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聯合磁共振成像在子宮內膜癌分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2021-10-15 02:29吳采貴
婚育與健康 2021年13期
關鍵詞:子宮內膜癌磁共振成像

吳采貴

【摘 要】目的:分析子宮內膜癌分析診斷中應用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聯合磁共振成像的價值。方法:選擇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4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給予CT及CT聯合磁共振成像檢查,將其檢查結果進行比較。結果:比較CT及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診斷準確率發現,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為60.00%,CT為32.50%,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準確率更高(P<0.05)。結論:CT與CT聯合磁共振成像雖在子宮內膜癌分期診斷中均具有一定應用價值,但與CT相比,CT聯合磁共振成像分期診斷準確率較高,在子宮內膜癌分期診斷中具有較大應用價值,建議臨床采納。

【關鍵詞】CT;分期診斷;磁共振成像;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主要發生于子宮內膜的上皮性癌變,屬于惡性腫瘤,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并且隨著近幾年生活方式的改變,子宮內膜癌患病人群逐漸年輕化,對年輕患者的生育能力也造成了威脅。臨床可根據子宮內膜癌分期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治療結局,因此準確地進行子宮內膜癌分期診斷在臨床中意義重大[1]。病理組織活檢是診斷腫瘤疾病的金標準,能夠準確疾病并進行疾病分期,但由于需切除腫瘤組織進行診斷,因此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臨床局限性較高[2]。CT及磁共振成像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影像學診斷方式,具有無創性,能夠在不對患者造成創傷的前提下進行疾病診斷,由于其各自存在優勢及應用價值,臨床對其分期診斷子宮內膜癌的價值存在爭議。本文選擇40例患者進行研究,主要分析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4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號:2020年審(22)號]。40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4歲~60歲,平均年齡(42.36±6.86)歲,經病理組織活檢診斷出Ⅱb期18例,Ⅲa期10例,Ⅲb期6例,Ⅲc期4例,Ⅳ期2例。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CT檢查方法如下:檢查儀器選擇16排螺旋CT掃描儀(西門子公司),患者取平臥位,將相關參數分別設置為管電壓120Kv~140Kv,管電流250mAs ~300mAs,層厚0.75 mm~1.5mm,螺距10~1.5,顯示350mm,矩陣512×512,掃描部位為患者下腹部。初步掃描結束后為患者進行增強掃描,選擇患者肘靜脈進行穿刺,快速推注非離子碘型對比劑,劑量為60ml~100ml,在推注完成后的25s及60s分別進行一次增強掃描,掃描結束后進行圖像重建,分析檢查結果。

1.2.2 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方法如下:于CT檢查結束后48h內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檢查儀器選擇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1.5T磁共振掃描儀,患者取平臥位進行平掃,掃描部位為下腹部,初步掃描結束后為患者進行增強掃描,將掃描參數設置為TR/TF 155/10模式,橫斷位、冠狀位及矢狀位層厚與層間距為4.0mm,掃描4min后對圖像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分析比較CT及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分期診斷結果,并以病理組織活檢為金標準,比較兩種診斷方式的準確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CT及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診斷準確率發現,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為60.00%,CT為32.50%,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準確率更高(P<0.05),見表1。

3 討論

子宮內膜癌是對女性危害較大的一種惡性腫瘤,尤其是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癌,可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影響,治療主要根據疾病分期進行,而病理組織活檢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分期診斷方式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CT與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均是臨床常見的影像學診斷檢查,CT臨床診斷準確度較高,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力,能夠清晰顯示病灶及周圍組織結構,但其在判斷肌層浸潤深度時效果欠佳,從而降低分期診斷準確率。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能夠有效彌補CT檢查的不足,并且能夠顯示子宮內膜狀況,具有多方位、多角度、多成像及組織分辨能力良好的優點,能夠清晰顯示子宮內膜腫瘤肌層浸潤程度[3]。本文經過研究發現,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準確率高于CT檢查(P<0.05)。表明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在清晰顯示患者病灶部位及淋巴結侵犯及轉移情況的同時,能夠對病灶部位及周圍組織情況進行分析、判斷,并且通過判斷肌層浸潤深度來進行子宮內膜癌分期診斷,而經過增強掃描后可重建圖像矢狀面、冠狀面及曲面進行多方位觀察,因此分期診斷準確率較高。

綜上所述,在子宮內膜癌分期診斷中,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的診斷準確率較高,具有較大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清波,來東升,俞璐.多模態MRI評估子宮內膜癌肌層浸潤深度 宮頸侵犯程度及術前分期的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21,36(6):1446-1448.

[2] 車月玫,駱文香,董曉紅,等.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聯合CT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效能[J].影像科學與光化學,2020,38(5):910-913.

[3] 梁梅,陳錦燦,夏廣明.CT聯合MRI對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的診斷準確率分析[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19,40(4):220-222.

猜你喜歡
子宮內膜癌磁共振成像
配對盒基因2和CD44基因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意義
彌漫性軸索損傷CT、MR動態觀察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子宮內膜癌低場MRI影像學特點及臨床應用研究
磁敏感加權成像(SWI)在腦內海綿狀血管瘤診斷中的應用
氙同位素應用及生產綜述
子宮內膜癌患者腹腔細胞學陽性的臨床價值及其對預后的影響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