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工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

2021-11-10 00:08陳彥君
科學與生活 2021年11期
關鍵詞:課程體系英國

【摘要】隨著英國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時代的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英國高等教育史上出現著名的“新大學運動”?;谡n程設置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就英國新大學運動改革的歷史梳理,從而對高等教育中工科專業課程體系展開思考。

【關鍵詞】英國;新大學運動;課程體系

一、引言

工商業迅速繁榮和蓬勃發展必然就要求培養一批數量眾多、具有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知識的青年人,并且隨著工業革命的進一步深入和工業化進程水平不斷提升,尤其特別是高等教育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顯著。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學院研究所為主要代表的英國傳統高校卻始終沒有完全適應和滿足此次發展的需要。在這種形勢下,以倫敦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為首的一批新型城市大學紛紛成立, 這就是英國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新大學運動”。如今“新工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需求下,我國現有的高校培養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一新形勢下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需要對現時代人才培養進行理性審視,課程設置是高等教育前進的基本核心力量,本文就“新大學運動”對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等相關內容展開思考。

二、英國新大學運動課程體系發展歷程

(一)新大學運動起始(19世紀20年代):倫敦大學的課程體系發展

1820年,詩人坎貝爾在訪問德國的大學時,產生了在倫敦創辦一所類似于德國大學的想法,區別于傳統的牛津、劍橋的學術要求。最終在倫敦建起第一所高等學校-"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大學被認為是第一所新大學是因為在課程設置方面突破了傳統大學的束縛,倫敦大學引入了大量的自然科學,其中很多課程幾乎都是自然科學的具體分支,涉及到了物理、化學、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礦物學等,這些學科的設置體現了大學與時代發展的緊密切合。同時國際法、英國法、政治經濟學以及各種醫學學科的開設,密切了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以上各種科目的設置突破了傳統大學的課程以古典學科和宗教神學為核心的墻壘,使科學以一種與古典學科平等的正式身份進入大學課堂,實現了大學課程上的“現代化",這是英國高校課程設置一種全新的改變和突破。

(二) 新大學運動的發展(19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國王學院和新倫敦大學的課程體系發展

隨著倫敦大學學院的順利建立,社會爭議也很大,消解它的社會影響,1829年,另一所大學——國王學院在倫敦應然而生,由于倫敦大學將禁止宗教教學作為學校的一條基本原則,傳統大學中的宗教課程在新建的倫敦大學中遇到困境,國王學院卻為之相反,它依照牛津理念,仍舊保留了宗教課和相關的宗教儀式,但為了對抗倫敦大學學院,國王學院也開設了自然科學以及工商業課程,這也是現代課程和古典課程并存是國王學院與倫敦大學課程方面的共同之處。物理學、礦物學、植物學、化學等現代科目成為課堂教學的內容,但傳統的古典學科同樣得到保留,以語言為例,希臘語與拉丁語依舊是教學的必要內容,與之同時,現代語言與文學也進入到了大學的課堂,與社會關系緊密的一些學科,如政治經濟學也得到應有的重視。從宗教看,國王學院是傳統大學;從課程的設置上看,卻是新大學。新倫敦大學是在政府主導下由原來的倫敦大學和國王學院合并而來,新倫敦大學名義上是一所大學,但對下屬兩所學院的教學沒有干沙權,它的職責是組織學生考試并為考試合格的學生頒發學位證書。整體的課程框架是沒有較大的變化。

(三) 新大學運動的興起(19世紀50年代末至19世紀末):城市學院的課程體系發展

隨著英國眾多城市的工業化發展,制造業和工業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產業對從事工作者有了較強的專業技能的工作要求,英國新型工業城市開始建立自己的學院。從創辦之初歐文斯學院的課程仍以古典學科為主可以看出.此時的城市學院還沒有產生服務城市經濟發展的意識。1974 年,約克那理工學院即后來的利茲大學成立并開設化學、物理、米礦、工程等學科,以提高科技教育水平。1875年,英格蘭中部城市伯明翰捐資成立梅森理的學院,學院的課程重視實用性,要求課程與社會大際需要相適應,傳統的文學并不受學校歡迎,神學課程其至被排除在外。不難看出英國城市學院的大量涌現確實推動了英國的工業發展,城市大學在課程設置上更是突破傳統思維界限,與時代發展有效的融合,英國高等教育的新格局由此展開。

(四) 新大學運動的落幕(20世紀初):城市學院的“回歸”的課程體系發展

隨著學院開設大量的技術類課程,如采礦、紡織、機械工程,技術課程的主導趨勢進一步增強,一些學院很少甚至不開設文科課程,學院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色彩不斷強化,隨后又有不少新大學開設了人文方面的課程,設置了文學、語言、歷史等課程; 其他新大學也在傳統的壓力下,被迫增設人文教育課程,包括傳統大學的古典課程。另一方面因為受到倫敦大學一項政策的影響,只要考試合格,學校會為校外學生領發學位證書,為了吸引學生就讀,幫助學生順利拿到倫敦大學的學位,不得不調整白己的課程、不斷增加古典科目的數量,以適應倫敦大學的學位考試,同時解決自身課程過于單一的不利局面。隨著文科類課程數量不斷增加、主修人數持續增多,城市學院文理科的發展逐漸趨向平衡,科技教育特色不可避免地會受稍弱。這一情況在學院建立之初是沒有想到,一些純理工的大學逐漸向綜合性大學邁入,文科課程又開始出現在大眾的眼界。

三、我國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 僅滿足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發展

高校忽視了對其他學校課程管理參與者各種基本利益的平等性和關注,大大程度束縛了學校課程管理學術思想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課程管理教育活動中仍然充斥著課程行政化利益思維,形成了以課程行政化的利益觀念論為基本主導的現代課程學術價值體系,客觀上完全偏離了普通大學進行課程學術教育以行政育人和課程學術思想創作的根本目標。在當今我國高等教育史上"學而優則仕"始終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價值追求導向。大學里的課程自身就構成了人們學習的主要目的,為發展課程而建設課程,為實踐學習而活動學習,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根本上就忽視了每個人的自然存在和社會發展。

(二) 課程培養目標的碎片化

從目前來看, 高校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 課程培養目標之間的有效關聯和銜接不夠, 呈現碎片化現象。課程培養目標在制定的過程中往往從課程本身知識層面的角度加以考慮, 相關課程之間培養目標在知識上的的銜接、深化, 能力培養上的提升與傾向體現不明顯, 甚至出現在課程培養目標表述上趨同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專業建設中對人才培養目標過于籠統和程式化, 缺乏細化、量化也有直接關系。由此看出, 專業建設過程中人才培養目標這一起始環節的確定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直接影響到為此提供服務的課程培養目標以及不同課程培養目標之間關聯性的有效建立。

(三) 課程體系結構的非均衡化

轉型高校課程學科專業培養建設發展過程中,課程專業培養目標之間的有效銜接關聯和相互銜接不夠,呈現課程碎片化發展現象。課程中的培養目標在研究制定的工作過程中往往從相關課程本身以及知識結構層面的不同角度進行加以綜合考慮,相關學科課程之間由于培養目標在基礎知識上的的相互銜接、深化,能力素質培養上的知識提升與強化傾向往往體現不明顯,甚至可能出現在相關課程之間培養目標內容表述上有所趨同的特殊現象。這種不良現象的不斷出現與高校專業隊伍建設中對專業人才培養總體目標過于籠統和缺乏程式化,缺乏了精細化,重學生知識基礎傳授的綜合理論實踐課,忽視學生能力意識培養、素質能力提升的綜合實踐理論課。

四、思考

(一) 考慮大學本身的內在邏輯

大學從根本上是無法脫離社會的,它本也只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社會的轉型必然會反映到大學中,但是如今的大學過于強調大學服務社會這項職能,在課程設置上更是如此。我國很多高等院校,其辦學定位就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從而在課程設置上大力追求實用性和對應社會需要,但是把社會看成是學校辦學的“風向標”是否應該這樣還有待考量。英國新大學中間的轉向,從表面上看,是對傳統大學的妥協,開始從僅僅注重工商業實務,過渡到增設人文教育類課程,充實博雅教育。但其實質應該說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內在邏輯,不可能只為了迎合社會的發展去對課堂知識做單一的設計。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違背大學的內在邏輯生硬辦學授課,是行不通的,這是由大學固有的內在屬性決定的。在遵循大學內在邏輯和面向社會發展兩個方向上, 盡管存在互相沖突的一面, 但在當今經濟發展越來越取決于其教育的人才培養優勢的背景下, 問題不在于二者居其一, 而是如何達到兩者的融合。

(二) 普及到不同背景的群體的需求

工業革命的產生和發展促使大量的英國人改變了自身的階級身份,成為中產階級。這就體現出新大學的成立的另一個考慮,即隨著不同階級人群的流動而形成的新的社會態勢,從而使大學并不是只成就某一個階級的,要滿足不同人群的文化訴求。映射到如今社會,教育一直在強調均衡均等發展,國家一直設法從不同方面來幫助社會不同背景人群的需求,但在課程設置中反映到的不同人群就是個人專業水平和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在課程設置上大學不能只滿足社會的發展,忽視個人的自身特性的發展,在高校課程設置上可以遵循一定的規律, 高等教育必須使每個學生在富有專業特色的或獨到的品質及能力基礎,不能完全的一概而論,要有針對不同群體的專業需要,同樣專業不同的人群也應該有不同的課程學習方式。

(三) 人文與科研教育要同步發展

科教興國一直是社會發展的強力戰略,隨著對科研事業的重視,對理工科類的專業也有了更大更多的投入,但無論是于一個大學的發展還是國家的進步,人文教育和科研都需要并肩同行。僅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遠不夠,要有各方面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在解決一實際問題時還是會有些道德上的考量,不只是機械的搬運所學的理論知識,要做一個有溫度的“工程人”,即便是工科專業的受教育者也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體現到課程設置中就需要大力開設人文、通識教育的課程,使得人文教育得以更好的滲透到課程體系中。因此應用型較強的專業課程設置不能一成不變,而是在實施的過程中隨時進行有效調整,在課程傳授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打破固有思維,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和想法,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傳承知識的同時也要創新知識。

參考文獻:

[1]鄭蔚.英國新大學運動與英國高??蒲新毮艿陌l展[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04):68-70.

[2]柳友榮.英國新大學運動及其對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8):94-99.

[3]侯翠環.英國新大學運動及其歷史意義[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01):52-54.

[4]盧紀壘. 19世紀英國新大學運動發展歷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

[5]鄧云清.新大學運動與英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8(01):85-91.

作者簡介:陳彥君,研究興趣為學科建設和院校研究等。

猜你喜歡
課程體系英國
三維視角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老年大學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研究
“藝養教育”凝練與藝美課程體系建設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三位一體”課外閱讀課程體系的實施策略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英國“脫歐”的經濟賬
英國立法向酗酒“宣戰”
拔牙有“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