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突之戀,二我之爭
——從精神分析視角解讀《傾城之戀》

2021-11-12 15:09俞嘉麗
散文百家 2021年4期
關鍵詞:凡俗范柳原傾城之戀

俞嘉麗

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師教育學院

《傾城之戀》的主人公白流蘇,是張愛玲筆下的一位經典人物。在小說的第一個場景白公館中,白流蘇和著胡琴,左右搖擺著身子,身姿窈窕,風韻綽約。這一搖擺不僅展現于她的舞姿,也與她性格的矛盾性遙相呼應。誠然,縱觀整部小說,矛盾性,是白流蘇最突出的個性特征,同時也是廣大學者進在行人物形象分析時,所必然提及的話題。在前人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將目光聚焦于分析這種性格的外在表現,鮮有研究去關注白流蘇矛盾個性的心理成因。

心理學上認為,性格的矛盾源于個體內心深處的沖突。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關于人格結構的心理學理論,他將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尤其是性欲的滿足,同時回避一切痛苦,遵循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遵循道德原則;自我,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管制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梢?,在個體的人格成分中,本我與超我互相沖突,是一對矛盾體,而自我則加以調控,維持平衡。三種“我”的沖突、管制與平衡組成了個體復雜的性格。

據此,我們可以從精神分析的視角,剖析白流蘇的人格成分,分析各成分之間的沖突關系,從而理解其性格中的矛盾性。尋其根源可以發現,白流蘇諸多的性格特征,均是由超我或本我的驅動而生。如她性格中守舊、富有情欲、凡俗的一面,是她本我的表現。而新派、理性、高潔,則是她超我的流露。而這些性格特征,組成了三對明顯的性格沖突,體現了本我與超我間激烈的爭奪,是其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守舊與新派:矛盾婚姻觀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主人公,大多是舊社會中的新女性,而表現的則是這些新女性外殼下的傳統婚姻思想。白流蘇亦是如此。她對婚姻的認知,時而緊隨西方男女平等的先進步伐,追求婚姻自由,展現出新派一面;時而又暴露出根植于心的腐朽思想,認為女性依從于丈夫,妻子是女性賴以謀生的職業,體現其守舊的一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婚戀態度,構成了白流蘇矛盾沖突的婚姻觀。

在小說開始時,流蘇與三哥的對話,是其新派婚姻思想的體現:“三哥替我想得真周到,就可惜晚了一步,婚已經離了這么七八年了。依你說,當初那些法律手續都是糊鬼不成?”

白流蘇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方民主婚姻思想流入中國社會的年代。進步青年高舉著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旗幟,抨擊落后的封建禮教,如《傷逝》中的涓生與子君,追求自由的婚姻戀愛;《寒夜》中的樹生,在外做交際花不受限于家庭;《離婚》中的愛姑,面對不滿的婚姻生活勇敢提出離婚……這些小說人物都體現了那個時代少男少女沖破舊思想追求新婚姻的精神境界。而備受歌頌的進步思想,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標準,潛移默化地進入了白流蘇這一人物的超我范疇之中,成為了她的一種完美追求。在這種超我力量的驅使下,白流蘇產生了諸多新派的行為。她追求婚姻的平等自由,與丈夫不和,毅然與之離婚歸返娘家;她崇尚法律民主,不接受回前夫家守孝做寡婦的提議。而在她的言辭之中,處處是對三哥恪守三綱五常等封建舊思想的鄙夷。這些追求與行為,體現了白流蘇進步的婚姻觀。

但這種新派的婚姻觀,在流蘇身上,仍是不徹底不穩定的。當流蘇從香港返回上海,在家受氣無法立足之時,流蘇內心的活動,顯現出她對待婚姻,也存有傳統守舊拒絕進步的一面:

“她未嘗不想出去找個小事,胡亂混一口飯吃。再苦些,也強如在家里受氣。但是尋了個低三下四的職業,就失去了淑女的身份……尤其是現在,他對范柳原還沒有絕望,她不能先自貶身價?!?/p>

出去謀生意,成為獨立女性的念頭也曾萌發于流蘇的心中,誠然,這符合白流蘇崇尚男女平等的追求。但流蘇潛意識中那些落后封建的舊思想,卻成功鉗住了她的腳步,讓她寧愿繼續委曲求全,也不愿跨出進步的一步。流蘇認為,一旦“失了淑女的身份”,她便再無緣嫁給范柳原當闊太太,無法做闊太太,也就無法擁有衣食無憂的后半生。這顯現出流蘇認為女性要做靜養家中的淑女才能擁有好出嫁的傳統觀念,暴露了她不斷包裝自己從而實現“闊太太”這一職業身份的目的。同時,流蘇認為女子在外謀生意就是在“自貶身價”,也是她將女性物化成婚姻商品的落后思想。本我趨利避害,追求快樂原則。將婚姻視作職業從而擁有不勞而獲的后半生,順從封建的舊思想不去做進步的斗爭,是白流蘇本我的體現。這使得流蘇對于婚姻,依然有諸多落后守舊的觀念。

流蘇受追求快樂的本我所支配,認同著女性從屬于男性的被動角色,認同將婚姻當作謀生職業的落后思想。而與之相悖的,是她在社會中所習得的進步思想——成為新派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崇尚婚姻自由。這一更高的道德標準同樣操縱著流蘇的行為。守舊的本我鉗制超我尋求進步;新派的超我抑制本我尋求安逸。兩種截然不同的“我”,組成了流蘇矛盾的婚姻觀。

二、理性與情欲:矛盾愛情觀

男女間的情愫,所謂的愛情,有人將之視為利益的籌碼,理性看待,有人則讓情欲充斥其中,沖動行事。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愛情觀同時存在于白流蘇這一個人物身上,使得她在面對情感時顯得尤為糾結與矛盾。

在社會道德規約的管控下,超我支配著個體使之保持理性,而對于愛情這種極易讓人失去理智的東西,則顯得更為警惕。流蘇在與范柳原相識之初,便已明確了自己的目的——要成為范柳原的妻子而不能淪為他的情婦。這既符合社會對兩人合理關系的期許,也實現了流蘇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在這一目標的驅使下,流蘇對待情感,表現出極強的克制與理性。每一次與范柳原的接觸,都似一場愛情的博弈,流蘇以極其理性的視角揣摩著對方的心性,精心安排著自己的行為。

在香港,范柳原故意接近薩黑荑妮公主使得流蘇吃醋,幾經挑逗,流蘇終于承認了自己對范柳原的在意,兩人重修舊好,但白流蘇的內心,卻十分地不平靜:

流蘇表面上雖然和他熱了些,心里卻怙惙 :他使她吃醋,無非是用激將法,逼著她自動地投到他的懷里去。她早不同他好,晚不同他好,偏撿這個當口和他好了,白犧牲了她自己,他一定不承認,只道她中了他的計。

表明上流蘇與范柳原是“熱了些”,但流蘇的內心卻開始了一場復雜的斗爭,她冷靜地分析范柳原這番行為的動機,揣度自己與之相好的最佳時機,用理性客觀的角度,看待兩人間的權利關系,唯恐自己占了下風,中了范柳原的計。在這般理性的超我管制下,白流蘇的戀愛談得十分地謹小慎微,愛情對她來說,是一組利益的籌碼,是一場權利的爭奪,那些感性與情欲。被牢牢地壓制于心底。

然而,這并不代表白流蘇就是個對情欲無所追求的女子。她對范柳原,也有諸多關于情欲的幻想與期待。在小說中,多處提及了白流蘇對于范柳原親昵的想象:

流蘇自己忖量著,原來范柳原是講究精神戀愛的。

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們兩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為在幻想中已經發生過無數次了。

第一次去香港的幾個月間,流蘇與范柳原并未發生任何肉體的關系。但她的忖量與幻想,表現了她對這一現狀的失望與期待,暴露了其對親密接觸的強烈欲望。情欲,是切實存在于流蘇這一人物身上的。而力比多,也就是性欲,是本我核心的驅動力量。這種性欲的力量趨勢流蘇接近范柳原,思念范柳原,幻想親密。當流蘇再回香港,本我對情欲強烈的渴望,徹底沖垮了流蘇理性的防線,使得流蘇忘記了心中的算盤,投入了范柳原的懷抱,這份情欲終究是得到了滿足。

對于愛情,流蘇既有受社會規約長遠考量所限的理智克制的一面,又有本能性追求性欲望的部分。理性的超我壓制情欲的流露,而追求性欲的本我又不斷沖破超我的束縛,兩者劇烈沖突,互相對抗,使得流蘇在愛情面前進退維谷。

三、高潔與凡俗:矛盾價值觀

是要凡俗的金錢與肉欲之戀?還是高潔的愛情與精神之愛?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觀念在白流蘇身上共生而矛盾。

白流蘇雖被范柳原帶去香港,在旁人眼中兩人已是情夫情婦的關系,但她卻依舊守身如玉,言行高潔。比如在沙灘上,白流蘇與范柳原嬉鬧,發生了肢體的接觸,而白流蘇卻經不起半點得罪:

流蘇突然被得罪了,站起身來往旅館里走。

白流蘇已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如此介意與男性肢體的接觸實為荒唐,她在這里顯現出的抗拒與矜持,實為超我中在追求高潔形象時的管束。即使二人已同游多日,范柳原依舊沒有主動與白流蘇確立關系,在這樣的不清不楚之下進行身體接觸不符世俗對女性高潔形象的期許。因此,白流蘇拒絕范柳原越界的行為。而在整個相處過程中,白流蘇一直與范柳原保持著距離,也未曾有過明顯的試探與示好,即使她渴望與范柳原走入婚姻的那一步,卻堅持只字不提。白流蘇這一系列行為,為自己塑造了一個以精神戀愛為重的高潔女性形象,這是超我對她視愛情清白重于金錢肉欲的價值觀的嚴格要求。

然而從白流蘇另一些言語行為來看,她并未完全視愛情高于金錢名分之上,將高潔看作行為的準則。當流蘇返回上海,她期待范柳原的歸來,小說中有這么段對她心理活動的揣摩:

或許他有一天還會回到她這里來,帶了較優的議和條件。

流蘇盼望者范柳原,然而她的這份盼望,并不是對范柳原的想念,對他們這份情感的懷念,而是對更優議和條件的渴望,諸如婚姻的承諾抑或是金錢的投入。在金錢名利面前,愛情只是附屬品,范柳原并非是精神戀愛的對象,而是利益的輸出方。比起感情,流蘇更重視生活的保障,她到底還是個唯利是圖的凡俗之人。

而白流蘇身上的這種凡俗性,實則是其本我的體現。本我追求快樂,追求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對一些會帶來長遠利益的痛苦則是趨之若鶩。因此,她本能地期待在這段關系中得到利益,得到快樂,又本能地選擇順從世俗的眼光,躲避傷害與掙扎。本我的力量,使得流蘇的性格中也有凡俗的一面,價值的天平向看得到的市井利益傾斜。

社會對適婚女子的期待,使得超我為流蘇塑造了崇尚精神戀愛的高潔形象,因此她表現地克制又矜持,將精神戀愛看得無比重要。但另一方面,金錢與名利對她來說又遠大于了愛情的分量,這份凡俗的念頭,是流蘇本能欲望的體現。凡俗的本我被高潔的超我所壓抑,本能的念頭又不斷的在超我所塑造的貞潔形象中涌現,兩者劇烈沖突,產生了一個糾結的自我,釀就了流蘇矛盾的價值觀。

通過精神分析理論對白流蘇人格的剖析,可以看到,社會的規約,道德的標準,構成了其人格結構中的超我;而本能動物性的力量則形成了她的本我,兩者互相矛盾但又同時共存,使得白流蘇她既新派又守舊、既理性又感性、既高潔又凡俗,而這些沖突的性格特征又外化為她矛盾的婚姻觀、愛情觀、價值觀。白流蘇的自我,在其中艱辛權衡,只可惜兩方總是勢均力敵,難分秋色,如兩側籌碼相當的天平,上下搖擺,起伏不定,從而產生了其性格整體的矛盾性。

矛盾的個性,錯亂的觀念使得流蘇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在香港與上海兩座城池中均難覓立足之地,也使得她深陷愛情的窘境,與范柳原展開了一場跌宕的愛情博弈。哲學家斯拉渥熱·齊澤克曾說:

“事件總是某種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發生的新東西,它的出現會破壞任何既有的穩定結構”

這個跌跌撞撞的生存難題,這場進進退退的愛情戰爭,最終則以香港淪陷這一意外事件打破了僵局,流蘇嫁給了范柳原得到了婚姻,其反復矛盾的個性觀念得到了一個確然的結局。

是一座城的淪陷成就了白流蘇,也是本我與超我間劇烈的沖突成就流蘇糾結矛盾的性格,成就了這場傾城之戀。

注釋:

1.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年3 月:161.

2.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年3 月:190.

3.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年3 月:186.

4.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年3 月:181.

5.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年3 月:191.

6.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年3 月:184.

7.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年3 月:189.

8.斯拉渥熱·齊澤克.《事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6 年3 月:6.

猜你喜歡
凡俗范柳原傾城之戀
為什么范柳原選擇了白流蘇?
虛谷探石
《傾城之戀》:掀開傳奇的華麗之袍
凡俗與高雅
《傾城之戀》的意象解讀
《傾城之戀》中隱喻的認知探析
圖騰信仰:個體與社會連接的方式
——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我和你一直是我們
以薩特愛情觀剖析范柳原的戀愛心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