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精準資助育人“智育+志育”路徑的反思與重構

2021-11-10 00:08王璐瑤
科學與生活 2021年11期
關鍵詞:智育

【摘要】高校資助工作肩負著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使命,資助育人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重要舉措。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倚靠教育精準扶貧的要素框架,通過主體、客體、中介系統三大要素對現行問題進行審視,從精準管理、精準識別、精準培養三個角度提出“智育+志育”的路徑重構,保證“助人”“育人”工作成效,促進貧困學生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教育精準扶貧,高校精準資助育人,“智育+志育”

一、高校教育精準扶貧的要素結構

“教育精準扶貧”的表述最早發端于精準扶貧的工作實踐,“通過教育這一特定方式來作用于特定貧困群體的脫貧”[1]這是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界定框架,將“教育”作為專門途徑,“特定貧困群體”作為專指對象,“脫貧”作為終極目標,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教育精準扶貧是一種針對貧困人群人力資本增值、思想觀念塑造、生產技能提升的綜合性教育治貧活動,目標導向更為直接,是教育活動和教育固有功能在扶貧領域的延伸與拓展[2]。

教育精準扶貧包含主體、客體和中介系統三個基本要素。教育精準扶貧的主體即能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對貧困群體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客體即各級各類教育實踐中的貧困對象,包含動態的家庭和社會因素;中介系統即教育精準扶貧主體和客體開展綜合性教育扶貧活動的內容構成和活動方式,不僅包括開展教育的軟硬件條件,更強調精神和環境的教育作用。把握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及要素,是推進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實踐的邏輯起點,也是提升其工作能效實施路徑的關鍵所在。

二、高?,F行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問題審視

(一)主體:資助工作隊伍力量薄弱,建設緩慢

資助方和被資助對象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目前資助困境存在的根本原因。[4]由于主客觀各種因素,高校資助工作沒有專門設置獨立建制的校級學生資助管理部門,而是將其隸屬于學生工作處或其他部門,受學校編制數額的限制也沒有按照學生人數比例配足、配齊資助工作專職人員,而是由各學院輔導員和學生干部來負責整理和對接。資助工作時間短、任務重,申報資助的學生數量多、情況雜,對于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又身兼繁雜事務的輔導員來說,難以集中精力深層次了解和思考資助育人工作,使得資助人員和資助對象之間普遍缺乏交流溝通,而且往往從事資助工作一、兩年就安排其他教師擔任的人員的頻繁流動, 使資助工作無法銜接發展, 影響到資助整體工作,導致資助育人工作效率低下。同時,資助育人工作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工作人員需要根據資助學生的情況變化及時進行調整,而且還必須顧及其心理感受,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加大。資助工作隊伍力量薄弱和建設緩慢使資助工作的宣傳不到位、效率低下,不利于學生及時的了解相關信息和學生權利的保護,所以造成當前高校資助在對象、形式和效果等方面均難以達到精準的程度。

(二)客體:困難學生群體識別精準度缺乏,跟蹤反饋機制不健全

困難學生認定是高校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當前高校貧困生認定主要依靠學生上交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和生源地開具的貧困證明進行自主申報,再由輔導員組織班級、年級評議小組審議學生所提交的證明材料確定初步名單,再由院級、校級評議后審核通過,在程序上基本能夠實現合理規范,但在實現精準性層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影響學生資助工作的公平性、規范性和實效性。在認定標準上,不同省份、不同地區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不一致使學校識別困難學生群體時缺乏統一標準,同時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學校無法真實具體的了解學生實際家庭經濟情況,導致認定工作有失精準。從認定對象出發,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關乎隱私問題少數貧困生雖然家境困難,卻因為自卑、自尊等原因不愿意提出資助申請而無法得到資助;而一部分不存在實際經濟困難的學生卻在利益的驅動下申請資助,造成真正的貧困生不能享受資助,增加了學校對學生貧困情況進行精準識別的難度。在認定方式上,班級、學院民主民主評議等方式摻雜個人主觀因素,認定方式不夠科學合理,缺乏客觀的量化標準,從而使困難學生群體識別精準度缺乏。同時,資助育人是一個具有長期、動態過程的社會性工作,當前資助工作著重于任務的履行而缺乏持續性關注,不健全的跟蹤反饋機制不僅會忽視家庭突遭變故學生的具體情況,而無法掌握學生需求(資金需求和發展需求)方面的變化致使人文關懷欠缺,導致資助育人成效反饋的滯后性,無法繼續引導接受過資助并有所收獲的學生感恩回饋,持續性教育中斷進而影響育人效果的實現。

(六)中介系統:資助與育人融合深度欠缺,重物質而輕精神

目前部分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中尚未將育人工作和資助管理工作有機結合,缺乏良好的資助管理模式與體系,偏重經濟、物質的資助,而對貧困群體的思想精神幫扶卻經常被忽視,扶貧與扶志相結合的原則并未得到有效落實[5]。同時,困難學生不僅存在物質貧困問題,還存在意識貧困和思路貧困問題,困難學生會由于經濟困難思想相對局限,人際交往能力弱,部分學生甚至存在自卑心理。高校貧困生資助不只是一個錢的問題,僅僅給予經濟資助而忽視未來發展需求和思想精神扶持會讓部分貧困生養成一種“等、靠、要”的不勞而獲和自私自利的思想,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成才,意識貧困和思路貧困問題未能從源頭上得以重視[6]。資助與育人二者在實踐和理念的融合程度不夠理想,要做好貧困生的心理輔導工作落實“精神扶貧”,重視道德教育的內化扶持,培養其感恩意識。

三、“智育+志育”高校精準資助育人路徑重構

(一)精準管理:健全資助育人專職隊伍,形成多元合力

精準管理是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證,資助工作人員擔負著事務性資助工作的執行和促進困難學生全面發展的雙重職責,其專業素養水平是高校資助工作是否可以良性運轉的基石[7]。高校要構建“學校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學院資助工作小組、班級幫扶小組”環環相扣的四級資助育人體系,為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機制保障。高校精準資助工作的實施主體中除了高校資助部門管理工作人員,主要由各院輔導員構成,輔導員隊伍年輕且流動性強,工作覆蓋面廣、工作量大,需要承擔很多事務性工作,要保證輔導員熟知精準資助工作的專業知識和相關政策就需要對其進行專業的培訓,并在此基礎上吸納發展擅長心理解困的專職人員、困難學生黨員等建立一支數量質量兼具,且具有穩定性特質的優秀資助工作隊伍(包括專職和兼職),爭取實現點對點的“一師對一生”的幫扶,學校、教師和學生黨員形成多方參與的合力。同時可以通過定期交流會的方式共同學習各項資助政策,提高整體工作隊伍的資助理論水平,充分的溝通和深入的探討推動各項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和實施,通過精準管理保證資助育人工作的精準實施。

(二)精準識別:準確資助育人對象識別認定,加強動態跟蹤性

高校要建立健全高校學生資助信息管理系統。當前各地方政府已按照國家政策逐步對每個貧困戶進行建檔立卡,高??梢酝ㄟ^省級建檔立卡等學生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全國學生資助信息管理系統”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同時可以借助大數據全面采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各方面的數據信息,進而實現對申請資助學生的精準量化認定。[8]資助學生的認定工作是具有時效性的系統工程,復雜而繁瑣,同時要兼顧完善民主監督、定期復查機制,定期對困難學生信息庫進行更新,加強跟蹤及時關注學生情況的調整變化,做到信息準確有效;充分發揮資助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地家訪、電話訪談等方式保持家校聯系,動態掌握困難學生家庭經濟變化情況,利用專題講座向學生普及資助政策,并結合民主評議及一卡通分析等方式進行綜合評定和調查核實,建立困難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問題予以精準認定。不僅如此,困難學生的認定對象是真正需要幫助又值得資助的人,做到不僅要從“困中選困”還要從“困中選優”,兼顧公平與正義是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精準培養:完善資助育人制度體系,由“助人”到“鑄人”轉變

健全資助育人制度體系是提升資助育人能效的必然之舉。高校資助工作應變單一物質資助為 “物質資助、能力資助和精神扶志”三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從教育的視角實現學生精神和能力的“脫貧”,[9]培育契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養人才。一要強化誠信教育的力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誠信觀念意識;二是可利用勤工助學的相關教育方式開展工作,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強化學生崗位工作能力與專業能力的培養力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組織管理等能力和競爭意識。三是學校要針對學生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正確認識貧困,樹立一個良好的心態。四是要加強感恩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公益性、服務性的志愿活動,從活動中增強服務精神和道德意識,并用實際行動回饋國家的幫助,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的同時并讓感恩教育付諸實踐。重視困難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幫助其形成積極進取的態度、自尊自立的品質和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實現真正的心理脫貧,做到由“助人”到“鑄人”的轉變幫助學生們成長成才,促進資助育人成效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段從宇,伊繼東.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要素及實現路徑[J].教育與經濟,2018,(5)

[2]劉云博.新時代高校精準資助育人質量提升研究[J].教育評論,2019(4):61-65.

[3]羅麗琳. 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精準資助模式構建研究[J]. 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8( 2) : 197 - 204.

[4]劉衛鋒.從“資助助人”向“資助育人”轉變[J].中國高等教育,2016(8):42-44.

[5]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6(7).

[6]金明媚.精準扶貧視野下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9(1):85-88.

[7]孫莉玲.以“育志、育智”為目標的高校精準資助育人體系構建[J].江蘇高教,2019(12):120—130.

[8]胡邦寧,楊靖旭,呂晨,張旋.高校精準資助的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對 22 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7(34): 118-128.

作者簡介:王璐瑤( 1997- ),女,河南信陽人,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歡
智育
兒童文學的育人功能
淺析高中體育教育中智育作用的發揮
小學語文德育、智育、美育教學策略研究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
大學體育與德育智育的關系研究
談體育的重要作用及其與德育、智育、美育的關系
初二數學學習困難生的智育研究
也要注意一種傾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