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弓之鳥”和“風聲鶴唳”

2021-10-13 23:04
作文周刊·小學六年級版 2021年48期
關鍵詞:臨武晉軍魏王

“驚弓之鳥”出自《戰國策》,這個成語以鳥喻人,形容受過驚嚇的人只要以后再遇到一點動靜就會非常害怕?!帮L聲鶴唳”出自《晉書·謝玄傳》,描寫打了敗仗后,將士們遇到風吹草動就自相驚憂、疑神疑鬼。這兩個成語非常相似,它們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成語典故一

戰國末年,秦國日益強大,企圖吞并其他國家。趙、楚、燕、齊、韓、魏六國決定聯合抗秦。趙國使者魏加來到楚國,楚王春申君請他商談抗秦主將的人選。春申君準備讓臨武君擔任主將,但魏加卻搖搖頭。春申君不解,魏加說:“我給您講一個故事?!?/p>

從前,魏國有個神箭手,名叫更羸,拉弓射箭百發百中。一天,他看到一只孤雁遠遠落在雁群后面,不時發出哀鳴聲,就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弦就可以把雁射下來?!蔽和醪幌嘈?。只見更羸舉起無箭的弓,一聲弦響,大雁真的從空中掉了下來。魏王大吃一驚:“想不到你有這樣的本領!”更羸說:“我并沒有特別的本領,而是這只大雁受過箭傷,身體很虛弱。它因傷口疼痛而飛得慢,因離開雁群很久而悲鳴。這時它驚魂未定,一聽到弦響,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傷口裂開,所以就掉下來了?!?/p>

魏加話鋒一轉:“臨武君剛被秦軍打敗過,如同這只受過傷的大雁一樣,看到秦軍就會害怕,怎能再讓他擔任主將呢?”春申君覺得魏加說得有理,便聽從了他的建議。

成語典故二

東晉時期,前秦皇帝苻堅組織八十多萬大軍(實則僅二十多萬)南下攻打東晉。東晉派謝玄為先鋒,帶領八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就把先行兵力集結在淝水邊,擬定等候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想出了一個計謀。他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貴軍在淝水邊安營扎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如果貴軍稍向后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

秦軍內部討論,眾將領都認為必須堅守淝水,不能讓晉軍過河,待后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后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于是下令讓秦軍向后撤退。

苻堅沒有料到,秦軍只是臨時拼湊起來的,一接到后退的命令,將士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后潰逃。謝玄見敵軍潰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士兵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幸逃脫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于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以少勝多,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成語辨析

“驚弓之鳥”是鳥受了驚嚇,受了傷才出現害怕的表現,而“風聲鶴唳”里的秦軍將士是因為貪生怕死才這樣疑神疑鬼??梢哉f前者大雁的畏懼心理是“被動”的表現,而后者的將士是“主動”退讓,失敗是必然的。

猜你喜歡
臨武晉軍魏王
三人成虎
如何看待謊言
背道而馳
趁火打劫(下)
臨武縣:乘十九大東風 決勝全面小康
臨武:無鴨不成宴
三人成虎
閻錫山與晉軍的興起
晉軍圍攻曹都之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