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擺脫“手機依賴癥”為孩子成長營造良好教育環境

2021-09-14 10:02卞文志
青春期健康 2021年17期
關鍵詞:家長學校管理

文/卞文志

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游戲,引導中小學生合理、健康上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芬?,學校應當告知學生和家長,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據媒體對2 012 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4%的受訪者支持幼兒園和中小學禁手機,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83.5%的人是幼兒園或中小學學生家長。

手機依賴給未成年人帶來危害

《通知》明確提出,學校應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辦法,明確統一保管的場所、方式、責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裝置。應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建立班主任溝通熱線、探索使用具備通話功能的電子學生證或提供其他家長便捷聯系學生的途徑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加強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不得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其實,這些都并非新規,早在2018 年8 月30 日,教育部等八部門在《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就作出了明確規定。然而,一些地方對文件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由此引發的矛盾、沖突時有發生。尤其是防控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校內外的在線教學大大增加,也助推了中小學生手機的使用。

從深層看,相關規定未能全面落實,也有學校自身的原因。比如,近年來,我國很多中小學在進行教育創新時,都把利用電子產品教學作為創新的指標,一些教師動不動就布置電子作業,或要求學生下載某款App。在此情況下,教育部再次發布專門規定,無疑頗具教育價值和規則意識,可謂見微知著、意義深遠。

我們知道,長期以來,圍繞“中小學生該不該帶手機入校園”的爭議持續不斷,而一些學校嘗試用沒收方式力禁學生攜帶手機的做法,也時常發生。此次由教育部辦公廳發文作出“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的規定,顯然是對該爭議性話題的一錘定音,其積極意義是值得肯定與期待。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教育部門的此次“禁令”,并非只指向學生玩手機對正常教學秩序的影響,更多的是著眼于對學生視力的保護。這顯然與幾年前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在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的要求一脈相承。相較于對維護課堂秩序的顯性功能,使用手機導致中小學生視力下降的危害勢必更容易被忽略。2021 年7 月13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表示,為全面評估兒童青少年近視率情況,2020 年9~12 月我國全面開展了近視專項調查。結果顯示:2020 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6 歲兒童為14.3%,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而高中生近視率的高比例,無疑是來自小學、初中階段用眼過度和用眼不當的日積月累。

說到青少年近視,“過度使用電子產品”被指為主要元兇。電子屏幕的不斷閃爍,使眼睫狀肌長時間得不到松弛,晶狀體過度屈曲,極易導致眼睛疲勞;長時間近距離注視電子產品,更會加重疲勞,造成近視度增長;專注屏幕,眨眼次數少,淚液蒸發快,還可能導致眼干燥癥發生。由此可見,嚴格管控學生帶手機進校確有必要。目前,中小學生帶手機進學校已是普遍現象。家長為孩子配備手機,大多出于隨時聯絡方便的需要。因為工作原因,接送孩子時間不能完全保證,在上下學的路上,既需要掌握孩子的行蹤,也便于孩子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隨時尋求幫助。

此外,像初、高中生日常外出,需要手機支付、導航等功能;且疫情期間,也需要出示健康碼??梢哉f,在智能手機已成人們生活必需品的時代,在客觀上,孩子帶手機是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出于孩子安全,配備手機卻被嚴重濫用了。手機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各種危害,已經成為較為嚴重的現實問題。且不說由此引發的視力嚴重下降趨勢、沉迷網絡游戲之害,僅對正常課堂秩序造成的影響,就常常令教師頭疼不已。加上有些中小學生自制力不夠,不僅課間玩游戲,甚至課堂上也機不離手。更令人擔憂的是,手機里網絡上的不良信息也嚴重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近年來,各地都出臺了一些禁止帶手機進校園、進課堂的措施,但由于標準不統一、操作性較差等缺陷,效果并不如人意。

學生依賴手機原因涉及多方面

對于手機依賴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危害,涉及許多方面。如學生玩手機游戲帶來的改變,不僅僅反映在學習成績上,還會影響其健康心理的發展、社會技能的培養。其實,未成年人沉迷手機游戲,是與他們的教育環境分不開的。像農村地區,一些留守兒童玩手機的現象相對嚴重一些。主要是由于隔代教育的模式。爺爺奶奶對于孩子的管理和培養,不像父母那么精細。對于這些學生的不規范行為,一是難以發現,第二是發現了也難以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辦法??梢哉f,由于教育和監管的缺失,面對手機游戲,孩子們幾乎毫無抵抗能力。

此外,近年來隨著手機的普及,家長與孩子溝通已經對手機形成了依賴。尤其是對中小學校中的寄宿生群體而言,手機是他們與父母保持聯系的重要工具。對于此,《通知》指出,應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建立班主任溝通熱線、探索使用具備通話功能的電子學生證或提供其他家長便捷聯系學生的途徑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接下來,在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通話需求這一問題上,學校要盡快拿出與禁止手機進校園一樣的積極行動才行。例如:上海某中學2018 年就設立了“養機場”,專門存放學生的手機,學生在規定時間才能使用。一旦違規,手機還將被放進“停機場”。學校德育處老師表示,現在學生已養成習慣,家長也非常支持。

事實上,《通知》并未一刀切禁止手機入校,而是強調“原則上”,為現實的各種需求保留了一定的彈性。學校切不可為了省事,從管理的便利出發,簡單粗暴地一禁了之,而忽略了學生的現實需求。顯然,《通知》作出了方向上的指引與原則上的要求,但學校要落實好這一文件精神,保持管理的一致性,更多的功夫還應在《通知》之外,在細節抓緊落實之中?!锻ㄖ芳仁墙o學校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撐,也是給家長和中小學生立了規矩。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對學生攜帶手機進課堂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很多老師同樣患有“手機依賴癥”。手機禁入校園,也利于糾正教師的教學方式,利于拉近師生在課堂上的距離,使教育教學更有“人氣”、更有活力。

手機禁止帶入課堂各方積極遵照執行

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作為學生、家長和學校等相關各方,不但要將有關規定落實到位,還需要采取禁、疏結合的辦法。比如,“禁”就要賦予學校以及教師依據校規進行處理的權力,輿論應為保障學校處理權創造有利的環境,學校也應優化內部管理措施,在處理過程中,避免因簡單、粗暴的方式激化矛盾;“疏”則是要求家長和學校在做好管理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細致、到位的需求服務,并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進行學習。要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與此同時,家長和學校也應盡力滿足學生使用通信工具的實際需求。

學生在使用手機時,應有規矩意識,自覺自律意識,自覺遵守有關規定,按照家長和學校的要求,合理、科學地使用手機。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中小學生幾乎人人都有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不僅具有通信功能,還具備上網、游戲、社交等多種功能。由于青少年身心發展尚不健全,自制自控能力較弱,對社會事物缺乏成熟的分析、判斷,極易沉迷網絡不能自拔,甚至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在校園內使用手機,還會直接影響集中、高效的良好學習氛圍,不利于青少年專注學業及身心健康發展。為了有效擺脫依賴手機帶來的不良影響,學生要懂得正確使用手機既是一門必修課,又是當下在學習中健康成長的一部分。只有在使用手機時將“管理”與“自覺”相結合,才能在使用手機時化“?!睘椤皺C”。

家長在管理孩子正確使用手機時,要善于引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避免孩子沉迷其中。正確的做法是,父母要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的便捷功能,如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更方便、手機搜索學習信息等。要試著理解孩子的需求、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游戲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同時,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

學校在將手機管理納入日常管理之中時,應嚴格按照《通知》進行實施。

總之,遏制校園手機亂象,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需要師生同破“手機依賴癥”。教育部適時出臺《通知》,讓手機回歸本來的工具地位,為各地加強校園手機治理提供了依據。令人欣慰的是,通知并沒有簡單地一刀切,一律“禁止”學生帶手機進課堂,而是捍衛了教育教學秩序的嚴肅性,“原則上”不得帶手機進校園又照顧到了特殊情況。認真落實教育部的《通知》精神,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還需結合實際出臺更為細致規范的規定。同時,老師要帶頭、家長要配合,共同擺脫師生“手機依賴癥”,努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

猜你喜歡
家長學校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學校推介
家長請吃藥Ⅱ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犯錯誤找家長
人本管理在我國國企中的應用
微妙的家長QQ群,引無數家長競折腰
近8成家長不認同只要學習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管理的另一半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