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治理創新背景下志愿服務價值引領問題研究

2021-11-12 13:46申明遠魏建生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長江叢刊 2021年18期
關鍵詞:志愿精神服務

■申明遠 魏建生/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增加,社會治理成為了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沖突的重要途徑。在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總體格局下,社會治理創新的落腳點開始向基層單位下移,越來越多的各級各類社會組織開始承擔社會治理和服務的基礎職能。青年志愿服務組織作十分活躍的社會組織形式,在社會公共服務等民生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吧鐣卫硎腔诠餐纳鐣幏?,包括社會價值、行為規范和法律法規來規制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公眾行為,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消除社會沖突,防范社會風險的社會活動?!奔訌姾蛣撔律鐣卫硎切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治理創新的重心下移,志愿服務組織作為社會組織的重要形式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方式。從社會架構層面來看,社會治理創新為志愿服務精神的提煉奠定了基礎;從社會發展要求層面來看,社會治理創新為志愿服務精神的與時俱進提出了新的要求;從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目標層面來看,社會治理創新為志愿服務價值引領指明了方向。

一、志愿服務可以加快破除原子化人際關系

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形成了各種關系,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串聯其他關系的重要鏈條。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為了生存,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天然的、需要與被需要的關系。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前提下,單個的、弱小的個體無法充分地適應自然法則并通過改造自然實現人類需求的滿足,人們通過互幫互助的方式,團結在一起,共同抵御生存風險,更好地認識自然、適應自然,進而改造自然,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而這種互助幫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革新,開始有的新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漸被原子化世界籠罩。在逐漸形成的原子化氛圍中,人們開始唯個人利益為先,將自己與他人隔離,劃定自己的活動范圍,甚至是將自己框到一定的私人生活空間內,不允許他人侵犯,也不主動沖突這層壁壘式的包圍。人與人之間的需要與被需要關系受到了沖擊,及時在個人存在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原子化的個人也不輕易需求他們幫助,共同面對困難,以至于單靠個人的努力,無法應對各類困難,甚至出現不好的后果。處于原子化范圍內的人也不會主動走出自己的圈子,主動與他們聯系和交往,甚至出現“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現象,讓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遭受具體沖擊。

志愿服務作為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在社會治理存在薄弱的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可以讓人與人的關系趨于和諧局面,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逐漸破解著原子化個人構建起來的原子化世界。以需要和發展為前提,使幫扶互助成為了人們共同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成了人與人關系的新型的表達方式。這種關系的存在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這種自愿、自覺的行為更是為社會治理創新提出了新的思路,有效化解了社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一來,原子化的個人開始融入集體,開始習慣與他們正向交往,在群體中感受溫暖,在互助中獲取安全感,主動突圍原子化世界,認同自身的“群體成員”身份。這樣一來,志愿服務就成為了人們認識世界,構架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切入口,志愿服務精神和價值導向也就成為了破除原子化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

二、志愿服務可以有效遏制人情功利化趨勢

人們在交往中出現較強的目的性行為,以利益得失為前提,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與維系以利益為前提,以利益為衡量標準,破壞了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幫扶關系。而志愿服務的自愿自覺行為一般情況下是建立在與陌生人的關系基礎之上的。這種互助與幫忙能夠有效遏制以利益為前提的人情功利化趨勢,通過建立新型人際關系,實現幫扶互助的目的,完善社會治理,也通過這種非功利化的志愿服務來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構建和諧人際關系與和諧社會。

不容忽視的是,近年來,隨著志愿服務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鋪開,志愿服務組織出現了明顯的發展不均衡現象,由于資源、人員、服務內容等的外在差異表現,往往讓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有了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一部分志愿在志愿服務活動參與時會有區分的選擇資源號、人員足、任務輕、有補貼福利等類的項目,導致志愿服務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出現了部分地區、部分活動無志愿者主動參與。

因此,通過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可以破除資本邏輯的影響,構建人與人的和諧關系網,讓人們能夠以最本真的反應和態度掙脫資本邏輯框架,突破人與人之間的防線,以真感情主動形成“人情”合力。同時回歸志愿服務初心,讓人們在自覺自愿的志愿服務活動中,看到社會治理中不完善的地方,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幫助他人,回饋社會,逐步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的正?;?、常態化過程中,破解因志愿服務發展不平衡而出現的志愿服務差異化現象,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志愿服務活動的性質和價值,讓人們能夠從本心出發了解志愿服務活動背后對人與人關系的構建、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三、志愿服務可以進一步豐富升華中國精神

從唯物史觀出發,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并促進社會進步,反之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精神作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社會意識領域的變化也一定程度上是影響社會發展、發生社會變革的重要影響因素。當今世界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世界形勢復雜多變,社會矛盾隨著社會問題的頻繁發生而不斷凸顯,尤其是在社會意識領域出現了多元價值因素,對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復雜的局勢暴露了社會治理方面的短板與不足,如何認識、判斷和化解社會矛盾是給社會治理創新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志愿服務在突破原子化人際關系和破解功利化人情關系的基礎上,塑造出的志愿服務精神成為了豐富中國精神、弘揚中國精神的創新方式。

在中國,志愿服務精神與中國精神的自覺的主體性存在方式高度契合?!爸袊袷侵袊α恐?,而中國力量又是中國精神的彰顯?!敝袊斍八〉玫木薮蟪删?,是人民的選擇,也是歷史證明了的正確選擇,具有高度創造性的、智慧的人民群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彰顯出非凡的力量,這個力量來源于實踐,來源于在不斷實踐的道路上凝聚起來的中國精神,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力量之源。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眰€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離不開精神,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精神,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只有在精神上立得住,才能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才能攻堅克難,一步步走向成功和勝利。志愿服務精神不僅在個人發展過程中引領人們向上向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人。并在個人行為基礎上,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覆蓋全社會,從個人行為延伸擴展為社會行為,也使得志愿服務精神不斷優化升級,成為中國精神的重要內容,正確引領人們能夠在社會治理存在不足的情況下,自覺主動地、不計報酬地回饋社會,形成合力,補齊短板,共建美好生活。

志愿服務活動是衡量社會治理創新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激發社會活力,充分調動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生活以物質生活為基礎,以人際交往為核心,以精神滿足為目的,將志愿精神融入社會生活,是社會治理的深入,也是價值觀體系的完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務體系”,給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現代化,尤其是社會治理創新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志愿服務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必備元素,為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的作用,助力社會治理創新,發揚志愿服務精神,豐富和強化中國精神,通過志愿服務打造“美好生活”,將是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今后發展的重要課題。

注釋:

①丁元竹.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探索[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6.

②代金平.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N].光明日報,2018-10-16.

③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0-9-8.http://jhsjk.people.cn/article/ 31893514.

猜你喜歡
志愿精神服務
聚焦“五個一” 打通為僑服務渠道
以志愿,致青春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拿出精神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報流程簡圖
采掘服務個股表現
讀者反饋 訂閱服務
服務與咨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