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循環”的內生動力與展望

2021-10-30 02:20宋雨宸
中國市場 2021年24期
關鍵詞: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雙循環

宋雨宸

[摘 要]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國的制度優勢與經濟優勢是實現“大循環”和“雙循環”的堅實基礎,財稅政策是助力其發展的重要支撐。文章強調國內大循環的經濟“造血”功能。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時,以免稅經濟刺激、更高水平開放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要路徑,進一步影響產業結構升級與對外貿易地區經濟模式優化,從而最終實現贏得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導權和主動權。

[關鍵詞]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財政政策;稅收政策

1 “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是最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強調的是我國發展目的和發展階段的共同要求。首先,國內大循環是立足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大勢的敏銳選擇。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也正經歷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期,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值得一提,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形勢下,我國在最快時間內分析研判,率先阻擊疫情蔓延,扭轉經濟下行態勢,穩住金融體系風險并積極投入復工復產。這都離不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打好方針政策組合拳的同時,又能夠敏銳地將政策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正軌之中的明智舉措。在上述變革進程中,無論是世界格局的變化多端,還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客觀沖擊,都極大地改變了我國內部經濟發展方式與對外經濟貿易的開展模式,對此我國敏銳適時地提出了更加注重內循環的發展戰略,以國內經濟發展為主要動力,為建設新發展格局練好內功。其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地位的發展方式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的必然選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改革開放是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中國力爭縮小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而暢通國內大循環同樣也是中國現階段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決策。降低各行業對外依存度、提高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并牢牢掌握中國制度的話語權,正是需要國內大循環的經濟“造血”功能。

2 充分發揮“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是貫徹“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需要

從發展的目的來看,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要求,這就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管是過去的“世界工廠”還是現在的“世界市場”,最終都要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務,這也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需要。而不能為了發展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的貿易模式,既消耗了國內資源,又把污染留在國內,甚至還招致貿易伙伴的報復。

因為我國不少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利潤微薄并以犧牲本國環境作為代價的,美國等發達國家在與我國進行貿易往來中出現逆差并對我國實施反傾銷。而這種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態恢復,最終均由中國百姓來埋單。換句話說,西方發達國家生態環境優美,是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環境為代價的。他們主張新一輪全球化當中的“貿易再平衡”,我們則要主張“環境再平衡”,穩住人民的金山銀山,更要還人民綠水青山。

3 充分發揮“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保障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我國擁有強大的制度保障,決定了我國具備實現國內大循環的獨特優勢。劉迎(2020)總結,堅持全國一盤棋,是堅定維護核心、整體謀劃的具體實踐;是強化整體思維、系統 思維的生動體現;是應對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的有力保證。我國的國內大循環是在社會主義框架下的經濟循環,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上的經濟循環,具有經濟運行發展的最基本最強大的力量源泉。同樣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體制優勢的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進行,扶貧工作之所以取得重大進展,是因為政府在扶貧領域建構了一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并保證其能夠穩定且順暢地運行。

4 強大的生產力及購買力,是保障“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充分條件

一方面,我國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在近幾年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頗有成效,目前正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動能培育,繼續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擴大中高端消費品供給,深挖內需增長潛力,加快培育發展壯大新動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有所提升,制造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這些都有利于促進整體經濟運行效率,提高內部循環發展質量,為國內大循環供足動能。另一方面從消費側來看,我國具有規模宏大、需求多元化的國內消費市場。2019年底,全國總人口已經超過14億人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0,892元人民幣,城鎮化率超過60%;2019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9.0%,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7.8%;伴隨脫貧攻堅與消費扶貧工作的深入,廣大農民消費意愿與購買力水平也顯著上升;2020年上半年中國居民消費復蘇弱于投資復蘇也意味著未來中國居民消費仍有較大上升空間,消費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會進一步發揮??傮w而言,從國內購買力水平來看,足以支撐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

5 進一步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政策建議

5.1 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財政政策促進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互聯互通

國際市場建設與國內市場建設是經濟建設的“兩翼”,探索一國經濟建設是否成功,外部經濟因素不可或缺。對于大國而言,是否能在內部循環發展好的同時又能引領世界經濟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簡而言之,能否真正做到既“獨善其身”又“兼濟天下”更應成為考察國家經濟建設成功的重要核心標志。李云舒(2020)解讀,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強調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不意味著關門封閉,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促進。

猜你喜歡
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雙循環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預算執行緊縮下的積極財政政策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下半年促經濟穩增長積極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財政政策轉型
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稅收政策研究——以河南省為例
淺析建國初期穩定物價的財政政策
支持西部大開發的稅收政策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