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學生早期代數思維的實踐與思考

2021-11-15 22:48張小麗
教學研究與管理 2021年9期
關鍵詞:圓片算術天平

摘 要:代數內容學習時間滯后和內容比例失衡以及教師對代數思維的“不明白”等原因造成了學生對代數思維的“不習慣”,基于此,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和學生,重視代數思維早期的系統滲透。筆者以“=”的認識及再認識兩課為例,通過利用相等關系來有效培育學生的早期代數思維。

關鍵詞:相等關系;早期代數思維;“=”的認識

一、導致學生代數思維“不習慣”的原因

小學高段教師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在教學方程這個單元的時候,有不少學生不愿意列方程解決問題。而低段的教師也常常會遇到這樣困惑:學生對于解答諸如3=□-7的題目時,□里往往會寫4。到底是什么原因引發這樣的困惑呢?

(一)算術內容多于代數內容

在現行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中,數與代數領域占據了課程的很大一部分內容,如果把這個領域的學習內容區分為算術與代數,那么在現行課程中,從內容比例上看,代數無法與算術相提并論。

(二)算術內容早于代數內容

從學習時間上看,算術貫穿于整個小學學習過程之中,而代數學習出現時間較為靠后,如人教版是安排在五年級上冊,因此代數學習相較于算術學習是滯后的,可見在學生的認知中算術較為“先入為主”。

(三)思維的“不明白”造成了學生的“不習慣”

造成學生對代數思維“不習慣”的原因,一部分責任或許在于教師。筆者對全校28位教師進行“你知道代數思維嗎?”的調查發現,僅有3位教師知道代數思維貫穿于所有年級,并能舉出一些低段教學中隱藏代數思維的例子,而其余的教師則認為代數思維出現在五年級方程單元。

二、“早期代數教學”的含義

“早期代數教學”是指學生在小學一、二年級學習時,教材并沒有系統地呈現代數教學內容,但是教師在教學“數與代數”內容前要適當地滲透代數知識,促進學生低段與中高段代數思考的銜接,培養他們對代數關系和結構的理解。通常,“早期代數教學”內容包括數的模式、相等關系、一般化與證明、函數關系等。

三、培養學生早期代數思維的策略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對“等式”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因此,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需要趣味性、活動性,教學設計要具有可視性、可操作性的特點。

(一)種子課:“=”的認識

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三個符號的含義,教師可以通過“搭積木”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具體的操作過程如下:

1. 明確學習材料

出示一些小圓片,2根小棒(最好為每一個學生都準備這樣的材料,與教師一起操作),今天我們要用這些小圓片和小棒用“搭積木”的方法學習。

2. 引入并理解符號意義

引入“=”并理解其含義。

把4個小圓片如圖1擺放,并讓學生觀察看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引導學生觀察后發現:左邊有2個小圓片(板書2),右邊也有2個(板書2)兩邊的小圓片一樣多,都是2個(如圖2)。教師把兩根小棒分別放在小圓片的上端和下端(如圖3),讓學生觀察,說一說新的發現?

引導學生觀察后得到:2根小棒都是平平地放著,兩邊的口子一樣大,也可以說小棒之間的寬度一樣。教師讓每一個學生用手勢表示兩根小棒平平地放著。

師介紹:像這樣左邊是2個,右邊也是2個,左右兩邊一樣多,用等號來表示,得到“2=2”,并說明“=”這個新朋友表示左邊和右邊相等。并讀等式(2=2),即2等于2。

用類似的方法教學3=3。再讓學生想一想,4=4,5=5是什么意思?如果要用小圓片和小棒擺一擺,應該怎么擺?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小棒,做手勢),寫等式,讀等式。

3. 分別引入“>”“<”并理解其含義

類似于上面的過程,教學大于號與小于號。并作相應的練習。

4. 觀察比較三個符號的異同

讓學生觀察、比較“=”“>”“<”三個符號的異同。引導學生得到:等號是平平的,左右兩邊嘴巴一樣大。大于號和小于號的嘴巴都是朝著大數的,大于號的嘴巴朝左邊,小于號的嘴巴朝右邊。它們可以表示出兩個數誰大、誰小,還是相等,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的一種符號。

通過“搭積木”方式教學這三個符號,符合一年級學生喜歡玩游戲的心理,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學生在經歷操作、觀察、比較、表達的過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三個符號的意義,尤其是相等關系。

“=、>、<”這節課是想讓學生對相等關系有第一層次的認知:“數與數相等”。整個學習過程中,在學生不停地操作、記錄中,他們的代數思維在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左、右兩邊是兩個獨立的部分有了初步感知。

(二)生長課:“=”的再認識

1. 激活平衡經驗

師:大家平常有沒有在公園里玩過蹺蹺板?小動物們也在玩蹺蹺板,從中得到平衡。除了蹺蹺板,天平也涉及平衡現象。

2. 建立平衡概念

(1)回憶“數與數”的相等關系。

分別在天平左右兩側放入一些圓片,另一側要分別放多少,才能平衡呢?

交流匯報后得出□=□的等式

(2)理解“數與式”的相等關系。

師提問:你有什么辦法,讓一邊的圓片發生變化,最終天平能保持平衡?

引導學生用小圓片來幫忙,先在左邊放3顆綠色圓片,右邊放5顆紅色圓片,再想一想,或者動手擺一擺,讓左右兩邊的圓片一樣多。

交流反饋。預設:左邊加2,右邊不變。左邊不變,右邊減2。交流后分別得到3+2=5,3=5-2的等式。分別讓學生說一說等號兩邊的數或式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3)理解“式與式”的相等關系。

師提問:你還能讓左右兩邊的圓片同時發生變化嗎?

學生操作反饋。預設:左邊加1,右邊減2個。得到3+1=5-2的等式。觀察算式的特點,并說一說“=”的左右兩邊的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多種方法嘗試。作業紙上完成第一題,想一想可以怎樣增減,最終讓左右兩邊的小圓片個數相等,并把增減過程用等式記錄下來。

觀察比較等式。雖然增減的個數不一樣,但是目的是相同的,都要做到讓兩邊變得同樣多,這樣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得到等式。

3. 鞏固平衡關系

(1)填一填

2=□? 7=10-□

2+□=4? 4-□=5-2

1+1=3-□

(2)想一想

5+△=□+2,△可以填( ),□可以填( )。

這一節課,通過天平支架,形象化地操作小圓片或者畫小圓片,突破了數與式,式與式的對等。有效建立了對等意識,破除了單一算術思維的壁壘。無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原先第一層次“數與數的相等”的認知基礎上又提升了兩個新的認知。

第二層認知是“數與式的相等”。學生同樣在操作觀察,邊擺邊畫中,邊想邊記錄中,不斷寫出等式。整個過程中,由于可以不斷操作,思維可以可視化。學生從中感悟到:等號左、右兩邊既可以是數,也可以是式,是各自獨立的,但是相等需要條件??梢哉f第二層次的認知十分關鍵。

第三層次認知是“式與式的相等”。有了第二層次的鋪墊,學生對“=”的認知從“得出”拓展到“等價”。因此,在又一次的操作或者想象中,學生可以比較快速地得出等式,這與單純利用數字天平得到的算式不同,運算形式上更加豐富了,也就意味著學生對于“=”的意義理解更深刻了。

■參考文獻

[1]張丹.如何理解和發展代數思維——讀《早期代數思維的認識論、符號學及發展問題》有感(上)[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2(11).

[2]張小麗.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的含義[J].教學月刊(小學版),2020(07).

[3]羅永軍.利用數字天平培養兒童早期代數思維的實驗研究[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0(12).

[4]張天孝.現代新思維小學數學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猜你喜歡
圓片算術天平
用圓片擺數
天平的平衡
算算術
拼成一個圓片
小靈通取圓片
學算術
小狗算算術
做算術(外一則)
簡易天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