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化:語文課堂活動的應然追求

2021-10-31 04:23高鑫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21年10期
關鍵詞:學習資源語言運用學習活動

高鑫

摘 要 要素脫靶、問題斷裂、孤“文”自賞無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破解這些問題,需要以“結構化”的理念對課堂活動進行重構。學習活動結構化,需要指向關鍵概念,著一“準”字;調用恰切資源,著一“活”字;聯結真實情境,著一“用”字。結構化的學習活動具有連貫性、靈活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關鍵詞 結構化;學習活動;關鍵概念;學習資源;語言運用

學習活動是推進語文課堂的重要載體,其功能是多元的:既暗含著教師的教學目標,又聯結起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時還融入評價的標準。學習活動的更迭與轉換,本質上就是學生的學習進階之旅??茖W的活動設計,能引導學生從建構語言走向運用語言,從低階思維邁向高階思維,從審美鑒賞走向審美創造,從文化理解邁向文化傳承。那么該如何設計出合宜的課堂活動?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來看看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語文學習活動的典型問題

在一線的教學中,有不少課堂活動存在某些共性的問題,有礙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要素脫靶。比如,教《植樹的牧羊人》,讓學生重點“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的敘事效果”,而此時學生對小說文體尚沒有系統的學習;教《紀念白求恩》,發動學生找論點、論據、論證,可是議論文的文體特征并非該單元的學習重點;教《貓》,不顧其小說的文體特性,走向了散文的抒情討論……這些學習活動的問題在于教學要素脫靶。此類活動設計,不僅背離了教材本身的內在邏輯,而且逆轉了學生的認知進程,甚至給學生帶來認知的混亂,是不可取的。

問題斷裂。比如一位老師在《狼》的教學設計中,第二個學習活動是“品讀詞句,把握形象”,下設了五個子問題,分別指向“描寫狼的動作、神態的詞語或句子”“有意味的虛詞”“拉長屠戶痛苦的好處”“以狼的口吻來講述對峙場面”“狼‘目似瞑,意暇甚的動機”。此活動之下的五個子問題之間沒有內在的緊密聯系,存在邏輯斷裂,不利于學生發展思維的深刻性。這種斷裂式的碎問,在當前的課堂活動中仍然廣泛存在。

孤“文”自賞。很多課堂活動缺乏資源的支持。比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動物笑談》時,設計了五個學習任務,分別是字詞鞏固、劃分文章層次并梳理課文內容、難句解析、寫法探究、主題探討。這種單薄的孤“文”自賞,銷蝕的不光是文本的特質,也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分析,也極易導致一系列的教學問題:對知識點進行機械式講解、局限于文本內部的封閉式解讀等。

二、以結構化的理念觀照學習活動

前述的三種課堂活動,本質上都站在了“結構化”的對立面,走向了“非結構化”。腦科學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大腦捕獲外界信息的效率,不僅取決于外界信息的刺激密度,更取決于這種刺激本身的結構方式。無序、孤立、散點、碎片的信息,無論其密度如何高,也很快會進入“遺忘地帶”。因此,課堂活動的組織架構需要關注內在的邏輯關聯、意義聯結。只有保證學生親歷高度結構化的學習活動,才有可能使他們內隱的心理活動得以真正激發。

對比“非結構化”,結構化的學習活動具有連貫性、靈活性和實踐性的特色。結構化的學習活動常常圍繞關鍵概念,給學生提供恰切的資源,使學生的學習既有縱向的挖掘,又有廣度的延伸;結構化的學習活動,還常常把知識融合在真實情境中,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效地反芻知識、運用知識,產生“主動的、有意的、真實的、協作的、建構的‘意義學習”。結構化的學習活動,需要學生準確理解、全面分析、質疑思辨、深度探究,對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靈活性是大有裨益的。以結構化的理念重構學習活動,當是課堂變革的應然追求。

三、學習活動結構化的有效策略

1.指向關鍵概念,著一“準”字

(1)精準提取關鍵概念

近一段時期以來,“大概念(big idea)”備受矚目。然而,王榮生教授指出,“大概念”很容易讓人曲解為“大觀念”“大理念”“大思想”,極易讓人不知所云。有鑒于此,筆者將“大概念”表述為“關鍵概念”。語文學習的關鍵概念是多元的,可以是一種具體的閱讀策略、閱讀方法,可以是文本的特質,可以是文體的規定性,可以是一種思維方式……總之,關鍵概念切中學科的肯綮。關鍵概念把握不準,就會造成要素脫靶。反之,如果能比較精準地提取出關鍵概念,就常常能提升課堂活動的連貫性,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活動效果。比如很多整本書閱讀課常常只見“單篇”,不見“整”書,一大原因在于教者沒有準確提取關鍵概念,缺乏“整”合點。以《朝花夕拾》專題探究課為例,可以提取出“雙重視角”(過去之我與當下之我)的關鍵概念,然后讓學生結合整本書的閱讀經驗,從多角度探究小魯迅的溫馨回憶、大魯迅的冷峻批判,從而建構起回憶性散文的閱讀圖式。這樣的專題探究活動,讓整本書的“整”字真正立了起來。

(2)逐步分解關鍵概念

關鍵概念“對孩子來說,往往是抽象的、毫無生氣的”,“追求理解的設計是要求設計者又一次像孩子一樣”看待關鍵概念。比如,《蚊子和獅子》的關鍵概念可以確定為“多角度理解寓意”,如果不對其進行分解,課堂上直接設計“解讀寓意”的學習活動,就會使學生的思維驟停,課堂立刻陷入沉寂。改進的策略是,對關鍵概念進行逐步的分解:以“理解寓意”為上位概念,繼續分解出其他下位概念,如“理解寓意的具體角度”“寓意與情節本身密切關聯”,然后,再把這些下位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活動,如:第一步,先讓學生對不同的形象作出評析,以“用它真……啊,因為……”的句式對蚊子、獅子、蜘蛛進行分析;第二步,再讓學生分別從三種動物的視角出發,小組討論,探究不同的寓意,學生在活動中,自然實踐了“多角度理解寓意”的閱讀方法。此后,課堂再安排讀寫活動,讓學生通過“刪減、增加”的具體手段,重置情節,并仿照原文以“這故事適用于那些……的人”結尾,學生就能洞察到:寓意是與情節密切關聯的。

2.調用恰切資源,著一“活”字

(1)重視教材內部資源的二次開發

結構化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有意義資源的支持,而教材資源無疑是重要來源。不過,教材資源都是靜態地刻印在紙張上。只有化靜為動,才能成為結構化學習活動的一眼活水。二次開發教材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資源的開發,可能是對教材批注資源的創造性使用。比如,特級教師黃友芹執教的《女媧造人》,在感受“神性”這一活動中,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旁批二關注“說也奇怪”四字的作用,再讓學生速讀課文,把其他神奇的事情前也加上“說也奇怪”,并朗讀給同桌聽。黃老師把文本中一個不起眼的短語,活化為學生感受神話“神性”的重要支架。其靈動之處就源于將“有特殊意味”的詞語引入了課堂活動之中。當然,這得益于對教材批注資源的二次開發。

資源的開發,可能是對教材習題資源的再轉化、再利用。比如,統編教材中,有不少篇目的習題都提供了矩陣的表格,以利于學生梳理文本重要信息。獲取信息是后續對話文本的重要前提,這些表格可以轉化為活動資源的有機部分。不過,使用不當,很有可能走向反面:異化為“找信息——對答案”的講解習題課。因此,教材習題資源當以“結構化”的方式融入課堂活動:首先,基于關鍵概念,對表格進行必要的增刪;其次,還必須基于表格,生成有價值的探究問題,為即將開啟的下一個活動環節鋪墊。

資源的開發,還可能是對教材語文知識的“評價式”轉化。比如,“寫人要抓住特點”是七上第三單元寫作的關鍵概念,教材也講解了相關的寫作知識。該如何處理這些靜態的寫作知識呢?首先,可以把知識轉化為評價標準,和學生共同協商提取出兩條核心評價標準:一是要抓住人物外貌的獨特之處,展開具體描寫,二是要注意把人物放在具體的事件中去描寫。接著,讓學生帶著這種評價理念進行寫作,寫完后再在文末圍繞評價標準,寫一段“亮點自薦”。最后,小組內參照這種標準互評作文。這個流程,把原本“靜置”的寫作知識納入到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活動體系中,使一系列的寫作活動有了極高的關聯度。

(2)重視教材外部資源的引入

在語文學習中,“語言風格”“創作手法”是一類比較抽象的關鍵概念。向學生百般講解這類概念,并不能保證他們的語言敏感度、審美鑒賞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師的“講解”可能只是緣木求魚,徒勞無益。此時,課堂活動就不能孤立在一篇文本之內打轉,而是要放出眼光,通過勾連外部資源,實現對關鍵概念的深度理解與運用。統編教材倡導“1+x”的閱讀理念,應該也有這方面的考量。具體看,課堂活動中引入外部資源,可以有如下策略:

以情感為原點,引入資源。比如,史鐵生的文字常能在平靜的敘述、樸實的細節中蘊含感人的力量?!凹毠澲碌纳畛燎楦小笔恰肚锾斓膽涯睢返年P鍵概念。史鐵生對于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也滲透在《我與地壇》中。不妨在課堂活動中引入該文本,讓學生通過設計朗讀方案、小組排練朗讀、全班展示朗讀的形式,把原本含蓄的情感可視化。如此,既拓展了閱讀資源,還讓學生對史鐵生的語言風格產生真正的理解,甚至還有可能使學生對史鐵生產生濃厚的了解欲,從而深入地閱讀他的其他作品。

以作家為原點,引入資源。比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語言清新明麗。在學生對詩歌有深度的理解后,再出示他的另外一篇奔放激昂的《天狗》,進行比讀,不但能讓學生看到作家的另一種語言風格,還可以讓學生明晰:作家的想象與特定的情思密切關聯,而特定的情思會影響語言的風格。

以主題為原點,引入資源。比如,在《白洋淀紀事》整本書閱讀時,單看此書,學生很難理解教材中談及的“詩體小說”內涵。如果以“戰爭”為主題,聚合《狼牙山五壯士》《我的戰友邱少云》等作品,開展比較閱讀活動。作品詩意化的場景描寫、含蓄明凈的語言風格,就能被學生精準地感知到。

以整本書為原點,引入資源。比如在學習了兩則《伊索寓言》后,再選擇書中的其他一些經典故事,如《狐貍和烏鴉》《天文學家》《徒勞的寒鴉》,然后給學生只展示開頭的“一小部分”,讓學生進行續寫,既能引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以親自創作的形式,深度理解寓言的關鍵概念——“蓄勢”與“突轉”的諷刺手法。

以學生經驗為原點,引入資源?!叭宋锓治觥笔墙洺R婕暗囊活愓n堂活動。倘若把學生經驗轉化為課堂資源,則可真正地與人物“交心”。比如,在教學《范進中舉》時,可以讓學生提前給人物繪制漫畫。然后,在課堂中引入學生的杰作,開展“以文猜畫”“以畫解文”“文畫互證”等多種學習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很深刻地意識到:與漫畫相似,諷刺性作品也長于“夸張”手法。

3.聯結真實情境,著一“用”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這也間接地啟示我們,關鍵概念的學習要義在于“遷移運用”——即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真實任務中對關鍵概念產生持續的深度理解?!叭谥R于情境”,當是語文課堂活動“結構化”的一條明路。

比如,“朗讀”是貫穿七上一、二單元的關鍵概念。朗讀策略,是典型的“實戰性”知識。一個學生知道的朗讀技巧再多,但是一讀就露怯失準,也依舊是朗讀的門外漢。該如何突破呢?杭州市夏衍初級中學的潘寧寧老師專門開設了《七年級上冊一、二單元朗讀策略整合教學》課例。她以“學校七年級即將舉辦‘朗讀者挑戰賽”為真實情境,設置如下四個活動:

[ ][編號][學習活動][活動指向][1][根據第一、二單元內容,自行整理朗讀技巧][習得朗讀知識][2][結合整理出的朗讀技巧,擬定朗讀評分表,并根據朗讀評分表給三段學生朗讀音頻打分][以“評分”方式運用朗讀知識][3][從音頻內容中任選一段,小組修改朗讀方案并展示][以“修改”方式運用朗讀知識][4][小組研討課前準備的朗讀材料,進行組內排練、并全班展示,最后選出一組參年級“朗讀者”比賽][以“排練”方式運用朗讀知識]

通過這個表格,可以看到:潘老師的課堂活動高度“結構化”,她以真實情境為載體,通過一系列精準的活動,讓學生自主習得了“朗讀”的相關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隨后以“評分”“修改”“排練”等方式,多途徑地促成“知識的運用”,帶著學生參透了“朗讀”的玄機。

聯結真實情境,從“運用知識”的視角重構課堂活動,是結構化的有效路徑。理解了這一條結構化的策略,我們在面對“活動探究單元”“綜合性學習”時,就會得心應手。這些實踐性強的學習內容,同樣需要聯結真實情境,著眼于“用”。比如,八年級上冊的新聞單元教學,可將“出一期??弊鳛檎鎸嵡榫?,設置如下課堂活動:第一,閱讀本單元新聞作品,獲取關于新聞的相關寫作知識;第二,結合校園采訪中獲得的素材,進行新聞寫作,之后,小組互評互改;第三,各小組匯總新聞稿,制作校園???。

限于篇幅,本文僅從“關鍵概念”“資源調用”“情境功能”三個維度,來探討課堂活動結構化的各類組織策略。當然,課堂活動結構化的討論遠不止以上三個維度。隨著教學的不斷探索,課堂活動的“結構化”也會有更為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案例。

猜你喜歡
學習資源語言運用學習活動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O2O學習資源設計與應用研究
基于學習需求的學習活動設計
高中物理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2016年高考語文“語言運用”四大特色題評析
基于新技術環境下的自主學習
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等職業教育中教育技術的應用研究
淺析威廉?布萊克的《老虎》
淺談《警察與贊美詩》中的幽默藝術
關注句子教學 重視語言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