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研究

2021-10-01 03:12胡玉蘭
教育實踐與研究·理論版 2021年8期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文化教育鄉村振興

胡玉蘭

摘? ?要:鄉土情懷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支柱。培育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可以激發農村中學生建設農村、發展農村的強烈意愿,可以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形成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與鄉村振興二者之間互哺與共生的關系。培育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需要學校重塑教學內容,開發鄉土教材新形態;加強農村中學生熱愛自然的教育,重視人文情感關懷;實行家校共育,推進鄉土教育可持續發展;進行社會哺育,保護與重建鄉土文化載體,從而促進鄉村振興的長效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中學生;文化教育;鄉土情懷

鄉村的獨特潛力不僅僅在于其天然的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涵養,還在于它與生俱來的文化傳承功能。鄉土不僅僅是一片土地,還是一個飽含著情感溫度的地方,是血緣和地緣關系的發源地,是鄉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鄉土是世代人民情感寄托的載體,鄉土文化是基于地緣和血緣的“土生土長”的一種文化形態,“是本土人民長期沉淀下來的行為方式、思維觀念和價值信仰等物質與非物質的集合體”。傳統的鄉土社會是以地緣與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是固定在某個地方長期生活生產的熟人社會,鄉土文化在倫理本位的鄉村社會中孕育、流傳。然而在后鄉土時代,鄉土文化的文化價值被掩蓋,鄉村教育和鄉土教育日漸邊緣化。

眾所周知,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才,人才興則鄉村興,而農村中學生是未來振興鄉村的寶貴力量,因此培育他們的鄉土情懷尤為重要。鄉土情懷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支柱,培育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可以激發學生建設農村、發展農村的強烈意愿;可以讓他們自覺承擔起鄉村振興的責任與使命。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培養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已然成為了時代的要求與使命。

一、互哺與共生: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與鄉村振興的融合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是農村中學生個人發自內心的拳拳愛土之情和主動服務鄉土的責任之心,是知、情、意、行的集合體。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本土化人才的持續輸入,其中,農村中學生是未來鄉村振興建設的主體力量,同時,鄉土情懷的培育不僅有利于加強農村中學生建設家鄉的主體責任意識,還有利于加深農村中學生對鄉土的熱愛之情,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鄉村振興戰略也為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自然人文環境。

(一)培育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農村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階段,在鄉土文化和現代先進科學知識文化的雙重哺育中,他們既是鄉土文化的守護者和建設者,是鄉村振興的未來建設主體,是對故土家園熟悉且具有獨特情感的一代人,同時也是正在鄉村接受各種現代文化知識的一代人。培育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不僅可讓他們懂農村、愛農村,而且可讓他們今后能在城鎮化進程中保持初心、回歸家鄉,做家鄉的建設者。最重要的是,推進鄉村振興在于人才振興,鄉村振興不是一時之功,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關鍵在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目前,城鎮化進程中有些鄉村人口大量外流,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許多人才不斷遠離鄉村。因此,鄉村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其中培育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就是固本培元、建立人才儲備的首要舉措,是維護鄉村振興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環體系的重要精神動力。

(二)鄉村振興是提升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的有力舉措

鄉土情懷的培育需要立足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而鄉村振興戰略則為鄉土情懷的培育提供了優質的鄉土環境。鄉村振興戰略主要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的振興,因此,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建立新型產業體系,引進優秀技術人才,尤其是本土化的優秀人才,以保護和重建鄉土文化新形態,并利用鄉村的天然生態優勢促新型產業發展,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這些工作的可持續推進,離不開鄉村人才的持續輸入。當前我國農村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重大勝利:鄉村經濟有了飛躍式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市場化,外部投資進入鄉村產業,人才和技術一步一步引進,大量農民工返鄉就業。與此同時,鄉土被重新定義,“鄉村空心化”有了一定緩解。此外,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離不開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空氣質量和身心愉悅的追求。鄉村自然而優美的生態環境必將吸引著人才回流,同時也有助于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的培育。

二、路徑與發展: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的培育

鄉村教育的核心在鄉村教師,鄉村教師不僅承擔著普通的教育教學任務,而且鄉村教師是鄉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建設的引領者,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三農”工作的建言獻策者和人才培育者。而鄉土情懷培育不僅需要依托鄉村教育,還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更重要的是,需要培育鄉土教材形態,加大力度保護和重建鄉土文化物態和非物態載體,追求鄉土教育可持續發展。

(一)重塑教學內容,開發鄉土教材新形態

鄉村文化不僅僅蘊含在我們所能看得見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中,更深藏在數千年來的農耕習俗文明、時令時節文明、尊老愛幼文明、鄰里和睦友愛文明等優秀的傳統農耕文化中。鄉土社會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社會,其承載的文化既是歷史的沉淀也是現實的影射。在此前提下,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的培育需要創造性地開發鄉土教材,以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來搭建新時代鄉土教材腳本。

首先要凝聚融合鄉土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力量,“注重與外來文化的耦合性,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鄉土與外源之間找尋新的文化生長點”,開發特色鄉土教材。鄉村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優質的鄉土文化,是鄉土教材的主要內容來源。鄉村振興戰略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銜接,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背后,無數一線扶貧工作者、家鄉建設者、黨員為脫貧攻堅戰前赴后繼,他們彰顯的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家國情懷和艱苦奮斗精神,是新時代鄉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將鄉土文化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合編入鄉土教材。其次要用好勞動教育這一“活”的鄉土教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勞動教育,因此,鄉土教育不能僅局限于靜態的文字與圖片的呈現,而且要展現出農耕文明下勞動生產的生命力,并要利用勞動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培育學生建設家鄉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最后要依托新媒體,讓多樣鄉土文化教育走進課堂。鄉土文化具有“個性與共性的雙重性”,鄉村是“差序格局”,是石子投向湖面的一圈圈漣漪,而在這些漣漪的交匯點上,就是中國鄉土社會共通的鄉土文化。因此,鄉土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地域內的鄉土文化,而是需通過多媒體展現各地的鄉土文化,探索鄉土文化的異同,以促進鄉土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激發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文化情懷。

(二)加強農村中學生熱愛自然的教育,重視人文情感關懷

農村中學生是鄉土文化知識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接受者,要培育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首先要加強對其進行熱愛自然的教育。自然教育是農村中學生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和鄉土文化資源學習之間的平衡器,因而要加強農村中學生親近自然的教育,拉近他們與自然的距離,就要加強他們與大自然的聯系。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身體力行地推行親近自然的教育,“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除此之外,“自然是科學之源,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最基礎的自然公理,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币虼?,學校需要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自然教育,例如園藝種植、水產養殖等,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自然的規律。此外,微型的自然世界能影射鄉土天然的生態涵養和生態發展的潛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激發學生的主體責任意識,拉近學生與鄉村大自然之間的距離。其次要重視對農村中學生的人文情感關懷。為了方便學生管理,農村大部分學校都實行半封閉式管理,其中,有部分留守兒童,由于他們缺乏與家庭的聯系和溝通,所以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多樣。因此,學校應主動創造機會,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情感關懷。

(三)家校共育,推進鄉土教育可持續發展

實行家校共育,是推行鄉土教育的有效措施。首先,一個家庭作為鄉村的基本單位,家長們有義務加入到子女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就土生土長的鄉村人民而言,他們對于當地的鄉土文化范式更加熟悉,更加了解鄉村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沉淀下來的農藝知識、制度文化、行為規范等。因此,情懷教育需要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以實踐的方式將鄉土文化傳遞給中學生一代,使其能夠形成優化村規民矩、傳承家風家訓,彰顯“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其次,學校要促進鄉土教育課程靈活化。學??梢宰尞數孛耖g手工藝人走進課堂,以“活”的形式呈現非物態的鄉土文化的魅力;可以讓農村中學生走出課堂,接近自然,貼近生活;可以開設課外教育實踐課程,實現鄉土教育實踐化;可以借助科學技術,以更加多樣的方式,讓家長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子女的學習和成長活動之中。

(四)社會哺育,保護與重建鄉土文化載體

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源頭,是鄉村振興凝心聚力的粘合劑和發動機。增進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需要社會保護與重建鄉土文化載體,筑牢中華文化的根基。

首先,社會應當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文化是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結構體,各地的鄉土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物質文化載體,如客家土樓,廣東騎樓、碉樓,徽派建筑等。保護鄉土文化需要對鄉村歷史遺跡進行保護修復,杜絕千村一貌。其次,社會應堅持“內生文化”為主,“外來文化”為輔。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村文化的發展也應該依托時代,在與城市文化的交織碰撞中,展現出活力、包容性和發展性。同時,傳統的鄉土社會是不流動的或是流動性極小的,鄉土文化是鄉土社會中符合農民生產生活范式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衣著服飾,它們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后鄉土時代,鄉土社會融入全球化、市場化的大環境中,并隨著農民和各種生產要素在農村與城市之間進行雙向流動。因此,在城市文化浸潤鄉土文化的同時,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將現代文化融合進鄉土文化中,以推進鄉土文化的創新發展,實現城鄉文化的良性結合。最后,社會應創建新型鄉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間,重建鄉土文化載體。傳統的鄉土社會在鄉土文化的傳播上主要有兩個途徑:非正式教育與學校教育。傳統的非正式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家庭勞作中的言傳身教、飯桌上長輩的諄諄教導等。在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在農村家庭、學校師生的日常交流中,基本的鄉俗禮儀、信仰觀念等不再是飯后閑聊之料。因此,實現鄉村的振興應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使經濟和文化發展并重,尤其要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大鄉村文化載體資金支持力度,構建鄉土文化資源數據庫,興建鄉村公共文化大院、讀書角、農耕知識宣傳基地、鄉俗文化放映室等公共文化生活空間,讓鄉土文化有跡可循、有物可依。

三、結語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培育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不僅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人才支持,而且能為建設美麗新農村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時代的農村中學生要立志從先輩手中接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扛起建設美麗鄉村的旗幟。在實踐中,學校教育需要強化農村中學生的鄉土情懷,引領他們自覺承擔起鄉村振興的責任與使命,從而促進鄉村振興長效發展,推動農村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李? ?帆,晉? ?妍.鄉土文化的現代性嬗變及其學校應對[J].教學與管理,2020,(06).

[2]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6.

[3]蘇? ?澤.后鄉土中國語境下鄉土文化教育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科學,2020,(02).

[4]曲延春,宋? ?格.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傳承論析[J].理論導刊,2019,(12).

[5]顏笑涵,趙曉春.鄉村教育“逆鄉土化”的哲學思考[J].江淮論壇,2018,(06).

猜你喜歡
農村中學生文化教育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如何通過韓國文化教育開展韓語教育工作
數學知識學習中滲透數學文化教育
農村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糾正
淺談農村中學生輟學的原因及對策
我國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