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瀘州河”川劇藝術活態性分析及對策研究

2021-11-14 18:06星,吳
戲劇之家 2021年28期
關鍵詞:傳習所活態川劇

雷 星,吳 霜

(成都大學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一、瀘州河藝術歷史源流

瀘州地處四川盆地西南緣,長、沱兩江交匯處,三面環水,一面靠山,與兩省、一直轄市接壤。據《瀘州志》記載,瀘州是歷史悠久之地,“堯、舜、夏為梁州域,商因夏制,周武王既克殷,并梁州以合雍州,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則瀘固周之巴國也?!睘o境內水路、陸路交通便利,在漢時便已形成相當規模的城鎮。

細數瀘州長達兩千余年的歷史,文化藝術在這漫漫長河中得到了充分發展,瀘州河川劇藝術便在這文化熏陶中逐漸成長起來。作為一個地方劇種,瀘州河川劇以其獨特的唱腔、表演技藝、樂器等在川劇界獨樹一幟。瀘州河川劇發展歷程先后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一)孕育期

瀘州河戲曲源流可追至漢代,1985 年出土的漢石棺《巫術祈禱圖》就已描繪男女巫師在進行跳神做法的巫術儀式活動。其次,瀘州市博物館內陳列的“雜技俑”“說唱俑”等都說明此儀式類型的存在。迨至唐代,唐人極推崇巫術祭祀,“蜀人謂巫曰端公”,鄉間也流傳著眾多關于巫術、鬼神類的民間故事,這類流傳于民間的故事亦為瀘州河戲曲的發展提供了不少元素。其中的巫術儀式活動,亦為戲曲舞臺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宋末元初,受到戰火的屠戮,瀘州城內經濟、文化變得薄弱,政治地位也逐漸向貴州等地靠攏,作為鄰省的藩籬,此時的文化藝術也一度處于低迷時期。

(二)鼎盛期

明末清初,戰爭頻發,瀘州城幾經凋零。伴隨著清政府“湖廣填四川”政策的出臺,使得瀘州再次崛起。明清時期戲樓、茶館逐漸增多,經濟的發展促進文化藝術再度繁榮,為戲曲活動提供了一定規模的演出場所。史料記載,“雍正二年,20 余瀘州藝人從瀘到蓉,住棉花街之藥師殿,招徒授藝,成立慶華班,以注重高腔而別于昆曲之舒頤班另樹一幟,名亦相埒?!边@是目前為止有文字記載得最早的川劇戲班,慶華班存活時間達百年之久,為川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學術界普遍認同,慶華班的建立也標志著川劇正式誕生。而今被川劇界引以為榮的川劇科班——三字科班也是瀘州人謝維孟創辦。由于瀘州便利的交通和繁榮的市鎮文化,養育了成千上萬的戲曲藝人,同時,亦吸引了其他“河道”戲班到瀘獻技,一同促使瀘州河戲曲血液流向四面八方。民國時期,專業藝人與街頭藝人相互切磋研習,逐漸在瀘州古藺、敘永地區形成“中河調”揚琴、清音等流派風格??谷諔馉幈l后,四川成為大后方,川軍將領馮玉祥為宣傳抗日活動,發動合江地區的義演與募捐活動,并相繼贏得各界的推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藝人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社會最底層的“下九流”,成了新社會的文藝工作者,在政治地位上也徹底翻了身。

(三)衰落期

1960 年,由于行政區域劃分,瀘州地區歸屬于宜賓管理。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便逆著長江往后轉移,此時,戲曲藝術活動舉辦均不在瀘州。1970 年后,“紅衛兵”占據舞臺,文藝工作者紛紛被冠為“牛鬼蛇神”,各種類型的藝術活動相繼停止演出。戲院、茶館等演出場所由于“破四舊”等原因也相繼被毀,豐富的戲裝、劇本等文物也幾乎罄盡。1978年后,文藝復蘇。瀘州河川劇劇團工作人員為搶救瀘州河相關文化遺產,開始著手搜集、整理戲曲相關的歷史資料。此后,直至21 世紀初,由于現代快節奏社會方式的發展,傳統的戲曲審美觀在某些方面已與現代社會嚴重脫節,瀘州河川劇藝術也逐漸衰落。

(四)復興期

21 世紀初,官方層面針對困難境遇下的瀘州河川劇開始尋求傳承之路,十多年來的努力成果也逐漸凸顯出來,瀘州河川劇也重新回歸大眾視野。

二、藝術特點分析

(一)唱腔方面

瀘州是高腔藝術發源地,素有“高腔戲窩子”的美稱,尤其注重高腔戲。瀘州河川劇高腔藝術由“幫、打、唱”三者結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瀘州人高樹首創高腔戲,“《思子軒傳奇·自序》中云:少時觀瀘州梨園曲本,……伶人拍板唱之則高腔也。立臺下聽之亦高腔也”。其次,瀘州河川劇最為講究幫腔,在川劇下屬河道中也最為獨特。瀘州河川劇根據所演唱的曲牌進行幫腔,每支曲牌有自己獨特的幫唱特點。其次,建國前,川劇的幫腔成員主要是由男性樂人構成。新中國成立后,便打破了固定的男性幫腔特點,采用四名嗓音較好的女性幫腔人員。這一創新在川劇界得到廣泛普及,彌補幫腔類型單一的缺點,大大提高了川劇幫腔的質量。

(二)樂器方面

打擊樂器上,瀘州河川劇更是廣征博采,不斷吸收本土民間技藝與外來文化。相較于川劇其他河道的鑼鼓,瀘州河采用的鑼鼓曲牌更加強調氛圍感的渲染,根據鼓師的功夫,呈現戲曲中的喜怒哀樂,為不同劇目營造不同的氛圍。其次,瀘州河的場面人員對鑼鼓的制作與音色也十分講究,鑼鼓面太厚、太薄均不是上品,取值適中,才能奏出質量上乘的曲調。

(三)表演方面

瀘州河川劇的一大特點便是表演技藝方面,特技表演尤為精彩,“打叉、拔釘、斗笠功”被稱為“瀘河三絕”,強調表演時做到“用功不見功、耍龍不現爪”。同時,演員人物內心細節刻畫亦是瀘州河川劇藝術特點之一。做到“形”與“神”的和諧融合,同一類型人物的性格刻畫也有不同的區分,做到“演文脫武”“演武脫文”“演人不演行”?!爸v口戲”亦為瀘州河表演技藝中的另一大特點,“講為君,唱為臣”,表演過程中特別突出“講”,“講”沒有任何可用于輔助的手段,全靠演員的自身功夫,并要求演員在“講”的過程中突出人物感情、節奏與氣氛。

三、傳承模式分析

現今,瀘州河川劇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集中于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習所(下文簡稱“非遺傳習所”)。以下,筆者將對近五年間非遺傳習所采取的管理模式作簡要分析。

(一)人事工作模式創新

在人事工作層面上:其一,采用體制內與體制外相結合的方式,對新、老藝術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其二,采取多種模式支持二線老藝人的返聘工作與在職演藝人員的轉崗工作。其三,通過考核、返聘形式,吸納更多年輕、優秀的專業型人才,并在其中建立優勝劣汰的評估考核機制,激活人力資源、激發隊伍活力。

(二)加強傳承力度、拓展傳習思路

為了讓戲曲藝術融入校園活動,非遺傳習所對瀘州市內大中小學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主要措施在于:平均每年開展4 場送戲進校園專場演出活動;針對瀘州河川劇藝術的特點,編制了瀘州河川劇藝術課本——《中小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讀物》;量身打造少兒川??;定向委培瀘州河川劇人才等。

(三)拓展公共文化服務

為改變川劇傳承手段,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扎根于當地百姓心中,非遺傳習所建立傳承瀘州河川劇的新載體——非遺傳習演示基地與川劇博物館。作為省級首批非遺傳習演示基地與川劇博物館,全方位展示瀘州河川劇的歷史與現狀,拓展了公共文化教育。

(四)“百戲工程”項目建設

針對瀘州河川劇劇目流失嚴重的問題,非遺傳習所于2016 年啟動了“百戲工程”項目工作,對傳統劇目進行搶救性復排工作。從瀘州河川劇中甄選100 個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折子戲,計劃每年計劃搶救10-20 個優秀的傳統折子戲,利用現代技術將其完整地保存下來,截至2020 年已逐步完成37 個傳統折子戲的復排上演。

四、活態性及其問題分析

(一)活態性解讀

瀘州河川劇作為民族民間文化,“它的存在必須依靠傳承主體的實際參與,在特定時空下一種立體復合的能動活動,如果離開這種活動,其生命便無法實現。從發展來看,還指代它在發展過程的變化,一切現存的非物質文化事項,都需要在與自然、現實、歷史的互動中,不斷生發、變異和創新,這也注定它處在永不停歇的運變之中??傊?,特定的價值觀、生存形態以及變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質文化的活態性特征?!睘o州河川劇劇本凝聚著川劇藝人的智慧,表達四川民眾的情感訴求,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詼諧風趣、雅俗共賞的文學作品,它向一代又一代的四川百姓講述著巴蜀故事,延續著歷史文脈。

瀘州河川劇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演藝術的形態特點具有十分典型的活態性?;顟B性保護是瀘州河川劇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靈魂所在,對戲曲進行活態性保護的最終目的是要維護瀘州河戲曲的真實性、傳承性與整體性。瀘州河川劇的活態性保護在非遺傳習所的政策支撐下,從以往“封閉”的空間中脫離出來,通過合理規劃,在川渝這片土地上繼續沿襲?;顟B傳承實際是在生產生活中傳承的一種方式,瀘州河川劇遵循了非遺文化在保護中所特有的規律,傳統藝術在當代語境中同樣要參與社會生產,只有這樣,傳統戲曲文化才能在社會實踐中得到真正的延續,價值才能得以體現。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特定歷史語境中展示當下蜀地人的生存需要、精神訴求?這個問題也是瀘州河川劇在活態發展道路上的著力點。瀘州河川劇藝術的活態性發展尤其需要傳承者。瀘州河川劇的活態傳承核心在于人與戲曲的互動,傳承是瀘州河川劇能具有生生不息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動力。瀘州河川劇為實現其有效傳承與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養傳承人。廣義上講,非遺傳習所對瀘州河川劇繼承者的培養使得傳承關系之間變得更加開放與主動,非遺傳習所工作的大力推廣,也使得戲曲所體現出的人性受到關懷和彰顯,繼承者與傳承者之間的努力使得戲曲在人民心中的價值得以最大化體現,從而更深層次激發傳承者與繼承者對于傳承本民族優秀文化的積極性與可持續性。

(二)存在的問題

1.人才層面——傳承困難

“非遺進校園”是非遺傳習所在推廣瀘州河川劇中所采取的重點措施之一,這也一度得到大力認可及推廣。但這種形式也值得思考,往往這類措施只在形式層面走進學生的生活,將瀘州河川劇藝術以單箭頭形式傳入校園中。另一方面,在培養新生力量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教導學生學習這類技藝的技術層面,從而忽略了傳統藝術在歷史流傳中形成的文化內涵。再則,非遺傳習所推出定向委培人才的模式,呈現出學習周期長、難掌握、回報率低等諸多問題,這也是瀘州河川劇藝術在傳承過程中較為困難的一方面。

2.觀者層面——認同感淡漠

瀘州河川劇藝術的生存與發展依靠著觀者在其背后做出的努力。鼎盛時期的瀘州河川劇人才輩出,為新劇本的創作進言獻策,多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一度成為當地人的精神支柱。而今,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價值認同越來越多樣化,瀘州河川劇也變成了小眾的藝術形式,并且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窘境。尤其是各種新興娛樂項目層出不窮,新式表演類藝術快速傳播,使得當代年輕人價值觀的認同更加趨向一致性,這也導致瀘州河川劇藝術認知度大大削弱。

3.政策層面——支持力度不足

在非遺相關政策背景的支持下,官方相繼發布了保護瀘州河川劇藝術的扶持政策。但在資金投入方面,瀘州河川劇藝術所獲得的專項款嚴重缺乏。非遺傳習所需自籌30%的職工工資,資金缺口自2016 年始達兩百萬之多。2017 年后,政府財政部分又削減了30%的項目經費,經費削減前大量的傳承項目已經投入,致使資金的缺口越來越大,為傳習所工作的展開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也導致許多已經開展的項目無法進行。其次,具有資歷的演藝工作者相繼退休,退休人員身份的特殊性也導致了非遺傳習所在管理層面上的困難。

“活態性”作為學術界探討非遺傳承、保護的要點之一,它的研究始終關注到其在發展過程中的動態性,反對將其看為亙古不變的、靜態的文化產業。但“活態”論者,從另一角度來說也會陷入“發展”的陷阱,進入“發展才是好的”這一怪圈。瀘州河川劇能夠良性發展還需要傳承人、非遺保護工作者、官方等層面繼續思考。

五、傳承對策研究

(一)規范優化市場制度

非遺傳習所在保護、傳承過程中應以瀘州本地歷史文化為基點,社會經濟為助推,在重視當地人內心精神的需要上,解決瀘州河川劇藝術在傳承道路中遇到的難點。其次,積極鼓勵各階層群眾在傳承中進言獻策,廣泛征取各方建議,使決策更加透明。接受度與認可度的提高,才能更好地落實相關政策。最后,在保證瀘州河川劇藝術“原生態”的基礎上,緊跟市場需求,保證藝術形式在創新的過程中不缺感染力與活力,積極利用市場資源,為瀘州河川劇的繁榮興旺創造美好的市場環境。

(二)非遺項目物態化

與新興藝術形式結合,積極開創文創產業。瀘州河川劇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處于較為固定的傳統發展模式中。而文創產品從屬于非遺文化產業的范疇,不同于一般的普通產品,其背后蘊含文化附加值,是將具有文化內涵的物質或非物質進行再創造、再設計,進而最終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產品。運用現代藝術設計思維,將瀘州河川劇藝術元素滲透到現代的產品或視覺文化中,可以一方面拉動瀘州河川劇藝術相關經濟的增長,也能讓瀘州河川劇藝術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三)人才建設

20 世紀的瀘州河川劇之所以發展璀璨,離不開川劇團與政策的大力支持?,F今,演藝人員老齡化、文化程度不高、行當不齊也是傳承川劇的重點和難點。新時代下迫切需要創新能力與綜合能力俱佳的川劇藝人。四川藝術職業學院作為傳承載體,于2017 年招收了30 名學生進行瀘州河川劇的學習,這是良好的開端。但一個優秀川劇演員的誕生需要多方面的錘煉,上述努力與川劇人才培養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還需要政府與社會各界人士采取多種措施,嚴格把控委培班的招生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與專業素質,為后續瀘州河川劇的發展添磚加瓦。

六、結語

瀘州河川劇藝術作為瀘州地區人民生活的寫照,是歷史文化的積淀與人文精神的結晶,體現了瀘州地區的風土人情與民風民俗,更是瀘州歷史文化發展的記錄者和見證者?,F今,瀘州河川劇發展困難重重,希望本文為瀘州河川劇藝術在今后的發展中貢獻力量。

注釋:

①《瀘州戲曲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10,第2 頁.

②涉及瀘州河川劇藝術的既往研究列出:[1]彭煦,包靖.瀘州河川劇傳承與發展的自我救贖[J].四川戲劇,2018,(09):85-87.[2]銀進康.“瀘州河”民營職業劇團及創作特征——以龍潭劇社為例[J].四川戲劇,2012,(06):13-15.[3]沈敬東.改變意識尋找市場——川劇“瀘州河”藝術發展走向淺思[J].四川戲劇,2012,(02):21-22.[4]鄔丹.瀘州河川劇藝術特色淺析[J].中國戲劇,2018,(09):60-61.

③引自徐利紅.《從“巫術祈禱圖”看瀘州漢代酒文化》[J].四川文物,1993,(01):66-67.

④引自嚴福昌.《古郡儺風》序[J].四川戲劇,2000,(02):16-17.

⑤引自《瀘州戲曲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10.第8 頁.

⑥《瀘州戲曲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10.第11 頁.

⑦[清]《思子軒傳奇·自序》高樹撰.民國十一年[1922]石印本 卷三.

⑧引自《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讀本》.

⑨引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瀘州河川劇藝術博物館展列內容》文字版.2017 年.第3 頁.

⑩同上.

?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02):103-109.

猜你喜歡
傳習所活態川劇
活態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庫的構建與應用意義
蘇州昆劇傳習所之創辦及若干問題考辨
川劇版畫傳四方
在“活態傳承”中延續歷史文脈
加強哈爾濱市雙城區非遺工作的幾點建議
長春師范傳習所
長春府“師范傳習所”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活態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