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人類學視角下的舞蹈文化變遷

2021-11-03 06:04陳藝丹
錦繡·下旬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舞蹈文化審美變化

陳藝丹

摘要:本文通過對比舞蹈作品《奔騰》兩個年代版本,對其變化進行對比,嘗試窺探民族舞蹈文化變遷,并從舞蹈人類學視角,觀察舞蹈作品《奔騰》隨著時間推移所產生的變化,從中發現人們對于舞蹈審美的改變,同時也揭示了其在不同身份下、不同藝術目的、不同藝術環境、不同學藝途徑中,所呈現出的舞蹈會不同。另一方面,在橫向對比過程中,會發現不同年代版本《奔騰》中的共同點,對未來民族舞蹈發展和當代創新的結合有著幫助。

關鍵詞:變化;審美;舞蹈文化

一、探討對象和目的

蒙古族舞蹈作品《奔騰》首次亮相是在1986年,是由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馬躍老師編創,姜鐵紅老師等人所呈現的。此舞蹈曾獲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創作表演一等獎等一些列優秀獎項,可謂是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經典老劇目了?!侗简v》用對于當時新穎的舞蹈呈現方式和大氣的民族舞蹈風格,展現了改革開放之后煥然一新的內蒙古草原情懷和民族精神。新中國解放之后,國家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視,對民族舞蹈的新時代產生了影響,把各個少數民族地區著名的藝術家們請到北京來,互相表演觀摩學習,這對舞蹈作品奔騰的出現有一定的影響。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作品所含的美好寓意可能就是《奔騰》經久不衰的原因。此后,《奔騰》也多次再被搬到舞臺上,由不同的舞蹈演員來呈現,雖說每一版都是由民大舞蹈學院進行再次的呈現,但受環境、文化、審美等各種原因變化的影響,也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轉變。

在舞蹈人類學中關于舞蹈文化變遷的相關討論,人類學家Roycer認為:舞蹈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與文化的任何其他方面都受到同樣的變化力量的影響;人類學家Kaeppler也提出:通過此理論了解到其發生的變化可能發生在舞蹈本身,這種變化可能涉及到舞蹈的動作和整體的結構,或舞蹈的形式。此外,舞蹈在社會中的使用方式和舞蹈表演的原因也可能發生變化,這些想法對筆者更深一步去探索《奔騰》有很大的幫助。歷史在向前發展,民族舞蹈當然也在不斷前進,筆者想通過對舞蹈作品《奔騰》兩個年代不同版本的對比,去發現變化以及原因是什么,究竟保留下什么,變化、發展了什么?

二、舞蹈作品《奔騰》的變化

《奔騰》這個有著相對較長歷史軌跡的舞蹈文化作品,具有一定的結構主義特征,而結構主義尋找的是舞蹈圖式構成的語法規則,只有把握住不變的發展,則能觀測出動作在不同語境和使用方式及過程中的變化。而《奔騰》就是結構主義中的一種產物,通過時間打磨和舞蹈文化對“傳統”審美進行一定發展并產生變化,其變化主要是舞蹈呈現方式的改變。筆者著重從舞蹈動作呈現方式、舞臺舞美的設計以及觀眾對《奔騰》的看法的不同三個角度去探討。

(一)動作呈現方式:筆者把動作的變化分為了三大類

1.對于蒙古族舞蹈動作呈現方式的變化:

在對比86年版和18年版的《奔騰》視頻資料時,發現18年版《奔騰》的舞蹈演員所呈現出來的動作更加明確和具體,每個人的動作路線基本一致,可以看出他們是被仔細規定過每一個舞蹈動作、每一個動作之間的連接,甚至細致到眼神和舞蹈小范兒;而86年版所呈現出的動作感覺更像是化有形為無形,更突出舞蹈意識,用無形的感覺把有形的動作體現出來。

2.對于蒙古族舞蹈動作審美的變化:

對舞蹈動作的審美觀念也隨著舞蹈文化的發展變化著。除對舞蹈動作本身的審美改變以外,還有對舞蹈動作整個視覺效果的審美變化,以及對蒙古族舞蹈的審美變化。比如向后步伐的勒馬手,86年版中手臂劃圈動律更加明顯,更加突出蒙古族人們騎馬奔跑的動作狀態;18年版手臂動作幅度小,而當步伐向前時,手臂的動律幅度會加大,整個感覺是直立向前大幅度,俯身向后小幅度的動作規律,對動作審美的觀念產生了變化。86年版的《奔騰》,更想突出蒙古族舞蹈的重點在于自然、樸實。18年版更習慣性強調自己印象中的蒙古族舞蹈酷、帥的特點。

3.對于蒙古族舞蹈動作速度和力度分配的變化:

兩個版本中舞蹈動作的速度和力度也發生著變化,如兩個《奔騰》版本中的舞蹈動作碎抖肩的處理方式:86年版中碎抖肩和腳下的碎步大小幅度一樣,而18年版此動作中把具體的力量分配給了肩部,腳下基本沒有幅度。除此之外,86年版的整個舞蹈動作很松弛,點處理很少,動作之間的連接基本都是用線質感的動作連接的,動作中的小范兒也是憑著舞蹈演員對此動作的舞感自然體現出來的;18年版中,用點質感處理動作的地方變多,動作之間連接也會經常出現塊狀。

(二)兩版《奔騰》的舞臺舞美的設計變化:

這次主要探討的是變與不變。舞蹈的背景圖,86年版是一條樹枝,18年版是一個很大的火紅太陽;從筆者自己的角度來看,樹枝和整個舞蹈作品沒有多大聯系,而火紅的太陽則有一種蒙古族人們高昂熱情的情懷在里面,是和舞蹈作品有聯系的。其實在舞美的設計上,變化的地方很少,干冰放的時間、燈光強暗交替的時間基本都是一樣的,燈光的強弱和舞蹈情感的配合規律一直沒有怎么改變。

(三)觀眾對兩版《奔騰》的評價對比:

大家對舞蹈作品《奔騰》的回應是熱情高漲的,在86年那個時代,《奔騰》這部作品的創新編排手段和氣勢磅礴的舞蹈形象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覺得《奔騰》的編排是一個很大的亮點:領舞與群舞的相互襯托,整個作品結構的三大板塊中快慢板的結合,這使作品更加具有穿透力,還有舞蹈節奏、音樂節奏和情感節奏緊密地結合,這些都是舞蹈作品《奔騰》的突破;我們回到現在,《奔騰》依舊是經典,依舊是好作品,但時代不同,身邊面臨和看到的舞蹈作品以及思想潮流一直不斷更新,有的人認為《奔騰》的呈現形式有點像組合,很分散,不是文化歷史發展環境塑造了一個完整的舞蹈劇目形式,確實,現在的很多作品都是以集體的形式去呈現,很少再有分組依次表演的作品形式了。不過筆者個人觀點認為,舞蹈在發展過程中不能一直只追求創新和個性,要從輝煌的歷史中重新提取精華傳承,找到變化的規律和成功的要素,這是筆者想要追求探索的目標。

三、影響舞蹈作品《奔騰》變化的原因

舞蹈人類學常常以民族民間舞蹈的“主體性”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經常去探討這是“誰”的舞蹈;傳承的目的為何;如何理解“傳統”,如何“處理傳統”。而這些探討主題用的話語權是不斷在“更新換代”的。

(一)不同社會文化狀態下的審美變化

任何一種藝術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特定的文化歷史環境塑造了特定的藝術形式風格,這是藝術的時代性特點。從現在的審美角度來看86年版的舞蹈作品《奔騰》可能覺得形式沒有現在的舞蹈作品呈現方式完整,但它是以那個時代所存在的舞蹈文化為背景,是當時社會審美觀念所浸泡出來的優秀舞蹈作品;以此來推斷,人們普遍的審美觀念會隨著時代發展、社會文化流行趨勢的走向、政治領域的調動等多種影響而改變。

我們在逐漸迎來“小鮮肉”的新潮流時代,各種新潮流APP也出現在新一代年輕人的世界,影響和刷新我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判斷;就如現今在抖音刷到的各種舞蹈短視頻,幾乎都是圍繞著“酷、炫、拽”或“唯美”等主題來呈現,像“紅色”題材作品已在逐漸減少,對舞蹈認知的新趨勢已經出現和擴展。不說編創,單只對舞蹈動作的處理和呈現方式也都出現了網絡流行風格的痕跡,就像《奔騰》中部分舞蹈動作已經成為大家在抖音上炫酷的一種“道具”,并一致受到很多好評,從而更加鼓勵和推動這種新趨勢的發展。

(二)演員所處生活環境的改變

另一方面,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藝術共同要求,它體現于集體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方向等原因,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狀態都會有特定的審美取向,這不是一個表演者或編導一人所能決定的,而是由新一代人成長環境所帶來的特定審美取向和文化來決定的。就比如新時代的舞蹈演員,他們成長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得他們的文化觀念也隨之改變,對舞蹈文化的看法和理解方式也會發生變化,追求的風格魅力也會不同。其次,互聯網是一個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變遷的強大推手,網絡的進入會使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外來文化的大量侵入會和本民族文化產生相互影響和碰撞,逐漸人們追求多樣化的審美心理成為時代主流;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和網絡各種APP的不斷涌現,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受其影響,使人們的審美觀念會不斷更新,也會不斷和傳統文化相互摩擦,所以舞蹈文化以及審美觀念也會一直不斷改變,最終會影響舞蹈作品的呈現。

結語

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可能會發生各個不同種類舞蹈的相互碰撞和摩擦,甚至會出現相結合的情形, 這樣的發展可能會導致舞蹈的民族性越來越弱 ,其實這樣是可怕的,傳統的民族文化是需要繼承和發展的,而不是被篩選和丟失,筆者提倡在傳承中發展,保留每個民族獨有的信念、精神以及文化價值;就好比像舞蹈人類學不丹神舞中記錄著的一段話舞蹈僅僅視覺化是不夠的,就像閱讀一些東西卻不理解單詞的意思,僅僅跳舞這一動詞是不夠的。

參考文獻

[1]車延芬《揭秘“舞蹈人類學”——讀<人類學與人體運動_舞蹈的研究>》.

[2]黃應貴《反景入深林》商務印書館.

猜你喜歡
舞蹈文化審美變化
這五年的變化
舞蹈真人秀對舞蹈文化的影響
廣西寧明花山巖畫的舞蹈文化解讀
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與發展趨勢探析
經理人的六大變化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喜看猴年新變化
芻議舞蹈文化及舞蹈創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