助幼兒發現生活中的科學小事件,培養在生活中思考的好習慣。

(三)家?;?,豐富素材

學校只是幼兒的一個生活場所,幼兒很長一部分時間是和家長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家長也能夠利用生活素材,便能夠很好地豐富兒童的思考。幸運的是,隨著移動網絡的發展,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更加便捷,教師不但可以向家長展示幼兒在學校的科學活動情況,還可以通過預留觀察任務、課前思考的方式讓家長督促孩子進行觀察和思考,而孩子在家觀察到的情況將會作為學習的素材,被帶到課堂上來分享,集思廣益,豐富了教學素材,這些素材和生活的聯系也會更加緊密,真正貫徹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從生活中汲取教育的素材,觀察各類現象,啟迪思維。

(四)動手動腦,體驗成長

當然,前面提到的一切都是一些理論上的、思維上的東西,所有暢想和教學最終都要落實到動手和動腦相結合,也正是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教學做三者合一。很多教師和家長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很少會讓孩子真正獨立動手參與科學活動,這樣做雖然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幼兒的安全,但也非常容易造成孩子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斷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定的規范化操作和安全措施來盡可能減少危險。例如,科學活動中有玻璃瓶等易碎物品,那么我們可以預先告知幼兒這些玻璃瓶不要弄到地上,當然全靠幼兒自己預防是不夠的,還可以在地面上鋪上較為柔軟的墊子,以避免玻璃瓶碎裂可能會引發的危險。如果有攪拌棒等物品,則需要教師規范幼兒的使用行為。這些科學活動中的小細節雖然瑣碎,但卻是必要的,不過由于當前學前教育科學活動的開展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性綱領,許多小細節都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積累、調節,家長也可以適當地給出建議,共同構建科學、合理科學活動條件,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科學體驗中收獲真理和成長。

綜上所述,從教育取材的角度來說,我們崇尚取自生活、用于生活,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服務于生活本身。從教育的場所來看,我們主張減弱學校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藩籬,讓學校和社會共同作用。如此一來,教學的主體也會涉及教師和家長兩個角色,這便要求我們加強家校共建網絡,實現家校間的即時通信和信息互動。最后,從教育的過程和落腳點來看,我們倡導教學做相統一,讓孩子們在幼兒期間便養成理論和實踐相聯系的習慣,讓他們在動腦動手中更好地感受生活,而這也正和我們前面所倡議的讓教育回歸生活本身相呼應。當然,為了保障孩子們的身心安全,教師和家長應統一戰線,積極總結科學活動過程中的瑕疵與不足,以便于在之后的科學活動中進行更好的實踐。

猜你喜歡
科學家長幼兒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幼兒優秀作品欣賞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家長錯了
家長請吃藥Ⅱ
犯錯誤找家長
科學拔牙
幼兒畫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