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小切開術聯合球囊擴張術在膽源性胰腺炎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2021-10-26 04:15黃更新黃永德陳玲紅連麗鳳林慧玲施亞珠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醫院福建泉州362000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21年19期
關鍵詞:膽源淀粉酶乳頭

黃更新 黃永德 陳玲紅 連麗鳳 林慧玲 施亞珠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內容提要: 目的:在膽源性胰腺炎治療中聯合應用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小切開術(sEST)+球囊擴張術(EPBD),并分析其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治療的78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采取EST治療;觀察組39例,采取sEST+EPBD治療。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淀粉酶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的CRP、PCT水平及炎癥消退時間、1年內復發率均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與EST相比,sEST+EPBD治療膽源性胰腺炎可出現淀粉酶升高,但未延長炎癥消退時間,且具有并發癥率低、住院時間短等優勢,術后復發風險較低。

膽源性胰腺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胰腺炎類型,主要為胰膽管壺腹部位置嵌頓膽總管結石所致,導致胰腺組織自身消化[1]。近年來,隨著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的應用,為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采取行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小切開術(sEST)+球囊擴張術(EPBD)治療,可結合其應用微創優勢,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2]。但目前臨床上對輕中度膽源性胰腺炎患者是否行ERCP尚存在一定爭議,在sEST、EPBD開展方面,也并未形成標準和指南。有研究指出,對急性膽管炎伴膽總管結石患者應用sEST+EPBD治療療效確切,是安全可行的[3]。因此,本文將在膽源性胰腺炎治療中聯合應用sEST+EPBD,并分析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治療的78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膽源性胰腺炎,首診,病情嚴重程度為輕中度;②經保守治療癥狀緩解,B超、CT檢查顯示膽總管內仍存在結石,直徑≤10mm;③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心肺功能不耐受患者;②ERCP禁忌證患者;③內鏡治療禁忌證患者;④碘造影劑或其他藥物過敏患者等。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52~71歲,平均(60.22±4.45)歲。對照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51~72歲,平均(60.69±4.33)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保守治療,控制其癥狀。隨后對照組患者采取內鏡括約肌切開術(EST)治療,采取俯臥位,頭偏向右側,進行常規鎮靜、鎮痛處理,按照常規進鏡方法置入十二指腸鏡(Olympus公司,型號TJF260),直至十二指腸降段,調整十二指腸乳頭方位,進行選擇性膽管插管。根據結石大小,于10~12點方向將乳頭括約肌切開,切開長度在15mm內,使用取石球囊或取石網籃將結石取出,在X射線輔助下完成操作,若發現有過大的結石,應先碎石再取出,術后常規留置鼻膽管引流。觀察組患者采取sEST+EPBD治療,膽管插管成功后,進行十二指腸乳頭小切開,長度在3mm以內,根據結石大小,選擇合適的膽道擴張球囊,送入膽總管壺腹部,注入造影劑與生理鹽水混合液(1:1),劑量根據造影效果、膽道容量確定,充盈球囊,維持60s,隨后抽出液體,退出球囊,再使用取石球囊或取石網籃將結石取出,術后常規留置鼻膽管引流。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及炎癥消退時間,包括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淀粉酶。②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并發癥率(出血、高淀粉酶血癥、反流性膽管炎),1年內復發率。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錄入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s表示,采取χ2、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RP、PCT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淀粉酶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觀察組患者炎癥消退時間為(5.78±2.23)d,對照組為(4.20±2.46)d,無明顯差異(t=2.972,P>0.05)。

表1.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n=39,±s)

表1.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n=39,±s)

組別 淀粉酶(U/L) CRP(mg/L) PCT(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8.72±9.56 408.42±65.78 9.12±1.39 25.56±6.56 0.35±0.10 1.58±0.36對照組 70.77±9.24 313.23±71.23 8.98±1.42 23.33±4.42 0.36±0.12 1.63±0.46 t 0.963 6.131 0.440 1.761 0.400 0.53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住院時間、并發癥及復發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率為2.5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95%,差異明顯(P<0.05);兩組患者的1年內復發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1.64±3.26)d,對照組為(18.18±3.67)d,差異明顯(t=8.320,P<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復發率對比(n=39,n/%)

3.討論

在治療膽源性胰腺炎時,取出結石、解除梗阻是關鍵。ERCP自1968年首次成功實施后,已經逐步成為膽胰良性梗阻性疾病的診斷金標準,不僅能取出結石,解除梗阻,還能夠顯示膽道狹窄情況,利用支架或引流術進行減壓,達到治療效果,控制膽道感染[4]。與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ERCP不僅療效確切,且對膽管和十二指腸解剖結構影響小、創傷小、恢復快。以往臨床上主要應用ERCP+EST的治療方案,但該方案也存在一定弊端,主要體現在EST在操作時不易把握乳頭切開程度,并發癥風險較高[5]。

EPBD是目前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新型方案,可擴張乳頭完成操作,避免破壞乳頭括約肌,降低括約肌切開并發癥。但在乳頭擴張后數小時,可恢復收縮,不利于結石的排出,解除嵌頓,且在進行EPBD操作時,可能造成乳頭開口撕裂,引起繼發出血[6]。因此,本文對患者采取sEST+EPBD聯合治療,在行小切開后,利用球囊擴張拓展操作空間,能夠在保護乳頭括約肌功能的同時,取得確切的療效,降低EPBD繼發性胰腺炎風險[7]。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淀粉酶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的CRP、PCT水平及炎癥消退時間、1年內復發率均無明顯差異(P>0.05),可見sEST+EPBD患者術后雖然出現了血淀粉酶水平升高,但其炎癥恢復時間與EST患者明顯差異,且術后復發率較低。同時,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其并發癥風險更低,術后恢復更快。

綜上所述,與EST相比,sEST+EPBD治療膽源性胰腺炎可出現淀粉酶升高,但未延長炎癥消退時間,且具有并發癥率低、住院時間短等優勢,術后復發風險較低。

猜你喜歡
膽源淀粉酶乳頭
普外科手術治療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時機及效果研究
淺識人乳頭瘤病毒
澳新擬批準一種β-淀粉酶作為加工助劑
異淀粉酶法高直鏈銀杏淀粉的制備
淺識人乳頭瘤病毒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對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新媽媽要預防乳頭皸裂
被寶寶咬住乳頭,怎一個“痛”字了得!
急性高脂血癥性胰腺炎與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特點對照研究
內鏡介入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