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建立中都的原因探究

2021-09-10 07:22渠澤田
今古文創 2021年1期

【摘要】 唐代河中地區變得十分重要,特別是以河中府為中心的地區在唐朝中期一度成為了中都,地位一躍比肩長安、洛陽兩座國都,本文將分析唐代宗時期大臣元載提議興建中都一事,從河中府自身區位因素、吐蕃等少數名族及藩鎮割據及元載個人因素中分析河中府何以在此時建立中都。

【關鍵詞】 河中府;藩鎮;唐中都;元載

【中圖分類號】K89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1-0114-02

河中地區在歷史上非常重要,唐代河中大致位于今天的山西運城及臨汾部分地區,核心區域當屬唐代的河中府,古稱蒲州。早在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這里便是古代華夏的中心地區,河中府先后成為“六雄州”、“四輔州”,地位顯赫。

唐代宗時期宰相元載與王縉共同提議在河中府迎建中都,深秋時節遷移此地,以十州為護衛,躲避吐蕃侵襲。然而這次奏請未經同意,便私自籌建宮殿,還為自己規劃宅邸,最后皇帝看出元載的私心,企圖通過營建中都,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最終擱置了營建計劃。

一、河中府自身的優勢

(一)地理軍事原因

河中地區處于長安洛陽等重要城市之間,四通八達的道路加之其地近都城這一地緣政治條件,配合眾多的山脈、河流形成的天然屏障。

“東連上黨,西略黃河,南通汴洛,北阻金陽?!盵1]由此可知,無論是出兵北疆,還是退保京師,河中地區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二)經濟文化區位優勢

自然條件方面,河中地區本身就自然條件優越。緯度較低,境內的中條山脈有大片的森林資源,氣候相對相對溫暖濕潤,運城盆地內部,靠近黃河水資源豐富,配合上當時的復種技術、曲轅犁、水碾等新型技術和工具的普及和推廣,成為河中地區農業發達的一個先決條件,也是經歷安史之亂后能夠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民風淳樸、社會安定也是選址在這里建都的原因。作為舜帝古都,這里有著豐富的名勝古跡,如蒲津關、鸛雀樓、普救寺等。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作詩填詞,歌詠古今。當地宗教文化濃郁,還吸引大量講經弘道、探討經文之人,廣著經書、修建寺廟等方式為文化傳播提供了一種媒介,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隋朝時文帝發出贊嘆,“此間容止閑雅……良由仕宦之鄉?!盵2]當地教育事業的繁榮是河中民淳俗厚、文化繁榮的主要因素。隋末,王通曾于白牛溪辦學,遠道而來求學者不可勝計,房玄齡、杜如晦都出自其門下,一時間形成“河汾門下”的盛況,為河中地區教育昌盛打下了基礎。

二、外部因素

(一)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

唐代民族關系較為復雜,高宗時期,松贊干布完成西藏諸部統一,勢力達到頂峰,吐蕃成為最大的外地,不斷同唐王朝爭奪西域的歸屬,經過三次大規模戰爭,唐朝最終慘敗,失去了有利的西部邊防,西域都護府被迫放棄,安西四鎮被廢,優勢的局面蕩然無存,進入被動防御階段。而吐蕃卻能在漫長的邊境線上對唐朝的核心區發動突然襲擊,對唐朝造成巨大的威脅。睿宗時期面對此局面,不得已建立了諸多藩鎮擴充邊疆防備。

安史之亂后,失去了周邊少數民族的有效控制,此后南詔、回紇等族對唐屢有劫掠,吐蕃更是成為唐朝最大威脅,甚至于公元763攻下長安城。歷時半個月的淪陷深深的加大了唐王朝的恐懼,增加了長安附近藩鎮的布防,河中鎮便是典型的一例。

河中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在保衛唐廷上此時地位凸顯。憑借著黃河天險以及蒲津關的險要,騎兵為主的吐蕃部隊難以攻克,且距離西部吐蕃較長安更遠,更安全。而關中的長安雖四面均有險要關口,但是一旦吐蕃攻克涇州防御,長安西部將無險可守。公元765年,代宗將長安附近的防衛完善后,才得以動身征討吐蕃,可見長安防衛空虛,極易被敵人攻破。公元770年,元載請以“河中府為中都,秋杪行幸,春首還京,以避蕃戎侵軼之患?!盵3]就是看到了河中府對于護衛唐廷,抵御吐蕃的優勢所在,可以外馭戎狄游牧部落通常秋高馬肥時到邊境劫掠,建立新都可展示躲避吐蕃的鋒芒,以保衛皇室安全。

(二)藩鎮割據的影響

玄宗時期的募兵制度成為節度使獨立掌握軍事權的開端,各節度使開始自行招募兵力以戍守邊疆。終于在玄宗末期爆發了安史之亂,標志著唐朝繁華盛況的終結,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除原有邊地藩鎮外,被迫設置大量內地藩鎮以求自保,從此開始藩鎮制衡藩鎮,平衡各藩力量的歷史。

河中府就是內地防遏型藩鎮的典型代表,元載概括其戰略地位為“欲定天下”,“內綏華夏”。[4]從河中府建鎮始,作為如此重要的藩鎮,唐朝廷一定會牢牢掌控該地。而事實上,河中在安史之亂后,長期受到郭子儀的朔方軍的控制。原先的朔方節度使本在靈武地區,防范西北邊境所設,軍事力量雄厚,成為鎮壓安史叛亂的主要力量,實力迅速膨脹,為朝廷解憂的同時,也形成了河中地區朔方化的問題,為此雙方矛盾重重。[5]

大歷十四年朝廷派杜亞任河中長官,將行政權收歸中央,興元初李懷光叛亂后,中央重新掌握軍事調動權,可見唐中央一直在嚴密關注此地的歸屬,并試圖掌握這重要地區。據此可推測,元載于大歷五年,提議興建中都自然也有收回該地權力之意。建都河中府后必將帶來滿朝的文武大臣,皇宮護衛禁軍也會入駐河中,屆時此地的人事任命將重新安排,行政權肯定會重新回歸中央,禁軍也會遏制朔方軍的勢力,最終將其分化瓦解。

其次,漕運也是重要原因。安史之亂后,以河朔范鎮集團為代表的勢力迅速增長,甚至公然與中央政府對立,截留賦稅,自任官吏,致使北方的賦稅驟減,唐王朝的經濟來源更加仰給東南。河中府作為黃河上首屈一指的漕運點,承擔著江南糧食輸送和供應都城所需的關鍵作用,元載曾擔任江、淮轉運等使,深知漕運利害,明確提出河中府“有漕運泛舟之便”[6],自然是都城的首選地。

三、元載本人的利益

傳統史書中,元載一向貪婪,也最終于大歷十二年三月,被代宗以謀反罪處死?!皶懈孑d,縉夜醮圖為不軌者”[7],“陰托妖巫,納受臟私”[8]種種史書書寫均可知元載本身貪婪,最終危及皇權而被殺。除了傳統的觀點,筆者還認為元載力圖將河中作為勢力范圍的意圖。其一,有學者指出元載一生從未擁有兵權[9],提議建立中都,正是在代宗重返淪陷的長安幾年后,人心惶惶下試圖以此舉鞏固自己的權力,甚至企圖占據藩鎮,竊有兵權。

其二,元載利益集團共同要求,其黨羽王昂,“與載深相結”[10],以軍工擔任河中尹兼河中節度,作為河中高管,深知賦稅利害,定多與其謀定。當時的宰相王縉多趨炎附和元載,且與元載妻為河東同鄉,后遷居河中。同元載一起上奏,提議興建中都應有與元載相同的出發點,不排除也有為自己謀利之意。

元載并非碌碌無能之被,也提出了對抗吐蕃的良策,他本人對河中這一地區地理位置等方面看得十分重要,且早在玄宗開元時期就有在此地建立中都的舉措,但因大臣極力勸諫,不到半年便廢除中都,故提出興建中都并非偶然之事。

此外,元載妻的父親是河東節度使王忠嗣,素來看不起出身低微的元載,王忠嗣出自豪門望族的太原王氏,而元載作為新興官吏,此舉也有炫耀權力,力圖得到妻族勢力的認可之意。

四、小結

河中地區在唐代中后期歷史低微空前提高的原因之一是當地先天條件十分優越,也是其能夠成為中都的重要原因。位于兩京之間,三地互成掎角之勢。河中當地物產殷實,漕運十分便捷。其自身在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重視教育的傳統使得該地人才濟濟,百姓也大多民風樸實,廣受教化,鮮有滋亂。

更重要的是建中都此舉于公于私都符合元載的利益。唐朝曾建立大量邊地藩鎮來防范少數民族的侵擾,安史之亂后喪失了對河朔藩鎮的控制,不得不靠廣建內地藩鎮來制衡邊地藩鎮,藩鎮鄰里的局面使唐國力更加衰減,對外吐蕃作戰頻頻失敗,都城長安都難以保全。加之河中地區的賦稅、鹽池等資源對朝廷極為重要,以及來自東南的輸送必須經過此地,河中府成為了抵御吐蕃,拱衛長安,抗衡藩鎮的最佳選擇。

但唐王朝始終未能解決藩鎮割據與少數民族的問題,黃巢起義爆發后,長期的平衡被打破,河中地方淪為強藩的服用。特別是朱溫將都城遷至開封,政治中心完全轉移到中原地區,河中府再也無法成為“中都”,逐步上市了“左右王都”的地位,漸漸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中。

參考文獻:

[1]中華書局.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中華書局.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6][8]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崔人杰.唐中后期河中鎮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7]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9]胡平.未完成的中興——中唐前期的長安政局[M].中華書局,2018.

[10]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作者簡介:

渠澤田,男,漢族,山西太原人,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碩士在讀,專業:中國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