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中國畫欣賞教學“筆墨壁壘”之應對策略

2021-11-14 14:56劉智永
中國篆刻·書畫教育 2021年10期
關鍵詞:應對策略

劉智永

摘 要:傳統中國畫有很高的“藝術壁壘”,筆墨是其藝術壁壘的集中體現。本文通過對“筆墨壁壘”的剖析,揭示其“壁壘”體現在筆墨形態感知、筆墨意態感受、筆墨觀念理解三個環節中。由此提出,以筆墨感受力提升為著眼點,以筆墨形式分析為著手點的三條應對策略:“元素分離”的細節品讀策略、“形式概括”的筆墨單元(物象)品讀策略、“以勢悟氣”的氣勢把握策略。

關鍵詞:中國畫欣賞 筆墨壁壘 應對策略

傳統中國畫是在復雜的哲學積累、技藝積累、體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精致藝術形式。這些復雜的基礎積累提高了中國畫入門門檻,成為“藝術壁壘”,千百年來將中國畫封閉在藝術精英圈層內部。中國畫的“藝術壁壘”,給當前中小學中國畫欣賞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一、“筆墨”是中國畫“藝術壁壘”的集中體現

傳統中國畫的藝術壁壘很多,綜合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技藝壁壘、體驗壁壘、哲學(美學)壁壘。筆墨是中國畫存在的形式,藝術家的生命體驗和審美理想都是通過筆墨物化于作品的。中國畫的筆墨是中國畫欣賞的基點,是諸多欣賞要素的匯聚點,也是中國畫藝術壁壘的集中點。

張立辰先生講:“筆墨是畫家以某種創作愿望或主題需要出發,根據表現對象的本質特征,結合自身的感受、個性和修養,綜合提煉概括出來的各種筆墨形態及其有機的排列與組合?!边@段論述雖然是從創作者角度而言的,但從欣賞者角度來看依然成立。他指出品讀筆墨有“自身感受、個性修養”等欣賞者與創作者的內部要素;有“主題需要”“對象的本質特性”等外部要素;還有“(筆墨)有機排列與組合”的形式要素。

以上三類要素是通過筆墨結合在一起的,要掌握筆墨語言需要同時具備這三方面的能力儲備。所以筆墨語言的掌握需要多元的能力儲備,需要一個必要的學習積累過程。如果欣賞者缺乏必要的筆墨修養,就無法獲得藝術理解和審美體驗,筆墨就成為藝術壁壘,即“筆墨壁壘”。

二、“筆墨壁壘”的應對策略

對于中國畫欣賞而言,筆墨壁壘體現在欣賞過程的三個需要逾越的屏障:即筆墨形態能否被恰當感知;筆墨意態是否被真切感受;筆墨背后的藝術觀念是否被感悟理解。

中國畫欣賞教學要以筆墨感知、形式分析、藝術理解為課堂的重心,啟動學生把藝術欣賞與生命體驗融合。筆者以筆墨感受力為著眼點,以形式對比分析為抓手,提出以下三條突破“筆墨壁壘”的欣賞教學策略。在此,以《富春山居圖》一課為例加以闡明:

(一)“元素分離”的細節品讀策略

元素分離是從復雜筆墨結構中分離出關鍵筆墨要素,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這些筆墨元素的形態意態,提升對筆墨細節的感受力。陸儼少先生說他看畫,喜歡一筆一畫地看,喜歡在心中“默讀”畫面,在每一筆的“默讀”中感受畫面的筆墨意味和精神氣質。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典型筆墨元素強化各種對比關系,通過對這些關系的感知和分析,培養學生的筆墨品讀能力。

(1)逐筆逐畫品讀

下面是在《富春山居圖》一課中,筆者采用逐筆逐畫展示品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黃公望的筆意。

教師出示圖1-1讓學生說感受。學生沉默細看后,有學生猜“像烏云、地圖……”等,做出物象內容判斷。教師繼續出示圖1-2、圖1-3,有大膽的學生說“畫得很隨意”“感覺不經意畫的”,學生說出了筆墨“隨意”的意態感受。教師出示圖1-4,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哦”的一聲驚嘆,瞬間安靜下來,感嘆物象與筆墨的精妙組合。教師再問學生說:“你現在還覺得畫家是隨便畫的嗎?”學生態度發生轉變,說畫得“自然”“輕松”。

如果一開始就出示樹的完整物象,學生注意力就在樹的物象上,忽略筆墨意態的感受。在逐筆逐畫看的過程中,排除物象干擾,學生才愉快而真切地感受到黃公望“松活、自然”的筆意。

(2)對比分析品讀

借著領略筆意的愉悅,筆者展開筆意背后的筆墨結構分析,讓學生感受黃公望筆墨自然松活背后法度嚴謹的一面。

教師問學生,為什么加上這寥寥數筆(樹干),這團墨就被知覺為樹了?學生深入觀察,逐漸啟動思考和爭論。于是教師出示圖2-1箭頭問兩處的墨色的區別。學生回答“前面的濃,后面的淡”“前面濕,后面干”。教師故作驚訝道:“你們竟然能感覺前后!說說看什么樣的筆墨會讓我們感覺在前,什么樣的又讓我們覺得在后?”

經過不斷的爭論與補充,學生感受前面的部分濕而濃,感覺較實,后面干而淡則感覺虛。很自然地引出了筆墨對比中重要的“虛實對比”關系。緊接著虛實對比手法的提出,教師要求繼續找出這樣有趣的對比。學生很快找出很多,如樹干較“實”感覺“堅硬”,樹冠較“虛”感覺“蓬松”……

本課從筆墨的濃淡、干濕、虛實的感知入手,感受這些形式關系和表現效果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學生深刻領悟到黃公望松活自然的筆意;另一方面,通過筆墨的虛實濃淡等形式關系分析,領略筆墨和物象造型、質感、空間表現的嚴謹法度。這種逐筆細細感知的品讀方式,讓欣賞者感受到筆墨的精微,非常有效地提升了筆墨感受力。

(二)“形式概括”的物象品讀策略

筆墨依據一定的形式規律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個有機的筆墨單元。中國畫欣賞要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要把握筆墨結構的整體傾向性。欣賞者要把握這些筆墨單元的整體傾向性,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概括能力。在具體的欣賞教學中,可以通過物象意態、形式對比、關鍵要素聯系等幾種途徑來提升。

(1)通過物象意態概括

中國畫的物象由筆墨構成,所以每個物象都是一組有機的筆墨單元。一件優秀的中國畫作品,物象的意態往往和筆墨結構緊密結合的。而且中國畫被稱為“生命的藝術”,所有物象都講究人的精神投射,因而山石樹木也講求“精神”。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物象意態精神來把握筆墨的整體傾向。

未經訓練的人面對圖3-1的時候,一般只作“畫了一叢樹”的簡單物象判斷。但是物象的動勢一旦被概括出來,意態就變得非常鮮明。教師根據樹的長勢,標出紅色箭頭如圖3-2,再問學生有什么感受。學生的感受瞬間清晰起來,認為“中間的樹挺拔偉岸,邊上的婀娜多姿”“好像互相打招呼,互相作揖”……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樹的整體長勢和意態,很快就讓學生明白“向背迎讓”“賓主”等重要的形式關系,也讓學生充分理解到樹叢生動意態與筆墨語言運用的關系。

(2)通過形式對比概括

筆墨有豐富的形式對比,如枯濕、濃淡、方圓、曲直、疏密、厚薄、虛實……在這些對比中欣賞者能更清晰地把握筆墨單元的整體傾向。如圖4-1這些山石與土坡的筆墨對比關系非常鮮明,只要把它們放在一起,學生就能迅速感受到枯與潤的對比效果。

緊接著教師出示這兩處所在的畫面(圖4-2),近處有樹叢的土坡和樹木設定為一個筆墨單元,后面的山石為另一個筆墨單元。并對兩個筆墨單元的外形作一簡要的概括如圖4-3,形式對比更加鮮明:前面的潤而圓后面的方而枯,前面感覺土質多而圓厚溫潤,后面的山石顯得剛硬。

以此類推,后面有房子處的土坡圓潤,房后高聳的山枯而方硬,再往后的山有淡墨溫潤,墨色上形成“濕、枯、濕、枯、濕”的節奏對比,形態上形成“圓、方、圓、方……”的節奏變化。

在筆墨形式對比中,學生理解到感受與形式之間的邏輯關聯,也領略到藝術家精妙的匠心所在。對筆墨單元進行傾向性概括,可以完整把握一件作品的整體意態。如圖5-1,山體呈半圓形,可以嘗試讓學生來概括其造型。在此形式概括的基礎上,能更好地理解此山為什么會有“溫潤圓厚、土質豐厚”之感。

圖5-2是全畫最后孤峰突起的部分,似乎有一種最后的高潮爆發與抗爭之感,具有強烈的爆發力。這種感覺的背后,是這銳角三角形和近乎水平的橫線直接構成的強烈形式對比,這種形式被概括就是被理解和感知。感受與形式建立鏈接,不僅是感受被強化和肯定,同時也促成了畫作潛在的形式被理解與感知。

(三)“以勢悟氣”的氣勢把握策略

欣賞中國畫要“遠觀氣勢,近看筆墨”,其實“氣勢”也是由筆墨營造出來的。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說:“氣之在亦即勢之在是也,氣以成勢,勢以御氣,勢可見而氣不可見?!币虼瞬豢梢姷臍?,需要通過對“勢”的感受分析來把握。所謂“勢”就是利用靜止的物象組合,表現出運動的形態,是畫中以主體創作精神營造的運動傾向。

《富春山居圖》是典型的長卷山水,其之所以有延綿不絕之感,一方面是山勢的延伸,另一方面是水勢的流淌,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產生起承轉合、開合聚散等形式變化。為幫助學生理清山勢,巧借堪輿學“龍脈”的概念來理出山的“氣脈”。

如下圖6-1,學生很難把握山的動勢。教師將山在不同空間深度的最高點標出來,如圖6-2。學生能朦朧感覺到山脈的走勢,最后教師用線條把這些點相連成線如圖6-3,山的“龍脈”呈現了山的走勢。

以上面的“龍脈”走勢來看,山脈被概括為形態不一具有動感的線。讓學生在印刷品上嘗試勾勒山的走勢,山勢的回旋曲折中感受到其氣勢,如圖6-4。在畫面的最后部分圖6-5,中路平坦回旋,下路沖出畫面后順著山勢直插天際,一種強烈的力量和氣勢在對比中得以凸顯,遠處山勢平緩而極具延伸之感,似乎還有余音繞梁。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的起始部分,對于如此大的一幅畫來說顯得還是過于單薄,如圖5-6?!妒I綀D》之所以被認定為《富春山居圖》真跡,其氣勢和形式構成上也是與無用師卷完美融合的?!妒I綀D》起始部分大山豐滿圓厚,其中似乎凝聚巨大能量如圖5-7,這樣的豐厚的山才能統領全畫的氣勢。

謝赫“六法論”將“氣韻生動”作為中國畫最高標準。本課通過可見的山“勢”來感悟不可見的“氣”,從靜態的筆墨中感受到動態的“氣勢”。在氣勢的流變中,感受到“氣韻生動”,體會到中國畫獨特的藝術之美。

張璪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畫的筆墨,是一種處于精神意象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精妙創造。不論是微觀的筆墨細節品讀,還是宏觀的氣勢把握,都體現出“造化”與“心源”的熔冶,即形式與精神的融合。中國畫“筆墨壁壘”的突破,要在對筆墨形式(造化)的感知、分析、理解中去感悟精神(心源)。

(義烏市塘李小學 浙江金華)

猜你喜歡
應對策略
芻議智慧金融下的精準扶貧
關于當今校外少兒美術教育發展的思考
淺談“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商業銀行在互聯網沖擊下的發展探討
初中英語情趣教學的現狀淺議
筑牢洪災后的輿情“堤壩”
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的發展困境與出路
“營改增”對集團企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
我國信用評級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