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工作的風險與防范策略探討

2021-09-10 07:22牛晉艷楊原
臨床醫學前沿 2021年3期
關鍵詞:內科心血管護理人員

牛晉艷 楊原

*通訊作者:牛晉艷,1979年10月,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就職于山西白求恩醫院,副主任護師,本科。研究方向:心血管重癥護理。

摘要:目的:研討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管理及應對措施。方法:選擇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資料,利用雙盲隨機法將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后,應用不同護理干預模式評價患者的負面情緒及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護理組患者的總療效96.92%高于一般組的87.69%,護理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22.07±3.66)、抑郁自評量表(SDS,25.89±4.11)評分均高于一般組(< 0.05)。結論:利用風險管理干預方式可降低心血管內科患者負面心理的出現概率,治療的安全性高,患者心血管病癥有所改善,值得推廣。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心內科應用價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ursing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Methods: The data of 130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fter the patients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ouble-blind random method,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negative emo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Results:The tot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nursing group was 96.92%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group (87.69%), and the scores of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22.07 ± 3.66) and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25.89 ± 4.11) in the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eneral group (< 0.05).Conclusion: The use of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negative psychology of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is high, and patient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re improved,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alue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一、前言

心血管內科疾病一類由心臟、血管疾病而誘發的疾病,該疾病治療較為困難,疾病較易復發,根治的難度較高?;颊咦≡褐委熎陂g,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呼吸窘迫、持續腹痛、惡心虛弱、暈厥水腫等情況,增加了護理風險的概率[1]。為了降低護理期間的風險問題,護理人員應當設立風險管理措施,從疾病風險評估、用藥干預、陪護管理等方式進行綜合干預,減少患者的焦慮、抑郁、煩躁的心理。文章就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心血管內科接受治療患者利用風險管理干預的應對方法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二、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針對我科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研究,利用拋硬幣法將患者平均分成一般、護理組兩組,每組患者數量為65例。一般組:男女患數比為35:30,平均年齡為(61.55±7.16)歲;護理組:男女患數比為39:26,平均年齡為(60.98±7.84)歲。兩組患者均自愿配合本次治療,排除肝、腎臟器病變及精神性疾病的患者資料,其一般資料可對比(> 0.05)。

(二)方法

1.一般組

一般組行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告知患者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并持續監測患者體征,若存在體征異常狀況則立即告知主治醫師。

2.護理組

護理組行風險管理干預,具體如下。

(1)風險評估

1)由于心血管內科患者的年齡相對較大,自身免疫力、身體機能普遍較差,容易在治療期間出現風險事件,如不慎墜床、意外跌倒等?;颊咦o理期間出現突發性心悸、呼吸窘迫等情況時,若沒有給予干預,患者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病死情況,護理人員應當評估患者的體征情況,應急處理患者的不良反應[2]。

2)治療期間需使用不同類別的心血管疾病治療用藥,故用藥期間應注意給藥劑量、輸液方法及輸液速度,統計不同藥物對患者個體的影響,評估注射期間的安全隱患。

3)護理中應評估心電圖裝置、呼吸機等搶救儀器的使用方法,避免不規范地使用情況。

(2)應對措施

1)給予患者預見性護理,重點觀察患者起、臥、睡、如廁等過程,加大期間的護理防護,要求患者起床時要減慢速度,避免體位性低血壓而造成的風險,可降低患者跌倒的風險。若患者存在便秘情況時候,給予緩瀉劑等幫助排便的藥物,避免排便用力過猛而誘發的心臟供血不足。

2)用藥護理期間應當了解患者服用藥物的劑量、種類、禁忌證,主動告知患者正確服藥建議,了解特殊用藥的方法及規定。

3)重要醫療設備應進行定期維護,定期培訓、考核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應要求護理人員落實查房、晨會記錄等措施,制定護理查房技巧,重視對護理人員專業技能的培訓及考核[3]。

(三)觀察指標

1. 利用Zung量表評估患者護理后的消極情緒,評估SAS、SDS的評分。

2.結合患者的生活、睡眠評估患者的護理療效,具體分為優質、一般及較差三類。

(四)統計學方法

在統計學軟件SPSS23.0中錄入入組者的研究數據,各項生化指標經x±s和表示檢驗,當值在0.05以內時,可判定數據間有統計學差異存在。

三、結果

(一)兩組患者護理后消極情緒比對

護理組患者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一般組(P < 0.05).

(二)兩組患者護理療效比對

護理組優質護理34例、一般29例、3例療效較差,總護理合格率96.92%高于一般組(P < 0.05)

四、討論

心血管內科發生風險的概率較高,許多因素都會誘發護理風險事件。

(一)風險因素

1. 醫護人員方面

醫護人員責任意識較差,沒能嚴格地按照相關流程要求進行護理操作。因為日常心血管內科接診的患者較多,護理人員壓力較大,導致遵醫囑和查對情況疏忽,極易引發護理失誤事件。另外醫護人員缺乏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或不能沉著應對突發事件等都可能發生護理風險事件[4]。

2. 患者方面

許多患者都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認知,因此面對疾病常會出現緊張、焦慮等心理情緒,進而無法配合醫護人員順利治療和護理。還有的患者可能私離開醫院,那些對臨床治療有過高要求和期望值的患者也極易出現護理風險事件。

3. 醫院環境方面

心血管內科接診的患者較多,常常導致病房緊張,因此病房環境可能得不到充分保障,病房、走廊等清潔不徹底,患者容易出現滑倒等意外事件,而且夜間治療和護理也可能會其他患者產生影響,都是護理風險事件的重要因素[5]。

(二)安全防范對策

1.加大健康教育宣傳力度

現如今,多數患者未能對自身病情有全面地認識,且不了解相應的健康知識。因此,醫院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將各種專業知識普及到患者群之中,大大提高他們的防范意識。

(1)可采用宣傳冊為主的方式,將相關內容印發出來,一一分發到患者手中,可供他們可隨時隨地翻閱,充分了解個人所患疾病。

(2)可以視頻講解為主,定期在病房內播放相關視頻,在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舒緩患者的壓力。

(3)可及時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加以心理疏導,使他們能夠在了解環境的基礎上產生正面情緒,并積極地配合醫生以及護士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心血管醫學知識,耐心回答患者關于疾病的問題。

通過科室的安全通報、手術流程圖等,讓患者初步了解手術的方法和重要性[6]。介紹主要醫生臨床經驗的業務水平和疑似患者的手術療效,檢查他們的信仰和態度,醫務人員應該建立互助合作關系,使用成功操作案例激勵積極配合治療,反復手術,沒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協調。

2.優化心血管內科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是最為基礎的一項工作,其主要目的則是從根本上降低事故發生概率。

(1)醫院應完善內部設施,確?;颊咚迷O施的安全性以及穩定性,并將患者常用物品放置在他們容易拿到的位置,從細節上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2)重點管理洗手間、樓道、樓梯口等安全事故頻發區域,確保地面干凈,降低滑倒、摔倒等事故發生概率。

(3)完善規章制度,遵循制度展開工作,全面分析不同風險,同時以針對性的措施來消除風險[7]。

3.強化用藥安全管理

要想有效降低風險事故發生概率,則必須確保用藥安全管理的科學性。在展開護理工作時,一方面應當結合說明使用藥物、操作設備,并根據患者的臨床病情確定最為適宜的使用方式,使用之后則有效保存藥物,并及時對設備進行消毒處理,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護理人員應當了解患者是否對某一藥物過敏、排斥,若是有不良反應,則做好工作記錄,加強藥物使用管理,確保無誤后再使用適宜的藥物。除此以外,還應當提高護理人員使用應急設備的能力,使他們可從容應對突發事故,不耽誤患者的治療時間,大大降低風險事故發生概率[8]。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運用分析風險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和投訴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醫學中進行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梁阿麗,朱丹紅.探討循證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性及滿意度的應用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9,9(12):92-94.

[2]許輝,李曉光,陳艷妮,劉嬋.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醫藥,2017,39(13):2055-2057.

[3]盧美萍,梁冬英,陳良愛,肖鳳連.基于循證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性及滿意度的應用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17,16(03):68-71.

[4]李亞麗,李程程,于爽,侯秀偉.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降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率[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3):138-139.

[5]湯玲,皮芝蘭.心血管疾病臨床護理工作的風險因素與護理方法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78):304.

[6]劉丹.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工作的風險因素與護理方法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9):119-122.

[7]尹筱筱.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管理及優化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4(11):60-62.

[8]李玉.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工作的風險與防范策略探討[J].名醫,2020(01):153.

猜你喜歡
內科心血管護理人員
中醫內科治療偏頭痛臨床體會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內科護理觀察
精細護理在心血管介入治療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消化性潰瘍觀察與探究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當代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品質影響因素研究
洗牙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婦產科護理糾紛原因及對策
護理人員獎500被批“寒酸”
吃堅果可降糖友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