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事業七十余年發展成就之概述

2021-09-28 15:54曾孔
養生大世界 2021年7期
關鍵詞:中醫藥發展

曾孔

一、中醫藥的發展靠法律保障護航

法制建設是我國中醫藥發展最重要的支撐和保障。從建國初期的“無法可依”,到擁有國家層面的法律保障,中醫藥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早在1950年,全國第一屆衛生工作會議就正式確立了“團結中西醫”的指導方針,我國中醫藥事業開始走上發展的軌道。1982年,我國首次將“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寫入憲法,為中醫藥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性的法律依據。198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成立,開啟了中醫藥復興的新征程。其后,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2003年)《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09年)等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為我國中醫藥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標志著中醫藥法制化建設步入了新階段。2015年,國務院相繼出臺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這兩部五年規劃,為全面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確立了發展目標、任務和路徑。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進一步將中醫藥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多少個日日夜夜,在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支持下,經過幾代中醫藥人的奮發努力,我國中醫藥終于迎來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治之光。2017年,國家正式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中醫藥領域的綜合性、全局性和基礎性法律。該部法律規范與扶持并舉,不僅構建了中國傳統醫藥發展的制度框架,更為中醫藥傳承創新、振興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也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的具體體現,更是對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謀劃。

二、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提升

建國初期,我國中醫藥事業面臨著人才匱乏、基礎設施落后,醫療機構不健全的困難局面,導致中醫藥的整體性、協調性發展不平衡,中醫藥服務能力也因此而非常薄弱?!拔母铩睍r期,醫療衛生工作重點從城市開始向廣大農村擴展。在此期間,雖然解決了當時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卻嚴重阻礙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據相關資料顯示:1959年全國中醫36.1萬人,西醫23.4萬人,到1977年西醫有73.8萬人,增加了2.2倍,而中醫卻減至24萬人,比1959年減少了三分之一;1966年全國有中醫醫院1371所,1976年時僅剩129所,10年減少91%1。那時,中醫藥事業式微,中醫藥人才隊伍后繼乏人,中醫藥服務更難以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事業沐浴著改革的春風,開啟了振興發展的新模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隨著中醫與中醫藥業的發展,其服務能力也得到顯著加強。據相關資料統計,到“十二五”末中醫重點??茢狄堰_到1495個,覆蓋全國31個省份,且遴選出219個國家區域中醫(??疲┰\療中心,建立了分層次的??茖2◇w系,組織制定了406個中醫優勢病種的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截至2018年底,全國三甲中醫醫院442家,中醫醫療機構增至60738個,中醫醫療機構床位數增加到123.4萬張,從業人員總數增加到71.5萬人,醫師人數增加到57.5萬人,年診療人數增至10.7億,年出院人次增至3584.7萬。中醫備案診所占中醫類診所總數的26.94%;全國85%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置了中醫科,多數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98.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1%的鄉鎮衛生院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其中,79.35%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0.57%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6類以上的中醫藥技術方法2。

此外,2008年國家啟動“治未病”健康工程。之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醫療機構著手,先后確定了173個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確定了65個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設點地區;“十二五”期間確定了3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未病重點???。通過對各類機構“治未病”服務工作的不斷規范與探索,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能力大幅提升3。

目前,我國正在穩步推進中醫藥服務體系的建設,隨著體系建設的完成,我國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將全面得到充分展現。中醫藥服務也將逐步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三、中醫藥科研成果的創新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我國政府對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古籍保護傳承、中醫理論基礎研究等領域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全國中醫藥專門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藥科學研究取得了積極進展。

中醫藥科研成果顯著。例如:湯頌延4于1960年7月5日,首次將手三陰穴針刺麻醉應用于右上肺葉切除手術并獲得成功。尤其是獨特湯氏頭針療法的發明,經20余年的實踐,療效確切。尚爾壽5在鉆研中醫治療疑難神經精神疾病時,創制了復肌寧(天麻、全蝎、娛蛤等),治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有效率達79.16%;治療運動神經元病,有效率達50.6%;治療重癥肌無力、脊髓空洞癥、中風后遺癥、腦外傷性精神病、遺傳性痙攣性脊髓麻痹、重癥神經官能癥等疾病,亦取得了滿意療效6。除此之外,陳可冀院士的活血化瘀系列研究,陳竺院士闡明的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細胞核分子機理,以及小檗堿治療代謝性疾病等多項成果也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認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屠呦呦7在收集2000余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了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于1972年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并應用于瘧疾治療8。一株青蒿,經現代化提取、制藥,變成拯救全球數百萬人生命的抗瘧新藥。這就是科研創新的魅力。以中醫藥高質量療效的臨床證據,讓古老的醫學煥發了生機。

中醫藥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從國家到地方,從研究中心到研究室,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機構逐漸完善。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建立了40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14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中醫藥研究平臺和基地;二是制定了《中醫藥科研倫理管理規范》,主導建立世界中聯中醫藥研究倫理審查體系認證,并得到正式批準成為國家認證項目(CAP認證);三是建立真實世界中醫臨床研究范式,推動臨床科研一體化9;四是中藥已從傳統的丸、散、膏、丹等發展到現代的滴丸、片劑、膜劑、膠囊等100多種劑型,品種達1.4萬余個,由此展現了中藥在技術創新與藥品創新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

如今,我國已自主開發出了一批具有知識產權,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中醫藥技術成果,引起了中外醫學界的關注。例如:成功研究了一批瀕危動植物資源替代品,包括人工麝香、人工牛黃、人工虎骨等;加深了對中醫“證”的現代科學基礎、針刺鎮痛及經絡的原理和中藥復方作用機理的認識;進行了中醫四診中脈診、舌診、面診的數字化、定量化研究;獲得了中醫藥對特殊病和疑難雜癥治療的特殊療效、中藥活血化淤治療心腦血管病的顯著療效、外固定方法治療四肢骨折的成果,得到世界醫學界的公認。這些科研成果的創新和轉化,為中醫藥在臨床的應用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四、中醫藥教育體系的完善

人才是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的關鍵。建國以來,1955年國家第一所“衛生部中醫研究院”10的正式成立,開啟了新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新紀元。后因文革影響,中醫藥教育受到嚴重阻礙。直到改革開放,中醫藥教育才迎來了發展的轉折點。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考制度后,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中醫學院創辦了中醫研究生班。1979年,我國最大的全國性中醫藥學術團體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后改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在北京成立。

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高等中醫藥院校43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本科中醫藥院校25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設了794個中醫藥重點學科,全國高校中醫藥類專業在校學生總數達85.8萬人11。此外,2008-2009年,國家共組織實施12113項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年均培訓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達到了近19萬次12。目前,中醫藥高等教育已培養出近200萬名中醫藥專門人才,這些人才充實到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及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各個領域,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承擔著傳播中醫藥的重要使命。特別是首屆“國醫大師”評選工作的開展,為中醫藥人才培養和教學隊伍建設,起到了促進和激勵作用。

同時,由于我國中醫藥特有的文化屬性,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的良好氛圍也在逐步形成。十二五”以來,國家先后組織實施了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人才工程、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開展了近20個中醫藥人才培養專項,涵蓋了各級各類中醫藥領域,培養了99名岐黃學者、1222名優秀中醫臨床人才、620名中醫臨床特色技術傳承骨干人才、1239名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1637名中醫護理骨干人才、520名西學中骨干人才、181名少數民族醫藥骨干人才、10334名縣級中醫臨床技術骨干,以及20萬余名鄉村醫生13。

隨著我國中醫藥教育的日益繁榮和發展,中醫藥文化建設也邁出了新的步伐。正本清源、澄清事實,正確地認識中醫藥的價值和貢獻,傳播中醫藥文化已越來越多地受到了歡迎和重視。目前已在全國31個?。▍^、市)遴選確認了81家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總面積近45萬平方米,收藏展示中醫藥文化相關展品8萬余件,年平均開放天數306天,年接待一千多萬人次參觀,每年開展各類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3000余場。2011年至今,已組建了一支230人的國家級專家隊伍和2000余人的省級專家隊伍,每年舉辦科普講座6500余場14。其中,通過把中醫藥文化與圖書、音像、影視、動漫等巧妙結合的科普作品就有1500余種。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醫藥教育領域建立了本科、碩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人才培養體系,其結構合理、層次分明,與其他學科領域形成了同步發展的格局。

五、中醫藥國際合作的加強

自古以來,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融合的獨特紐帶,其對外交流、服務世界的功用從未間歇。如今,凝聚著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的中醫藥一如既往,依然攜手世界同行。

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我國實行中西醫結合,推廣使用中醫藥診療技術,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并得到了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和認可。目前,中醫藥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四個中成藥已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開展Ⅲ期臨床研究;一批中成藥正在開展歐盟注冊研究;一批中藥材品種納入《美國藥典》和《歐盟藥典》;國內多家大學及中醫藥專業醫療機構在海外建立中醫藥中心,覆蓋范圍包括中亞、歐洲、美國、澳洲等地區?!吨袊闹嗅t藥》白皮書指出,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政府與4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地區主管機構簽訂了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有18個國家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藥人才。中藥正逐步進入國際醫藥體系,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藥品形式注冊。中醫藥海外中心和國內基地合作國家達88個,累計服務外賓約13.4萬人次,其中外籍患者約12萬人次15。此外,中醫藥在應對癌癥、心臟病、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等方面越來越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作為世界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盡管中醫藥國際化并非一路坦途,但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其認可度仍然得到較大的提升。隨著中醫藥國際合作力度不斷加大,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把草藥、一根銀針,凝聚著東方古老民族的智慧。新中國成立七十余載中醫藥取得的輝煌成就,再次彰顯了中醫藥在我國衛生領域的重要地位。中醫藥作為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維護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旅程中,它仍將不斷地與時俱進,向世人展現傳統醫學的價值和魅力。

1來源:中國中醫藥報1版;作者:張夢雪;56號文件吹響振興中醫藥號角。

2來源:中國中醫藥報1版;作者:黃蓓;【壯麗70年中醫藥發展成就巡禮】中醫藥服務給百姓更多獲得感。

3中醫藥管理局官網:【壯麗70年中醫藥發展成就巡禮·保健篇】“治未病”不再被誤以為“治胃病”。

4湯頌延(1921~1982年)1957年工作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針灸科,1958年調上海市針灸研究所。

5尚爾壽(1924~2005年)系中醫世家,從父尚明齋學醫。1985年調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歷任吉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院專家委員,中國中醫研院專家委員會委員、西苑醫院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

6王羲明,劉崇晏,黃吉賡,等.開拓科學發展中醫創新成果——記全國首屆中藥專門研究人員發展中醫藥的卓越貢獻.《中醫文獻雜志》2010第1期.

7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 ),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藥學家?,F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8來源:360百科檢索“屠呦呦”。

9中醫藥管理局官網:【壯麗70年中醫藥發展成就巡禮·科研篇】科技創新為中醫藥插上騰飛翅膀。

10衛生部中醫研究院:1971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201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1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壯麗70年·黨領導中醫藥發展歷程⑧】重教育人傳承中醫薪火。

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壯麗70年中醫藥發展成就巡禮·教育篇】夯實人才隊伍,完善中醫藥教育體系。

13中醫中藥微信公眾號:【特別報道】岐黃振興七十載,與民共圓中國夢——中醫藥事業70年發展紀實。

14中醫藥管理局官網:【壯麗70年中醫藥發展成就巡禮·文化篇】群眾中醫藥文化素養不斷提升。

15來源:中國中醫藥報1版;作者:徐婧;【壯麗70年中醫藥發展成就巡禮】向世界展示中醫藥閃亮名片。

猜你喜歡
中醫藥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重視中醫藥發展,發揮中醫藥作用
兩會聚焦:中醫藥戰“疫”收獲何種啟示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