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動力及類型研究

2021-10-01 02:55賀芒楊童節
創新 2021年4期
關鍵詞:類型化社區治理

賀芒 楊童節

[摘 要] 提升社區居民參與水平和質量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與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為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有必要研究城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行為動力。理性選擇理論認為,社區居民的參與動力主要是資源獲取與價值追求,文章據此將城市社區居民參與分成四種類型:主動依附型參與、被動依附型參與、主動獨立型參與、被動獨立型參與。文章通過分析C市3個社區的實例,認為主動獨立型參與效果最好,能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并提出應以擴大居民參與的收益、降低居民參與的成本以及規范居民參與的過程等方式促進其他參與類型向主動獨立型參與轉變,實現社區治理創新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理性選擇理論;居民參與;類型化;社區治理

一、問題的提出及文獻綜述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推進社區治理創新能夠有效推進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構建,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形成。社區居民參與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環節,社區居民在內外部動力的驅使下自發自覺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共活動。提升社區居民參與水平和質量既能夠滿足居民需求,又有利于提升社區治理水平,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通過理性選擇理論,探究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動力,明晰其具體類型,以及對社區治理起到的作用,這是探討社區居民參與的最優選擇。

既有文獻對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研究較多。一是探討社區居民參與的作用和意義。邊防、呂斌提出,社區居民通過社區居委會和業主委員會等實現對社區治理的參與,為社區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1]。李翌萱認為,增強社區居民參與能力是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既能夠使居民更好地發揮主人翁作用,也能夠提升社區治理水平[2]。杜宗斌、蘇勤以浙江安吉鄉村旅游地為例,通過構建模型和進行數據統計,提出社區參與對于提升居民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具有積極作用[3]。二是對社區居民參與機制或者模式進行總結歸納。錢雪飛實證分析了“微自治”模式下居民社區“微參與”的實現機制創新及其成效,即通過單元覆蓋、榜樣助力、平臺建設、鄰里互助、項目推進、社團培育等方式實現居民參與[4]。李濤等人詳細分析了W社區“小社區+大黨委”的社區治理模式,構建了黨建引領下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模式,通過黨建引領來整合資源、推動融合、搭建舞臺,破解居民參與的難題[5]。趙楠楠等人以廣州三個社區為實證對象,以社會資本理論為基礎,構建起以地方知識、社會資本與社區文脈為主要制度資本,居民作為重要利益主體與其他主體合作參與社區治理的模式[6]。三是研究影響社區居民參與的因素。相關學者主要從兩個方面討論了影響因素。一方面是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分析。西方社會資本理論認為個體公民關心公共事務并形成互惠合作的規范網絡是公民參與的前提條件與基本特征[7];制度主義理論認為制度背景影響參與人群和參與方式[8];而在中國文化視角下,付誠、王一認為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的行動邏輯與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價值觀念、信仰體系和交往方式有關,傳統思想的“私民”意識制約了居民參與的主動性,由文化情境所造成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缺乏才是導致居民參與主動性不足的關鍵因素[9]。另一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李宗華等人基于logistic模型在微觀層面上從個人角度對影響城市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因素及其影響程度進行了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朋輩群體規模、個體經濟狀況和性別等因素的影響程度依次降低[10]。李黎明、王惠在中觀層面上從社區角度對社區居民參與意愿不足的現狀進行研究,認為社區網絡資源和社區類型制度供給是影響社區參與效能的重要原因[11]。王詩宗、羅鳳鵬則在宏觀層面上從國家角度提出單位制雖然已經解體,但是在社區仍然有強大的滲透力與影響力,并且政府動員策略也會對社區居民參與產生影響[12]。四是探討社區居民參與的具體類型,如楊敏通過個案分析,認為社區居民參與可以分為福利性參與、志愿性參與、娛樂性參與和權益性參與[13]。徐林、楊帆從社區居民的參與能力和參與意愿入手,將社區居民參與分為積極主導型、消極應對型、自我發展型和權益訴求型,并通過個案研究對不同參與類型動態轉化進行了討論[14]。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問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從研究角度來看,探討社區居民參與問題的理論視角已經橫跨管理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但大多數是從宏觀層面研究社區參與模式,探討制度、歷史、文化等對社區居民參與的影響,或者從中觀社會層面探討社會資本、認同等對社區居民參與的影響;從研究方法來看,國內學術界多用定量研究來分析影響個體居民參與的因素??傮w來說,缺乏從微觀層面分析社區居民參與的驅動力從何而來,也缺少對居民的參與心理過程和行為邏輯的深度探討。因此,從社區居民參與出發,構建分析框架,關注微觀層面社區居民參與的動力及其類型,可以進一步拓展社區居民參與的研究視野,豐富社區居民參與的研究內容,對社區居民參與的行為本質進行更詳盡地闡述。

居民作為社區參與的重要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社區居民參與中,存在以下問題值得探究:社區居民參與的動力及由此產生的參與類型有哪些?不同的參與類型對社區治理產生的不同影響是什么?

二、社區居民參與動力的產生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認為行動者以其資源為資本,以利益為行動目標,可以對城市社區居民參與行為進行一定的解釋[15]。理性選擇理論指出,任何行動系統都是由三種基本元素構成的,即行動者、資源和收益。行動者是具有能動選擇的主體,處于社會關系和社會互動之中,控制著資源并且能夠從中獲得收益。資源是行動者行動的基礎,資源的種類很多,包括財富、物品、信息、技能、情感等。收益是行動者行動的動機和目的,這個收益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政治、情感等多方面的收益。

在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方面,理性選擇理論關注居民參與的動力從何而來,資源表現為資源獲取,成為社區居民參與的外部動力;利益表現為價值追求,成為社區居民參與的內部動力。這與本文的研究目的相契合,因此本文選擇理性選擇理論作為研究視角進行分析。

(一)外部動力:資源獲取

社區居民對行政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組織存在資源依賴,社區居民之間也存在資源依賴,資源依賴關系使得居民與行政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組織之間及居民之間有著更為密切的利益聯系,為獲取資源,個體成為社區治理中的積極參與者。

在社區里存在著以社區居委會為中心的群體,這部分群體往往對街道辦等行政組織、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存在一定的資源依賴,他們參與社區治理往往是一種依附式參與。例如,低保戶為了獲得更多的幫扶政策信息,往往會積極參與居委會組織的活動,但并不一定是發自內心地真正參與。又如,社區文藝積極分子往往會依賴居委會所提供的平臺,以滿足他們對集體活動的需求。據此可以認為,居民對行政組織、基層組織的依賴程度會影響社區居民參與度。

(二)內部動力:價值追求

居民作為行動者,所追求的價值包括公共資源、自我需要、組織利益等,參與行為對其自身及其家庭的價值決定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類型以及居民社區參與的積極性。從本質上來講,居民參與的根本動機是實現利益最大化,而居民的行動越有價值,越能夠獲取利益,采取行動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形成循環動力。

居民的價值追求則與居民自身的參與意愿和熱情密不可分,居民進行社區參與主要的價值追求有獲得人際交往、追求健康與快樂、尋求組織、維護利益、獲得低保福利等,不同的價值追求會表現出不同的參與意愿,為維護自身權益的居民往往會有較高的參與意愿,而僅僅是為獲得低保福利信息的居民則參與意愿較低。同時,社區成員的個體意愿約束或激勵了他們在社區中的行動,居民的社區參與行為受社區參與的組織狀況、參與機會及參與意愿的影響。

綜上所述,理性選擇理論視角下的資源獲取是社區居民參與的外部動力,價值追求則是其內部動力,而資源獲取會影響社區居民對行政體系的依附,價值追求會影響居民自身的參與意愿。

三、社區居民參與類型及實例分析

(一)社區居民參與類型的生成

根據理性選擇理論,結合已有研究,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外部動力資源獲取會通過影響社區居民對組織的依附程度來影響居民的參與行為,內部動力價值追求則會通過影響居民參與意愿來影響居民參與行為。

社區居民自身的參與意愿與熱情以及對行政體系的依附是社區居民參與動力的兩個重要來源?;诖?,依據“參與意愿”與“依附程度”兩個維度可以構建出四種類型的社區居民參與:主動依附型參與、被動依附型參與、主動獨立型參與、被動獨立型參與。按照參與意愿和依附程度的高低分別劃入四個象限中,以此形成研究的分析框架(見圖1)。

本文突破簡單二分的類型化劃分,通過理性選擇理論,研究居民參與的動力來源,并基于此從“依附程度”和“參與意愿”兩個維度,建構類型化的分析框架,提出社區居民參與不同類型的生成機制,如圖2所示,這一生成機制能夠為現有類型化分析提供一種新的可能。在此基礎上,通過具體社區的實例分析探討居民在社區參與過程中的具體動力。

(二)概念明晰

1.被動獨立型參與

被動獨立型參與是社區居民參與意愿低、依附程度弱所形成的一種參與類型。社區中存在部分居民,如學生群體,他們的空閑時間大多集中在暑假、寒假以及其他節假日,如果在此期間,社區舉辦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一些學生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參與活動,其社區參與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另外,還有一些社區居民會因為社區提供小禮品或者自身對活動感興趣等原因參與社區活動。這類型的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和公共活動的參與意愿比較低,平時幾乎不會參與或者只是偶爾參與自己感興趣的公共事務和公共活動,其參與具有偶然性特征。

2.被動依附型參與

被動依附型參與是社區居民參與意愿低但依附程度強的一種社區參與。被動依附型參與實質上并不是真正的社區參與,它并不出于參與者的完全自愿。例如,低保戶、失業人員等為了從社區居委會獲得補貼、平臺、信息等資源而緊緊圍繞在社區居委會周圍,他們本身的參與意愿并不強,但由于對社區居委會存在資源依賴,不得不參與一些社區公共事務與公共活動。

3.主動依附型參與

主動依附型參與是與被動獨立型參與相反的一種參與類型,這類社區居民依附程度強,同時參與意愿也很強。主動依附型參與是居民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選擇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與公共活動。參與者一般都是社區中的離退休老人,他們通常會組成各類組織,利用空余時間發揮自己的專長,參與社區活動,活躍社區氣氛;幫助社區居委會開展日常工作,為社區和其他居民提供服務;積極參與社區各類事務,參與居民代表選舉會議、人大代表選舉會議等。他們也是以社區居委會為中心的群體,依附于社區居委會,借助社區居委會的平臺、資金等資源開展活動。

4.主動獨立型參與

主動獨立型參與則是與被動依附型參與相反的參與類型,社區居民依附程度弱,但參與意愿強。主動獨立型參與是出于自我意愿的參與,在參與過程中享有高度自主權,對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等行政體系幾乎不存在資源依賴。主動獨立型參與也有較多的表現形式,如事務型參與、權益型參與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社區居民為了維護共同利益,快速自我組織,經過討論進行集體行動,干預侵害,保護或發展個人利益的行為。例如,在一些老舊社區遭遇強制拆遷時,居民自我組織,為自己爭取應得的合理補償。

(三)實例分析

本文選擇C市X、Y和Z三個社區作為實例研究對象。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結合文獻與預調研材料,設計出研究指標和半結構式訪談提綱。訪談對象主要為X、Y和Z三個社區的主要負責人(如社區居委會主任、黨委書記等)、社區居民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如登山社、開心編織隊、志愿者團隊、業主委員會的負責人)以及部分居民(見表1)。

本文實例選取的依據有兩點,分別是城市社區類型與案例內部特征差異。已有研究對城市社區類型進行了比較充分的研究,本文綜合學界觀點將社區類型劃分為現代商品房式社區、過渡演替式社區以及傳統街坊式社區。實例中X社區是傳統街坊式社區,居民主要是以前的老街坊,居民之間交流頻繁;Y社區是過渡演替式社區,居民成分復雜、異質性強,既具有現代社區特征,又具有傳統社區特征;Z社區是現代商品房式社區,社區公共服務較好,但人際關系淡漠。同時,三個社區居民參與類型特征差異較大,X社區居民參與呈現兩極分化現象,以社區居委會為中心的群體積極參與,以個人為中心的群體基本不參與;Y社區主要是低保戶等困難群體參與,但參與積極性也不高;Z社區則是以領袖精英帶頭參與為主。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典型性、代表性與差異性原則,對三個實例四個具體對象進行對比研究。

1.被動獨立型參與:居民參與動力缺失

在X社區,登山社是典型的被動獨立型參與類型。成員主要由50~70歲的老人組成,也有部分中青年人、少年參加,屬于典型的居民自發組織,沒有在社區備案,組織也沒有制定任何的規章制度,主要是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而組織起來的。登山社平時的活動更傾向于是一種私人或者團體活動,即社團成員一起組織去登山,他們很少或者不參與社區組織的活動、社區選舉等公共事務,一般只會在偶然看見社區宣傳或者自己感興趣的情況下才會參與。例如,登山社的其中一名成員Y先生,他說:“社區從來沒有組織過登山活動,我們登山社去干嘛,我對社區組織的那些活動一點興趣都沒有,有那個時間還不如自己組織去登山。當然,如果社區給我們發點小禮品,我有時間的話還是愿意去參加的?!边€有一位社區居民少年H也說,他一般忙于學業,只會在放假時偶爾參加社區組織的他非常感興趣的活動,或者部分社區事務一定要他參加的才會參加。

首先,這部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主要是為了鍛煉身體、共同玩樂等,同時社區所提供的活動形式較少,并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在這種供需錯位的情況下,居民的參與意愿自然較低,自身的價值追求也難以得到滿足。其次,這部分社區居民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而行動,對社區資源需求較小甚至不需要社區提供什么資源,跟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來往也比較少,并不存在對社區居委會的依附,也就不會為了獲取資源而參與社區組織的活動或者參與社區公共事務。

理性選擇理論解釋框架下被動獨立型參與價值追求及資源獲取的動力都不強,導致了居民參與動力缺失。參與動力的缺失使這部分居民最終沒有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主體,自然也就不能發揮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難以提升社區治理的水平。

2.被動依附型參與:居民動力源于資源獲取

Y社區有一支志愿者隊伍,主要由下崗職工、低保戶組成,主要負責維持小區治安、維護小區環境、幫助小區居民等,也會在社區舉行活動時幫忙維持秩序,并且給轄區合作單位提供一定的人力上的支持,平時參與社區公共活動以及公共事務的頻率比較高。Y社區的文化專干J阿姨說,他們曾經在和轄區單位談合作時提出社區可以請下崗工人、低保戶等幫忙搞文化活動,“那個時候我們的下崗工人很多,申請低保的很多。我就說,如果你們單位需要臨時工、搬運工,我們社區可以提供”。然而,這支志愿者隊伍中的大部分成員其實本身并沒有很強的參與意愿?!拔疫€不是想著參加這些活動,每個月有200塊的補貼嘛,而且和社區關系搞好點,有什么補貼人家才會想到你嘛?!逼渲幸晃怀蓡T這樣說。這種對社區居委會、文化中心的依賴比較大,自身卻沒有太強的參與意愿的參與就是典型的被動依附型參與。

被動依附型參與的實質其實是一種契約與交換關系。居民出于享受低保、獲得一定的經濟補貼等原因而與社區居委會等組織形成契約,社區居委會等組織提供給居民一定的經濟、生活支持,與之交換的是居民承擔一部分社區事務,包括參與社區公共活動與公共事務等。但這種參與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的被動參與,它并不出于居民的完全自愿,而是出于居民對正式組織存在的資源依賴,這種參與在最終也成為社區對居民的一種要求。這種被動依附型參與的動力來源更多的是居民在理性判斷下,認為自己需要組織提供的資源,即其動力是資源獲取。

雖然這種參與方式居民的參與度很高,但是參與廣度與參與深度實際上非常有限。居民的參與廣度僅僅是社區居委會限定好的極小一部分社區事務,包括巡邏、清潔等,居民自身并沒有太大的選擇權利;居民的參與深度也僅僅局限于最表面的一層,沒有涉及深層次的參與社區決策、議事等。這種以獲取資源為動力的參與并沒有真正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一旦組織停止提供資源,這種被動依附型參與的居民大多也會停止繼續參與社區活動以及社區公共事務。因此,被動依附型參與并不具有實質上的社區參與的內核和意義,沒有培育公民意識的作用,也難以起到培育社區治理主體的作用。

3.主動依附型參與:居民動力源于資源獲取和價值追求

X社區的開心編織隊平時編織各種紙花、絹花、串珠等,成品用于愛心義賣,收入主要用于獻愛心,如給孤寡老人送東西。隊員參與社區活動的內容既包括社區組織的各類活動,也包括參與社區或者文化中心的會議、迎接上級黨委政府檢查、代表本住區居民進行利益表達等表演性或表達性事務。開心編織隊成員的參與是屬于個人完全自愿的參與,并且隊伍骨干與居委會關系普遍較好,編織隊隊長W阿姨說:“我們關系很好,她(居委會管文化的工作人員)的年齡和我女兒差不多大,她就像我女兒一樣,平時經常打招呼,也經常幫我的忙,我們編織隊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她都是能幫就幫?!本幙楆牭木用褚矊ι鐓^居委會等組織存在一定的資源依賴,如需要社區居委會提供場地,需要體育協會提供培訓等,開心編織隊的參與就是一種典型的主動依附型參與。

為什么主動依附型參與的居民愿意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以及公共活動呢?從居民本身來分析,第一,這部分居民本來就是熱心公益的人,參加公益活動能夠使他們得到尊重,從而使他們的自我實現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第二,受“單位制”的影響,部分居民具有較強的社區榮譽感與歸屬感,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退休的老黨員,甘于奉獻,集體榮譽感也比較強,再加上他們大多是在社區住了10年以上的老居民,都愿意為社區出自己的一份力。第三,居民在組織之中重新找回了一種集體感和歸屬感,大部分主動依附型參與的居民是經歷過“單位制”時期的老人,“單位制”解體后他們由集體陡然變回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不習慣的地方,而組織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重回集體的機會,他們在其中不斷尋找“集體記憶”,交流學習,找到情感慰藉。這部分居民有自我實現,自我奉獻,尋求集體感與歸屬感的價值追求,由此,可以認為主動依附型參與的居民參與的主要動力之一是價值追求。從外部環境來分析,他們與社區居委會等組織的關系緊密,對其存在一定的資源依賴。他們需要社區居委會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活動場地和水電,并且借助社區居委會的平臺開展各種活動,如幫扶孤寡老人,推動組織走出社區等。因此,資源獲取也是主動依附型參與的居民重要的參與動力之一。

這種主動依附型參與的居民雖然參與的廣度較大,但是由于他們對社區居委會存在較強的依附,實際上已經變成社區居委會等組織的附屬,聽社區居委會的指揮,很難對社區居委會的決定提出建議或者質疑,實際上對社區大事沒有發言權和決定權。雖然他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提升社區治理水平起到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參與社區治理的深度不夠,也很難真正提高社區治理的能力。

4.主動獨立型參與:居民動力源于價值追求

Z社區組建了一個業主委員會,負責處理居民的各種訴求,反映居民的意見,代表居民的利益。Z社區的居民曾經因為反對在轄區內建設養老院的事情,自我組織集體行動,通過業主委員會與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協商,這種居民參與屬于典型的權益型參與。事情的起因是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出于便民利民的考慮,準備在社區門口不遠處建設一個養老院,但大多數居民受傳統文化影響,認為養老院偶爾會有老人去世,對社區衛生、環境等有一定影響,因此反對在社區建設養老院。這些居民通過業主委員會多次組織會議商量解決的方法,選舉出代表與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多次交涉,最終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決定不建設養老院。社區居民通過業主委員會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表達自己的意見,完全出于自己的內心意愿,并且不依賴社區居委會的資源,不存在對行政體系的依附。

居民通過業主委員會參與社區事務的決策,是在理性選擇的驅動下表達自己的意見,維護自身的利益,追求自我價值。他們參與社區大事的決策具有一定的參與深度與廣度,這種參與屬于實質性參與,更加接近參與的本質,能夠培育居民的公民意識,促進我國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

從上述四種參與類型可以看出,對于被動獨立型參與、被動依附型參與、主動依附型參與,居民組織化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不屬于實質性參與,其參與具有明顯的離散性。在此背景下,很難實現多元主體的參與,形成政府、社會、居民的良性互動機制,更難以達成治理重心不斷下移到基層的目標,進而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相比之下,主動獨立型參與具有明顯的實質性參與的性質,居民對于社區公共事務取得了很大部分的決策權和管理權,居民的意見真正得到重視,居民與社區工作人員的溝通交流不斷加強,社區居民的參與不斷深入,為實現社區居民自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社區居民參與類型的動力與效果比較

以上四種社區居民參與類型具有不同的動力來源,表現出不同的實踐特點,從而使得社區居民參與效果不同,對社區治理水平提升的效果也各不相同。通過對三個典型實例四個具體對象的驗證分析,對其動力及效果作具體比較,如表2所示。

第一,X社區登山社的實例表明,被動獨立型參與大多參與動力缺失,社區居民不需要從行政體系獲取資源,自身也沒有強烈的價值追求欲望。在參與動力缺失的影響下,社區居民大多表現為不參與或隨機性參與,居民的參與頻次、廣度、深度、效率等都較低,參與效果差,弱化了社區治理效果。

第二,Y社區志愿者隊以及X社區開心編織隊的實例表明,被動依附型參與資源獲取動力強,而價值追求動力弱;主動依附型參與資源獲取與價值追求動力均較強,但由于二者都對行政體系存在較強的依賴,依附程度過重,導致其參與也更多的是一種表面參與,參與次數雖然多,但是參與質量低,參與的廣度、深度、效率也不高,參與效果也較差,社區治理能力提升有限。

第三,Z社區業主委員會的實例表明,主動獨立型參與對行政體系的依附程度較弱,參與動力更多的是自身的價值追求,最終使得主動獨立型參與成為實質性參與,參與的質量高,參與頻次、范圍、廣度、深度均較高,參與效果也是四種參與類型中最好的,對社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能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由此可見,主動性、獨立性更強的社區居民參與類型參與效果更好,對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五、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經過對實例與具體對象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被動獨立型參與、被動依附型參與、主動依附型參與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社區居民參與效果較差,對于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起到的作用較小;相比之下,主動獨立型參與能夠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積極性,社區居民參與效果較好,對公民精神的培養以及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將依附性較強、主動性較弱的參與類型轉化成主動獨立型參與這種依附性弱同時主動性強的參與類型,使居民參與更具廣度和深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應有所裨益。

第一,擴大社區居民參與的收益。社區工作者在實際的工作中,不能僅僅以上級的要求作為工作方向,而要緊密聯系居民、居民組織,了解其深層次的需求,充分挖掘居民社區參與的內在價值,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收益,滿足其經濟收益、精神收益、社會收益等,使居民既獲得精神滿足,又能獲得能力、技能上的提升,或者實現人脈的拓展。同時,社區居委會要組織多樣化的公共活動,擴大公共事務參與的范圍,使居民具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盡量做到供大于求而不是供不應求。

第二,降低社區居民參與的成本。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大力推廣時間、經濟等成本更低的網絡參與,使居民用更少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去。首先,利用大數據、城市大腦等新興技術,引入智能治理平臺,加強居民與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等組織之間的交流,保證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的溝通交流渠道暢通。其次,利用網絡平臺搭建社區中介組織網絡,通過居民—居民組織—社區這一組織網絡,增加社區參與的途徑,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社區治理。

第三,規范社區居民參與的過程。一方面要精心設計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公共活動的規則和程序,建立重大事項社區公示制度、重大決策社區討論制度、社區民意反映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區工作居民評估制度,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評估不應僅僅依據上級認可或者任務指標的完成度,也應當把居民滿意度等納入其評價體系之中,要充分聽取居民對社區工作者的評價,工作人員考核的指標設計也應當把居民的好感度等內容納入其中。

參考文獻:

[1] 邊防,呂斌.轉型期中國城市多元參與式社區治理模式研究[J].城市規劃,2019(11):81-89.

[2] 李翌萱.城市居民社區參與的內容分化與組織優化:基于L市B社區和Q社區的案例比較分析[J].城市問題,2020(7):84-90.

[3] 杜宗斌,蘇勤.社區歸屬感對鄉村旅游地居民社區參與的影響:以浙江安吉為例[J].旅游科學,2013(3):61-71.

[4] 錢雪飛.“微自治”模式下城市社區參與的機制創新及成效:基于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642份問卷調查[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32-39.

[5] 李濤,王海斌,宋玉營.黨建引領公民參與城市社區治理問題研究:W社區“小社區+大黨委”治理模式的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20(4):59-65.

[6] 趙楠楠,劉玉亭,劉錚.新時期“共智共策共享”社區更新與治理模式:基于廣州社區微更新實證[J].城市發展研究,2019(4):117-124.

[7] 田北海,王連生.城鄉居民社區參與的障礙因素與實現路徑[J].學習與實踐,2017(12):98-105.

[8] 耿亞東.我國“社區治理公眾參與”研究述評:基于結構主義、制度主義、社會資本與文化主義視角[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7(3):89-96.

[9] 付誠,王一.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及對策[J].社會科學戰線,2014(11):207-214.

[10] 李宗華,高功敬,李偉峰.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老年人社區參與影響因素分析:以濟南市老年人社區參與為例[J].學習與實踐,2010(11):101-110.

[11] 李黎明,王惠.社會資本、制度供給與居民社區參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47-52.

[12] 王詩宗,羅鳳鵬.基層政策動員:推動社區居民參與的可能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0(4):63-71.

[13] 楊敏.公民參與、群眾參與與社區參與[J].社會,2005(5):78-95.

[14] 徐林,楊帆.社區參與的分層檢視:基于主體意愿與能力的二維視角[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6(6):92-99.

[15] 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M].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11-12.

[責任編輯:丁浩芮]

猜你喜歡
類型化社區治理
以法律知識類型化為基礎的知識產權學習與思考
淺析美國商業電影中的新聞形象
“小妞電影”在國內的類型化發展
不動產登記信息承載之權利
依托社區學習共同體推進社區治理的路徑研究
心理建設:社區治理新方向
著作權侵權案件中停止侵害適用的限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