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德化窯觀音瓷塑的藝術風格

2021-09-22 14:37劉忠坪
今古文創 2021年35期
關鍵詞:藝術風格

劉忠坪

【摘要】 我國是瓷器大國,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不同時期的瓷窯風格有一定的差異性,本文是建立在德化窯的基礎上,結合觀音瓷塑的藝術造型展開分析。闡述了德化窯的發展歷史,建立在觀音瓷塑的面部特征、身體造型、藝術神韻以及細部特征的角度進行藝術風格的解析。意在通過文章論述,能夠進一步強化德化窯觀音瓷塑的藝術價值,提升我國陶瓷雕塑藝術的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 德化窯;觀音瓷塑;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J52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5-0095-02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觀音信仰歷史悠久,尤其是明清時期,供奉觀音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而建立在意識形態信仰的基礎上,通過瓷塑將這種意識形態進行具象化,也是提升其社會影響力的根本。明清時期德化窯的觀音瓷塑具有極強的審美價值,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提煉了藝術風格,也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相關藝術筆觸。因此分析德化窯的具體發展背景,建立在觀音瓷塑的藝術造型基礎上落實特征分析,不僅是本文論述的重點,也是進一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落實陶瓷文化發揚的關鍵研究課題。

一、傳統觀音瓷塑的發展背景

德化窯位于中國南方的福建省德化縣,是我國著名的窯口之一,在中國的歷史商貿領域是沿海地區瓷器產品流通的重要產地。德化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時代,在明清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德化白瓷以及白瓷雕塑佛像遠近聞名,制作工藝細膩,雕刻極為精美,生動的造型不僅滿足了古代勞動人民對于信仰的追求,也滿足了瓷器本身的藝術審美需求。在德化窯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典故,也借鑒了魏晉以及隋唐時期石刻佛像文化的相關理念,同時,印度佛文化也對德化窯的觀音瓷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觀音又被稱為觀世音,是家喻戶曉的菩薩,其象征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在我國的歷史中具有較為悠久的傳承基礎。在明清時期供奉觀音已經成為主流文化,而觀音瓷塑是建立在思想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實現的具象化轉型,觀音瓷塑本身承載著較多的理念意識,因此需要通過細節的刻畫和造型的改變來傳承這種思想意識形態,這種傳承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多樣化特點,但是又具備統一性和標準性,他不會脫離觀音本身的理念,同時也迎合不同時期受眾的心理需求,因此,德化瓷塑觀音在制作以及流通的過程中,其藝術特征靈活多樣,具備極強的陶瓷文化傳承,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價值。

二、德化窯觀音瓷塑的藝術風格解析

我國的陶瓷文化以及佛教信仰文化本身具有極強的歷史發展背景,觀音文化不僅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歷史,也受到了多國文化交流的影響,當前我們所研究的關于文化體系具有極強的多樣性特點,而德化瓷塑是建立在既有瓷器雕刻以及生產要求的基礎上,融合觀音文化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化體系,在藝術特征方面存在著較強的多樣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析。

(一)面部特征的藝術形態

綜合當前明清德化窯的觀音瓷塑面部特征來講,具有一定的印度文化以及希臘風格特色。這種特色對觀音瓷塑的影響是積聚已久的,魏晉以及隋唐時期佛像的面部表情以及鼻子便融合了希臘文化風格,例如龍門石窟以及麥積山石窟的佛像刻畫有著濃郁的印度特色,受此影響,明清時期德化窯工匠在進行觀音瓷塑面部特征塑造的過程中,也呈現著低垂雙目,額頭與鼻梁齊平,斂神凝思,笑意若隱若現的狀態。這種神態與印度的犍陀羅佛像面部刻畫過程中的藝術特征不謀而合。例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德化白釉觀音坐像,目光低垂,希臘式鼻子十分明顯,嘴角后收,整體的面部表情,呈現著洞察一切的狀態,但是又能夠營造恬靜優雅的內心世界,這符合觀音本身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同時更能襯托出觀音本身超凡絕塵的典雅氣質。

(二)身體形態藝術特征

結合我國當前的觀音坐像身體形態來講,大部分以端正站立以及坐立為主,但是結合對觀音文化進行研究之后可以發現,普門品中,將觀音的化身提煉為33個,變化多端,涉及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和人設結構,其中以居士、婦女、仙女、比丘尼、優婆夷、童女等為主,體現出了極為多樣的教育文化,而產生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唐宋時期佛教的日益興盛,讓佛像的藝術形態更趨于中國化和世俗化。

通過對德化窯觀音瓷塑的身體形態和基礎造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的藝術形態與普門藝術有著直接的關聯,例如白衣觀音、立云觀音、魚籃觀音、執經觀音等,諸多造型都來源于普門文化對觀音形態的分析。但是又在普門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改編,例如清代的倚獅觀音,造型雖然借鑒了普門品中的阿摩提觀音,但是從以后的形態上來看,更加接近世俗,具備世俗美感,并不是遙不可及的神佛形象。又比如魚籃觀音,呈現了猶如平民女子提裙避水的世俗之態。這些關鍵詞的狀態更接近于中國明清時期的大眾審美,同時也更與世俗文化相接壤,能夠打造獨具一格的觀音體系。

(三)藝術神韻的特征

藝術神韻是建立在具象事物的內涵基礎上,通過細節表現出來的藝術形態,它在不同人眼中有著不同的體系,但是結合我國的觀音文化以及觀音崇拜信仰來講,人們腦海中的觀音往往以普度眾生的慈愛形象為主,那么在進行觀音瓷塑設計和雕刻的過程中,更傾向于通過雕刻手法以及基礎形態表現不同的藝術神韻,來增加觀音形象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而這種藝術形態的展現,也依賴于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狀態,例如在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心中對于美女的形象是身姿修長,細目櫻唇。這種人文形態也對觀音瓷塑的藝術神韻造成的影響,在進行瓷塑制作的過程中,德化觀音體現出了明清時代的審美標準,大部分的觀音塑像身材修長,上身前傾,彎眉細目,小巧櫻唇,整體的形態端莊溫柔,文靜中略帶著嫵媚的氣質,例如渡海觀音像,便呈現出了這種身體形態。

而這種身體形態表達出來的藝術語言更加脫俗自然,不僅能夠體現觀音本身慈悲救苦的形象,也能夠展現出寧靜祥和的與人們心中思想意識相符的人物形象,他帶來的神形更滿足大眾審美,符合人們對于神格追求的向往和想象。

(四)細部特征的藝術神韻

細部特征往往是衡量一件藝術品本身藝術審美底蘊的重點,細部特征更能展現出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同時也可以展現出不同人物形象的風格和特色,因此針對德化瓷塑的觀音形象來講,細部特征涉及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手部

在中國古代的繪畫體系中,對于人手部的繪畫往往是重點,好的人物畫在于細節比例以及意識形態的描寫,同時對于手部的刻畫更能彰顯人物的整體姿態,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德化窯在進行觀音瓷塑雕刻以及造型設計的過程中,注重通過手勢的表達來展現與人物形象相符的細部特征,例如與明代的仕女圖相符,觀音瓷塑的手部特征往往指間尖細微翹,手背圓潤,體現出了柔軟優美的線條,同時也傳達出了觀音本身高貴典雅的姿態。手部細節的傳神設計,不僅展現了觀音本身的形態,也展現了不同的人物特點,例如,手握垂柳枝、丹藥、衣帶,對應普度眾生以及平民形象,都體現了不同形態下的人物風格。

2.服飾和頭飾

大部分服飾和頭飾的細部風格設計,往往是建立在不同時期的實際人文風情角度實現的,例如明清時期仕女圖中對于人物的發髻以及衣紋的表現,略帶文人氣息,裝飾不可過多,同時不可缺失,衣服形態以寬衣闊袖和大袖廣金為主,同時也有簡約的風格。在此基礎上,明清德化窯的觀音瓷塑在衣物風格上延續了仕女圖本身的服飾特點,一文較為流暢,能夠體現出布料本身的質感,同時可以彰顯靈動優雅的形態。在頭飾發髻的設計上,大部分采用了明代仕女,樸素簡單的發髻式樣,同時也根據33種觀音形象進行不同的調整和變化,例如明代的德化窯白釉立巖觀音,身著道袍,疏密有度的衣服紋理,不僅展現了隨風飄揚的飄逸感覺,更體現了觀音本身脫俗的形態。在頭飾發髻方面,利用發釵搭配最為樸素的鬏髻,整體形態高貴典雅。

發展到明代晚期以及清代時,在觀音瓷塑方面,在服飾領域出現了較多的花飾以及胸飾,這和清代本身的服飾審美有一定的關聯,更強調雍容華貴的裝飾風格。例如,清代的白釉立蓮觀音,頭戴寶冠,胸前佩戴寶相花。衣著較為華美,與當時的服飾風格以及審美觀念一致。

三、結語

綜上所述,觀音瓷塑的風格變換不僅結合了明清時代的實際歷史發展情況,也結合了不同時期人文風情以及審美形態,發展至今觀音瓷塑已經成為我國瓷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成果,同時也代表了我國的神佛信仰,是一種具象化的藝術產品,極具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這種藝術形態的魅力不僅體現在特征和細節角度,也體現在整體產品的融合角度,它涵蓋了國內外對于觀音形象的認知和理解,涵蓋了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信仰觀念,同時也是德化窯的典型代表。

參考文獻:

[1]黃佳敏.探尋德化窯白瓷瓷塑中視覺審美要素[J].美術大觀,2016,(6):84-85.

[2]賴雙安.論德化窯白瓷瓷塑的文化參與性[J].藝海,2018,(3):119-121.

[3]蘇聯旺.論德化窯傳統瓷塑技藝在現代陶瓷造型中的意義[J].才智,2016,(17):200,202.

[4]徐建明.淺析德化窯瓷塑佛教文化商品的制作技術[J].雕塑,2015,(4):74-75.

猜你喜歡
藝術風格
張階平水彩畫的藝術風格研究
毛焰藝術風格中的自我表達
17世紀中西方繪畫藝術風格的比較研究
18世紀 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 莊重與理性
略談秦觀閑適詩
水彩畫賞析
歌曲《那就是我》藝術風格特征解析
民國書籍插圖藝術風格的演變研究
淺談東北人藝時期對于遼寧話劇發展之深遠影響
《小森林》系列電影幽玄美學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