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和”文化對中醫診療里“調和致中”思想的影響

2021-09-10 00:15彭琦楊碩鵬錢晨于明慧季冉冉
健康體檢與管理 2021年3期
關鍵詞:文化

彭琦 楊碩鵬 錢晨 于明慧 季冉冉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先秦“和"文化對中醫診療里“調和致中”思想的影響。中醫在理論與實踐中均體現了先秦文學思想。本文將從“和氣血”、“和陰陽”、“和自然”等角度,探究先秦“和"文化對中醫診療里“調和致中”思想的影響。

關鍵詞:“和"文化;中醫診療;調和致中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中醫藥大學教學管理研究重點項目:高等中醫藥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編號:2021zlgc047] 、安徽中醫藥大學“黨建工作理論研究”

專項:高等中醫藥院?;鶎狱h組織“抓黨建促發展”機制研究[編號:2020rwdj03]

安徽中醫藥大學2020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項目:先秦“和"文化對中醫診療里“調和致中”思想的影響、研究成果。[編號:202006170600]

中醫與先秦文化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本文從“調和致中”、“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等中醫基礎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學追求來分析二者的契合關系。古往今來,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涌現出了眾多醫藝相通的醫學藝術原理。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二者的豐富內涵,對于理解中醫基礎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均有可取之處。

一、哲學理念上:本質契合

1.先秦“和”文化講究“諸家百家之‘和’”?!昂汀蔽幕鹪从谙惹貢r期,是以“和”為理論基礎的文化體系,亦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結晶。中國傳統經典《周易》中則集中體現了“重和而不重爭,重合而不重分”的理念。我國著名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曾在《漫談和合》中這樣說道:“‘和合’一詞起源很早,用一個字表示,則稱為‘和’,……許多不同的事物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謂之和,和可以說是多樣性的統一。[1]”現如今,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就包含了“和諧”一詞。故而,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和”亦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獨特的精神追求。而中醫理論于春秋戰國時期已基本形成,在中醫基本理論中也能發現其深受先秦“和”文化思想的影響。

2.中醫診療思想講究“陰陽和諧觀”。中醫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的平衡狀態?!罢{和致中”是指導我們認識人體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指導原則?!罢{和致中”從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調和到中間的位置,使之平衡。而在中醫診療中意為使人與自然相協調以及人體的陰陽平衡。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是調中的一個核心思想,它指導著我們認識人體和治療疾病的重要指導原則?!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分赋觥瓣幤疥柮?,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意思是說:只有陰陽和平固密,精神才能治而不亂;如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也就竭絕了。所以只有陰陽平衡,才能防治疾病?!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唬骸胺ㄓ陉庩?,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币鉃橹挥许槒淖匀唤绲淖兓M行規律的生活,才能頤養天年。由此可見,“調和致中”是指導我們認識人體和調整人體疾病的重要的一個指導原則。

二、理論體系上:方法契合

《黃帝內經》秉承了《周易》的“和”觀念,同時將諸家百家之“和”運用于醫學診療領域。其以自和為基礎,以調和為法度,協調機體陰陽表里、臟腑經脈、營衛氣血,寒熱虛實、飲食情志,從而使得人體功能恢復陰陽動態平衡狀態。

1.中醫診療講究八綱辨證。所謂“八綱辨證”即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在此八個方面,使其達到陰“和”陽,表“和”里,寒“和”熱,虛“和”實,并且通過鑒別調和這八個方面來辨證論治疾病,兼顧陰陽兩個方面,做到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2.先有辯證審因,后有中藥配伍。先秦和文化對于中醫診療的影響絕不僅僅局限于前期的診斷辯證方面,甚至在后期中藥配伍的過程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以方劑的組方原則最為明顯,“君臣佐使”的配伍理念早就在千百年流傳過程中深入人心。拿“仲景群方之首”桂枝湯來說,桂枝為君,但仍然需要芍藥來相輔相成,與此同時大棗和生姜相配能夠補脾和胃,炙甘草則能夠調和諸藥藥性,做到陰陽并調。

三、具體實踐上:中醫講究“調和致中”

1.氣血相和可抵御外邪。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血是富含營養的精微物質。和氣血主要體現在氣與血的相互推動作用。通過氣的推動,血能夠循行脈內而運行周身,從而維持人體臟腑、組織等的正常功能活動。中醫上常說“血能載氣”“氣能行血”?!稄埵厢t通·諸血門》里說,“蓋氣與血兩相維附。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血不得氣,則凝而不流?!盵2]由此可知,無形之氣必須依附有形之血,同時有形之血帶動氣的運行,使其人體內氣與血能夠并行流暢。故清代李中梓《醫宗必讀》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并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盵3]氣機失和,氣血不和,易導致元真不暢,以致于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例如,氣虛血瘀可能會導致心衰,我們可以用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的方法來治療心衰。氣血失調,經絡臟腑功能失常,也會導致惡性腫瘤發病。而惡心腫瘤發病會耗氣傷血,我們可通過養血活血的方法扶正祛邪,恢復機體的氣血平衡。

2.陰陽相和可身體康健。陰陽失調在臨床上表現為很多病癥。不寐就是陰陽失調導致的病癥之一。不寐從西醫學上說叫睡眠障礙,它的病名最早見于《難經》中有目不瞑、不得臥等名稱。對于不寐是如何產生的,《內經》中曾寫到:“ 衛氣不得入于陰……故目不得瞑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睡眠長期不規律會導致陰虛,從而引起失眠。也就是說因為陰陽平衡被打破,才會導致不寐。因此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陰陽失衡,所以治療不寐的最佳方法應當是“調和陰陽”,陰陽和才能身體康健[4]。我們治療失眠應該從“補不足、 瀉有余、調虛實"三個方面入手,使人體陰陽達到平衡的狀態[5]。

3.自然相和可代謝有常。中醫與四季相和,正如《素問》中的“四氣調神”之論,人的情志會隨四季變化而起伏?!饵S帝內經直解》中說,“四氣調神者,隨著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盵6] 從古至今,中醫診療上都極為重視根據氣候調節病人身體。一天之內有晝夜消長,人的新陳代謝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盵7] 中醫在注重人體精氣神方便極其關注利用陽氣的日節律,提高人體適應自然的能力,中醫與自然日常規律相合,使之為人類服務。

4.飲食相和可保持身體內部的平衡。在中醫學當中,我們常說“食療”,即利用食物的某一特性來調理身體,對身體能產生一定的好處或治療作用。人的身體內部有著各個器官,人體的各個器官對食物的接受程度都有所不同,一旦超出負荷,就會對身體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饵S帝內經》中記載道:“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盵8]故而應“謹和五味”,保持身體內部的平衡。除了應注意飲食中的五味,飲食的數量、時間同樣也需要加以節制,做到中和?!端貑枴分杏小帮嬍匙孕?,胃腸乃傷”、“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游為痔”。 《靈樞·五味篇》中又言:“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9]故而我們應有規律有節制的飲食,把握飲食上的中和思想才能使人體器官正常運作,維持身體狀態。

5.起居相和可形與神具。 我國自古崇尚養生,講究生活規律?!饵S帝內經》里曾說“起居有常,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飲食和生活作息都有規律,才能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很好,活到一百歲才離開”。在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備急千金要方》里,孫思邈在小兒初生養護卷條里也專門談及了起居活動。[10]“和起居”不僅在古代適用,在現代也仍然適用。就拿這次新型冠狀肺炎的爆發來說,很多專家學者就“和起居”在戰疫中的作用展開了討論。關于預防,有張先慧,李穎的《預防新冠肺炎,生活起居遠比吃藥強》[11]和嚴蔚冰,嚴石卿的《起居防疫導引方3則》[12],關于治療后的養護,有曾英堅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中醫調養》[13]。

3.6勞逸相和可足精神氣。對勞逸致病的研究始于《黃帝內經》。[14]《勞逸有方》中說,“車牛多骨立,驛馬多早斃,休息少也?!盵15]牲畜都會因為過勞而導致生病,更何況是人呢?《證治要訣》中說:“五勞者,五臟之勞也?!薄夺t學綱目》中說:“何謂五勞?心勞血損,肝勞神損,脾勞食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庇纱丝梢?,過度勞累容易致使身體受損。[16]所以如果我們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必須做到勞逸結合?!昂蛣谝荨辈粌H在古代適用,在現代也仍然適用。在當代社會996的工作制度下,很多人都覺得睡眠不足。因此也涌現出眾多針對睡眠健康的APP,例如:小睡眠--有很多特色入睡曲庫;蝸牛睡眠--可以記錄夢話和呼嚕,給睡眠質量打分;海豚睡眠--主打冥想睡眠等。此外,更有一系列針對睡眠健康而撰寫的論文,例如陸家仕的《勞逸結合讓睡眠更健康》,在這篇論文里,作者就提出了“睡眠是否充足,對精神和外在美都有直接影響”的觀點。[17]

以上從“和氣血”、“和陰陽”、“和自然”等角度分析了中醫基礎理論和先秦文化,足以見出二者的互動關系。中醫學與中國文學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離開文學來談醫學是無味之談。把以上諸種觀念割裂來看待是為了更清楚的看出中國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學之間的密切關聯。本質上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學是包括“調和之中”觀念在內的諸種觀念的集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張岱年. 漫談和合[J]. 社會科學研究,1997,(05):55.

[2]高建忠. 補氣主方四君子湯[N]. 中國中醫藥報,2011-11-16(004).

[3]陳可翼.《醫宗必讀》摘句[J].環球中醫藥,2016,9(05):511.

[4]戴榮瓊,褚劍鋒,劉建忠.基于傳統典籍中不寐的中醫病因病機分析[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4(06):1207-1210.

[5]谷凌云.從陰陽失調辯證失眠.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3, (5).20-22,27

[6]王祿鴻.四氣調神大論之四季養生的理論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A5):342+344.

[7]馬楚龍,李風森.淺析中醫二十四節氣[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72):222-223.

[8]郭斌,牛小杰,柯龍珠,唐東昕,楊柱.淺談《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J].現代婦女(下旬),2014(07):322.

[9]王偉凱.論《黃帝內經》中的飲食思想[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06):68-69.

[10]馮留群,陳華.《千金方》中兒科護理思想探析[J].中醫藥導報,2020,26(05):56-58.

[11]張先慧,李穎.預防新冠肺炎,生活起居遠比吃藥強[J].老區建設,2020(03):95-96.

[12]嚴蔚冰,嚴石卿.起居防疫導引方3則[J].中國民間療法,2020,28(04):7-8+15.

[13]曾英堅.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的中醫調養[N]. 家庭醫生報,2020-03-09(007).

[14]王濤. 勞逸致病的中醫理論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2015.

[15]黃凱鈞.勞逸有方[J].中醫藥通報,2014,13(03):62.

[16]喬麗杰. 勞逸結合才能氣血充足[N]. 中國醫藥報,2019-12-26(007).

[17]陸家仕.勞逸結合 ?讓睡眠更健康[J].江蘇衛生保健,2019(05):42.

作者簡介:

彭琦(2001-01),女,漢族,安徽宣城,本科在讀,安徽中醫藥大學,研究方向:先秦“和”文化對中醫診療里“調和致中”思想的影響

楊碩鵬:(1987-)河南社旗,碩士,講師,安徽中醫藥大

錢晨:女,漢族,2018年9月就讀于安徽中醫藥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于明慧:女,漢族,2018年9月就讀于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臨床專業。

季冉冉:女,漢族,2019年9月就讀于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

安徽中醫藥大學 ?安徽合肥 230012

猜你喜歡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誰遠誰近?
文化鏡頭
文化生活更豐富了
傳統文化
傳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攝影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