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舞蹈課堂教學的有關思考
——以張家口學院開展遼代風格舞蹈創排課堂教學實踐為例

2021-11-14 18:06屈秀英王寶玉
戲劇之家 2021年28期
關鍵詞:音樂舞蹈張家口壁畫

屈秀英,何 輝,王寶玉

(張家口學院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中,遼代音樂和舞蹈具有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典型性,同時還包括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與中西亞文化的兼容特性,并由此形成完備的體系,對于中國舞蹈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豐富了舞蹈內容。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歷史上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區域,20 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張家口的宣化區下八里村發現和出土了遼代壁畫墓群中的壁畫,生動揭示出約一千年前的遼代時期張家口所在區域內契丹民族和漢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是張家口地方文化多元融合的重要體現。特別是其中的《散樂圖》,為人們了解這一時期遼代音樂舞蹈的發展提供了生動佐證。

一、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中的樂舞壁畫與當代遼代樂舞研究成果

契丹是東胡的一支,契丹民族形成以后,不僅創造并逐步發展了本民族文化,并且積極吸收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特別是深受盛唐以來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契丹文化。公元916 年,契丹建國,后改稱遼。在其強盛時期,疆域東至日本海,西接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達白溝河,遼闊的疆域對于祖國北方領土的開發鞏固起到了巨大作用,也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密切聯系和交流打下了基礎。

遼代的音樂舞蹈較為繁榮,據《遼史·樂志》記載:“遼有國樂,有雅樂,有大樂,有散樂,有鐃歌、橫吹樂”;“遼有國樂,猶先王之風?!边@里的“國樂”是指契丹本民族的傳統樂舞,而“雅樂”和“大樂”則是契丹建國后,受中原文化影響而形成的祭祀和朝賀音樂,“散樂”“鐃歌”和“橫吹樂”則是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歌舞戲、參軍戲等,其中多是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廣泛流行于民間,形式活潑多樣的音樂舞蹈。關于“散樂”,《遼史·樂志》中記載:“今之散樂,俳優、歌舞雜進,往往漢樂府之遺聲”;“晉天福三年,遣劉昫以伶官來歸,遼有散樂,蓋由此矣?!睋丝芍?,“散樂”是源自內地,經與契丹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音樂舞蹈藝術表演形式。從廣義上講,是這一時期所有民間表演藝術形式的概括和總稱。

宣化曾是遼代歸化州所在地,國內現已出土的所有遼代時期的墓葬壁畫,以張家口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中的壁畫最為集中且具有代表性。這些壁畫的出土,生動揭示出遼代中晚期燕云十六州地區的生活場景,特別是其中的《散樂圖》分別見于張世卿墓、韓師訓墓、張世古墓、張文藻墓、張匡正墓等,表演人數5至12人不等,所持樂器主要包括篳篥、笙、腰鼓、大鼓、拍板、琵琶、橫吹等,圖中的人物除男樂手之外,還有著男裝的女樂手。這些《散樂圖》既為專家學者了解當時社會的樂舞形態提供了具體參考,也為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發展提供了生動佐證,是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的最直接材料。

近年來,國內對于遼代音樂舞蹈的研究逐漸深入,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巴景侃教授的《遼代樂舞》在這方面具有代表性。而對于遼代散樂,廣州美術學院李清泉教授在《宣化遼墓:墓葬藝術與遼代社會》一書中提出,“與同時期的許多金代墓葬裝飾類似,宣化遼墓壁畫《散樂圖》與《備茶圖》以及它們在墓葬中的結構,與民間寺廟中的賽神供盞儀式有密切關系……進而推斷:當時的散樂與茶飲文化,已經以一種‘禮’的方式進入到普通富庶人的墓葬,成為死者來世享樂生活的永久象征?!倍很绖t認為,“遼代的散樂雖然在體制上與隋唐散樂一脈相承,但其具體內容卻比雅樂、大樂等有更鮮明的民族特點?!币魳穼W家孫星群研究員認為“遼之散樂其形式包括:百戲、角抵、戲馬、篳篥獨奏、琵琶獨彈、笙獨吹、箏獨彈,鼓、笛、筑演奏,歌曲演唱、曲破表演等?!蔽錆h音樂學院祝波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則認為遼代散樂主要包括歌舞(曲破、法曲、大曲)、雜劇、雜戲、角抵、戲馬、手伎、筑球以及器樂獨奏等形式。他還認為,遼代散樂的歌舞從使用的樂器、舞蹈的形式、使用的場合來看,顯然是承唐而來,也有些受宋的影響。遼代墓葬壁畫大多是歌舞類的散樂形式,且顯示出了散樂歌舞組合、樂器配置的隨意性,這應與遼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是息息相關的。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的遼代舞蹈,對于其后的其他民族舞蹈藝術產生深遠影響,現代蒙古語中的“倒喇”一詞原為契丹語,意為“樂舞”,元代在蒙古人當中流行的倒喇舞就是直接受到遼代樂舞的影響。

二、開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遼代舞蹈研究與教學實踐

從地方高校舞蹈課堂教學來看,開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的舞蹈教學,既可以豐富高校舞蹈教學課程資源,也可以為舞蹈教學的特色化建設發展增添新的內容。作為舞蹈專業教師,要在打好學生舞蹈基礎的前提下,重視地方文化內容在舞蹈教學中的積極作用,認識到地方文化在教學質量提升和課程特色建設方面的重要性,通過教學實踐引導學生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加深對中國舞蹈藝術發展的理解。

基于此,我們首先對遼代壁畫墓群有關資料進行了查找、歸納和學習,著重對其中的《散樂圖》所呈現的舞蹈形體動作,從舞蹈專業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我們認識到其中所呈現的舞蹈動作,既有草原游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成分,同時又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而更具觀賞性,體現出這一時期張家口所在區域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融合共生的特征。

為進一步加深對遼代音樂舞蹈的認識,特別是宣化下八里遼墓壁畫對于遼代音樂舞蹈內容的揭示,我們又與大型散樂舞劇《夢回千年》的編劇杜忠老師和曲作者方堃老師一起,就遼代音樂舞蹈的發展背景,下八里遼墓壁畫所呈現的遼代音樂舞蹈文化特征,以及依托遼墓壁畫進行的藝術創作和所據史料進行了研究探討,加深了對遼代音樂舞蹈特別是散樂在中國舞蹈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在兩位老師的全力支持下,我們嘗試將《夢回千年》當中的《衛士舞》作為舞蹈課堂教學的內容,結合遼代音樂舞蹈發展的歷史進行舞蹈創排,通過舞蹈動作設計展現遼代舞蹈特征,并結合遼代服飾對舞蹈服飾進行整體設計,作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舞蹈課程內容引入課堂,為舞蹈特色化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三、開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遼代舞蹈研究與教學的思考

將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舞蹈教學,有助于強化地方高校對地域特色和藝術資源的創造性轉化,也有利于舞蹈教學實踐的創新發展。作為舞蹈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從專業的角度對地方文化特色進行介紹,既可以強化舞蹈藝術實踐對地方文化元素的吸納,又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提升了學生對于地方文化特色的認識和理解。對此,我們有以下思考:

一是舞蹈課堂教學引入地方文化的相關內容,并與舞臺實踐緊密結合,可以豐富舞蹈教學內容。加強舞蹈理論學習是提高舞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結合理論教學將地方文化的有關內容引入舞蹈教學中,引導和鼓勵學生重視地方文化對于舞蹈創作編排的影響和作用,并付諸表演實踐,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舞蹈理論的認識,也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地方文化的了解,同時又在舞臺實踐方面增添了新內容,在教學上使學生學有所獲。

二是舞蹈課堂教學引入地方文化的相關內容,“活化”是關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通過引導不僅要求學生加深對舞蹈本身的理解,同時也要在舞蹈的歷史背景、表現手段、人物心理等方面加以深刻理解。在情境當中對舞蹈動作進行提煉,在動作基礎上進行創作和創新,使舞蹈學習達到形神兼備的目的,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造力。對于舞蹈專業學生而言,學習地方文化相關知識,將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舞蹈課堂教學,也一改以往課堂上灌輸式的講授方式,以學習為目的,將對于地方文化特色的學習理解與舞蹈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達到既依托地方文化支撐又有效提升舞蹈藝術水平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四、結論

總之,在舞蹈課堂中引入地方文化元素開展教學與創作,通過豐富教學內容和實踐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開闊他們的藝術創作視野,形成地方高校舞蹈專業教學的創新,是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為達到舞蹈教學的根本目的,作為舞蹈教師,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規范,將課程作為地方高校舞蹈專業課堂教學中的特色,豐富舞蹈課堂教學。同時,將地方文化元素引入課堂教學,也是將地方文化加以“活化”的具體實踐,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講是一次新探索。

猜你喜歡
音樂舞蹈張家口壁畫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張家口分行
《絲綢之路音樂舞蹈大系》出版
壁畫上的數學
基于音樂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學改革思考
幫壁畫“治病”
加大張家口草原生態建設支持力度
行走在張家口的熱土上
收復張家口之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