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陵區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調研報告

2021-11-10 20:06劉萍珠
科學與生活 2021年11期
關鍵詞:調研報告

劉萍珠

摘要:為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對標防災減災總要求與氣象職能作用,中國氣象局提出到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標準化建設,并明確在2022年實現全覆蓋。高陵區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標準化建設有一定的建設基礎,自2011年以來,先后開展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三農”專項、鄉村振興專項試點區(縣)建設,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第一道防線作用充分發揮、最后一公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標準化建設實現基本覆蓋,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大幅度提升。

關鍵詞:高陵區;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調研報告

調研情況如下:

一、調研情況

(一)摸清了“一本賬”,做到心中有數。一是通過廣泛收集、科學分類、系統整理基層防災減災數據,為轄區內的氣象災害、風險隱患點、重點防御單位、防災減災救災設施、救災人員等數據建立“一本賬”,努力做到情況清、底數明,為深入推進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建設,全面提升基層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奠定基礎。二是建立防災減災數據集并定期進行補充完善,并按照《2020年陜西省氣象防災減災數據格式標準》將更新完善后的氣象災害數據、氣象災害風險數據、防災減災救災設施數據等20多種防災減災數據上傳至陜西省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平臺。

(二)繪制了“一張圖”,構建智慧體系。一是與區水利、國土、住建等部門共享了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基礎數據,共繪高陵區氣象防災減災“一張圖”。包含了本區域內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地質災害點、內澇隱患點分布圖、設施農業重點防護區(雷電防護區、大風防護區)、氣象服務設施分布圖(轄區內國家自動氣象站、區域監測站、雷達站、氣象預警大喇叭、氣象預警顯示屏、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氣象信息員等)、地形地貌圖等。二是集約了河流水系,并明確標注了區域內易燃易爆重點企業,強調了汛期防汛重點部位,形成了氣象災害易損區分布圖,并采用高精度的分辨率,提升氣象災害預警與評估的精準度,精細把握我區氣象災害風險的空間分布格局,識別重點承災體受災的高風險區,為基層防災減災工作開展提供了堅實支撐?!耙粡垐D”將基本地理信息、氣象監測站信息、地質災害隱患點、人員密集場所、工農業產區等信息囊括其中,極大提升了氣象災害預警的針對性和服務的精準度。

(三)織就了“一張網”,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是開展NIFS短時臨近預報服務系統與陜西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對接,通過NIFS系統制作發布預警信息實現省突、國突、12379短信同步發送。二是在西安市區縣電子公文傳輸系統開通文件發送權限,將預報預警信息等發送至相關部門、街辦、氣象工作站,確保了責任落實到位。三是通過區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氣象預警大喇叭、電子顯示屏、微信群等方式及時傳遞至氣象災害防御責任人、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建立了預警信息發布傳播“一張網”,通過多種發布渠道,基本實現“一鍵式”靶向發布,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建設了“一平臺”,提供技術支撐。在高陵區綜合氣象防災減災系統,增加氣象防災減災業務模塊,使平臺具有數據綜合顯示分析、超閾值自動報警、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產品制作、預警服務信息發布、系統自動留痕、預警設施監控、服務信息監控等功能。同時確保氣象預警服務信息接收與傳播、氣象災情的收集渠道暢通,形成預警信息發布與反饋的閉合回路。

(五)用好了“一把尺”,夯實責任落實。通過出臺《高陵區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規范》《高陵區氣象局重大氣象災害“叫應”制度》《高陵區氣象信息員管理辦法》《高陵區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留痕管理制度》《高陵區氣象防災減災監控和考核制度》《高陵區氣象災害分級防御服務規范》等氣象防災減災職責配套制度,確?!敖袘敝贫雀采w區氣象災害防御責任人。對于暴雨(雪)、大風、高溫建立分級叫應制度,設置叫應對象、關聯監測站、叫應因素和閾值,對臨近涇渭河的村組的氣象災害劃分早期監視區、臨界警戒區、重點責任區。

(六)籌建了“一隊伍”,發揮崗位優勢。組建成一支包含氣象信息員、氣象協理員、氣象災害防御責任人、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單位負責人在內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隊伍。年初對人員信息進行補充完善并每月進行維護。2020年明確氣象災害責任人143人(包括地質災害聯絡員34人,部門聯絡員109人), 涉及單位20多個,中小學校91個,重點醫院3個,旅游景區2個,其他重點單位28個,同時明確街辦氣象災害防御網格責任人由各街辦分管氣象工作的領導擔任。通過建立、壯大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業務隊伍,責任配置到人,使預警信息真正做到了發布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二、存在問題

多年來,高陵區雖然以建設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兩個體系”為切入點,氣象服務能力有所提升,取得一定社會成效,但是隨著地方社會經濟產業調整,氣象趨利避害作用還未得到了充分發揮,當前仍存在供給質量不高、多層次和多樣化需求無法充分滿足等短板,亟需轉型升級,持續以“六個一”標準建設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構建適應發展需求的現代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

三、工作建議

(一)健全完善區域協同、上下聯動的氣象服務體系。依托3站2雷達(西安多普勒雷達、十四全運會相控陣雷達、西安大氣探測站、西安國家基本觀測站、高陵國家一般觀測站)的多維度監測體系,通過與省科研所、市氣象臺、農林部門統籌合作,與渭河上游、渭北區縣區縣氣象局聯動,舉辦科技論壇、學術報告等活動,健全氣象服務專家聯盟組織體系,將組織隊伍、綜合監測、預報預警、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融合,發揮高陵區綜合氣象防災減災平臺作用。

(二)推進氣象服務與新型產業的融合應用。開展研究型業務建設,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建立融合新型產業的氣象智能觀測、試驗、科普基地。加強實景觀測、雷達監測、環境氣象監測等智能化觀測網絡建設。加強智能網格預報等新技術新產品在氣象防災減災服務中的應用,加強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提升氣象科普水平。積極探索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現代化氣象服務模式,通過在高陵區源田夢工場田園綜合體建設監測站、氣象科普場地,創制指導本地農業生產、氣象防災減災的氣象歷法手冊,引導公眾投身氣象文化建設,提高氣象科普宣傳的影響了,發揮氣象趨利與避害雙重作用,推進氣象服務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實踐創新,提升氣象防災減災建設氣象保障綜合服務能力。

(三)以項目,推動資源、人才向基層傾斜。持續爭取上級和地方對鄉村振興氣象服務、環境氣象服務等系列項目建設,加強與省科研所、高校、企業以及涉農涉災等部門合作,發展公益與市場相結合的多元化服務供給模式,深入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標準化建設,全力助推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調研報告
臥龍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調曲”檔案搶救開發調研報告
臥龍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調曲”檔案搶救開發調研報告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發展預測及在校生現狀分析
關于天峨縣鄉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佛樂禪思 寓教于樂
關于年輕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價值觀認同問題的調研報告
曲阜市基層農機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調研報告
蓬萊市公共機構節能減排情況調研報告
2015年度河南省演藝市場行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